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大合唱》赏析

2017-11-15才晓澍喻琳琳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大合唱演唱者黄河

才晓澍 喻琳琳

(1.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 111000;2.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铁岭 112000)

《黄河大合唱》赏析

才晓澍喻琳琳

(1.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 111000;2.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铁岭 112000)

本文是对《黄河大合唱》的浅析,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沿革、音乐风格特点和歌曲处理等方面的阐述,更深入地把黄河大合唱展现给读者。同时也对经典唱段的演唱技巧和情感处理进行阐述,使学习音乐专业的学者更有参考价值,使音乐的欣赏者更能找到情感上的共鸣。本文比较细致地对黄河大合唱中独唱作品进行分析,希望给音乐爱好者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创作;风格;演唱

1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沿革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抗日期间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表达了我国对抗日战争的决心,激励了我国抗日战士的斗志,燃烧了他们的爱国之心。《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作品,整首作品,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为创作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源远流长的光荣发展历史,以及全中国人民的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这首歌创作于1939年3月,在那时地大物博的中华土地上,抗日战争的枪声,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着,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由此引发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决心!那朴素的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拼搏的情景,不正是现在我们群众团结一心,抵抗外敌的场景么?

2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风格与创作特点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朗诵与合唱两部分组成,歌颂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抗战军人对外敌的抵抗,与国民苦难的生活,表现了我们民族伟大的不屈精神与不可来犯的实力,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辉历史,与中华人民与生俱来的坚毅的精神品质。

在艺术形式方面,全诗构思巧妙,以“母亲河”黄河为发展线索,贯穿于全曲的始终,以黄河为背景,启迪我们伟大的发展历史以及保卫我们的国家。从题材方面,全作描绘的是我国最朴实最真实的抗日情景与人民生活情景,表现出了浓浓的军民情,以朴素的情怀,将一个抗日战争描绘的栩栩如生,战争是残酷的,而人心却是温暖的,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战士们的浴血奋战,更离不开的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正所谓军民一家亲,明显的民族风格,强烈的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且对以后的音乐创作都缠上了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部经典的作品,它在演唱时,透露出一种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气氛,近似竭力呼喊的音调,总是能够吊起听众们的激情,整部歌曲,由缓至急,由低沉至高昂,热情澎湃,其中最经典部分莫过于齐唱,轮唱部分《保卫黄河》,在这部乐章中,描绘了游击健儿奋力抗敌的战斗情形,“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更是体现了我们抗敌时的毫无畏惧,镇定从容!最后一乐章《怒吼吧,黄河》是全作的押尾之作,作品开始前,以悠扬的曲调,让人遐想出幸福安逸的时光,随着唱白的朗读,节奏瞬间由缓至急。倡导者我们“发出你战斗的警告吧!”随后以激昂的曲调开展合唱部分,描绘了我国人民在战争的折磨下痛苦不堪的生活情形,悠扬的曲调结合民不聊生的生活情景,不禁引发我们悲伤的情怀,更加激励了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决心。

3 黄河大合唱中经典独唱唱段的演唱技巧及歌曲处理

作者用锋利如剑的笔风,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与抗日必胜的信念《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演唱背景,八个不同的乐章共同构成了这部经典之作。七种歌曲分别为《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虽然这部作品共由八部乐章组成,每个部分相对独立,讲述着不同的故事,但是这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不容忽视的,在整部交响乐中,都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组合在一起,共同的表达了一个主题,那就是爱国!本文选用经典唱段《黄河颂》和《黄水谣》进行分析。

(1)《黄河颂》分为朗诵和独唱两个部分。朗诵部分拉开了此曲的序幕,朗诵词铿锵有力,以朋友的亲切身份来呼唤观众对黄河雄伟气魄的情感共鸣。朗诵部分把黄河的壮阔伟大介绍的淋漓尽致,把爱国的情怀衬托的高涨。在朗诵过程中要求男生的声音要浑厚有力,用抑扬顿挫的口吻将黄河的壮丽伟大传递出去,同时也为后续的黄河颂歌曲部分做了铺垫。使观众在情感上进入歌曲状态,为后续的独唱部分做好基础。

独唱部分是整个套曲最为经典之一。从歌词上来看,第一句“我站在高山之巅”就突出了黄河的地理位置,并以爱国的感情去追随黄河的足迹。接下来的歌词“滚滚”、“奔”、“澎湃”把黄河的伟大壮阔的形象体现地淋漓尽致。之后又运用了“掀起”、“劈”等动词来描述黄河的坚定博大的气势。这也体现了中华儿女抗日的决心和势气。而后语风转为感叹性词汇“啊,黄河”,并加以强调,表达了对黄河母亲河的深深的眷恋和赞叹。是对黄河博大壮阔的一种感叹,也是对中华儿女崛起的一种决心和信念。歌词后部分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把黄河比喻成伟人、母亲,来表达黄河的英雄气概和中华民族不悲不挠的抗日情怀。整首歌词大气回荡又不失深情委婉,仔细品味,黄河颂是对黄河母亲河的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的体现。

