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课中美声与民族唱法差异与融合

2017-11-14陆明常

西部论丛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

陆明常

摘 要:美声与民族是当前声乐中最主要的两种唱法,亦是声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说美声与民族唱法是两种大相径庭的歌唱形式,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之间相互独立,却又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灿烂的声乐文化。本文就当下声乐课中美声与民族唱法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并对其相互融合的可能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以供诸位参考。

关键词:乐课;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差异与融合

声乐课是当前我国音乐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美声与民族唱法更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虽说美声与民族唱法因其自身的文化起源不同,而存在着较多的差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文化交流不断加深,这也给两种唱法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只有更加深入的对两种唱法进行研究,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与关联,才能在其共性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声乐的健康发展。

1美声与民族唱法的不同

1.1情感表达不同

因为美声与民族唱法的起源不同,这也从根本上对两种唱法的文化内涵以及情感表达产生了区别。美声唱法作为起源于西方的一种歌唱形式,其情感表达多外放而优美,且存在着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而民族唱法作为我国杜勇的歌唱形式,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风情的总结与歌颂,因此极具民族特色,虽说两者都是通过长时间积淀而形成的歌唱艺术,但是因其文化内涵的不同,导致其情感表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2发音方式不同

美声唱法最主要的发音方式之一便是共鸣,比如说口腔之间的共鸣、头腔的共鸣以及胸腔的共鸣,更是贯穿了美声唱法的始终,为美声唱法塑造出一种气息绵长,声音圆润饱满的歌唱形式[1]。尤其是在元音的发音发面,美声唱法需要进行正确的元音发音,这就导致美声唱法的发音呈现又圆又亮的特点。而民族唱法相对而言,却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淡化了胸腔之间的共鸣,而更加重视口腔的共鸣。因此,其声音发音位置比较靠前,声音更加清脆,咬字更加清晰。

1.3音色要求不同

美声唱法多是以西方歌剧的形式进行展现的,因此对其音色的要求多是需纯净而饱满,声音圆润且无杂质。因此听起来气息较为绵长且有弹性。另外,在美声唱法中还对真假音的融合应用比较多,尤其是对高低音的转换方面更是圆润且不显突兀。而在民族唱法中则更追求声音的清脆婉转,在对音调的转换方面更是追求在完美融合的同时又独具特色。可以说在音色方面,民族唱法较之美声唱法来说,其音色更显明亮。

2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共性

2.1气息要求相同

美声与民族唱法作为一种歌唱形式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比如说在对呼吸的控制方面便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两种唱法对气息的要求都比较高,歌唱者需要将气深入到胸腹之中,以便可以保证气息的绵长与均匀。而在演唱过程中,亦需要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对呼吸节奏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与作品更加契合。

2.2发声姿势相同

美声与民族唱法亦是舞台表演的一部分,需要歌唱者进行登台表演,因此在发声姿势方面,美声与民族唱法存在着共同的要求。两者均要求歌唱者需精神饱满,在舞台生的发声姿势均需自然直立,做到身体自然放松的同时,双肩稍向后压。另外,还需挺胸收腹,下巴稍稍抬起,双臂自然下垂,做到落落大方的同时,尽量保持一种饱满且热情的状态[2]。

3声乐课中美声与民族唱法的融合

3.1在思想文化上的融合

虽说美声与民族唱法分属东西两种文化,具有不同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但是作为歌唱艺术的一种,两者之间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因此,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思想文化方面与民族情感方面进行充分的融合,从而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歌唱能力,扩充其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民族思想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与借鉴美声的演唱技巧与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深化歌曲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3]。比如说著名的《红色娘子军》便是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民族唱法的特色,以美声唱法为基础,融合自身的民族特色,从而进一步强化歌曲的情感表达。同时将美声与民族唱法进行思想文化上的融合,还进一步拓展了歌曲表现形式,促进了歌唱艺术的健康发展。

3.2在理论体系上的融合

民族唱法虽说源远流长,但是相较于美声唱法来说却缺少相对独立且完善的理论体系。再加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歌唱方法,因此民族唱法相对来说较为冗杂,不够条理。而声乐课中美声与民族唱法在理论体系上的融合,更多的表现为对美声唱法的理论体系进行借鉴,来辅助学生对民族唱法理论体系的学习与理解。同时,通过两种理论体系的融合,还可以进一步补充两种唱法理论体系中的不足,从而在完善学生自身演唱技巧的同时,用理论知识来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3.3在演唱技巧上的融合

虽说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发声方式、吐字技巧等演唱技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却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在声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气息技巧这一共同点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声乐基本功如发音、咬字、共鸣等技巧进行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两种唱法的优势,并以此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进一步强化学生自身的音域塑造,优化学生的歌唱技巧[4]。比如说美声可以借鉴民族唱法的咬字技巧,从而促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做到咬字清晰,准确的表达演唱内容。而民族唱法也可以充分融合美声唱法的的共鸣技巧,从而强化自身的演唱技巧,丰富自身的情感表达。

4结语

美声与民族唱法作为我国声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进一步加深对这两种唱法的认识与了解,并在声乐课中教导学生认清这两种唱法的不同,并进一步结合两者的优势,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从而做到更好的对学生的专业能力与音乐素养进行培养与提升,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雅楠.高职师范院校声乐课中美声与民族唱法差异与融合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2):218.

[2] 薛煒艳.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和借鉴[D].山西大学,2012.DOI.

[3] 林少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与交融[J].大众文艺,2014,(24):137.

[4] 高北红.针对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比较研究[J].北方音乐,2016,36(3):7-8.

猜你喜欢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在声乐教学中融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策略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