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剑
2017-11-15范玉泉
范玉泉
南国剑
范玉泉
崇尚荣誉是军人的追求,因为荣誉的背后是忠诚、奉献和责任。2017年7月28日上午,在激昂而振奋人心的乐章中,印春荣早已挂满勋章的前胸,又佩戴上了象征军人最高荣誉的“八一勋章”。
这份殊荣是印春荣35年军旅生涯最好的证明。
35年来,他高擎禁毒大旗,披肝沥胆,守护着春天的欣欣向荣。
虽然历经千难万险,历经无数生死,但他坚信,谁都无法阻挡春天的来临。
一
茶室的灯光斜刺下来有些耀眼,印春荣本能地移动身体,坐到了沙发最右角,这里的光线相对柔和,静谧中透着一种说不明的安全。
对于印春荣来说,能够有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没有人比他更明白,掌握主动权,对于一个卧底来说,意味着什么。
印春荣抬起桌上的玻璃茶杯,那是一杯冲泡得恰到好处的普洱茶,汤色清亮透明,泛着橙黄的光泽。
普洱茶历史悠久,也让普洱市闻名四海,这个边境线长达460公里的边境城市,东南与越南、老挝接壤,西南与缅甸毗邻,具有“一市连三国”的特殊地理区位,是云南边境情况最复杂、斗争最尖锐、任务最繁重的地区。
2014年8月,印春荣担任云南省普洱市公安边防支队支队长,维护边防辖区总面积5757.3平方公里的安全稳定成为他肩头沉甸甸的责任。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重压下,一口热茶无疑是疲惫身心的最好慰藉。
印春荣喝过的茶不胜枚举,但记忆最深的,还是多年前,千里之外的一场下午茶。
那茶索然无味,但足够惊心动魄。
那是2002年5月6日下午时分,厦门一家五星级酒店三楼的茶室里如平常一样生意清淡,可容纳五十几人的茶座里,只坐了三个客人。
音箱里传出的萨克斯乐曲舒缓悠扬,而在座的三个人,看起来却一点都不放松。其中一个彪形大汉,要么面无表情地盯着斜对面的小个子,要么就警觉地扫一眼四周。
座位上的小个子,就是时任云南公安边防总队保山支队副参谋长的印春荣。不过,在这个茶室里,他的角色变成了名叫“三哥”的贩毒集团马仔,与他面对面坐着的是绰号为“黄毛”的台湾籍毒贩。
一个星期前,印春荣和他的战友在云南省保山市截获了一辆运毒车,一名毒贩被保山公安边防支队抓获,同许多小马仔一样,这名毒贩选择了人体藏毒。
突击审查,印春荣很快掌握了马仔的幕后老板正在福建等着接货。万事开头难,审查工作至关重要,说服马仔必须一宿搞定,如果他跟上线失去联系两天、三天,就永远不会有人联系他了,因为这说明他可能出事儿了。
幕后老板外号“黄毛”,在台湾曾有五年的特种兵经历,枪不离身,而且身边常年带着一名身手不错的保镖,多年来从未失手。
随着案子的跟进,印春荣发现“黄毛”和广东的一名毒贩还有联系。为了彻底打掉这个特大贩毒团伙,印春荣向上级请示汇报,很快成立专案组,兵分两路,一组到广东,一组由自己带队乔装成送货人前往厦门与“黄毛”见面。
到了厦门以后,印春荣打电话联系上了黄毛,约在上岛咖啡屋谈判。
可是在上岛咖啡屋,印春荣并没有见到马仔口中的“黄毛”,来谈的是一个身高170CM左右的男子。
印春荣知道是毒贩在试探自己,这种试探,他已经经历过无数次了,他一边不慌不忙地操着云南普通话与来人进行交谈,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
陌生的咖啡厅里,印春荣凭直觉判断,还有两个可疑人,一个坐在不远处注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一个站在门口里外观望。
印春荣心想,这“黄毛”果然老到。不但自己不露面,还安插那么多人盯住自己。
来交谈的人对云南边境的情况十分熟悉,不停地问一些云南边境的问题,面对层层逼问,印春荣步步为营,不慌不忙地介绍着云南边境的情况、自己的“业务”范围和组织“货源”的能力。
正当聊得火热的时候,对方接了一个电话,接完电话之后,和印春荣寒暄了几句,就借故离开了。
印春荣暗叫不好,难不成已经暴露了?但仔细捋了一遍接头的所有细节,并未发现有什么破绽。如果真的暴露,应该也是外围出了问题,可能有同事不小心被盯梢的人发现了。一想案子暴露,失去打掉这个特大贩毒团伙的机会,印春荣就特别沮丧。
令印春荣欣喜的是,广东很快传来消息,广东的毒贩并没有逃跑,案子跟进得很顺利,已经和对方约妥了交货时间。
印春荣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并不是案子暴露了,而是“黄毛”太谨慎,故意考验自己。
初战交手,让印春荣明显感觉到这是比以往都要难啃的一块骨头,“黄毛”的反侦察能力很强,不容易对付。
一天过去,“黄毛”主动打来电话,要求印春荣前往交货。
根据“黄毛”的要求,交易地点选择在厦门一家五星级宾馆的二楼茶室。接到“黄毛”的信息以后,印春荣迅速对宾馆的地形进行勘察研究。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茶室,四周非常空旷,站在茶室,可以清楚地看清一楼大厅的情况,负责抓捕行动的人员根本无法隐蔽,也找不到任何的掩护。
“黄毛”心思的缜密让印春荣不敢轻敌,为了不打草惊蛇,印春荣决定撤掉外围保护,只身一人前往茶室与毒贩交涉,再另想办法引“黄毛”到预先设下的包围圈进行抓捕。
专案组都觉得这有些冒险,但眼下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由赤手空拳的印春荣去单刀赴会。
这一次,印春荣终于见到了“黄毛”本人和他的贴身保镖胖子。印春荣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对手。
“黄毛”身高175CM左右,体格偏瘦,却显得很干练,金黄色头发下有一张轮廓分明的面孔,很难想象这个外表英俊的男子,不仅是摸爬滚打样样精通的退役特种兵,还是心狠手辣睡觉枪都不离身的大毒枭。
