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无止境思无涯

2017-11-14林馥芬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设计阅读教学

林馥芬

【摘要】批注式阅读教学是近年来小学语文界的一种发展趋势,以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文本符号进行解码、注释,及在自己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而受到认可。本文从一个尝试接纳和实践这种新教育思潮的小学高年段教师的视野,结合课例阐述选择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原因及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

【关键词】阅读教学;批注符号;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192-02

阅读教学是小学中高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自从新课标颁发以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张扬个性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崇尚“简单、本分、扎实”(崔峦语)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批注式阅读以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對文本符号进行解码、注释,及在自己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而逐渐受到小语界的认可,掀起了一股阅读教学的新思潮。笔者作为一名尝试接纳和实践这种新教育思潮的小学高年段教师,虽一路踟蹰前行,也不忘且行且思且记。

一、缘深缘浅,路在何方

初识批注式阅读前,笔者正为无从突破传统的语文课堂而苦苦思觅着,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说、不愿意主动思考而苦恼着,为课堂生成僵硬,教学效果低下而自责着。偶然在学校课改团队的示范课上,笔者接触了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模式,且不论这种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回归了学生的主体权,当当就孩子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争相发言的热情已足以让人沉醉。

正如郭小荣先生说的:“自己学习,不等于自主学习,有了通用的方法,才能是有效的自主学习。”在学生无法有效地自主学习之前,就将课堂的主动权过早地传递到他们手上,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无作为行为。因此,笔者萌发了设计一堂专门教学“运用批注法精读课文”的念头,并在学校领导及科组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最终成型。

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经过长时间对班级学生批注习惯和批注后的课本的观察,笔者发现学生的问题是类似的。首先,他们对批注的符号没有概念,随意地使用任何符号。更有甚者,用颜色笔代替符号,情节严重者课本基本是一方浓墨重彩的“颜料盘”。

其次,高年段的学生虽然知道应该批注重要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想。但却对何为重要句子浑然不知,往往是东一句西一句地拼凑着,理由最终只导向一句“我喜欢”。

最后,勾画的无方向性必然导致批语的空洞和形式化,只有部分程度较高的学生在个别句子上能指向语言文字的应用本身,大部分的学生不过泛泛而言,更别提课堂上的思维激荡。

针对学生的学情和反复的试验,这节课第一个环节采取了“问题呈现”的方式,力求让学生能够接受批注式的阅读方法。

一、聚焦疑问,发现问题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平时上课之前有没有预习课文的习惯呢?有的同学请举手。

2.你是怎样预习一篇课文的?能具体地举出一两个做法来么?(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抽离或概括出“圈点勾画”及“批注”两个关键词)

(二)唤醒记忆,了解学情

1.(出示学生课文上圈点批注的图片)

第一幅:眉毛胡子一把抓,批注符号随意使用(出示:规范使用圈点勾画符号)。

第二幅:有勾画无圈点、批语(出示: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批注)。

第三幅:全文勾画无重点(出示:突出重难点)。

第四幅:批语空洞,言之无物或胡批一通(出示: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简意赅)。

同学们,请你们仔细在观察上面四幅图片后,评价上面四个同学的圈点批注情况。

2.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

通过对同伴勾画批注的课本的展示,小组间的讨论,主动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批注方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该法的兴趣。

第二环节则采取“分享提炼”的方法。通过小组成员间初次分享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批注情况,提炼出部分重要的句式结构,通过小组的力量初步解答“何为重要”的句子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灌输批注符号的实际操作应用。

二、小组合作,调动经验

1.小组交流。在《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的勾画批注情况:我勾画批注了自然段第句,用了符号。

2.小组汇报。(师引导学生总结圈点勾画的重点及批注的重点)

3.评价同学或教师的批注。(重点引导勾画后要“圈点”出关键词)

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这套符号系统,课前笔者已经对其进行了简化,在勾画句子方面只保留了双横线、横线及曲线三种线条并标明其分别代表主旨句、重要句子、优美句子等关键性词语,帮助学生当堂掌握。针对学生批语的空洞和形式化,由于语言是表达自我情感的工具,每个人的语言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自身语用习惯的烙印,无从过多地限制。笔者因此引进了一个新的符号——圆圈。通过圈出句子中可能存在的关键词,将学生的关注点收缩,试图让其言之有物,以小见大。以下为简化后的部分常见的圈点勾画符号:

