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礼仪:人类学视阈下的回族婚礼
——以海原县鸡窝山村为例

2017-11-15米克房

长江丛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海原县新郎回族

米克房

人生礼仪:人类学视阈下的回族婚礼
——以海原县鸡窝山村为例

米克房

笔者通过对海原县鸡窝山村的实地调查,以新娘在婚礼仪式“尼卡哈”中的身份、社会关系变化为主线,分析其婚礼仪式现象,来探讨隐藏在婚礼庆典仪式背后深层的回族社会意义。

婚礼 回族 人生礼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会经历很多人生的转折点,人生经历的每一个转折点都是通过特定仪式实现的,这些仪式都有特定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叫人生礼仪。人生礼仪的目的是帮助仪式主体完成现阶段的身份转化、人格塑造以及社会关系的重新建构。人生礼仪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地域和文化的不同是有差别的,但礼仪本身的内涵和意义相似,体现了具有不同民俗文化社会群体的生命价值观。

回族婚礼仪式是回族群体在特定地域通过长期生活和实践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反映了该地域的文化观念、宗教观念、心理活动和经济形态,是社会结构的缩影。结婚是一个人从之前的自由状态进入到一个承担更多责任、充当更多角色的状态,将自己的家族关系在一定的时空融入到另一个家族中。高丙中认为,人类社会形形色色的仪式中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类型,帮助个人和群体在心理上、文化上和社会关系上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并且其中的过渡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婚礼以人为主线,通过人的行为活动将整个婚礼过程联系起来,体现出了每个仪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回族婚礼中最重要的尼卡哈仪式。

一、田野点及婚礼仪式概述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回族主要聚居区,这里的回族主要以村落和家族为依托,呈现围清真寺聚居,传统回族文化特色较为突出。鸡窝山村所在地地势平坦,周围有柳场村、柳套村、付套村、木匠村、鸡场河、段线子6个村落,其中付套村是汉族为主的村落,其余都是回族村落。农作物多为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是茴香。新郎所在的鸡窝山村是海原县回族村落中比较大的村子,村子有300多户人口,村子里的姓氏有冯、田、李、马、杨、王、陈,冯姓是大户,新娘所在的柳场村是一个回族村落较小的村,村里一共100多户人口,村里有冯、田、丁、杨、李、马等姓氏,冯姓是大户。他们以代代相传的家族组织民俗为根基,表演着各自的生活,将本民族的回族传统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回族举行婚礼的吉日一般选在主麻日或者主麻日前一天或阴历双日为佳期,“主麻”亦称聚礼,主麻日一向被视为尊贵之日。伊斯兰教规定星期五为聚礼日。

尼卡哈。回族的婚礼仪式中最重要的是阿訇念“尼卡哈”仪式,因为只有经过阿訇念尼卡哈即证婚词,该婚姻才是合乎教法,否则教法不认可此婚礼,对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来说教法不认可是最大的忌讳。举行“尼卡哈”仪式时,只有新郎和女方男性家属、男方男性亲戚朋友在举行仪式的现场,女性在场的比较少,此时新娘是在另一间新房中坐着,等待新郎仪式结束后来揭盖头。“尼卡哈”过程就是阿訇先讲新郎婚后应履行的责任,比如要孝顺双方长辈、善待妻子等,紧接着是接“都哇”,“都哇”是在场的人心里为这对新人做的祝福和祈祷,“都哇”结束后阿訇会询问女方辈分最大的人,是否愿意把新娘嫁到男方家庭,然后女方长辈会说我愿意今天把孙女(或其他称呼)许配给你,做你的妻子,之后新郎说我愿意娶新娘做我的妻子。此时整个尼卡哈仪式完成,新郎回到新房揭新娘盖头。在仪式过程中,新郎和新娘没有在同一个屋子,在空间上是分隔开的,虽然没有在同一空间,但新郎和新娘在宗教意义上、情感上、精神上都进入到了同一种状态,通过神圣的宗教仪式、宗教信仰、宗教精神将二者联系在了一起。

二、回族人生礼仪之婚礼的社会文化功能

回族婚礼中的尼卡哈是回族严格恪守伊斯兰教的一个体现,也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方面加强对教义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尼卡哈让新郎、新娘明确自身的职责,让他们慢慢懂得如何做好家庭的一员、尽到自己的职责。从回族文化的视角来看,把回族婚礼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文化诸要素的功能,展现回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文化精神内涵,让正在成长的后辈感知本民族文化。去其糟泊,传承、发扬优良民族文化。

通过举行婚礼仪式,组建了一个新家庭,社会关系变的更加复杂,形成了新的家族关系网,加大互动交流的机会,促进家族间的情感沟通,达成情感上的共鸣,为日后频繁交往互动提供了平台。回族婚礼通过一对新人的结合,加强了以新娘和新郎为核心辐射向周围的拥有共同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群体的凝聚力。回族婚礼的举行简单看是两个家庭的事,但实际上通过共同的文化和信仰将一个民族群体联系了起来,建立各种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每个回族人都在强烈的亲情激情下被召唤而来参加婚礼仪式, 婚礼各阶段中回族相互色俩木的问候, 使得昔日里淡化的情感在这神圣的仪式中得到升华凝聚,平常生活中的隔阂在这真诚的问候中都消散殆尽,增进了相互间的情感融合。因此回族婚礼仪式可以说是有一定文化认同和血缘亲情的回族群体交流互动的一个“赛摆卜”(契机)。群体由此也增进了交往,构建融洽的关系氛围,增加更深的团结凝聚力。

[1]高丙中.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对元旦与春节关系的表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01).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15.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

米克房(1990-),女,汉族,宁夏人,硕士研究生,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海原县新郎回族
新郎与新狼
山海携手奔小康
农家妹子娶新郎
海原县2017年草原生物灾害防控情况汇报
“眼镜新郎”透过镜片看到你的心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宁夏海原县草畜特色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
我是新郎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