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2)
2017-11-14李靖
李靖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6年4月~2017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9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普通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为6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口干2例、恶心1例),对照组为40.00%(口干4例、恶心6例、心悸3例、失眠2例、手指震颤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过程,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有助于极大的增强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大力的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阿奇霉素;支气管哮喘;疗效;安全性;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R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3..02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系统评价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及安全性,选取了于我院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90例以其作为分析对象,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取得理想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9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现根据入院编号将全部研究对象随即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9.9±7.8)岁;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60.1±7.9)岁。经过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以后均进行基本治疗,即补液、平喘、镇静、强心以及抗感染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普通治疗,即每次给予0.5 mg的舒喘灵气雾剂进行吸入治疗,一天三次;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即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将0.5 g阿奇霉素与5%、250 ml的葡萄糖注射液充分混合,每天一次[1]。全部患者连续治疗两周。
1.3 疗效判定依据
评价标准:显效:患者很顺利的实现痊愈,各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呼吸频率与心率逐渐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呼吸频率得以延缓,心率下降;无效:临床症状完全没有缓解。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6%和6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口干2例、恶心1例),对照组为40%(口干4例、恶心6例、心悸3例、失眠2例、手指震颤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疗效的对比 [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 45 17(37.78) 26(57.78) 2(4.44) 43(95.56)
对照组 45 10(22.22) 18(40) 17(37.78) 28(62.22)
x2 - - - 15.0111 15.0111
P - - - <0.05 <0.05
3 讨 论
支气管哮喘作为一种慢性的呼吸道疾病,病理特征主要为气道上皮损伤与气道重塑,其在临床上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呼吸困难、喘息、双肺湿啰音等[3],临床治疗以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尽管效果显著,但是安全性不高,极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主要是一种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本身具备较长的半衰期和良好的组织渗透性,且抗菌谱较为广泛,通过细菌转肽过程的阻滞,可以有效抑制机体蛋白质的合成和气道重塑,抗肺纤维化的作用十分明显,并且抗炎和抗感染的效果十分良好[4]。经过本次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56%与62.22%,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明显比对照组低(6.67%比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哮喘,除了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外,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柯华寿.阿奇霉素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及对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16,11(03):491-493.
[2] 王培香,印亚双,陈 月,李文静,张 啸,冯婉玉.阿奇霉素对比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儿童部分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6,20(04):646-651.
[3] 石海炎.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J].吉林医学,2016,17(09):2284-2285.
[4] 李爱霞.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对支气管哮喘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7,37(04):38-39.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