补充材料(圈点勾画常用的部分符号)

“○”:圈关键性的词语或内容。

“____”:划在文章重要句子(过渡句、总起句等)下面。

“═══”:划在表示作者的观点看法或总括句、主旨句下面。

“~~~~”:(曲线)划在文章优美语句下面。

第三环节则采取“修改分享”的方法,学生当堂再次批注或修改原有的批注,小组分享交流。通过这一环节的交流,学生普遍都能在批注符号的规范使用、勾画重要的句子和批语的使用有进步。

三、总结应用

1.小结

从刚才同学们小组交流分享的情况来看,咱们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但是面对一篇长课文,千头万绪,在哪动笔墨可就考验各位同学平时锤炼的功夫了。今天这节课,我们齐心协力地整理出圈点勾画课文的重点,老师这里有些补充的内容。一般来说圈点勾画一篇课文可以从内容、结构思路、表达形式等方面入手,批注课文要重点解决圈点勾画的问题。下次我们预习课文的时候,也要用上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批,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批。

2.精读《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再次批注

3.小组交流

4.小组汇报

批注,这种备受先贤推崇的传统读书法,对于阅读经验和文学修养尚处于积累阶段小学生而言,本课囿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将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一一展示,只能以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教授一二,实属遗憾。

四、学无止境,思无涯

一段时间过后,笔者惊奇地发现学生的课本整洁了许多,而且每一处勾画的句子旁都或多或少地有批语。诚然,学法于课内,得法于课外。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毕竟有限,不可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学生自能学,不待老师讲”的终极目标。在笔者的批注式阅读教学课堂中,也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关注不同程度学生的差异性

无论是在当堂批注环节还是小组交流、汇报阶段,总有一部分程度较差的学生是游离于课堂之外,他们由于基础差,往往在小组和班级中处于“失语”的境地。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必然大受打击,学习效果自然也不言而喻。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课堂不能只为学习程度高的学生而设,更不能以伤害一部分学生的利益去营造所谓“自主高效”的课堂。

为此,笔者参照了学校有经验的教师的做法。首先在小组的编排上花心思,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实力相当,既有程度高的学生,也有程度低的学生。其次,为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编排号码。一般而言,程度最低的学生为一号,以此类推。这就保证了在小组交流和汇报中,由程度低的学生开始,最后由程度高的学生总结。既保证程度低的学生有话可讲,又拔高了程度高的学生的要求,一举两得,各得其所。

(二)“重意轻文”的现象突出

在笔者的课堂分享中,总能发现学生们批注有一个不好的趋势,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习惯于“挑软柿子捏”,而不肯去“啃硬骨头”。所谓的“软柿子”,就是指向文意的内容;所谓的“硬骨头”,就是指向语言文字应用本身的内容。他们往往对一篇课文的内容或故事情节谈得多,对如何写好这些内容谈得少,甚至是避之不谈。

为此,笔者特地随机录制了自己的课堂并在课下细细再次观察课堂,惊奇地发现笔者的教学目标和课堂上的引导也过多地涉及内容情感,而对语用表达引导过少。因此,笔者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语文课堂“重意轻文”的局面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要扭转这种局面,也必须自上而下进行改革。

(三)课文碎片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弱化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大多数的课堂都是遵循“自读自悟,做好批注——交流批注,點拨深化——再次批注,分享汇报”的模式。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笔者一般都是遵循学生汇报的轨迹进行点拨。但是由于失去了传统课堂教师决定的主导权,课堂在学生的汇报中明显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大弱化,在一些线索结构分明的课文分析中这种碎片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教师退居二线原本是教师们的目标,但是面对碎片化的课文,也不免让人思考: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既保证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又充分发挥传统课堂的整体连贯性呢?

批注式阅读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学上的革命,它应该成为推动学生阅读的一剂强心针,希望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我口说我心”的教学方式的变化,更能激发学生潜藏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科学阅读。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教学设计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