APP下载

蒙克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研究
——个体经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2017-11-15李锦丽

丽水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蒙克内心

李锦丽

蒙克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研究
——个体经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李锦丽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爱德华·蒙克,是19世纪末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画家内心的不安与恐惧。幼年时母爱的缺失和家族病的遗传,使得蒙克内心孤独恐惧,并最终在绘画作品中将这种情绪宣泄出来。艺术家独特的个体经历势必对其艺术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只有像蒙克这样忠实自己内心感受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震撼世人内心的艺术作品。

蒙克;绘画作品;表现艺术;恐惧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表现主义先驱,一生创作了1 000多幅油画、4 500幅素描和水彩等。他运用抽象变形的手法突出表现个人的内心情感,其作品折射出当时病态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孤独、彷徨、绝望的精神状态。其作品主题主要围绕死亡、生命、爱情展开。

国内外已有非常多的学者对蒙克的作品进行了研究。国外主要有(英)J.P.霍丁、(挪威)阿恩·爱格尤姆、阿尔夫·比伊等人,他们主要从各个时期蒙克的艺术风格和环境等因素进行研究;国内的研究如段守虹、何政广等主要是从作品语言角度等进行展开,但主要以赏析的形式出现,另外一些研究主要从作品的象征性手法等角度揭示蒙克作品中的深层含义,以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武宏的硕士论文《作为在绘画中承担表意作用的阴影》为代表。本文试图以蒙克为例,探讨艺术家个体经历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艺术创作始终都以某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呈现,蒙克的绘画作品就具有非常典型的个体语言形式:在他的作品中,线条如同蔓草般扭动不安;色彩浓郁且带有个体象征性;漂浮在画面上的人物造型如同影子般虚无缥缈;构图也具有非常独特的个人程式。

一、蒙克作品语言形式对“内心情感”的传达

(一)扭动的线条对情感的宣泄

在绘画作品当中,不同的笔触会产生不同的表情特征。跳跃轻松的笔触可以给人以欢心愉悦的情感体验,凝练厚重的笔触则可以带给人坚定质朴的感受,快捷有力的运笔所表达的是亢奋激动的情绪特征,而狂野直白的运笔表达的则是兴奋激动的心理状态。可以说,画家的创作从始至终,既是一个运笔的过程,也是艺术家抒发情感的过程。

在蒙克的作品中,线条如同蔓草般弯曲流动。我们经常能看到由这些线条围成的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人物形状,如同柔软的棉花糖一般,飘荡在各种主题的画面中。如蒙克的代表作《呐喊》(见图1),我们能充分体会到线条所传达的不安感。画面被一座延绵到远方的木桥分割成两个三角区域,水流中湍急的旋涡和血红的天空占据了画面的上半部分。桥身的直线和河水的扭动曲线以及天空动荡不安的血色线条,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所有的自然景观都渲染出一种苦恼、绝望与强烈不安的情绪,表现出了恐惧、动荡和凄惨的氛围。这时的天空、海水、桥等都已不是自然意义上的风景,而是被赋予了人的特征,如同一个人情绪激动的内心世界。

图1 《呐喊》

(二)个体化的色彩对情绪的象征

色彩的本性中包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不同的民族因其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即使是同一种色彩也会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以白色为例,有的民族认为白色象征着死亡和不祥,有的民族却认为白色代表着神圣与纯洁。然而,这种基于民族性的色彩象征显然无法适用于蒙克的作品分析。

在蒙克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一个女人穿着淡色的外套,有着塑像般的庄严而熠熠发光,像一柱灯光,象征着纯真的性格。如在《生命之舞》中(见图2),白色就是纯洁的象征。背景中一对对鬼魅般的舞蹈者,通过邪恶之黑和纯洁之白的对比将男女间的吸引力表现了出来。蒙克的画面经常出现强烈的色彩对比,如黑、白、红的对比,补色的对比等。在《母亲与女儿》中,画面通过母女俩的衣服和动作,暗示了俩人之间的矛盾,黑色对抗着白色,站姿对抗着坐姿。而在白色裙子和黑色裙子相遇的地方,出现了红色和蓝色,使画面的气氛突然显得神秘起来。在这幅作品中,可以说色彩是故事情节的旁白和解说。