从旋律特点来看,这首曲子是C大调,但中间穿插了小调和离调,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必须要精准地把握曲调的变化,这样才能突出大小调转换的特点,大调的明亮有力和小调细腻忧郁形成鲜明的对比,把黄河的大气磅礴和源远流长都表达的很透彻。乐句一开始以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为基础,来传递黄河的伟大,do re mi sol 这四个音的运用把歌曲的走向推到了一个非常壮阔的高潮中,使曲子荡气回肠。后部分的感叹的长音恰到好处的表现出黄河伟大的气势,表现出中华儿女柔情的一面。旋律的跌宕起伏就是象征黄河之水天上来途经九转十八回的特点,其中体现黄河波澜壮阔,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演唱上来看,这首黄河颂要求男中音的声音铿锵有力,声音浑厚有穿透力,有对黄河壮阔的表达也有对深情赞美的传递。演唱此曲的男中音要有很高的演唱技巧和对声音的控制能力,长线条的旋律要求气息深沉并且平稳,咬字铿锵有力,在高音的保持方面演唱者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此曲最高音是小字二组的e,而且重复出现了很多次,例如“我站在高山之巅”的“高”字,与前面的在字有六度的跨度,这就是非常考验演唱者的乐句,首先在心理上这个字高,就容易出现向上挤,喉头更容易向上提,气息向上浮。这样听上去就失去课高这个字的通透和圆润,而且随后的乐句气息就保持不住了,无法完成歌曲的演唱。所以,演唱中,一定要气息下沉并且稳定住,给整个乐句有个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喉头要保持稳定下沉,使声音更稳定的发出,而且高这个字是开口音,要求后咽壁一定要拉紧,把字立住,让气息开口音的母音顺下来,这样高音连同整个乐句都可以顺利完成。整首曲子的后部分节奏稍微快速,与前边的长线条形成对比,这样在演唱情感的把握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在快节奏的演唱中更要稳住。在第40至50小节的演唱中对节奏的把握有点难度,演唱者用叙述般的语气,旋律逐步向上的推进,配以伴奏的转换,会使演唱者越唱越快,所以演唱者必须有很强的控制音乐的能力,才能完成此作品。

(2)《黄水谣》是一首女高音的经典作品,是整首套曲的第四乐章,是一首广为传唱的并且极具抒情性的一首歌曲。主要表现的是日军对黄河两岸百姓的迫害,使得人们四处逃亡妻离子散的悲痛史实。此曲对情感的把握是相当的重要的,歌曲的第一部分部分描绘了黄河流域的人们幸福生活以及河边的美景,所以演唱者要充满画面感的歌唱,把祖国河山的美好表达清楚。第二部分部分打破了之前人们美好生活的情景,传递的是人们被日军侵略的悲痛情绪,演唱者演唱时一定要饱含对敌人的痛恨之情,把人们的愤怒的状态要完全的展现出来。最后一部分是对前边旋律的再现,但在情感的把握上要略带悲凉,是对黄河惨遭迫害后的一种无奈。在掌握了这样的演唱情绪之后,歌曲就会更为生动的呈现给听众了。

演唱技巧上来看,这是一首有难度的女高音作品,要求演唱者音域有很大的跨度,音色铿锵有力又不失柔和圆润。在第一部分的演唱声音要柔和抒情,气息控制要平稳,不要过分强调声音的响亮,而是强调声音的抒情性。第二部分的演唱则需要强有力的咬字以及声音的行腔,音量稍微放大,把愤怒的情绪宣泄出来。最后一部分虽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更要声情并茂,使声音有一定的张力,去把歌曲衬托的更加凄凉,所以气息更加深沉,乐句要更加连贯有力,把听者带入到歌曲中形成共鸣。

最后,我们从一个听众的角度出发,观看完整部作品的表演,听众们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这是一部音乐作品,但它所反馈出的信息却能够与一部抗战影视相媲美。顿挫相间的音乐曲调,激昂的颂白与呐喊般的合唱,令我们振奋与悲伤,振奋的是表达出我们国家实力的强大,悲伤是怜悯当时人民苦难不堪的生活,在演唱的现场,仿佛让让我们看到当时子弹飞梭的情景,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赞不绝口。这部作品在最初的登台演奏也是一波三折,曾经初次登台演奏,被严格打压,但是在我们中华民族不懈的努力下,这部作品最终还是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并且相传与后世。为国而奋斗!不枉生为华夏人!

虽然我们不曾经历当初那样黑暗的生活与战乱的年代,但是通过这部作品,不禁眼眶温润,让我们不禁感叹,现在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前辈们血肉之躯之上,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望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1]朱叶莉,张霞《黄河大合唱》中的文学蕴涵分析[J].名作欣赏,2012,(14):165-166.

[2]邬析零.《黄河大合唱》的孕育诞生及首演(上)[J].人民音乐,2005,(7):14-20.

[3]刘莉.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征探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5):13.

[4]简韡茹.探析音乐欣赏与《黄河大合唱》[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1):152.

J605

A

1003-2177(2017)11-0003-03

才晓澍(19 84—),女,辽宁辽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声乐。

猜你喜欢

大合唱演唱者黄河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论发声练习与歌唱的关系
春天的大合唱
黄河
大合唱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