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学生,让课堂充满疑问

2017-11-14王诗巧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期

王诗巧

【摘要】课堂中产生的疑问,是课堂行进,学生积极参与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生渴望交流的一种心理需求。疑问作为课堂中良性发展的标志,如何正确对待疑问,以什么心态对待疑问,如何处理疑问,是值得我们从教者需要精心沉思的。本文以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疑问”为例,来思考教学转变的方式。

【关键词】思维运转;深刻体验;重新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175-01

科学不仅是门学科,更是一种方法,一个理念,一段情感体验,还应该是一场场开阔的思维较量。为了改变我们传统的“讲授”知识的方法,我们一直在努力,致力于改变学生的角色,化被动为主动。那么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可就某一方面的问题,给学生搭建思维平台,尽量调动学生思维运转,在想法与想法的碰撞中建构起新的知识。

一、多些疑问,努力使每个孩子参与其中

生与生,师与生的这种沟通与碰撞的过程,就像是一种博弈。给予双方平等的交流身份,大胆描述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学生一个理念:课堂上人人平等,老师不是独裁者,优等生不是主角,每个人都有权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们群策群力,共同贡献,将不同的观点慢慢地累计,修剪成一个合适地方案。这样得出的成果是学生们共同的劳动成果。从而将情感升华为荣辱与共,打消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及“圈外人”的自身定义。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为“修剪者”,将有疑问的假设反抛给学生,让学生再度进入新一轮的思想冲击中。

二、有疑问的過程才是具有深刻体验的过程

对于知识获得的体验来说,参与在其中的感受定会比单纯传授要深刻地多。尤其对于实验方面的理解,合适的疑虑,就相当于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以走台阶的形式,一步一步完成实验的设想及设计,理解实验步骤的每一个意图。

三、课堂疑问的方式

产生新的问题是课堂良好发展的体现,课堂疑问的方式不拘泥于形式,只要能促进学生发展,推动课堂有效行进的都是好的疑问。课堂中累积到到的疑问方式可以是实验设疑,教师设问,学生提出疑问等。

1.实验设疑

以《做一个钟摆》为例,这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时的内容,与之前的第六课时内容紧密相连,摆的研究的延伸和深化。第六课时要求理解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得越慢,摆绳越短,摆得越快。课末留下摆绳长度相等,但摆锤长度不等的两个摆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第七课时伊始,让学生说说想法,阐述理由。多数学生认为速度一样,理由是摆绳的长度一样。接着进行实验。

摆绳和摆锤,在其中一个摆锤末端挂上重物。实验结果摆动次数不相同。

实验一:摆绳长度相同,摆锤长度不同,摆动次数不同。

实验二:摆绳长度相同,摆锤长度相同,其中一个摆锤末端加重物,另一个不加,摆动次数不同。

实验三:摆绳长度相同,摆锤长度相同,重物位置不同(分别为底部,中部,上部),摆动次数不同。

经历这三个实验的层层递进,学生的思路大致为:和摆锤长度有关→和摆锤长度无关,和重物有关→和重物的位置有关。

教师设疑:为什么重物位置的改变,会影响摆的快慢?引出重心,摆长的概念。交流讨论实验一中摆长的重心位置(以实验三的实验数据为基准与实验一的数据进行对比)以及如何做一个一分钟摆60次的摆。

用实验诘难学生模糊的知识认知,反复产生冲突,不断打破再重新构建,直至确立起新的正确的观念。

2.教师言语设疑

以《我们先看到了根》为例,这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大致了解植物各部位的名称及其作用,而本课包括根的种类,形态,生长顺序等,以讲解根的作用为主。课中试着对三年级学生提出挑战:离开书本的提示,你如何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及其他学生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补充。课堂气氛较为开放,疑问及补充大致为:

设问一:植物要安放在哪里?

设问二:如何让水的减少可视化?

设问三:怎样的容器可让实验结果更明显?

设问四:如何减少外界因素(水会蒸发)的干扰?

通过疑问做引导,学生能一点一点拼凑出实验方案。这种方案建构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这让我认识到,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完全停留在观察认识的层面,可适时穿插方案设计,进行思维的锻炼,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大有益处。

3.学生主动提出疑问

如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课中为证明反应后的未知气体比空气重,学生提出可用该气体倾倒灭火的操作来证明。此时另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如果杯中气体倾倒时向外扩散,不能直接到达火源,起不到灭火的作用,那么此实验就不能直接证明未知气体比空气要重。这是一个非常周到,非常细致的疑问,将学生的思维拉出了书本,开始专注于如何解决气体扩散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后,实验完成地很是顺利。

课堂疑问不可忽视。

课堂中的疑问,可以是教师精心研究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这些疑问都是课堂中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中随着课堂进程的不断深入二产生的疑问,这是学生思考的表现,是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可能会忽略的部分。对于这些疑问,绝对不可视而不见。忽视学生的思考成果,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能是间接地放弃了教师自身成长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徐婷婷,叶宝生。浅谈表达与交流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

[2]孙明国,杨胜涵。微微打开一扇窗:例谈认知冲突的把握[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