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食用菌生产技术教学改革探讨
2017-11-14李真
李真
摘要 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连续性较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普遍开设该课程。本文介绍了食用菌生产概况,针对目前在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探讨了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改革;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程考核;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9-0287-01
食用菌生产技术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结合多年教学情况分析,学生选修该课程的原因是食用菌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学生对生产具有极大的兴趣、操作性较强及易带来创业机会等,寄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食用菌的生产技术。然而高职院校一般将其作为选修课,理论课程学时少,实践学时更有限,这大大阻碍了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本文对高职院校食用菌生产技术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期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1 食用菌生产概况
食用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一荤、一素、一菇”健康膳食的三大基石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1-2]。食用菌在農业生产循环和自然循环中处于“枢纽”环节,其在生态农业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食用菌产业已经历了30年的快速发展,种植范围较广,市场供需平衡,食用菌已成为我国的大众蔬菜。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生产上不断提高食用菌质量和品种多样性,推动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由数量激增向质量提升的转变[3]。在新的国际农业格局下,食用菌生产要紧跟市场的发展要求,以绿色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为基准,结合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走既经济又环保的可持续道路[4]。因此,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培养一批适应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应不断更新食用菌生产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
2 食用菌生产技术教学现状
食用菌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制种、培养料配制、装瓶(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等环节,彼此相互衔接,上一环节的进展情况直接影响下一环节的进行。食用菌生产技术环节较多,易受时间及场地条件限制,难以保障实践效果,许多院校都在尝试该课程教学改革[5-6]。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食用菌课程的专业主要有园艺、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均为选修课程。总学时24~39个,其中实践课只有12~16个学时,学生很难掌握食用菌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技术。受学时限制,实践课只能是在食用菌生产过程的某些技术环节局部性地安排一些内容,缺乏连续性的生产实践,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目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食用菌生产管理,但选修该课程主要是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其专业课程较多,学生缺乏充裕的时间开展实践课。因此,如何督促并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食用菌生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3 改革建议
3.1 教学设计生产化
通过企业走访调研、企业专家研讨、专业指导委员座谈、人才需求调查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确定课程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熟悉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学会食用菌生产技术,学会食用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②能力目标:能进行信息搜集分析处理,能操作及维护生产设备,能进行食用菌的生产管理;③素质目标:具备沟通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具备吃苦耐劳精神、求实创新能力,具备热爱“三农”及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使命感。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根本,以学生就业或创业为导向,精心设计课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食用菌实际生产过程和相关职业岗位要求,调整课程内容,确定工作项目及工作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以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学习情景,以注重过程化、综合化的考核方式实施教学评价。
3.2 教学方法多样化
基础知识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实施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增加信息量,使学生对食用菌生产有全面的认识,辅助采用生动、形象的影像播放教学,使学生对食用菌生产增加感性认识。我院于2013年开始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系列微课的开发制作与使用,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后,课后自行观看学习,尤其是在实践操作之前,通过微课的学习能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并对实践操作能有感性认识,较好地对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有较深的印象,对实践操作起到很好地指导作用。
实践中资讯、计划的制定多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资源整理利用及团体协作能力。校内基地组织分小组生产实践,采用角色扮演法等,进行“做中学,学中做”理实一体化教学。校外基地可用于学生实践,完整的生产实践设备、稳定的教学场所还可以批量安排学生实践和顶岗实习,并承担一定课时量的课程教学。目前,浙江金华市益康真菌研究所是我院校外实践基地。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项目团队参与生产,同时将部分课程带到基地,由兼职教师组织开展教学,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3.3 课程考核综合化
课程考核可以采用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贯穿于各个学习项目的学习考核中,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我院学生过程考核占60%,包括各生产阶段成果质量、生产方案设计和技术报告撰写、操作规范熟练程度、对团队的贡献率、出勤率、社会责任感、沟通能力;结果性考核占40%,包括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包括生产结果)。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学生对食用菌的生产技术课程掌握效果较好。不同食用菌的生产有着共性,可以实现学习迁移,同时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不同食用菌的特性,掌握生产技术。
4 参考文献
[1] 兰珊珊,林涛,林昕,等.食品安全指数法评估西南地区食用菌中农药残留风险[J].江苏农业学报,2014(1):199-204.
[2] 吴素蕊,赵春艳,侯波,等.近5年我国食用菌生产区域布局情况分析[J].中国食用菌,2013,32(1):51-53.
[3] 张金霞,陈强,黄晨阳,等.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J].菌物学报,2015,34(4):524-540.
[4] 张浩,张焕仕,王猛,等.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4(5):175-179.
[5] 牛贞福,国淑梅. 基于创业教育论食用菌栽培课程项目教学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2013(9):326-327.
[6] 谢春芹,凡军民,谢正林,等.高职院校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2(9):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