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文言文之“言”的多维度认知

2017-11-14苏英

西部论丛 2017年6期
关键词:谋篇布局核心素养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重“言”轻“文”的现象,但是“言”的内涵不应该只是文言层面的字词句知识。应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丰富“言”的内涵,学习谋篇布局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关注文言文几种特殊手法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古汉语教学运用归类法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

关键词:谋篇布局;特殊手法;古汉语教学;核心素养

人称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一般是指文言文教学过于注重文言字词、句式的古漢语教学,这种认知失之偏颇。实际上,文言文之“言”的教学的内涵,远远超出了古汉语字、词、句教学的范畴。

一、注重谋篇布局,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

刘勰在《附会》篇的开头讲到:“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①“附会”即是文章的结构、谋篇布局。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文质兼美,其结构也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利用不同文体的结构特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提升思维水平。

(一)记叙类文本

记叙类文本的结构特征通常体现在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中间过渡、伏笔、铺垫、倒叙、插叙、详略得当等等。

《烛之武退秦师》文章虽短但结构巧妙。首先,开头交代故事背景,“晋侯、秦伯围郑”,此外,“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与郑并没有太大的矛盾,这就为烛之武劝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其次,文章情节上波澜起伏,在大国压境,“国危矣”的紧要关头,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的烛之武却向郑伯说了一段埋怨之词,再如,秦国退兵以后,晋国自然对秦这种不遵守联盟条约,出尔反尔的行为深恶痛绝,于是“子犯请击之”,但是晋文公却讲了一番有关“仁”“知”“武”的大道理,这也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最后,文章在叙述时做到了详略得当,详写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而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做了简要交代。

这些谋篇布局的技巧,学生如果能领会到的话,自己写作的时候也会知道哪些地方要详写,怎样安排材料会避免平铺直叙。

(二)抒情类文本

抒情类文本的结构特征与作者的抒情方式有关,有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等等。

如《兰亭集序》文章前两段记叙了事件的起因,风流雅士集会于会稽山上,又描写了周围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如此怡人之景让人心生乐意,于是作者说“信可乐也”。后两段则是发出的感慨,记录了情感的变化,由眼前美景而生的“乐”,转而为对生命短暂、欢乐易逝的“痛”,最后是由“痛”而生“释怀”。学习本篇要抓住感情变化这条线索,并且学习本文是如何处理事、景、情三者关系的。

学习《爱莲说》可以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感受“物”“我”合一的抒情境界;学习《赤壁赋》要注意情与景的结合,景物描写贯穿全文,以景触情,以景说理,情、景、理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三)论述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的结构一般来说最好把握,大多是总分总的结构。

如《寡人之于国也》的论述结构则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本文的论点是孟子主张“仁政”,而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论述“仁政”,而是从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开始写起,采用“缘事入笔”的方法提出论点,使文章更有趣味性。接下来文章还是没有直接进入论证的过程,而是从侧面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惑,这一段的过渡激起了梁惠王和读者的好奇心。接着运用比喻、排比强调了统治者要顺应自然规律,让百姓休养生息,这才是“王道之始”。又运用排比句进一步指出要教养百姓,归顺民心,这才是“王道之成”

这样曲径探幽式的论证,逻辑严密,层层深入,引人入胜,值得学生好好品读和赏析。

二、分析特殊手法,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言文作为古代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其中所使用的词汇、句法、章法都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别,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特有的、常见的一些手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语言表述时的骈散结合

文言文语言在句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骈散结合,骈句讲究工整,散句则注重灵活、自由。将工整与自由结合起来,看似矛盾,实则有一种协调、中和的韵味,不会像通篇四六句那样单调,也不会像通篇散句那样零乱。

《岳阳楼记》可谓骈散结合的名篇佳作。其中有众多骈句,对仗十分精美,例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些对仗工整的骈句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所展现的景观也十分丰富。但是范仲淹并没有“一对到底”,而是加入了散句来抒情。例如:最后的抒情“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整体上是散句抒情,夹杂四字短句,把超脱的情绪,“喜气洋洋”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变化莫测,体会语言和文字的魅力。

(二)特有的修辞手法

其一,互文修辞在古诗文中使用比较多,由于古诗文有严格的字数限制,还有音律、句式等方面的要求,所以有时需要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分开放置在本句中或者上下对句中。运用互文的句式在形式上往往也具有对偶的整齐美感。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用“收藏”“经营”“精英”三组词极其简练地表达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骄奢淫逸,如若用普通的句式,难免有拖沓冗长之感。“秦时明月汉时关”也是最典型的本句互文,表达的意思是“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关”,其中的“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暗示了这里战争的频繁。如果用正常句式就需要两个句子:秦时明月秦时关,汉时明月汉时关。显然意思被割裂了,形式上也不够简洁。

其二,用典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引用修辞手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典故的内容和形式入手,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

《滕王阁序》可谓是用典名篇,文中引用典故时巧妙地造就了文章对偶、对句、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例如:用“腾蛟起凤”“紫电青霜”“词宗”“武库”四个典故,形式上上下对举,内容上概括性地点明了宴请的客人都是文武兼备之人。又如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四字对偶,表达“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悲凉,又如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愨之长风”对偶句表达怀才不遇和渴望得到赏识的情感。作者将这些典故融入一定的句式之中,使文章具有了整齐对偶的形式之美,这就是语言的审美鉴赏。。

三、对古汉语教学的“另类”思考,直接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其中的核心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文言文教学仍然需要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让学生自主归纳文言文的字词句,对文言现象进行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古汉语的特征和规律,这就是语言的建构。了解了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和规律,再去阅读文章,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在实践中提高认知水平,这就是语言的运用。因此古汉语教学要重视归类法的使用。

(一)归类法的含义

归类法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的文言字词句进行归类,按照《考试大纲》要求高中生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进行分类。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让学生这样归纳总结:

这样进行分类整理看似和练习册上的习题差不多,实际上有着学习主动与被动之分,当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或者学完本课以后,会有一些新的知识进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当学生把这些新知识记录下来时,无疑就使得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了联系,当这种联系越来越多,学生慢慢就总结出了规律,掌握了这种语言现象,这就是所说的通过语言的积累与梳理,完成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二)掌握归类的时机

学生在初一开始正式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要有归类整理的意识。教师在一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文言文学法上的指导,比如学习的时候注意圈点批注,最好能用一套统一的符号来标记重要的字词句,在重要实词下面用实心点●标记,用空心圆○表示虚词,用△表示词类活用,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一词多义等等,这样的标记方法为学生的归类整理做了铺垫。

对文言文“言”的全面认知有助于在文言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重视“言”并不代表会忽略“文”,事实上“言”“文”不应该偏指一方,而是相生相融的,由言入意,由意返言,文、言和谐共生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黄霖.文心雕龙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40.

作者简介:苏英(1990—),女,汉,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

猜你喜欢

谋篇布局核心素养
利用思维导图训练小学生谋篇布局的习作能力
《祝福》的叙述艺术探析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巧用教材阅读文本,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