笔者认为,蒙克的色彩象征源自于内心的感受,具有独特的个人精神象征。不论是红色、黑色还是冷绿色,在蒙克的内心世界中都代表着某种精神刺激。色彩的象征性处理,拓展了蒙克画面的主题,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图2 《生命之舞》

(三)虚无飘渺的影子对不安的暗示

在蒙克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结实的形体,也没有优雅的姿态。唐·狄戈尔说:“蒙克对于作品结构及其优美性、清晰性、现实性以及完整性等都极其不重视。他通过与生俱来的直觉力实现对最微妙灵感的描绘,突出心灵斗争的主题,展现他剧烈的苦难遭遇。”可见,蒙克所追求的不是清晰、优美与完整,他要的仅仅是“心灵上的斗争”“剧烈的苦难遭遇”。

1.舞台剧式的光影效果

他常用一种舞台剧式的灯光效果来烘托这种“心灵上的斗争”,人物在特殊的光影下,上演着一幕幕牵动人心的剧情。影子在他的作品中,不是无生命的象征,而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拥有着自己的话语权,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作品中,蒙克往往借助于超时空的表现手法将与精神表现密切相关的事物放置到一个空间中,就如同戏剧舞台那样,有人负责登台演出,也有人负责报幕旁白。在作品《妒忌》中,蒙克甚至将观众也画进来,这是蒙克虚拟的观赏画作的人。蒙克画作中的人物,通常是以夸张姿态直面观众,由于深层意识被流露、被揭发而显得痛苦、惊愕、害怕与麻木。在这些舞台剧中,阴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可能被移置于某个人的身上,抑或某群人的身上,由此构成一个情感整体,如《弥留之际》与《吸血鬼》(见图3)即为如此。又如《青春期》(1914)和《地狱中的自画像》(1920)都用黑色和绿色来描绘人物身后巨大的深色阴影,在不协调的反差中表现画面深邃的内涵。那是画家心中散不去的阴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样,在《星空之夜》中,前景中的那个阴影,实际上是蒙克自己面对死神的孤独表现。

图3 《吸血鬼》

2.死亡的阴影

在蒙克的作品中,影子不仅仅是阴影,也可能是画中飘着的一个个实体。《卡尔·约翰大街的夜晚》(见图4)这幅作品从题目上看,似乎是描写实景的,但是,在画面当中,行走于街道之上的人物个个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如同一群戴上面具的死亡图像。这些人物像影子一样向观众飘荡过来。而画幅的右面,却有一个孤单的影子似乎远离群体,向背而行。蒙克写到:每个经由此地的人都带有古怪的面孔,他感受到这些人都在死死地注视着自己,所有人的面孔在夜光映衬之下显得尤为苍白。他想要摆脱这种境地,然而却毫无办法。他全身都颤抖了,汗水如雨水般倾泻下来[1]43。蒙克通过被强调的轮廓线以及夸张变形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蒙克的这种处理方法,将现代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危机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4 《卡尔·约翰大街的夜晚》

16世纪著名画家、作家拉马佐在论述人体比例时,曾说到:一幅画作中最具生命活力、最具美感的地方,就在于对运动感的表现,画家将其称为绘画的灵魂所在[1]580。蒙克作品中这些扭曲变形如楔形的人物形象变成了象征意义的话语符号。而这种形象的夸张正好表达了一种动势,暗示着画家那动荡不安的心。

