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后方法时代下汉语教师中心角色的回归

2017-11-14宋晓娟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期

宋晓娟

【摘要】“后方法”理念的提出,質疑了方法至上的理念,提出要正视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本文在此基础上,以汉语教学为例,提出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为了实现这一中心地位的回归,汉语教师应具备三个重要能力,并以实例分析如何实现这些能力。

【关键词】后方法;汉语教师;中心角色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57-01

一、“后方法”理念中对教师重要性的论述

近几十年来,外语教学不断强调“先进的教学法”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而教师的能动性较少强调。从以前的“教师一言堂”,到现在的“学生导向课堂”,外语教学出现了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现象。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库玛(B.Kumaravadivelu)倡导的“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对传统的语言教育理论提出质疑,认为语言教学是复杂多变的,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一劳永逸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还指出:“传统的教学法概念依托教学法专家,营造的是一种以知识为导向的理论模式。反映在教学实践上,则形成了由上至下的方法课堂运用模式,教学法理论不是立足于教学实践,而往往被人为、理想化地运用到同样被理想化,远离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因此,语言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关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需要。在“后方法”倡导的理念中,教师被认为是“有效教学”实现的至关重要的角色。

二、“后方法”理念下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几个重要能力

任何教学活动,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只有教师发挥了能动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盘活。下面就谈谈汉语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

1.根据当地当时的教学大纲和学生需求,制定课程目标的能力

“后方法”提出教学具有特殊性,即使同样教汉语,不同的环境、学生也会使汉语教学体现出千差万别。教师应有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汉语教学“本土化”。

以笔者的两次教学经历为例。

案例1:某一韩国大学生到西安进行为期一个月短期课程。课程为每天四小时。关键点:韩国学生(汉字文化圈),零起点,在国内(西安)学习。根据校方的要求及具体情况,则课程目标应设定为:

①学生应掌握汉语拼音,能读,能认,能写。

②学生应掌握介绍、问候、问路、买东西、点菜等日常汉语,程度应为在情境中涉及到所学内容,基本无障碍地交流。并且能用拼音写出所学内容,能写出简单汉字。

③通过在中国的游历,对中国的地理、饮食、生活习惯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用汉语简单描述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

案例2:挪威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前教育专业,将到中国某大学附属幼儿园进行一个月调研,去中国前需要为期六周的汉语课,每周两次,一次两个小时课。关键点:挪威学生(非汉字文化圈),硕士,零起点,在挪威教学。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及情况,课程目标应设定为:

①了解汉语拼音的基本知识,能认能读,但不要求写。

②了解如何简单介绍自己,问候,点菜,问路,买东西等,能够在模拟情境中说出简单的句子,但不要求拼音或汉字。

③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中国地理、饮食、生活习惯、教育等,帮助学生消除去中国前因不了解而产生的焦虑,同时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两个案例都是短期汉语教学,但是因为学生情况和教学环境不同,目标也不同。汉语教师应该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课程目标的能力。

2.根据课程目标,选用合适教材或语言材料的能力

课程目标设定后,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只有教师能根据目标,选取最合适的内容。当前的汉语教材繁杂多样,教师必须知道“在长期和短期培训教材、各种年龄段教材、各种通用性教材和针对性教材、各种综合教材和分技能教材…如何选择。” 而选定教材后,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也很重要。

笔者在挪威工作的时候,当时的志愿者教当地的初中生,选用《快乐汉语》,但是使用时并不完全理解挪威中小学二语教学大纲,对如何逻辑地一步步达到课程目标也没有想法,只是按部就班地针对教材内容备课。所以教材中应该剔除什么,增加什么并不清晰,内容不合适导致课堂处于失控状态。

而在中国短期学习的韩国大学生,选取《汉语短期速成》教材,但因为目标是短期内快速提高听说能力,该教材中对语法过细的讲解以及相关的练习就该剔除。好的教师具备对教材“选”和“用”的能力。

3.根据课程目标,能够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教授语言材料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确定了课程目标和内容,还要知道怎么教。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使用的教学策略不同。以方位词讲解为例:

给汉语专业的大学生讲方位词用法的时候,就要较细致地解释相关句法结构在语法、语义、语用等的不同;而对中学生,直接进入到具体情境中,运用游戏活动,让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用就可以了。

教学策略不但体现在语言知识点的讲解上,在中小学,也体现在课堂管理上。笔者的同事在挪威一所高中教两个班,一个班的学生非常习惯老师讲解、练习等传统方法,另一个班学生如果用这个方式,十分钟后就开始发呆。该教师在熟悉了这个班的学习风格后,迅速转变策略,课程开始就以游戏或竞争活动导入,并时常安排开放性的任务给学生做,同样的内容,通过不同的策略,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结论

本文所提的三个能力,其实就是“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基本问题,教师只有清楚这三个问题,教学活动才有的放矢。在“后方法”理念下,汉语教师不应是教学法的被动执行者,而应超越教学法的束缚,在教学中培养必需的知识、能力、素养,结合自己的思考,通过行动,努力构建系统的个人实践理论体系,从而实现汉语教师中心地位的回归。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evelu,B.BeyondMethodsMacrostrategiesforLanguageTeaching[M].YaleUniversityPress,2003.

[2]陶建敏《Kumaravadivelu“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

[3]常海潮《教学方法死亡了吗?---论外语教学中教师中心角色的回归》[J]《外语界》2011(3).

[4]邱睿《论国际汉语教师教材“选”“用”能力培养》[C]《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