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时代传统文化与影视产业的融合策略
2017-11-15杨平均
刘 骏 杨平均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206)
IP诞生于2014年,壮大于2015年,从《古剑奇谭》到《芈月传》,IP剧风头无两;从《爸爸去哪儿》到《寻龙诀》,由IP电影托起的华语电影票房节节攀升,一度遭遇创新瓶颈的国内影视文化产业借此打破了创意的寒冰。这一进程中,我国传统文化无疑担任了IP聚宝盆的角色。因此,一方面,如何把传统文化转化为IP,以便通过影视作品来传播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影视作品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得灵感,成为当前整个文化产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IP时代下的影视产业
IP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原意为“知识财产(所有权)”。在互联网思维的当下,随着商业和资本操盘运作,其内涵有了无限延伸。比如网络文学《鬼吹灯》,不仅创下销售纪录,更开启了盗墓派小说先河,是一个“大IP”。这个IP最终造就了《鬼吹灯之寻龙诀》16亿元的票房。除了文学作品,漫画IP《十万个冷笑话》、流行金曲IP《同桌的你》、综艺节目IP《爸爸去哪儿》等都拍成了大电影。
IP是一个形式多样、极具商业价值的文化现象。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将此总结为“那些具有高专注度、大影响力并且可以被再生产、再创造的创意性知识产权”。国外早在20世纪中期就开始着手酝酿“IP模式”,无论是50年代末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还是80年代中期西班牙电影复兴,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都扮演着倡导者的角色。美国更是凭借“集团化的产业结构”和“严密的版权保护体系”,把IP运作得炉火纯青,如漫威漫画公司(Marvel)就凭借蜘蛛侠、钢铁侠等超级IP,通过影视、游戏以及下游衍生品创造出上千亿美元的经济价值。近5年北美票房前5名的25部电影中23部有IP背景,占据92%,充分说明欧美在IP运作方面的成熟。
相比海外市场的成熟,国内IP起步相对较晚,且业内颇有争议。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IP给影视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重点是如何用好IP。一些嗅觉敏锐的企业家更是先行一步,阿里影业CEO张强就直接把IP视作“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IP的结合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奇瑰壮绝。北师大教授陈晓云将传统文化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表现出来的、构成物质形态的文化,可称之为‘表层型文化’,如古诗词、戏曲、书画、园林庙宇、佛道儒诸子百家、唐装旗袍、节日民俗等;第二层潜植于人的思想观念、积淀于人的心理生理结构,并时时约束人的思想行为而毫不自觉,可称之为‘深层型文化’。”其注重的是伦理道德,以民为本、天人合一、平和中正、孝亲敬长、厚德载物等。
遗憾的是,在西方文化引导的今天,特别是随着钱穆、季羡林等“国学大师”的离世,我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断代并造成两大深刻影响:一是现在国内主流文化,无论是“表层型”或“深层型”,都在很大程度上被西方文化压制;二是断代造成大众对传统文化缺乏理解传承。这两大弊端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
以电影《画皮》为例,其源自《聊斋志异》(下文简称《聊》),《聊》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底蕴的IP,“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如在人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画皮》利用《聊》这个IP取得了票房的成功,但它只借助了原著的人物关系和命运,没有体现出原著内核。蒲松龄本人曾在文末点出主旨:“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愚而迷者不悟耳。可哀也夫!”但导演迎合西方文化,丢弃原著的这份内核,把警戒世人的哲理故事,降到了人与妖的爱情故事,最终拍成了一部中国版《异形》。
更重要的是,《画皮》这种仅以传统IP做幌子的情况,在我国当下影视产业中比比皆是。特别是《卧虎藏龙》(下文简称《卧》)获得奥斯卡奖后,《英雄》《无极》《赤壁》等国内各种武侠大制作蜂拥而上,这些电影展现的不是人性和人文关怀,却成为西方魔幻片式奇装异服和日本动画片式夸张表演的大杂烩。而对比《卧》,这些部分恰恰并不是重点,甚至剧情都不是重点。《卧》所要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江湖侠义和人性守望,这才是打动观众的地方,中国影视作品现在欠缺的就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理解而造成的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三、传统文化在影视产业中的衔接与融合
(一)“大IP”的五个基本要素
斯图亚特·麦克道格拉在《电影制作》中说:“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因其媒介而导致的独特性,因此电影制作者在故事转换为电影之前,就必须认清每一媒介的独特性。”根据影视媒介的独特性,笔者归纳了“大IP”的五个要素:一是历史的沉淀性。一个没有经过数代人积累沉淀的IP,不能称之为“大IP”,美国漫威漫画虽历史很短,但也有近百年历史和几代人的传递;《盗墓笔记》成功的背后是数千年的盗墓文化。二是故事的观赏性。这是故事能否吸引人的根本所在,其重要性无须多言。如2015年同样主打传统IP的两部3D动画:《小门神》和《大圣归来》,前者在制作上比经费捉襟见肘的后者高出几个档次,但票房甚至不如后者一个零头。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门神”和“大圣”虽同为传统文化,但两者影响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加上故事对象群不同,导致了前者故事的观赏性严重不足,最终导致票房惨败。三是普世的价值观。以四大名著为例,《红楼梦》虽然被公认为文学价值独占鳌头,但说到海外影响力就一直很尴尬。西方人无法理解“红学”背后的价值观,比如欧美人崇尚的女性是独立坚强的健康美,显然无法接受林黛玉这样的女性角色。四是特征的辨识度。美国的英雄漫画,每个角色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标识符,如超人的“S”标志。我国传统文化中如京剧的脸谱等同样具备强烈的符号性,而文学作品中,孙悟空的金箍棒、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等也是他们独一无二的标志,这些都是他们成为文化IP的重要保障。五是情节的碎片化。IP要改编成电影,情节上应具备适合电影艺术长度的故事碎片。《西游记》之所以是国内最成功的IP,其章回小说的特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八十一难任何一个故事几乎都独立成章。漫威漫画改编影视如此成功,也是因为其故事的碎片化,如钢铁侠等每个英雄每个故事彼此独立又能相互呼应。