保镖身高190CM左右,体重应该在100公斤以上,164CM的印春荣明白,如果自己稍有疏忽,马上就会被对方识破,而硬碰硬的话,自己绝对难以招架。
印春荣抬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进入到“三哥”的角色中,演得越像,则越安全。
没聊两句,“黄毛”称自己没烟了,印春荣顺手从兜里掏出一盒“555”牌香烟,扔给对方一支,自己慢慢地点上一支。掏烟、点烟、吸烟、吐烟,印春荣这套并不起眼的小动作,一直在“黄毛”冷冰冰的注视下完成。
被这样死死地盯着看了一分多钟,印春荣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终于,“黄毛”点上了烟,长长地吸了一口,刚才几乎僵滞的空气重新流动起来。
印春荣明白,刚才“黄毛”是在考验他,看他现在的神情,应该是过关了。
长达半小时的试探,“黄毛”基本上信任了印春荣,将80万元打到了印春荣指定的账户上,并将40万元现金摆在了印春荣的面前,要求马上交易。
按照专案组预案,这是行动的最佳时机。
但是,印春荣却接到了专案组的消息,广东方面的抓捕时机还没有成熟,交易还没有达成,贸然抓捕“黄毛”,可能会使广东方向失败。这就意味着,印春荣需要和“黄毛”继续拖延时间。
专案组预定方案中,广东为主战场,厦门为第二战场。第二战场要以主战场为主,力争要做到广东抓,厦门同时抓,或者广东抓了以后,厦门才能抓。
多年的卧底经验使印春荣明白,与毒贩交谈的时间越长,对自身就越不利,言多必失,特别是面对“黄毛”这种老到的毒贩,稍有疏忽,都会招来致命威胁。
虽然心里焦急万分,但除了拖延下去,印春荣别无他法。
印春荣一边点钱,一边漫不经心地与“黄毛”闲聊,头两个小时,双方还算相谈甚欢,一起为以后的贩毒进行规划。
两个小时过后,“黄毛”立即拿货的要求一直没得到满足,开始变得焦躁起来。
为了稳住他,印春荣拨通了外面战友的手机说道:“大哥,老板这边急着想拿货,你赶紧查一下钱到账没有。”
电话一头说道:“拿货没有问题,但是他们的钱还没到账,告诉他,钱一到账马上就发货!”印春荣明白,战友是在通知他,广东方面还没有抓捕,必须得想办法稳住“黄毛”。
没拿到货的“黄毛”越来越烦躁,对印春荣开始骂骂咧咧的,几次提出“改日再谈”。
面对“黄毛”的抱怨,印春荣一边赔笑,一边设法稳定他的情绪。对于印春荣来说,这短短的一小时,简直比一个世纪还长。
印春荣调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生活常识,滔滔不绝中继续扮演着马仔“三哥”。不能冷场,但也不能太过热烈,一切谈话的内容都得临场发挥,而且要恰到好处。
艰难支撑了四个小时后,印春荣终于等到外围战友的电话。
“大哥让我们去拿货。”印春荣高兴地对“黄毛”说道。
此时早已等得不耐烦的“黄毛”和他的保镖顾不得多想,起身便跟着印春荣去取货。
“黄毛”没想到的是,他做事那么谨慎,却还是着了印春荣的道,在取货地点,等待他的不是毒品,而是专案组早已设下的包围圈,埋伏在四周的官兵“呼啦”一下冒了出来。
发觉上当的“黄毛”,狗急跳墙,正欲拔枪反抗,印春荣一个箭步上前将他掀翻在地,牢牢按住,和战友们一起将“黄毛”和保镖生擒。
此案共缴获海洛因53公斤,毒资300多万元,摧毁了一个以台湾人为首,长期经营于广东、云南等地的贩毒集团。
直到进了班房,从未失过手的“黄毛”也没明白,这个黑黑的小个子怎么可能是警方卧底?
二
“黄毛”的疑惑不是没有道理。就是现在看起来,身着便装的印春荣和常人眼中高大威猛的边防警察形象相去甚远,不足一米七的小个头,身体微微发福,黝黑的皮肤,精干的寸头,不露声色,表情严肃,眼神却十分的犀利,这种形象让人难免对他敬而远之。
就着深夜的普洱茶香,印春荣的思绪被回忆追赶着,“黄毛”的这一战,时隔多年,回忆依旧让他有些兴奋,他坐直身板,放开紧抱的双手,凌厉的眼神也轻松起来,有了一丝笑意。
茶杯就在面前,汤色正好,印春荣浅浅饮了一口。
水是滚烫的,心是平静的。
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做卧底?其实并没有统一标准,但假如你长得像个文质彬彬的博士,却和毒贩说是来自云南边境的马仔,估计这戏难演。假如你长得高大威猛,容易让毒贩产生危机感,也不利于行动。
长得不那么像边防警察的印春荣,在缉毒战线上,成功将这种不像用到极致,比如第一次主动请缨,参与缉毒侦查。
那是1998年10月,时任保山边防支队龙陵大队军医的印春荣意外得到一个线索,有毒贩要转手一批毒品。印春荣激动地找到龙陵大队大队长,汇报了这一线索。
和往常不同,印春荣发现大队长除了欣喜外,还有些忧虑,一问才知道,大队里的侦察员都出去跟案子了,根本抽不出人手料理这个线索。
“不如让我去吧!”印春荣竟然鬼使神差地对大队长如此说道。
大队长看了看印春荣,心里有些怀疑,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个子医生能行吗?他没有参加过缉毒战斗,更没有经历过化妆侦察,那可是玩命的事,开不得玩笑。何况他也不属于侦查部门和情报部门,没必要以身犯险。
侦查是一门系统而专业的学科,要掌握法学、侦查学等各种知识,身体素质也是考核一大标准,擒拿格斗、警用武器都得精通。
看到大队长还在犹豫,印春荣再次说:“我觉得我能行的。”
“我首先是个军人,其次才是个医生,你们能上战场,我也能上!”印春荣恳切地说。
印春荣的坚持,打动了大队长,同意让他乔装打扮,扮演一个买货的老板与毒贩联系。
在大队长的指点下,印春荣拨通了毒贩的电话。
在电话里,印春荣说明了自己的目的,可是毒贩对毒品却闭口不谈,只是闲聊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
印春荣知道毒贩是在试探自己,所以不动声色地与毒贩东拉西扯。
一通电话以后,大队长改变了对印春荣的看法,他虽然没有经验,但是说话的方式、语气都拿捏得很准,没有什么漏洞,表现得还算可圈可点。
令印春荣没有想到的是,自从通过话以后,毒贩却迟迟没有再联系他。这令他有些失落,难道第一次缉毒就这样泡汤了?