(四)不稳定的构图对恐惧的传达

1.前景——人物躲向远处

蒙克的构图非常特别,呈现为多样化的个体体验下的程式。从第一张肖像画——端坐在沙发上看报的父亲开始,蒙克通过一个巨大的桌面,使人物越来越深地进入画面。这个方法在蒙克的画中第一次出现,是他的绘画原则产生的标志。从此,在无数的画面中,我们都能发现这个原则,即使到晚年,在无数的人物肖像中这一原则都被反复运用。这个原则,在《病孩》中是红色家具的一角,在《春》中是桌子,在《圣·克卢之夜》(见图5)中是飘起的花布,在《劳拉》中是巨大的红色桌子……这个原则使得画中的人物远远地退后,似乎是远离人类,而潜藏在自己的世界里。《圣·克卢之夜》是一幅非常感人的作品,虽然从情绪上来说,尚未形成蒙克后来所发展的那种形式,但作品中蓝色基调所营造的忧郁气质却呈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这不能不说和他父亲的去世有着莫大的联系。在画面中,一个孤独彷徨的人倚在夜晚的窗边,外面是灯火明亮的航船,他似乎不愿意看,却又凝望着它。前景的花色帘子飘起来,似乎要把黑暗中的人包裹起来,让他蜷缩在自己的私密世界里。在这幅作品中,蒙克将室内空间做了刻意的安排:室内空寂黯淡,窗户外面的灯光把窗栏杆的影子映射到地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十字架,流淌着不祥的气息,作品通过延伸的手法达到了一种户外的生活和室内的寂静的对比,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沉思与悲哀的氛围。

图5 《圣·克卢之夜》

2.三角形——不稳定的画面

三角形的延伸也是蒙克构图的一大特色。在人们印象中,三角形是稳定的象征,但是在蒙克的作品中这种不等腰的三角形在画面中非常容易产生一种不稳定感。在《呐喊》中,延伸至远处的木桥,把画面分成了两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地带,造成上方和下方两个形状的面积对比。同时也破坏了湍急的旋涡和天空的下压,既排除了这种力,又转移了这种力,蒙克常常用这个形状表现人物的组合或背景。在《卡尔·约翰大街的夜晚》的街道和人群中,在栈桥少女们圆锥式的组合中,我们都能发现这个程式的存在。

3.垂直相交——力的破坏

蒙克另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构图特点是:横卧与站立或坐立。这种或垂直或十字相交的构图,似乎可以表达一种稳定性。然而,在这种稳定性中,蒙克巧妙地运用一些因素破坏这种平衡,如《马拉之死》(1906年),画面表现的是一个男人裸身躺在床上,与画幅的表面平行,他的一只沾满鲜血的手向下垂着。而旁边的一个女人的脸部表情是蒙克描绘的重点。她两手下垂,木然而立。站立的女人和房间的垂直达成一致,与平躺着的男人互相影响着,只有躺在床上的男人的手臂是斜线,打破这种直角的关系,表现了强烈的性感主题。横卧着的也许是人,也许是物,也许只是一些象征性的横线,然而,画家的意图已经表达。在《青春期》中的白色长方形的床,《茵格》中房间的地面,《浴中的男子》中的海岸线……是环境的描述还是特殊的符号?它激起了观者欣赏画面时无尽的遐想。

二、个体经历、社会背景等对蒙克表现艺术的影响

扭动的线条,个体象征化的色彩,暗示性的影子,不稳定的构图,强烈地传达出一种内心的不安与恐惧,也使观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么,绘画作品所产生的这一种情感,是源自艺术家个体的经历还是源自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感悟呢?我们将从蒙克个体经历以及他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出发,尝试分析蒙克作品对内心情感的表现性根源。

(一)幼年时爱的缺失对蒙克心灵的影响

爱德华·蒙克于1863年12月l2日出生在挪威的洛登,他的一生都和疾病、伤痛、死亡相伴。蒙克5岁时,母亲因患上肺结核离世。14岁时,与他关系亲密的姐姐也因肺结核去世。蒙克的弟弟也属于早夭,妹妹则患有精神疾病。蒙克自己从小就体弱多病。蒙克的父亲是一名军医,同时也是一位执着的基督教徒,性格上具有典型的神经质以及基于宗教虔诚的忧郁性。生命之于蒙克而言,就是“精神混乱和发疯的孪生子”。蒙克曾经回忆道:疾病、疯狂以及死亡这3个恶魔从小就与他为伴,是他生命中的梦魇[2]76。

