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效果比较

2017-11-14陈良娟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21期
关键词:病理诊断肿瘤效果

陈良娟

【摘要】 目的:比较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2例肿瘤患者来进行研究。将收治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技术来为肿瘤患者进行诊断,观察组则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阳性率、满意度及诊断相关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阳性率(92.31%)、满意度(96.15%)及诊断相关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借鉴、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免疫组化技术; 常规技术; 肿瘤; 病理诊断; 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1.0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1-0064-03

肿瘤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并且肿瘤的发病概率相对较高,近年来,该疾病发病概率有明显的提升。肿瘤患者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并不显著,患者在确诊后,其发病阶段已经进入中、晚期,早已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就目前而言,临床中对肿瘤的诊断方法并不理想,较为常用的诊断方法为磁共振成像以及CT诊断等,虽然常规的诊断方法确诊概率相对较高,但是常规方法发生误诊的概率也相对较高。近年来,临床中较常采用病理诊断的手段来为患者确诊,诊断的效果相对理想。而病理诊断中的不同技术得出的效果存在较大的争议。笔者所在医院本次主要对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效果进行比较,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2例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经CT诊断确诊存在肿瘤病灶。将收治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24~36岁,平均(30.14±1.52)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5~38岁,平均(30.87±1.7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技术为肿瘤患者进行诊断,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诊断。

对照组:根据患者的病灶大小、类型及位置等为患者实施穿刺活检,该检查过程需要在超声的条件下进行,将肿瘤组织取出样本与标准组织做比较。

觀察组:本组使用到的试剂为脱水液、浸蜡液、透明液、蒸馏水、树胶、Ultrasen SitiveTMSP试剂以及甲醛固定液。取出患者肿瘤的样本组织,将样本浸泡在甲醛中(2 h),将样本从甲醛溶液中取出后再按顺序将其放入透明液中浸泡(1 h)、脱水液(1 h)、浸蜡液(1 h),随后再将样本埋在石蜡中,将样本切片,切片的厚度应该控制在2 μm,随后将切好的组织实施免疫组染色[1-2],将其放入浓度为3%的过氧过氢100 min,温度为37 ℃,再用蒸馏水清洗3 min,用温度为110 ℃的高压锅进行修复,应用PBS溶液再清洗5 min,将其放置于常温中孵育2 h,再次使用PBS清洗,加入Ultrasen SitiveTMSP试剂,孵育之后,DBA显色,接着使用树胶封固即可[3-4]。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阳性概率、满意度及诊断相关评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诊断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为棕黄色为阳性,如染色结果不为棕黄色则为阴性。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阳性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阳性率为92.31%(24例),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为69.23%(1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6,P<0.05)。