由于是第一次参加缉毒任务,印春荣太想把它做好了,但毒贩的杳无音信,让印春荣寝食难安。他无数遍设想交货场景,想象着怎样才能把任务顺利完成。
一个星期以后,印春荣终于接到毒贩的电话。他压制住激动的心情,在电话中与毒贩耐心交谈,尽管毒贩依然没有谈什么时候交货,但再次连上的线,让印春荣依旧很兴奋。
一来二去,几次电话后,毒贩终于信任了印春荣,同意去龙陵宾馆交货。
交货当天,印春荣早早候在宾馆等着毒贩的到来。即使他已经不止百遍地告诉自己不能紧张,但一见到毒贩 ,印春荣的心还是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那是他第一次真正近距离接触毒贩,他既紧张又激动。
毒贩来了两个人,身高都在175CM左右,比印春荣明显要高出一个头,光从体型来看,真动起手来,印春荣肯定吃亏。
印春荣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放轻松,不能紧张。看到两名毒贩手里空空,并没有要交易的毒品。
印春荣一声怒喝:“不是说好在宾馆交易吗?你们到底有没有诚意?”
这凭空而来的呵斥,反而给印春荣缓解了无形中的紧张。他的神情一下子从军医官转换到了贩毒老板,表现出了被怠慢的愤怒。
一名毒贩赶紧圆场说:“大哥,不急,不急,我们先去吃饭,其他的再谈。”
印春荣明白,毒贩肯定不会轻易相信自己,改变交货地点,是毒贩常用的办法。
出了宾馆大门,一名毒贩骑过来一辆摩托车,让印春荣坐到中间,就这样,印春荣被两名毒贩前后夹击去找饭馆。印春荣当时心想,自己要是暴露,后面的人随时可以用刀子从背后插入自己的心脏。
印春荣更担心的是,外围的战友有没有看到他出来?能否及时跟上?如果外围跟不上,到了新的交货地点,他该怎么办?难道赤手空拳和俩毒贩肉搏吗?
各种想法像突然爆发的山洪,在印春荣紧张思绪的空白河床上驰骋、奔腾、肆意翻滚。无论山洪怎样肆虐,印春荣潜意识的堤坝却牢不可破。
突然,摩托车一个刹车停了下来。印春荣一看,原来刚经过交通岗亭时,骑车的毒贩不小心闯了红灯,被一名交警给拦了下来。
心里有鬼,骑车的毒贩掉转车头想逃跑,眼看任务即将“流产”,印春荣赶紧制止骑车的毒贩,下车向交警迎面走去。
那位交警看印春荣有些眼熟,刚想说话,印春荣灵机一动,先开口说道:“老哥,我们是从山里来的,头一次进城,啥规矩都不懂,放我们一马吧!”随手塞给交警一盒烟,并使了个眼色。
交警明白其中必有内情,说了句“下次注意”,便挥手放行。
意外为毒贩成功化解“险情”,竟然争取到毒贩的进一步信任,相互间交流也更加轻松了。两名毒贩选择了一家餐馆停了下来。
饭馆很小,一桌吃饭的客人都没有,毒贩在一个角落坐了下来。印春荣仔细观察着饭馆的环境,发现毒贩选择的位置恰好是监控的死角,外面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情况。
另外这餐馆怎么一个吃饭的人都没有,老板和毒贩难道是同伙?要是这样的话,一有什么状况,毒贩把门一关,自己想脱身就难了。
印春荣脑子飞快地旋转着,一边要应付毒贩提出的问题,一边要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做。
吃饭间,毒贩问起印春荣毒品的销路,印春荣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知道言多必失。随机应变说:“老弟,你心也太黑了吧,有钱大家赚,我告诉你,我岂不是丢了饭碗?”
经过三番五次的试探后,毒贩终于进入了正题。在协商好价格以后,一名毒贩从小饭馆门后提出了一包东西摆到了印春荣面前。
印春荣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毒品。
这是抓捕的最佳时机了,印春荣心想。可是外围迟迟不见动静,为拖延时间便于抓捕,他以验货为借口,与毒贩进行周旋。
左等右等,外围依旧没有动静,印春荣心想,难不成外围跟丢了?
印春荣一边验货,一边观察毒贩的一举一动,寻找最佳下手时机,趁毒贩不备,他抄起了一个玻璃杯,使劲砸向一名毒贩的脑袋,那名毒贩应声倒地,鲜血顿时喷涌而出。
另外一名毒贩见状,瞬间急红了眼,掏出刀子就向印春荣捅去。印春荣侧身一闪,猛地撞向这个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家伙。
就在这危急的时刻,外围设伏的侦查员冲了进来,一举将两名毒贩擒住,当场缴获海洛因9.85公斤。
印春荣事后才知道,外围迟迟没有冲进来的原因是看不到里面的情况,因为毒贩进入饭馆的时候没有携带毒品,贸然地行动恐怕打草惊蛇。后来听到里面的打斗声音,才冲了进去。
初战告捷,印春荣的表现让所有人刮目相看,这次的经历让印春荣初次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也为他成为一名缉毒警察奠定了基础。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案子,今天的印春荣很可能还穿着白大褂,拿着手术刀,站在无影灯下。
三
经过三四次冲泡,茶的劲儿明显大了许多。印春荣的思绪却停了下来,几次放下茶杯,又重新端了起来。
谁都知道,缉毒这条路上荆棘密布。
因为首次缉毒任务的圆满完成,1999年1月4日,印春荣被借调到保山支队情报科工作。
他还来不及享受新岗位的喜悦,新的压力扑面而来。半路出家的印春荣,以前所学的理论与现实需求相差太远,最简单的讯问笔录和侦破报告他都要从头学起。
印春荣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盯着自己,所有人都在看他这个半路出家的人到底行不行。他不断勉励自己:“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不行,只有不敢,只要自己比别人努力一点,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印春荣心里清楚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侦查员,除了要忠于职守,掌握有关办案程序,还必须有一套过硬的本领。他认真钻研专业书籍,阅读大量的卷宗,细心揣摩毒贩心理,分析贩毒的规律和特点,虚心向其他战友学习,努力掌握与毒贩周旋的技巧,不断提高办案能力。
印春荣要求自己不但要学,还要学精。他情报线索来源渠道比较窄,没有线人,只能自己不断地去跑,不断去获取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缉毒这条道路上,印春荣从一个“新手”慢慢成熟起来。
1999年3月,印春荣被任命为情报科副科长,正式脱离军医行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缉毒警察。
被委以重任,应该是值得欣喜的,但印春荣担心自己难以胜任,毕竟在缉毒这条路上,自己走的时间还太短。3个月的时间,理论上自己还是个新兵,现在要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印春荣显得有些惶恐。
“带好队伍比起做好自己难多了。”印春荣说道。他认为自己还是个新兵,而且别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很多战友对他不是很服气。
印春荣急切地想证明自己,可是时运不济。1998年,保山边防支队的毒品查缉量和办案数量都达到了一个顶峰。到了1999年,支队的毒品查缉数量进入了一个低谷,与1998年的顶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私底下,大家都在议论,以前的情报科长在的时候,经常有群众来提供情报,印春荣当情报科长以后就少了。这时候大家开始质疑,是不是印春荣这个情报科长不称职?
