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2017-11-14王科
王科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针刀联合针刺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 我院在2015年9月~2017年4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针刺疗法,观察组采用针刀联合针刺疗法,回顾分析不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针刀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刀;针刺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3..02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较为常见,对患者本身正常的工作、学习造成影响外,还会引起相关的并发症,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过程中,中医治疗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1]。为进一步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患者资料,就针刀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9月到2017年4月收治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0例,其中男68例、女42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45.9±3.6)岁,病程2~10个月、平均病程(5.5±0.8)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采用针刺治疗方法,针刺的穴位主要有内关穴、委中穴、腰阳关穴、肾俞穴、承扶穴、命门穴、昆仑穴以及阳陵泉等相关穴位,每周1次,所有患者连续治疗4周[2]。
观察组:所有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针刀治疗方法,手术过程中充分暴露患者的手术部位,主要是右侧列缺穴位置以及该距离穴位上下0.3 cm位置。常规消毒处理,使用1 ml2.0%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10min后实施小针刀分离术,进针后控制刺入深度为0.5 mm,拔小气罐出血为1 ml,等待10 min后起罐,没有再出血的患者,常规擦血、消毒处理,以0.5 ml曲安奈德联合0.5 mg甲钴胺实施软祖师封闭术,术后指导患者常规护理[3]。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指标主要是患者治疗后的效果。
1.4 评价指标
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患者完全恢复腰腿部正常生理功能,活动期间没有相关症状表现;显效: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当直腿提高超过70?,可出现轻微疼痛;有效:患典型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直腿抬高处于50~70?有轻微的疼痛感;无效:患者的典型的临床症改善较小,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借助于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故根据数据可知,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常见疾病,对患者的危害较多,除了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还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早期治疗以西药治疗为主,但是西药治疗只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无法有效促进患者相关肢体功能的提高,中医理论研究的发展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提供了有效地方法。
根据近年来中医基础理论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隶属于“腰痛”、“麻痹”等范畴,病因具有复杂多样性,常见的有外伤、寒湿、腰肌劳损、肾虚、督脉气血运行失调等,根据病因复杂多样,但是依据中医治疗原则,对于上述列举的相关病因中在治疗中需要采用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以及调整气血等治疗方法。
根据上述病因,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用了针刀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其中采用的针刺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症选取有效的穴位,通过对穴位刺激,可有效的发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以及消肿止痛等功效,有效地促进人体内的血液循环;针刀治疗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对部分穴位产生刺激,另一方面可以对出现粘连的软组织进行松解,消除相关肌肉群对神经的压迫,在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同时能够调整神经根与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促进功能恢复,两者的联合能够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针刀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探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姚 坤.中医针灸推拿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9):2120-2121.
[2] 王志东.中医针灸推拿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05):46-47.
[3] 顾罗加,孙文里,潘 浩.中医推拿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J].辽宁中医杂志,2015,9(01).1000-1719.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