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并重 文言相融

2017-11-14徐周栋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设计说明实词文言

徐周栋

一、背景分析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以“串讲”等方式来讲解课文意思,落实重点实词。但这种方式越来越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在我的教学经历中,也曾采用以“串译”为主的方式来讲解文言文,但是我发觉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投入程度和接受程度都很低。与日常教学相对的,听过的很多文言文公开课则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也就是忽略或者相对弱化文言实词的教学,而将文言文当做现代文来上,着重分析写法。对中学生而言,通畅阅读文言文所需要的基础都尚未具备,却将重点全放分析“文”上,似乎又略显偏颇。

该怎样有效地将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这两大块的内容有机地相结合,避免传统的串讲翻译给学生带来的枯燥体验,有效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求知欲,提升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成就感?同时,怎样启发学生从经典的文言作品中汲取写作的营养,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简而言之就是:怎样做到“文言并重”?怎样做好“以读促写”?我曾经久思不得其解。好在,随着我对青浦实验及新课堂实验理论的学习领悟,在《白洋潮》一文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大胆进行了一番实践尝试,感受颇丰。

二、教材分析

《白洋潮》是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山水清韵》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岱。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知名作品。夏咸淳评价他说:张岱是明清之际一位文化奇才,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具大节义、大学问、大手笔。随笔小品文集《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堪称绝妙散文,笔墨鲜活,识见奇卓,……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风俗图之瑰宝,那么,《陶庵梦忆》则是中国文学史风俗记之绝唱。这篇文章无疑就是张岱这种写作风格的代表。本文篇幅虽然短小,但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浓墨重彩的正面描写和简练精致的侧面描写相得益彰。作者以“塘上”作为落脚点,按照由远到近的写作顺序,运用精妙的语言,混用多种修辞手法,向我们再现了白洋潮潮来时的那种壮阔的气势,让人读时如身临其境般。

三、教学目标

①掌握重点实词。②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本文所描述的壮丽自然景观。③学习本文由远及近、动态写景的写作方法。

四、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课文,学习课文由远及近的景物描写方法。

五、教学过程

1.通读全文,扫清阅读障碍

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疏通全文大意。(设计说明:让学生把能力范围内的问题自行解决,然后师生一起解决学生能力范围外的问题。这样一来,教师教的才是学生真正需要学、想要学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也避免了传统串译方式的枯燥乏味。)

2.再读课文,感受大潮奇景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白洋潮奇在哪里?(设计说明:既是对学生初读效果的检验,更为下文有感情的朗读与层层深入的分析打下基础,教师应当在这一环节智慧的对一些重点字词进行考察,是为文言相融的第一步。)

(2)读课文最后一节。本句中说白洋潮的“潮头更大”,请在全文范文内圈画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语句,并做“重音明显”的诵读。(设计说明:“重音明显”的诵读,首先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分析课文,找到文句的重点。朗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绝佳手段。领悟了重点并重音明显的读出来,那么不但收获了文本知识的成长,更能培养语言的意识。)

(3)教师示范朗读。(设计说明:范读之前,教师应当从修辞手法及其效果、关键字词的品读等角度,结合浪的形态、气势、力量、速度、颜色、声音等做示范性鉴赏,主要突出一浪高过一浪的层次性。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以声音给予更易感知的触动。)

(4)学生模仿教师示例,分小组对文中能反映白洋潮宏大气势的语句进行分析鉴赏,然后“缓急有致”诵读。成果进行交流展示。(设计说明:“缓急有致”的读,是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分析边朗读,朗读将渐入佳境。文言进一步相融。)

3.语段排序,把握层叠气势

根据学生上一阶段所做鉴赏,对文章第三节语句进行排序并朗读,要求读出“一浪高过一浪”的层次感。明确本文“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感受其中层层叠加的气势和作者缜密的思维。明确:浪速愈急、轰鸣愈响、潮头愈高、观者愈惧、气势愈大。(设计说明:通过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的朗读再次深化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对白洋潮浩大气势的震撼。同时也借学生的朗读检验课堂成果。)

4.师生互动,加深学习体验

师生多种形式合作朗读。(设计说明:教师和学生以灵活的方式合作朗读全文。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学生普遍会觉得生动有趣。同时在教师有意识的引领下,学生通过朗读再一次巩固了本课的学习。)

5.尝试写作,追求学以致用

用所学到的知识对课前所写的有关运动会短跑的语段进行修改。结构上要求有明确的层次感(建议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必须有明确的时空节点)。语言上要求有一定的表现力(建议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运用侧面描写)(设计说明:白洋潮生动形象而又富有层次性的描写堪称写景散文中的一绝。学了这样经典的手法,理当趁热打铁的将收获巩固下来。)

六、作业(二选一)

(1)根据上课所讲的内容,写一段针对本文的鉴赏性文字(200~300字);

(2)熟读全文并背诵课文第三节。

七、一些思考

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而言,这堂课带来的启示主要在于对传统串译讲法的一些颠覆,以及对文言并重、文言相融理念的一些实践。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字词疑难。文言实词是文言文教学中避不开的一块,不教不行。但是怎样教是有讲究的。传统的串译方式或者教师讲授方式在时间的利用和具体知识的传授上都有优势。如果仅仅把学会实词作为唯一的目标,那么这两種方式是高效的。但是现代教学的理念远远不止于此。社会、学校、家长都早已不满足于单纯知识的教授。我们需要的是在堂课中给孩子完整的获取知识的体验,是带领孩子走过一个习得的过程。我们关注的是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是授之以渔。我们重视的是孩子思辨能力、质疑能力、协作能力等等能力的培养。是孩子思维品质的开发与提升。小组合作探究,恰恰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调动了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是远比学到几个具体的实词更重要的收获。按照流行的教育理论,这就是抓住了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堂课带给我的第二个领悟是以朗读为核心串联起了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文本分析、文言语感培养等多个语文的维度,形成了一种初步的“文言相融”。“文言相融”这一理念来自于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市语文兼职教研员孙宗良先生。按孙先生的理解,语文拥有着宽广的维度,文学的、文化的、文章的、文字的、文言的,不同的维度交织成绚烂的语文世界,呈献给我们一个异彩纷呈的人文天地。孙先生的智慧给我们普通语文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知的窗户。我循着孙先生的脚步想在教学中尝试着将这多维的语文空间有机的串联起来,以一个主问题来引动多维语文的共鸣。应该说,这堂课部分达成了这一设想,只是有些地方串联的还过于生硬,有强拉之嫌疑。在今后的教学中,怎样让这种串联显得自然而不刻意是我们格外需要注意的。此外,回过头来细细审视,本课的教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但是在对学生思维培养这一层面上做的还不够。对于人文这一重要维度的涉及也偏少,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不过,有残缺的美更显的真实。有遗憾的课堂则更能鼓舞教师不断的追寻与探索。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计说明实词文言
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Section A 1a—1c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次氯酸分解的数字化实验”设计说明
Unit 4 Making the newsReading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