每每听到这些言语,印春荣心里都很不是滋味,但对于直线下滑的成绩,印春荣也是有心无力,无法施展拳脚。大家认定他这个半路出家的人能力有限。
印春荣感觉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不停地质问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自己却做不到?
这时候,争论没有任何的意义,印春荣只能坚持自己一贯的做法,在没有办法改变的时候,选择做好自己。他不停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像战友说的那样,自己能力确实有问题?对于自身暴露出来的缺陷,他没有去埋怨别人的不理解,没有去争论,而是选择收起自己的委屈,拼命做出个样子。
期间,印春荣针对贩毒活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制定了多套工作策略和措施,对打击毒品犯罪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经过1999年一年的补课与积累,印春荣快速成长了起来,从缉毒战线上一个初出茅庐的“新兵”,变成了一个专家。
到了2000年,机会来了,公安边防部队被依法赋予了办理贩毒等“三类六种案件”的权力。
这对于印春荣来说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他终于可以施展拳脚。在缉毒战场上大显身手,打团伙,摧网络,缴毒资,逢战必胜,有案必破。这时候,人们终于认可了印春荣,向他投向赞赏与信任的目光。
小时候,印春荣的母亲时常告诫他,“不一定要争第一,但不要落于人后”,母亲朴实的话语,让印春荣从小养成了一种不服输的性格,也正是这种性格,让他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迎难而上,化压力为动力。
四
印春荣一仰头,将杯中茶一饮而尽。
他的眼中,只有坚定。
不怕干扰,无视麻烦,优秀的将领总能直奔目标。就像旁人每次提到案件以外的事情,印春荣三言两语很快又将话题带回到案件上。
谈起自己的童年,印春荣总是想一言带过,觉得没多大意思。作为家中的老二,他成长得中规中矩,没给父母招惹大的麻烦,也没有带来异于常人的荣耀。
但是,回头一看,很多时间,命运不是你想选择就可以选择的,它其实早已注定。
1964年7月,印春荣出生在滇西边城瑞丽,按照现在流行的星象学来说,7月的巨蟹座,代表着触觉敏锐、适应力强,有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力。
瑞丽群山环抱,绿水青山,本是一座美丽静谧的小城,可是因为与毒品泛滥的 “金三角”毗邻,成为了既是阻击境外毒品内流渗透的西南门户,也是深受毒品侵害的地区。
生活在边境的印春荣对毒品并不陌生,自打记事起,就看到过一些老人吸食大烟,那时候的他对毒品的危害并不了解。直到读中学的时候,他才真正意识到了毒品的可怕。
有一天晚上,印春荣像往常一样上完自习回家,在经过一条小巷时,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个踉跄,他用手电一照,吓得面目失色,他看到一个已经死去的男人,那男人手里还握着一支没有注射完的针管!
那是印春荣第一次直面毒品所带来的死亡,那晚触目惊心的一幕长久地盘桓在印春荣的脑海,挥之不去,让年少的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走出恐惧的阴影。每次看到毒品,他脑海里都会浮现起那个男人的样子。
从那以后,印春荣对毒品有了新的认识,也越来越了解毒品的危害。
青年时期,印春荣所能目睹的悲剧,几乎都和毒品有关。家乡的孩子们还很小时,一些父母想办法把他们送往内地亲戚家,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远离家乡,以免他们长大后沾上毒品。
有位与他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一双大大的眼睛,目光纯净,志向高远,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班里的文艺骨干,歌唱得好,弹得一手好吉他。中学毕业就找到让同学们羡慕的工作。但后来由于沾上了毒品,曾经神采奕奕的双眼变得呆滞、无神,整个人就像着了魔一样,为了买到毒品,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光了,最后不仅将10岁的儿子带到境外卖掉,自己也成了暴死异国他乡的孤魂野鬼。
他的一位中学舍友,毕业后生意做得不错,还盖起了小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没想到,印春荣再次见到这个同学时,竟是在电视直播的一群因贩毒被宣判的死刑犯中。
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原本是村委主任、县政协委员,带领村民修公路、架电线、引自来水,带头发家致富,曾是家族的骄傲,却逃不过毒品的魔掌,因贩毒被判刑,在铁窗下度过余生。
只要沾染上毒品的人,就像被人松开手的氢气球,看似扶摇直上,但所有人都知道,“嘭”地一声炸响只是时间问题。
很多吸毒者,特别是青少年,刚开始都觉得吸毒只是一场游戏,一种很酷炫的行为,结果一吸就变成没有方向的水流,再也回不到人生的正轨。
“是毒品,就这样把一个个好端端的人变成了魔鬼。”当谈起这些往事的时候,印春荣既惋惜,又愤怒。太多的人间悲剧,让印春荣痛心疾首、疾“毒”如仇。目睹着这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现实,印春荣的心在滴血。
1982年,印春荣高中毕业,他放弃了父母给他安排好的工作,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公安边防战士。
也许,正是少年时期触目惊心的一幕幕,让印春荣的缉毒之路走得如此坚定。也正是曾经的痛彻心肺。令这个貌不惊人的小个子,成长为一名缉毒神探,进而成为一枚镌刻在共和国缉毒史册上的印章。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一帆风顺。
从军以后,现实与理想变得南辕北辙。新兵训练结束,他没能实现上缉毒战场的梦想,而是被选拔当上了卫生员,命运的安排多少让他有些失落。
就这样,印春荣开始了自己的从医之路,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条路他走了16年。
16年的军医生涯里,印春荣从未忘却过自己的初心。每每看到吸毒者家破人亡、缉毒警察受伤牺牲时,他都心痛不已,暗暗发誓要与毒贩势不两立,终有一天要走向缉毒的战场,将他们绳之以法。
有了这个信念,在做好医生本职工作时,印春荣都会静下心来研究禁毒形势,看到毒品案件,都会忍不住凑上去看一看。想到和毒贩打交道就是一场心理战,于是他又苦心钻研心理学,从犯罪、大众、社会、青年等心理学到心理读心术,他都不断地去探索研究。
在行医的过程中,他还不断地积累自己的人脉,交往了不少地方各行各业的人,为以后发展线人打下广阔的人脉基础。
总有同事嘲笑印春荣说:“你这就是自我憋屈,好好的日子不会享受,一天折腾什么,缉毒有缉毒警,你整天操那份闲心干嘛。”
遇到这种情况,印春荣总是笑笑回答道:“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做点事觉得充实一些。”
由于对毒品的敏感性,从医期间,他就为支队情报部门提供了不少的线索。有时候看到毒贩被绳之以法,虽然自己不能亲身参与,但在印春荣心里也有一丝安慰。