2.2 两组患者诊断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满意度为96.15%,对照组患者的诊断满意度为73.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32,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诊断相关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诊断相关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免疫组化与特殊染色、电镜观察相同,在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5-6],然而免疫组化技术只是辅助检查的一种方式。在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时,需要对HE切片进行观察,并且以HE切片观察得出的结果作为基础,再根据抗体的条件以及实验室的需求来对抗体进行筛选,以达到诊断的需求[7]。在诊断的过程中如缺乏光镜,就需要通过切片来对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深入探究,如果只是根据免疫组化技术来确诊患者的病理,极有可能出现误诊的情况。在对免疫组化阳性结果判定的过程中,需要以细胞的形态学作为认知的基础,然而不能够以其来替代病理学家的临床经验。例如,对淋巴瘤诊断时,其强调临床资料、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相结合,免疫组化是形态学的补充,却不能代替形态学。通常免疫组化用来确定细胞来源以及分化程度,形态学是各个类型肿瘤诊断的指标。免疫组化在诊断病理的过程中通常需要选择20多种抗体才能够满足相应的诊断需求。在选择抗体的过程中,需要以节约成本为基础,根据实际需求来适当选择抗体。人体肿瘤的类型多样化,通常可根据患者的肿瘤大小、形态分为上皮样细胞、多形性肿瘤细胞、卵圆形细胞、梭形细胞以及大细胞等。因此,在选择抗体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肿瘤的类型来确定抗体种类。因为各种类型的抗体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因此,在鉴别肿瘤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各种抗体可能会出现的异常情况。例如细胞角蛋白能够在软骨瘤、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肉瘤、上皮样神经鞘瘤以及平滑肌肉瘤等肉瘤中表达出来。间叶细胞标记波性蛋白能够在黑色素瘤、癌及胶质瘤中表现。因此,在诊断肿瘤的过程中,对于细胞角蛋白阳性的肉瘤不能够认为癌,不能够根据间叶细胞标记波性蛋白阳性诊断其为肉瘤。而抗体的特异性会随着免疫组化应用范围的增加而增加。在对肿瘤病理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为达到相应的效果,需要对其实施免疫组化染色,某些时候即便实施免疫组染色,也不一定能够对肿瘤病理进行明确的判断。因此,在应用几种技术来诊断肿瘤病理时,需要分清主次,不能够仅仅依靠免疫组化技术。就目前而言,免疫组化技术开始被应用于临床肿瘤诊断中,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4]。常规诊断和免疫组化技术相比较,免疫组化技术在为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通过对患者肿瘤样本切片抗原的数量在肿瘤组织内部的分布情况,从而对抗原体实施定量定性以及定位研究工作,正因为肿瘤组织内部的抗体和抗原体进行特性行结合,因此,临床中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来对抗体进行标记,让抗体显色之后来对肿瘤组织中的抗原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病理诊断使用的标本通常为细胞标本或者是组织标本,其中较为常用的为组织标本,最为常用的方法为石蜡切片法[8]。石蜡切片法能够最大程度保存组织样本的形态,有利于医生对样本染色体的观察,并且能够延长样本保存的时间[9-10]。在使用石蜡切片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甲醛溶液,该溶液会对样本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在使用过后需要对组织进行修复。除此之外,使用免疫组化技术来为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不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或者伤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患者因诊断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诊断配合度[11]。endprint

通過笔者所在医院本次的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阳性率为92.31%,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为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满意度为96.15%,对照组患者的诊断满意度为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诊断相关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相对于常规技术而言,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提升患者疾病的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中借鉴、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芸,熊玉林,林齐心,等.探讨HBcAg在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的热修复敏感性[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4,21(4):223-224.

[2]张晓芳,张廷国.免疫组化在妇科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11):812-815.

[3]倪浩,周晓军.免疫组化在卵巢交界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6,23(6):462-465.

[4]薛卫成,樊祥山,孟刚.胃癌相关标志物免疫组化指标选择专家共识(2014)[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30(9):951-953.

[5]付先利,支月莹,郑芳,等.四种制作多聚赖氨酸免疫组化黏附载玻片方法的比较[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32(3):347-348.

[6]付璐璐,谷春会,张静文,等.宫颈癌病理诊断的免疫组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6):6176-6178.

[7]谢子平,谭艳,谢胜,等.量子点荧光标记技术与免疫组化学染色检测泌尿系统肿瘤组织特异性抗原表达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4,35(15):2372.

[8]沈勤,吴楠,李锐,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病理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32(9):985-988.

[9]张洪兰,张昶,陈昊.全自动与手工免疫组化法在检测5种恶性肿瘤Her-2表达中的应用[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6,23(10):796-797.

[10]王喆,王洪岩,袁东辉,等.病理免疫组化质量控制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5,22(3):187.

[11]程凯,吴楠,石群立.SATB2免疫组染色在肿瘤病理诊断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5,22(9):571-573.

(收稿日期:2017-03-19)endprint

猜你喜欢

病理诊断肿瘤效果
致命肿瘤忽然消失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
“饿死”肿瘤的纳米机器人
灵动耳环
影响乳腺癌术中冰冻诊断准确性的病理与临床因素研究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肿瘤标志物正常不等于没有肿瘤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