幼年的经历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们发现,幼年时期的蒙克一直缺乏家庭的温暖。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5岁丧母,父亲的性格孤僻,蒙克幼小的心灵肯定有许多需要倾诉的东西。而唯一可以倾诉的姐姐在他14岁时去世,阻断了他倾诉的路径。此后虽然由姨妈料理家事,但因身份等缘故,始终不能像母亲般地照顾蒙克。作为长兄,蒙克是责任的担当者,这个身份断绝了蒙克被家人宠爱的可能性。可以说,家庭温暖的自幼缺失,造成了蒙克忧郁、敏感、内敛的性格。

(二)家族病的遗传是蒙克内心恐惧的根源

肺结核和精神病,即使到现在也是人们不愿启齿的烦心事。这种内心的惶恐不安,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如果说缺失母爱是蒙克内心孤独的直接诱因,那么这种对疾病的恐惧感便是蒙克骨子里的心病。缺失母爱或许还可以在爱情或友情等方面得到一定的补偿,或者通过自身调节得到弥补,但是对于精神病可能遗传的恐惧,是至死都无法克服的。正是因为这种内心的恐惧,蒙克不敢敞开胸怀接受别人,也不敢接受爱情(蒙克终身未娶)。这种压抑,如果没有一定的释放,到一定程度势必爆发。

沃林格指出:“真正的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满足了一种深层的心理需要。”[3]因此,只有抽象的表现手法才能更真切、更痛快地将内心的情感抒发处理。因此,蒙克会选择这种表现的形式,作为内心倾诉的方式。

(三)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对蒙克表现艺术的影响

蒙克喜欢用团束般运动的线条以及夸张的人物形象,这种根据画面需要,主观造人或造物的“表现”手法,可以从其民族性中追根溯源。挪威和德国同属于日耳曼民族,这个民族崇尚“表现”的艺术形式。和意大利的绘画相比,德国绘画更青睐繁复缠绕着的、团束的、运动着的线条,这可以从丢勒等画家的作品中体现出来。而蒙克绘画作品中的表现主义,也脱离不了这种民族性。

蒙克生活的时代,是欧洲最为混乱的时期,不仅各国内乱纷争,而且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痛苦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工业革命时期,各种新事物新观念突飞猛进,各个领域都有才华横溢、勇于创新的人推陈出新。艺术上也流派纷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都相继登上历史舞台。蒙克是挪威人,当时的挪威首都奥斯陆尽管和巴黎相比还像是一个小城镇,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带来的一切社会问题都显露出来。挪威当时出了很多的文学艺术家,如易卜生、斯特林堡等,他们都和蒙克非常熟悉,而且在研究方向上也有共同之处,即关注人的心理状态。从蒙克的国籍、求学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蒙克受波希米亚和法国文化影响较大,关注内心,关注情感,其作品反映了19世纪末这个异常焦虑动荡年代艺术家们的人文关怀和使命感。

幼年时爱的缺失,家族遗传病的影响,使得蒙克内心压抑、孤独恐惧。这也是蒙克在巴黎学习时为什么会特别青睐梵高的绘画作品的原因。正是梵高作品中对生命的关怀触动了蒙克,使他寻找到了绘画与内心世界的共通之处。而这种对生命的关怀,也是我们在蒙克作品中所强烈感受到的。

三、蒙克对表现性主题的选择

19世纪末是欧洲绘画流派纷呈的时代。蒙克当时曾3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赴巴黎学习。在巴黎,他接触到了现代欧洲艺术,欣赏到了激进派艺术、印象派艺术和其他综合艺术的精美作品。在各种展览和沙龙聚会中,蒙克得到了许多的学习机会。他曾多次运用印象派和点彩派的技法作画,从《卡尔·庄尼街之春》中可以看到蒙克对户外光下自然景色的研究。然而对蒙克影响最深的还是梵高。无论是面对自然还是面对社会中的人,梵高都在画布上努力寻找生命之所在,倾诉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他通过强烈的线条和色彩,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正是梵高这种对生命的尊重,深深触动了蒙克,使他认识到了深藏自己内心的情感并激发出表达的欲望。蒙克曾说:“我的艺术实际上是一种自愿的坦白,也是我和我的生活关系的自我剖白,我常常希望通过我的艺术可以帮助其他的人更清楚地了解我。”[2]62蒙克早期的日记已经表现出了他极端主观性的体验态度和观察标准。他曾写道:“问题在于每个人都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不同的事情……他需要在某个主题打动他时,画出他所看到的真实面目,这幅画才有灵魂……”[2]29在巴黎求学期间,《生命》组画的基本主题开始酝酿。蒙克在日记中对创作激情的描述一直追溯到北欧知识界的传统,主要是基督教哲学家苏雷·齐克果,此外,梅特林克“静态而又有启发性”的象征主义戏剧和易卜生笔下孤独个体的“精神反叛”,都促使他突破可视的现实,以新的形式语言,通过精神的力量揭示社会与生命的本质。