多年的坚持培养了印春荣敏锐的观察能力,使他在从医16年之后,一战成名,显露出一名优秀缉毒侦查员过硬的素质和本领,最终圆了缉毒梦。
当人们把印春荣的成功归为一种偶然,或者运气时,印春荣从未解释,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么多年经历了什么。
其实,缉毒行动很像外科手术,行动必须迅速而准确,直达要害,不容丝毫差错。
五
印春荣举起茶杯,眯起眼睛,盯着那看似清澈汤色中不易觉察的细丝搅动,那微小的波纹,极有可能掀起惊天骇浪。
与毒贩打交道不仅仅是勇气的较量,更是智慧的比拼。现实不像电影中那样可以展示丰富的内心世界,在生死一线,靠的是机敏、冷静和沉着。
急中生智,定静生慧。
错综复杂而又相互交织的案件中,印春荣难免会记混淆。但只要提到案件代码:3·05、4·08、5·06、6·16、7·15、8·12、9·12、10·15、11·20……印春荣的记忆马上复活,时间、地点、人物像电影一样在他眼前铺展开来。
这些数字中,印春荣记忆最深刻的要数“11·20”特大贩毒案。
2003年11月20日,印春荣接到报告:保山市曼海公安边境检查站从一辆“桑塔纳”轿车轮胎钢板夹层里查获海洛因 5.964公斤。当时,办案人员都认为毒贩已经暴露,幕后指使人可能跑了,线索已断,没有延伸侦办的必要。
就在办案人员决定放弃案件延伸时,印春荣却仔细地观察带“货”的毒贩,发现他不时地抬头看预审员。凭多年的经验,印春荣判断此人可以突破,于是主动接近他,和他闲聊了起来。
在交谈中,印春荣得知这名毒贩原本是一名1968年下乡的昆明知青,父亲还是一个老红军。知青返城后,他去缅甸呆了很长时间,走上贩毒之路。
印春荣漫无边际地与毒贩聊着,和他讲了自己对知青的情感,这份感情当然不全是表演。印春荣在农场出生,农场里确实有很多下乡知青。
这份真情实感,使毒贩放松了警惕,心理防线被一点点撕开,对印春荣交代了他背后还有一个昆明老板,但对于这个昆明老板他一无所知,只知道一个电话号码,而且从来都是老板主动联系自己,平时这个号码都处于关机状态。
一个无法联络上的电话号码到底有多少可信度,这让办案人员犯难了,无法判断毒贩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印春荣明白,在案件没有延伸之前,你永远搞不懂毒贩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只能假设相信,然后不断去验证。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于是就凭这半信半疑的线索,印春荣和专案组人员赶往昆明。从保山到昆明有七八个小时的路程,在这段期间,印春荣不断地和毒贩闲聊,不停地试探他,试图得到更多的线索。
同行的侦查员不理解,一路上印春荣对毒贩可谓是关怀备至,小到喝水、吃饭、睡觉,他都关心到位,一向疾恶如仇的印春荣,怎么突然变得“温柔”起来了?
“人性要讲,但底线不能忘!”印春荣说。
印春荣一直认为,毒贩首先是人,也是有尊严的。对于他们,你得先把执法者和犯罪嫌疑人的对立面解除,给予他充分的人文关怀,他才可能跟你讲一些实话。
但必须要时刻谨记,他们始终是犯罪嫌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都有可能选择逃跑。你得打起十二分精神警惕着,防止他们逃跑、自残,甚至自杀。
印春荣的付出没有白费,快到昆明时,毒贩终于讲了实话。即将接头的这个老板,他们不仅早就认识,也早已约定了交货地点,就在昆明的一个停车场内。
这一突破让专案组看到转机,案件由被动变为主动,抓捕工作进展非常顺利,在约定的停车场内,老板被瓮中捉鳖。
按照常理,该案可以说已经告一段落。但印春荣没有松懈,乘胜追击,连夜对这名老板进行突击审讯。据这名老板交代,他的毒品是卖给贵州的毒贩韩某,而“大老板”是在广东的台湾人陈某,绰号“耗子”。
消息让印春荣兴奋异常,连夜对案情进行研究,制定抓捕贵州韩某和广东“耗子”的计划。
抓捕方案一定,印春荣来不及等到天亮,便立即带人前往贵阳,对韩某实施抓捕。
在贵阳抓获韩某以后,印春荣又马不停蹄地押着两名毒贩赶赴广东与“耗子”进行周旋。
之后的19天,印春荣与两名毒贩同吃同住,先后开车辗转于昆明、贵阳、广州、东莞、深圳等3省 7市,与“耗子”苦苦较量。
一路上,毒贩困了可以睡、饿了就能吃。面对着时刻想着逃跑、自杀、自残、拼命的两名毒贩,印春荣却丝毫不敢懈怠,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因为任何的疏忽都是致命的。
为了不让自己睡,他尝尽一切可以尝试的方法,掐大腿、吃辣椒、吃酸瓜,有时候害怕自己睡着,就点一根烟,夹在手指之间,一根烟烧完的时间大概是3分钟,当烟烧到手指也就醒了。
回忆暂时中断,印春荣抬起右手,伸开手指,扫了一眼指尖焦黄的伤疤,那是长年累月烟熏的印记。
看着印春荣手指间的伤疤,让人不觉有些心疼。看着它,你仿佛能够读到当时有多么的艰难,它们都是英雄的徽章。
到达广东以后,印春荣又扮成韩某的“小弟”,与两名毒贩一起去见“耗子”。可对手非常狡猾,不断变换交货地点。
经过反复较量,狡猾的“耗子”还是上钩了,带着140万现金到达约定地点进行交易。当“耗子”出现在交易地点时,印春荣和战友一举将“耗子”等3名毒贩抓获。
由于“耗子”身上没有携带毒品,抓获以后,他拒不承认自己贩毒的事实,声称自己是正规的商人。
毒品案件没有第一现场,所以要求人赃俱获,这常常给侦查人员带来难题。抓到“耗子”只是第一步,难的是如何收集证据定他的罪,虽然印春荣已经掌握了一些证据,但是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把案件坐实。
为了收集证据,印春荣带着专案组,押着“耗子”前往深圳,准备对他家进行搜查。
到达深圳,一路沉默的“耗子”主动和印春荣交流起来,说他有一个两岁的孩子,他不希望让孩子看到自己现在的样子。当时印春荣考虑到“耗子”家住的楼层较高,为了稳住他的心态,防止他跳楼自杀,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后,印春荣去掉了“耗子”手上的手铐,为的是在孩子面前,保住一个父亲最后的尊严。
在“耗子”家中,印春荣见到了“耗子”的女儿,孩子很可爱,聪明机灵,见到“耗子”也是一下扑上去,甜甜的叫着“爸爸”。
这平常人家最为温情的一幕,让同样作为父亲的印春荣,对眼前的孩子不觉同情起来。而眼前一言不发的“耗子”把印春荣拉回现实,他的贪婪,早已注定不能给孩子一个圆满的家庭。
印春荣审讯有各种丰富社会经验的毒贩,常常一招“以弱制强,以退为进”就可以给对方埋下伏兵。但碰到“耗子”这种一言不发,保持沉默的犯罪嫌疑人,往往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耐心。
不说话,你就无法找到他的破绽。
侦查员在“耗子”家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有价值的线索。
细心的印春荣发现对方的眼神有意无意扫了一下电视机,印春荣凭直觉断定,电视机后面肯定有文章。他在电视机后面顺手一摸,摸到了大半块毒品,大约有100克左右。
藏匿的毒品从家中搜出,“耗子”终于沉不住气了,他对印春荣说,有重要线索要单独和印春荣谈谈。
印春荣当然不会错失任何线索,便答应了“耗子”的请求。
“耗子”告诉印春荣,在房间的衣柜里有一张银行卡,卡里有485万,只要放过他,就把密码告诉印春荣。
一向视钱如命,坚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毒贩,以为印春荣这个一月领几千块工资的边防警察,面对485万元这笔很多人一辈子都挣不到的巨款,一定会答应他的请求。
令“耗子”意外的是,印春荣只是简单地回答了三个字:“不可能!”
