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蒙医辨证治疗的疗效与可行性
2017-11-14郭哈森高娃
郭哈森高娃
【摘要】目的 探析蒙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慢性胆囊炎患者50例,依据随机原则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25例,利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25例,西药基础上采用蒙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68%;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为(3.02±0.57)分,對照组(6.55±1.01)分。结论 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蒙医辨证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蒙医;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91.4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3..02
慢性胆囊炎是一类发生在胆囊部位的炎症性慢性疾病,是由于急性胆囊炎迁延不愈导致的一类疾病。蒙医中将慢性胆囊炎纳入“胆陈热症”范畴,认为疾病的出现是因为三根失去平衡,和巴达干、赫依不相合,病情反复发作,慢性迁延而造成。患者临床会有持续性右上腹疼痛,餐后会有嗳气、饱胀感,饮食油腻食物后会有消化不良、泛酸等表现[1]。本研究具体分析蒙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慢性胆囊炎患者50例。随机平分后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4.2±6.3)岁;对照组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4.5±6.1)岁。全部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慢性胆囊炎,且均排除急性胆管炎、胆囊穿孔、坏死型胆囊炎、胆结石。2组基本资料中的性别、年龄各项内容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
对照组主要选择西药实施常规治疗,治疗原则为消炎,将16万单位庆大霉素溶入50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对患者实施静脉输注,每天治疗1次;另外选择维生素B12口服,每次服用剂量25 μg,每天服用3次。持续治疗4个星期。
观察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之外联合蒙药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病情程度,分别在早中晚给予相应蒙药治疗,其中早上经温开水送服3 g依赫哈十二味汤以及3 g地格达-8味散;中午经温开水送服15粒古日古木-13味丸以及15粒巴特日-7味丸;晚上温开水送服3 g阿木日-6味散以及9粒嘎日迪-5味丸。持续治疗4个星期。
1.3 疗效评价
痊愈:通过超声复查显示患者胆囊形态以及大小没有异常,胆囊内透声良好,胆囊壁毛糙且增厚;好转:临床症状消除,体征恢复正常,超声复查发现胆囊内壁粗糙,有增大现象,且停药后3个月内出现复发;无效:没有达到好转标准。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症状积分,症状包括右上腹持续疼痛、泛酸、消化不良、饱胀、嗳气,根据严重程度分为无症状、轻微、中度、重度,分别记为0~3分,总分0~15分。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对照
观察组经蒙药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经西药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8%,结果对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症状积分
观察组治疗前症状积分为(10.62±2.31)分,对照组为(10.81±2.26)分;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为(3.02±0.57)分,对照组为(6.55±1.01)分。治疗前两组症状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出现率较高的一类消化内科疾病,主要是由于不合理饮食以及生活作息不规律导致。蒙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原则为攻泻余毒、清希拉热邪、止痛、三根调理、杀粘,具体治疗中根据患者的症状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利用相应蒙药治疗。其中应用的阿木日-6味散功能消食导滞,和胃润肠等;古日古木-13味丸主要功效包括杀粘、解毒、清肝热;地格达-8味散的主要功效包括泻肝、清热、利胆、清希拉等;嘎日迪-5味丸的主要功效包括止痛、消肿、杀粘等;巴特日-7味丸的主要功效包括清热、杀粘等。通过结合使用多味蒙药,明显发挥促消化、镇痛、利胆以及消炎效果[2]。
本研究对照组仅接受西药治疗,观察组接受西药结合蒙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较对照组有效率68%明显更高;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为(3.02±0.57)分,较对照组(6.55±1.01)分明显更低(P<0.05)。
综上所述,选择蒙医辩证治疗慢性胆囊炎,能够更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升疗效,值得广泛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额日登巴特尔.分析在慢性胆囊炎治疗中蒙医辨证疗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J].心理医生,2016,22(13):56-57.
[2] 宝 刚.蒙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胆陈热症)3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22(8):31-32.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