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桂林设市探析

2017-11-14李艳

西部论丛 2017年4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探析

李艳

摘 要:众所周知,桂林是广西出现的第一个建制市,有着重要意义。抗战的形势使桂林重新成为广西的政治中心,东部沿海、华北、华中各大都市的沦陷使桂林成为重要的大后方,人口、工商业的涌入使桂林发展迅速,达到设市的规定,防空疏散的压力更要求扩大区域,完善市政设施与强化管理,桂林市即在抗战的非常“环境”中诞生。桂林设市,广西出现了第一个“省辖市”,也是1949年前广西唯一的建制市。这在广西行政区划和城市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既是制度上的里程碑式的突破,也对桂林城市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抗战时期 桂林设市 探析

引 言

桂林,是一座享誉世界的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来,沉淀下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桂林的文化事业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批文化工程相继竣工;一批文艺人才脱颖而出;一批作品获得国家和国际大奖;群众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

一、抗战时期桂林设市条件的“成熟”及紧迫性

明清时期,桂林为广西省治所在,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桂林城有8万人”,但民国初年省会迁往南宁之后,桂林县城人口锐减,仅“约有3万人”,到1921年孙中山在桂林整师北伐时,“县城居民不足5万人”。政治中心转移的同时,“旧桂系”时代广西政局混乱,到20世纪30年代政局稳定之前,桂林的社会经济更是呈现凋敝衰微之状。1935年,桂林公安局长马启邦在《桂林社会调查》一文谈道:“省治移邕(即南宁),桂林衙署骤减,人口亦随之稀少,二十余年来各业凋敝,社会不景气象,不待言矣”。“广西自省会迁邕以后,二十一年来桂林市的市街,已经坏得崎岖不平,一切的房屋亦多破坏不堪,商业之衰落,市容之不振,更不必说。”国民政府1930年公布的《市组织法》规定市的种类分为“院辖市”和“省辖市”两种。各省设置“省辖市”的条件须符合:“(一)人口在三十万以上者,或(二)人口在二十万以上,其所收营业税牌照费土地税,每年合计占该地总收入二分之一以上者”的要求。依此标准,即使当时广西省会所在的南宁也不符合条件,更不用说迁省之后呈现衰落之势的桂林了。蒋桂战争后,“新桂系”已暂时无力与蒋争雄,退守广西,转而专心整理与建设省政,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大建设,充实力量,以图东山再起。从1932年起,广西省政府先后设立桂林市政工务局、桂林市政处、桂林市政工程处,从事市政规划设计,同时建筑马路、沟渠、公园、市场、堤岸、码头、桥梁、水道等工程,对市容市貌、风景区和公共设施进行维护和整修,市政开始改变,市容得以改善。1936年9月,“两广事变”和平解决后,广西省政当局鉴于省会南宁“离南海太近,易受敌人海上威胁”和“无险可守”的地理“缺点”,从“抗日救亡的国防必要”上考虑,于10月5日将省会迁往桂林。省会回迁,桂林重新成为全省政治中心。这是桂林城市发展的一次机遇。“自省府迁来这里后,凭空地增加了数千公务人员,许多和政治发生关系的人们,也一起跟着跑到这里来,因此她冷静的市面已换过面目”。在省政当局的重视下,拆除旧房、建筑新房,扩建马路,发展公路、铁路,市政大为改进。到1940年设市前,桂林修建了正阳路、中华路、乐群路等30多条道路,路面宽数米至数十米,初步形成了人车通行的街道路网。

二、桂林设市与界域划分

1939年初,桂林市政处的主要负责人庄智焕在检讨工作时认为:桂林“应该完成一个可以容纳二十万人口的建设计划,再把四乡来配合起来,完成一个大都市”,但由于当时桂林没有市政府的组织,有关市政的职权分散在县政府及其下属的各个部门,无统筹全局的观念与设计,各机关之间容易发生互相牵制或者互相推诿情况,以致应该兴革的市政不易协调推进,因此,“一定先要有一个健全的机构来综合各方面的权能,協调各方面的工作”,综合、整体、有效地推进市政规划与建设。1939年4月,广西省政府选派和聘请专家组织成立市区建设委员会,6月19日正式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议决议先完成分区使用及交通系统计划,“采用田园市原则,以五十年内能容纳五十万人口为设计对象,划若干地带为永久田园,余为中心市一,附属市七,公园五,坟园六,配置内外环大道,铁路,码头,于其他应有之公共设备,因抗战后本市人口剧增,为适应目前需要,同时拟具中心市之城南新市区计划”。随后,市区建设委员会根据“战争时期城市人口不可过分集中,应分散于近郊,采用田园都市原则,分区设计居民区和工业区,道路以放射形和环形相结合,以利市民疏散,减少损失”的指导思想开始着手桂林市区的规划设计和实地勘察工作。

三、抗战时期桂林设市探析

广西省政府规划桂林设市后,即召集各有关部门组织划界委员会共同办理县市界域划分之事。市政府正式成立前,划界委员会经实地踏勘,初步拟定桂林市区的四至:东北至尧山山巅,东南至东附郭乡属的龙门村,南边至二塘飞机场,西南至两路口及山脚小亭,西至猴山隘,西北至凤北镇属的六合村,北至灵川县属的大面墟。1940年1月1日,桂林市政府奉令筹备成立后,即按照前划界域交接。25日,桂林市政府和临桂县政府各部门主管人员到县政府会商:“佥以二塘飞机场附近,太沙、柘木两乡,仅划数村归市管辖,对于乡村编制及推行政令,诸感不便,当经决议将城厢六镇两附郭乡暨太沙、柘木两乡,依原日乡镇经界,全部划归市府管辖,会呈省府备案”。与灵川县的划界工作,先后经历了两次会商、实地踏勘后才确定双方界域。1940年2月26日,灵川县政府代表到桂林市政府会商,双方商定将三合、乐清两乡全部拨归桂林市管辖。3月9日,桂林市政府和灵川县政府各部门主管人员前往乐清乡公所,再次会商划界事宜,并进行实地踏勘后,改变了原先划界:“因乐清乡地形错综复杂,不便管理,便改划所属之新南桥、三民、上下街、五权、四村街为桂林市辖区,并将凤北镇属之中山街、六合、五福、三自、四教等五村街划出与四者合并,组成北附廓,共计十二乡镇”。

结 语

总之,全面抗战之前,广西全省无符合法定设市条件的城市。全面抗战爆发后,大量省外人士及工商业内迁桂林,设市的法定条件渐趋“成熟”,加之防空疏散的压力加速设市的紧迫性。

参考文献:

[1] 钱端升,等.民国政制史(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04.

[2] 马启邦.桂林社会调查[J].警高月刊,1935(1、2合刊):161-194.

[3][10] 潮声.我来谈广西(三)[J].国讯旬刊,1938(183):14.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探析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数学物理反问题探析
数学物理反问题探析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一道选择压轴题的多种解法的探析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的评价
探析一道新编填空题的多种解法
抗战时期贵州的出版业探究
抗战时期桂林音乐团体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