这简单的三个字,彻底击碎了“耗子”用钱买命的幻想。在印春荣政策攻心下,对自己的罪行和盘托出,主动交代了自己地下车库的车上还藏着200多公斤冰毒。
一个不起眼的小案,印春荣靠多年缉毒的经验智慧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顺藤摸瓜使它变成了一个大案要案,共缴获海洛因5.964公斤、冰毒225.9公斤、毒资695万元人民币、运毒轿车4辆,抓获犯罪嫌疑人10名,打掉了一个长期隐藏在深圳,对社会危害巨大的冰毒加工厂,斩断了一个横跨云南、贵州、广东、台湾等地,经营多年的贩毒网络。
动辄数以百万、千万计的毒资,对于拿工资的印春荣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数目,但是他从来都没动过心。多年的缉毒生涯中,他无数次周旋于毒贩大款之间,常常手提几百万元与毒贩“交易”,直接经他手缴获的毒资也达数千万元,而他却丝毫不为所动。
印春荣明白,拒绝诱惑是一名缉毒警最基本的素质。与毒贩斗智斗勇的同时,更需要保持一个干净的灵魂,贫穷而正直,胜过富贵而诡诈。
六
印春荣抬起茶杯,普洱茶正缓缓沉淀,热气却在升腾。他鼻翼微张,深深地吸了一口茶香。直沁心脾,回味悠长。
《圣经》中对勇士的定义有着清楚的描述。经文中常用好战的措辞来形容这些成熟而有信仰的人。他们能够与强大的敌人战斗,摧毁邪恶势力的堡垒。
“勇士的心里充满了保护欲。他们保护公众利益,保卫国家利益,清除一切存在或者潜在的危险。他们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他们是人民的保护者,也是战友的守护神。”
这是《温柔的勇士》一书中,作者对勇士的界定。印春荣并未看过这本宗教意味明显的书籍,但很多时候,他在身体力行践行着这个“勇士”的标准。
2008年3月,印春荣在保山抓获一名绰号“菲老”的湖南籍毒贩。据“菲老”交代,他准备把毒品运到广东去卖给一个潮汕人。
对案情进行研究以后,专案组决定去广东延伸办案,抓捕那名潮汕籍的毒贩。当时让“菲老”在专案组六个人中挑选,看谁最像他的马仔,“菲老”第一个就选中了印春荣。
早在2004年,印春荣已当选为第十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至2008年,他共参与和指挥侦破的贩毒案件2834起(其中万克以上大案48起),缴获毒品4.07吨,毒资近3000万元,运毒车311辆,抓获犯罪嫌疑人3846名。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创下平均每三天破获一起贩毒案件、查获毒品一公斤的缉毒神话。
作为缉毒战场上的一面旗帜,全国重点宣传过的禁毒标兵,很容易被毒贩认出来。专案组觉得,他并不适合再去做“卧底”工作,这样太过冒险,不值得。
印春荣坚决地说道:“在特定条件下,没有人会留意我,更不会想到我就是电视画面中的人。”
专案组的人拧不过印春荣,只得让他带着另外一名侦查员乔装成“菲老”的马仔,到广东延伸办案。
到达广东以后,“菲老”几次打电话联系那潮汕人,他都不来接货,要求一定要去他们家里交货。他们家住在11楼,去家里交易难度特别大,因为环境是无法预知的,抓捕起来十分困难。
正当专案组犯难的时候,“菲老”让大家不用担心,称这名潮汕毒贩常年在家吸毒,基本不出来,身材瘦瘦小小的,抓他易如反掌。
此话真假难辨,但那潮汕人坚持不出来见面,一时让办案人员举棋不定。这时印春荣一咬牙,说:“赌一把。”他当然知道,这是拿命在赌,这样的赌注,他已经下过无数次了,庆幸的是他每次都赢了。
但印春荣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惊险。
当印春荣和侦查员在“菲老”的带领下,去到潮汕人家里时,着实把印春荣吓了一跳。
家里的情况并非像“菲老”所说的那样,只有一个瘦弱的吸毒犯。屋里大大小小一共7个人,有4个大人,3个小孩,小孩大的大概有十几岁,最小的也有六七岁。加上一个随时会反水的“菲老”,人数对比实在是太悬殊了,硬打起来,印春荣的胜算很小。
进家后,印春荣终于明白潮汕人为什么一定要在家里交易。他家安装了三道门,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态势。外围的战友要破门而入绝非易事,或许等战友破开这三道门的时候,印春荣和另外一名侦查员早就遭遇不测了。
当毒贩把门一层层关上时,印春荣知道已经没有了退路。这时候,硬着头皮也要上,想要寻求外围的帮助是不可能的了,只能靠自己,伺机而动。
印春荣和侦查员把“菲老”夹在中间,并排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与毒贩进行交谈。
更令印春荣不安的是,屋里几个毒贩之间的交流用的全部是潮汕话,他和另一个侦查员一句都听不懂。这时候,要是“菲老”反水,把他们卖了,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心里在打鼓,但表面上印春荣还是不动声色地与毒贩周旋着。听不懂对方的话,印春荣只得通过仔细留意毒贩的表情、动作来判断自己是否暴露。
哪怕只是回忆,也能感受到当时紧张的气氛。印春荣比划着当时房间的布局,同样是沙发,他真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如坐针毡。
在情况危急时刻,人是很难有时间去考虑生死的。脑子高速运转起来,目标只有一个,演好这场戏,越真越好,演得越真就越安全,越有可能完成任务,只要有一点疏忽,就可能被对方识破,功亏一篑。
庆幸的是,“菲老”也听不懂毒贩的潮汕话。
谈话漫长而琐碎,几个小时过后,毒贩突然拿出几个饼,邀请印春荣三人吃,说是老家的特产。
印春荣完全猜不透,这是毒贩信任自己后的盛情款待,还是在试探自己,或者是行动已经暴露。毒贩用这饼来毒杀自己和战友,一切都是未知数。