蒙克说他绝不描绘“男人们看书、女人们结毛线之类的室内画”[4]13。“我要画出生命,画出一个活生生的人”[5],“要描绘有呼吸、有感觉并在痛苦和爱情中生活的人们”[4]13。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生命》组画中体会出。他一直试图超越个人独特心理感受而表达人类心灵深处某些共通的东西。他的《生命》既是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是人类的命运——生与死的循环,爱与痛的交织。不可否认,画家本人的精神状态决定了作品中神经质的特点,但与其说这是一种缺陷,勿宁视之为一种风格——他笔下的线条、色彩、轮廓已失去了视觉上的描绘性意义,而传达出来自内心的情感信息与精神符号。

作品所传达的精神是由创作目的所决定的。从蒙克对绘画主题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蒙克的作品是受时代影响,反映自己对生活的体会的,他从主观体验出发,表达了19世纪末人类面临动荡不安的社会的情感经历,传达出世纪末的不安。在蒙克看来,主宰创作的主要因素是画家内在的情感,重要的是表现人的生命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和谐,用“灵魂”作画。他的生命即是他的艺术。在作品里,他将郁积于内心的想法——对生存的不安、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对爱情的渴望与迷恋,全部通过画作渲染出来。他采用夸张、变形等手法使人不再关注画面中的形体与色彩,而是直接看到画面中的“神”。透过蒙克的画作,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是人类内心的不安与恐惧。

蒙克作品中的表现性根源是蒙克幼年时爱的缺失、家族病史的影响,艺术家独特的个体经历最终影响着艺术家对创作主题的选择,并最终以符合这一主题的绘画语言形式来呈现。由此,可以发现:艺术创作往往是艺术家对于自己灵魂深处的忠实反映,艺术家只有对生命有痛苦经历并能真诚体验,才会对社会具有真正深刻的洞察和体悟,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真谛的作品。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阿恩·爱格尤姆.蒙克[M].宋红梅,译.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89.

[3]W·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9.

[4]土定方一.爱德华·蒙克:近代人类心灵的肖像画家[J].毛良鸿,译.世界美术,1981(2).

[5]爱德华·蒙克.蒙克私人笔记[M].冷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189.

The Influenceof Personal Experienceson Artistic Creation:An Analysison Edvar Munch’Expressive Art

LIJinli
(Collegeof Architecture&Design Art,Shaoxing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Shaoxing 312000,Zhejiang)

Edvard Munch,whose works are well-known for the strong feelings of inner anxiety and fear that they might created in audience,is one of the greatest artists in the 19th Century.The lack of love from his mother and the heredity of family disease led to his endless loneliness and fear which eventually found it expression in his paintings.The unique individual experiences of an artist will inevitably exert a certain influence on his artistic creation,but only an artist who is faithful to his inner feelings like Munch can create masterpieces that shocks the world.

Edvard Munch;painting works;expressive art;fear

10.3969/j.issn.2095-3801.2017.04.013

J213

A

2095-3801(2017)04-0084-07

2017-03-26;

2017-05-25

李锦丽,女,浙江缙云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蒙克内心
蒙克与《呐喊》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蒙克传
树林里那看不见的稻田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蒙克的《呐喊》
Zhejiang Publishes Chinese Edition of Edvard Munch: Complete Paintings
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内心戏
试论蒙克绘画中女性形象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