(二)传统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重构
结合陈晓云教授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分类,考虑到上述“大IP”的五个要素,我国的传统文化,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和影视作品进行衔接和融合:一是故事内核。我国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各种神话传说、诸子百家、阴阳八卦、八大菜系、书法绘画皆可入戏。早在2001年,电影《刮痧》就围绕传统中医疗法“刮痧”探讨了中美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反响;此外,李安电影《推手》同样利用了打坐、京剧、太极等传统元素,更不用说《霸王别姬》《卧虎藏龙》《舌尖上的中国》等著名影视作品。二是画面表现。画面表现上,白描水墨皆可融入影视作品画面意境。特别是动画作品,除了如1961年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外,剪纸、皮影等都能带来浓浓的文化底蕴,但一定要注意内涵和形式的结合,不能为了水墨而水墨。三是舞台表现。舞台表现力和场景音乐等方面,中国传统戏剧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三大古老戏曲。琴、筝、琵琶、丝竹等中华传统音乐乐器、宫阁楼台等中国建筑、袍、襜褕、襦等历朝历代的服饰,对于塑造舞台形象,提升表现力有着极大的作用。此外,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是一个文化宝藏,这些都给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国外传统文化和IP影视作品结合成功案例的借鉴和启发
要讨论传统文化和IP影视作品的结合,日本的宫崎骏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作为一名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和整个美国迪士尼抗衡的东方动画大师,宫崎骏的成功之处就是始终坚持对日本传统文化元素的灵活运用,《千与千寻》(下文简称《千》)中的汤池及各种神怪;《龙猫》中的日本乡间风景;《百变狸猫》中充满民俗特色的歌曲和舞蹈等,都充满了日本特有的民族文化。宫崎骏的动画作品中,从“神道文化”到“物哀”美学,从“森林信仰”文化到“武士道”和“赎罪”精神,从日本的民俗风俗到各种神社建筑,都有着浓郁的日本民俗文化情怀。
这里不妨对比宫崎骏的《千》和2016年因中国风而成为热门话题的《大鱼海棠》(下文简称《大》)。《大》灵感来自《山海经》和《庄子》,风格上很大程度借鉴模仿了《千》,如故事主角都是小女孩(甚至椿所穿的红色左衽也是借鉴了千寻的红色和服)。抛开饱受诟病的剧情不说,就其主打的“中国风”而言,《大》中的中国风,仅仅停留在了一些“鲲”“帝江”等文字上,缺乏实质内涵。比如作为本片最主要形象的“鲲”,其设计融合了“海豚”和“独角兽”两种形象,但这两者都是出自西方的审美和神话,“鲲”的设计除了“中国红”这一元素外完全没有中国特点。虽然《山海经》和《庄子》中没有具体阐述鲲的形象,但是《山海经》里记载了大量千奇百怪的鱼的形象,如“人面人手鱼身”的棱鱼,“其状如牛,蛇尾有翼,其羽在胁下”的睦鱼,“鱼身蛇首六足”的冉遗鱼等数十种。但这些活灵活现的描述都被主创人员所抛弃,一部以“大海和鱼”为主题的片子,全片几乎只有一种完全没有中国特色的海豚,单调得不可思议。如果宫崎骏的《千》中只有“无面怪”一种日本妖怪,这个片子会多么失色!反之,如果《大》中能够出现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鱼类,不仅能极大地增强影片的视觉效果,还能激发观众去探寻背后的历史考古和神话传说,大大增强艺术性和文化底蕴。再来对比《千》中油屋儿童房和《大》中椿的房间,前者堆满各种玩具,生机勃勃;而后者除了床、桌外空空如也。如果椿的房间能设计一些中国传统玩具,如竹马、拨浪鼓、蹴鞠、糖人、布老虎等,不仅能呈现出生活气息,更能让观众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此外,在服装、背景上,如果主创人员能更多地去借鉴殷商等远古时期的服饰与建筑风格,在人物造型上能够画出特色,无疑将使影片更有中国范。而该片所呈现出的所谓“中国风”,在笔者看来是十分肤浅的,除了几个古书上的名词、几张南宋《海棠蛱蝶图》背景以及永定客家土楼等所谓中国元素外,完全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战国时代屈原能从《山海经》里得到灵感创作出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湘君》《湘夫人》,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人反而无法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实在是一种悲哀!
四、结 语
2017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电影保护期限即将到来,美国好莱坞大片将不再受配给限制,我国的影视产业将面临激烈挑战,而当今我国影视文化产业最大的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国内影视文化产业不断贫瘠的创意和创新能力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应充分挖掘和运用我国传统文化,这不仅是影视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也是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而要利用好传统文化这一聚宝盆,不仅需要掌握国外最新的艺术流派、拍摄手法、制作技巧、熟悉我国传统文化,更需要我们的影视创作者有着高度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