为了不引起毒贩的怀疑,印春荣只得一边道谢,一边硬着头皮吃。尽管印春荣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但依然味同嚼烛,完全忘记了饼的味道。
或许是印春荣的率性让毒贩解除了警惕,在吃过饼之后,毒贩便提出了交易。
印春荣把事先准备好的毒品交给了毒贩,让毒贩验,验完无误以后,两名毒贩便拿着毒品准备走。
趁毒贩转身之际,印春荣和战友一跃而起,用手死死勒住毒贩的喉咙,顺势拔出枪指着另外两名毒贩。
或许是印春荣前面的表演太真,在被擒住之后,毒贩还以为印春荣两人想黑吃黑,恳求道:“大哥,大哥,别这样,有钱,有钱,我的钱在里面,马上拿给你。”
“菲老”也没有想到印春荣两人竟然在实力悬殊那么大的情况下贸然行动,一时惊呆了,愣在原地一动不动。
由于腾不开手去开门,印春荣只得对“菲老”吼道:“愣着干什么,快去开门 !”
看着印春荣杀气腾腾的眼神,“菲老”不敢怠慢,只得乖乖跑去把门打开。
门一开,早已埋伏在门外的战友一拥而入,四名毒贩全部缉拿归案。
很多人习惯问印春荣遇到这样的险境到底怕不怕?印春荣说:“后怕肯定是有的,但实际上,现场连害怕都来不及想,因为害怕也退不出来,最好考虑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
在禁毒战场上,永远没有预先设定的剧本,事先拿出一万套预案,可能行动时一套也用不上。总有一些突如其来的情况,让人毫无防备,没有事先准备的台词,靠的只能是随机应变。
七
夜色渐浓,华灯初上。
印春荣五指用力,将茶杯重重砸在茶桌上,茶壶中正在翻滚的开水被震得摇晃起来。
讲到动情处,印春荣思绪翻涌,心潮澎湃。
同毒贩作斗争,随时都有流血牺牲的可能。很多时候,明知道有危险也要上,每次行动都有一只脚踩在生死线上。
那一刻,必须做自己命运的导演。
2002年7月23日,保山公安边防支队获取一条线索,一辆载有毒品的东风牌货车正行驶在前往昆明的途中。印春荣随即带领专案组迅速赶到该车将要通过的路段设伏。当嫌疑车辆进入专案组视线时,印春荣手举停车牌示意该车停车检查,嫌疑车辆驾驶员不但不停反而加大油门直冲过来。印春荣疾身闪过,随即一个箭步跃上了驾驶室门外的踏板,驾驶员见状拼命扳他的手企图将其推下车。印春荣立即拔出手枪,严厉警告驾驶员停车接受检查,迫使驾驶员将车停下。专案组立即将其抓捕,当场从该车运载的木板下查获海洛因11.5公斤,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
2003年7月16日,印春荣带领专案组在德宏州潞西市遮放收费站对一辆运有毒品的吉普车实施堵截。
眼看罪行暴露,毒贩竟然疯狂驾车冲卡逃窜。说时迟,那时快,站在收费站站台的印春荣顾不得多想,一下冲了上去,一手死死抓住车门,一手与毒贩争夺方向盘,厉声喝道:“站住,你跑不掉的!”
印春荣的双脚被吉普车拖在地上,鞋子、裤子都磨烂了,鲜血直流。车内毒贩猛击他的面部,他忍着剧痛就是不松手。
被拖出几十米后,吉普车“砰”地一声巨响,撞上一棵树后翻下山坡。战友赶去支援时,看到印春荣还紧紧地抱着毒贩,头、肩、背、腿都伤得血肉模糊。
看到毒贩车内缴获的62公斤海洛因,印春荣顾不得身上的伤痛,迅速对毒贩进行讯问。
禁毒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每个毒贩都不会坐以待毙。在面临被抓捕时,他们时刻都在选择机会,准备给你致命一击。印春荣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至少还活着,而他的许多战友已经为禁毒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16年3月,普洱公安边防支队侦查队队长杨军刚在缉毒任务中壮烈牺牲后,爱兵如子的印春荣留下了伤心的眼泪。杨军刚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优秀侦查队队长,杨军刚的牺牲让印春荣犹如万箭穿心般难受。
但不论多么悲痛,都要擦干眼泪继续战斗,印春荣亲自带队日夜奋战30多天,终将毒贩缉拿归案。
八
窗外霓虹闪烁,璀璨夺目。
印春荣抿了一小口茶,坐直了身体。稍微变换了一下姿势,让他感到舒服了许多。
由于岗位的调整,印春荣放下了缉毒的冲锋枪,拿起指挥棒转向了幕后指挥。他并没有感觉到轻松,反而更觉得责任重大。如何带领队伍打胜仗,成了印春荣的新挑战。
2011年3月30日,印春荣到畹町边防检查站任政委15天之后,就带领情报侦查科查获毒品7公斤。据毒贩交代,毒品将卖给芒市的一个景颇族人。
专案组在芒市顺利地抓获了那名景颇族毒贩。经审讯,发现他与龙陵的一名毒贩还有联系,专案组又带着毒贩继续赶到龙陵。由于时间仓促,专案组在龙陵没逮着毒贩,毒品也不知去向。
突发状况让印春荣心急如焚,他连夜从畹町赶到龙陵,一路都在想如何补救。
印春荣顾不上指责任何人,亲自带领专案组查看现场,寻找线索。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对方是什么人,驾驶的车牌号是多少都不知道,要想找出毒贩,简直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但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能激起印春荣的战斗欲望,他一边派人封锁交通要道,一边调看所有卡口的监控录像。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仔细排查,终于在进入龙陵加油站的一个卡口的视频中,发现一辆可疑车辆,并根据车辆信息排查出四个可疑人员。
在印春荣的亲自指挥下,从对毒贩一无所知,到锁定可疑人员,只用了短短两个小时。专案组提在嗓子的心落了下来,心里由衷佩服:姜还是老的辣。
印春荣乘胜追击,毒贩藏匿在医院角落的车辆被成功找到,还抓获两名可疑人员。
随后印春荣亲自挂帅,对嫌疑人展开心理攻势,几番较量之后,毒贩终于松了口。根据毒贩的交代,案件顺利延伸侦办到了文山、昆明等地,又抓获毒贩5人。
案件侦办完以后,所有人都被印春荣临危不乱的指挥所折服。但印春荣深知,光靠自己一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开始注重传帮带,只要有空,就会亲自指导下属办案,把多年的缉毒技战法和边防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官兵。
2014年8月,印春荣提任云南省普洱市公安边防支队支队长。作为部队主官,印春荣既要经常思考维护边境安全稳定的各项重点工作,也要随时面对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2015年9月20日,普洱公安边防支队流动查缉组在对一辆由普洱市区驶往景东县方向的黑色本田轿车进行检查时,驾驶员罗某和随行人员王某显得神情紧张、言辞闪烁,引起了查缉官兵的怀疑。虽然对车上物品检查后并未发现违禁物品,但轿车后备厢内一股异样的香味让侦查员小朱一下子警觉起来——“冰毒?没错,就是冰毒!”侦查员小朱十分确定这就是冰毒的气味,而且气味如此浓烈。他判断这辆车在近几天内一定运过冰毒,而且数量还不少!但当时车内没有查获毒品,没有人赃俱获就无法实施抓捕。
在检查无果的情况下,查缉官兵向印春荣做了汇报。
多年的缉毒经验告诉印春荣,这两个人有运毒重大嫌疑,而且“鱼”还在“水”里,还没有出货,于是果断决定“放长线钓大鱼”。他指示查缉组不动声色地予以放行,同时派出2名侦查员驾驶地方牌照车辆对嫌疑车辆进行跟踪。
21日18时45分,侦查员报告:嫌疑人王某驾驶黑色本田轿车开进某租车行后,从车行开出一辆丰田越野车,在景东县城边的公路上来回行驶,并不时在接打电话。22日10时许,王某又驾驶丰田越野车从景东县驶往景福乡,并在景福乡某宾馆开了一个房间。这一变化让专案组非常疑惑:景福乡偏离交通主干道,不论是去普洱还是到昆明都不方便,而且也绕不过公安检查,取道景福乡运毒绝非明智之举。
“老狐狸在摆迷魂阵。”在仔细研究过辖区地图后,印春荣判断,此次王某换车乃是“鱼目混珠”,在公路上行驶是在“探路”,这辆丰田越野车上没有冰毒,这应该是嫌疑人“调虎离山”之计。
印春荣立即调整预定方案,将专案组分成三个小组:第一小组继续监视王某的动向;第二小组在景东至昆明必经公路的合适路段设伏;第三小组密切监控留在景东县宾馆的罗某。
一张无形的大网就此张开,只待这两只狡猾的“狐狸”露出破绽了。
22日15时25分,第一小组反馈称,王某继续开着丰田越野车在乡村公路上兜圈圈。印春荣指示第一小组“将计就计”,抵近跟踪王某的丰田越野车。第三小组密切监视罗某并及时向设伏的第二小组通报其行踪。
抵近跟踪王某果然让罗某认为公安边防官兵中了他的“调虎离山”之计。15时45分,罗某从车行鬼鬼祟祟地开出一辆别克轿车,在县城兜了几圈后便往出城方向驶去。黑色本田轿车停在车行,丰田越野还在路上兜圈,一套戏演完这辆别克轿车才粉墨登场,必是藏毒车辆无疑!
“收网!”紧盯着监控视频的印春荣,在普洱公安边防支队指挥中心向280公里外的专案组下达行动命令,三组官兵同时出击,迅速控制犯罪嫌疑人,当场缴获冰毒46.99公斤。一场因可疑线索发现端倪,并调兵遣将指挥部署人赃并获的缉毒伏击战完美收官。2名犯罪嫌疑人怎么也想不到,他们自以为高明的暗渡陈仓运毒诡计,却难逃印春荣的法眼。
这样精彩的案件,在印春荣28年的缉毒生涯中,只能算得上是一幕小插曲。
在普洱,公安边防支队官兵的执勤执法任务非常繁重,天天有勤务,时时在战斗。
2015年11月,印春荣接到报告:普洱市公安边防支队侦查队在对一辆轿车依法进行检查时,查获了2支手枪、511发子弹和少量毒品。根据多年的缉毒经验,印春荣判断这绝不是一起简单的贩毒案件,于是他带领专案组连续奋战一个多月,最终在一个犯罪嫌疑人的临时住宅里,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查获毒品13.7公斤、枪支10支、子弹1050发,成功打掉一个长期盘踞在中缅边境的特大武装贩毒团伙。
在印春荣的示范带动下,普洱市公安边防支队先后有358名官兵立功受奖。3年来普洱公安边防支队共缴获各类枪支2755支,边防辖区治安案件发案率下降67%,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40%,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达100%;破获贩毒案件105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27名,查获毒品3.182吨,占普洱市查获总量的 40%;缴获易制毒化学品919.2吨,位居全国公安边防部队第一名。
由于长期超负荷、高强度工作,印春荣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在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后,他一直坚持带病工作,从未提半点要求。
九
夜已深,回忆还在继续,普洱茶渐渐淡了下来。
“我并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这个优秀集体中的代表。为了缉毒的事业,多少优秀的警察倒下,我相信他们比我更值得人们尊敬和铭记。我所获得的荣誉,都属于我们公安边防部队这个优秀的集体!”最后,印春荣收住了回忆,说出了这段话。
午夜已过,喧嚣的昆明城安静下来,忙碌的人们进入梦乡。印春荣放下手中的茶杯,赶往机场去搭乘最早的航班。
汽车飞驰在机场高速,整个城市笼罩在静谧的夜空下,安详得如同故乡那久违的湖面。只有经历过无数腥风血雨的人才会知道,平静是如此可贵。
王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