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杂忆
2017-11-14郝赫
郝赫
1984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由《曲艺》编辑部主办的“全国中青年骨干作者研修班”在北京香山别墅开课。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交流,使我们受益多多。转瞬过去33年,回味往事,感慨颇深。
一、名家讲学
作者们来自全国各省,总共20余人。研修班的活动内容只有两项,一是听课,二是讨论我们带去的作品。编辑部的同志对我们十分重视,戴宏森主任,陈阵、朱一昆二位老师始终与我们吃住在一起。常祥霖、安保勇、王丹蕾、章笑明诸君每周也都数次探班。戴主任治学严谨,他给我们讲述的曲艺理论课内涵丰富,令我们耳目一新,增长了许多知识。大概在6月末的一天,编辑部为我们又请来了几位名家,其中有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快板书大师李润杰、被誉为“新时代韩小窗”的鼓曲作家朱学颖等。他们在香山别墅住了几天,为我们讲授了山东快书、快板书、鼓曲的创作与表演,使我们的创作技巧得到很大提高。几位名家离开香山的头一天晚上,还在露天平台举办了一场联欢晚会。正值盛夏,香山游人如织。月挂天心,繁星眨眼,我们与众多游人聚集在露天平台。我还清楚记得,高元钧大师是拄着拐棍走进表演区的。老人家首先声明,年纪大了,力不从心,只能唱个小段。李潤杰大师在场外给他“量活”,说:“别谦虚了,你只要一敲铜板,就搂不住闸,肯定是唱完小段再唱大段!”二位大师逗趣,引得观众笑声连连。唱完小段,观众鼓掌。只见高老把拐棍交给别人,精神抖擞,唱上了《武松赶会》,浑身上下,充满激情。我就站在李润杰大师旁边,李老悄悄对我说:“我了解高元钧,他太热爱舞台了,只要一登台,就把年老体弱都忘了,把自己的全部交给观众。别看我说他,其实,我也这样,过一会儿,他下场,我登台,肯定也是唱完小段唱大段!”我被二位老艺术家的品德感动了,他们确实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给了观众。
二、两位组长
戴宏森主任把我们20多人分为两组,一组组长杨子春,是位军旅曲艺演员兼作者;二组组长崔凯,是辽宁省铁岭市曲艺团团长。他们的工作任务是主持作品讨论会。戴宏森主任及陈阵、朱一昆、常祥霖、安保勇、王丹蕾、章笑明诸君分别参加两个组的活动。我们每个人都带去了几篇作品,经过讨论、修改,成型之后可在《曲艺》上优先发表。两位组长认真负责,引导得体。作者们有的相识,不相识者也是一见如故,感情融洽。大家相互尊重,又不玩“虚”的,有什么说什么,甚至很尖锐。这样一来,各自带去的作品,经过讨论、修改,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实,在这批作者中,除了两位组长,诸如田连元、沈永年、崔砚君、王秀春、石世昌、赵月正等,早已是曲艺创作高手。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两位女作者参加,其中一位叫周喜俊,来自河北省,她创作的故事质量很高。如今,周喜俊已是石家庄市文联主席,她创作的电视剧《当家的男人》播出后,深受好评。那年,在第五次全国曲代会上,多位香山同学重逢,分外亲热。周喜俊曾提议同学们单独聚会一次,由于会期日程太紧,终没聚成。今日看来,戴宏森主任远见卓识,他当年任命的两位组长日后成为发展曲艺的中坚力量。杨子春、崔凯,一南一北,都为曲艺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三、会上会下
除了听课和讨论作品,编辑部还组织到长城、中南海、故宫、雍和宫等名胜采风,让我们开阔眼界。至于香山风光,因为我们就住在这里,星期日休息时,同学们几乎踏遍了香山的每个景点。当时,我们这些中青年作者都一心扑向业务。会上谈业务,会下也离不开业务,几乎时时相互讨教。别看香山别墅名气挺大,可在那时,房间里连电视都没有。每当黄昏后,众人便聚集在石世昌的房间,听他谈古论今,讲说典故。石世昌是天津曲艺团专业作者,已很有成就。他知识渊博,讲起典故来,绘声绘色。这些典故,多与曲艺有关。他在讲典时,常常掺杂表演,说单口相声、唱各种鼓曲,都很像模像样。天天如此,他便成为研修班里最受欢迎的人。由于他受欢迎,便开始“摆谱”,说到口干舌燥时,便问:“怎么没人给我倒茶?”往往给他倒茶的都是黄宏。那时,黄宏还没成名,在沈阳军区前进曲艺队唱山东快书。研修班里属他年龄最小,也最谦虚、最勤快,对年长的同学十分尊重。研修班20余人,每省多为一人,有的省还没人参加。人数最多的是辽宁省,有四个人,田连元、崔凯、黄宏和我。我曾说过,辽宁四人参加香山研修班,如今,三个是曲艺界国家级大腕儿,就我一个“底包”。由于我们四个人是老乡,又早就熟悉,所以常常在一起,石世昌就管我们叫“辽宁帮”。每天晚饭后,我们“辽宁帮”总是结伴顺着山路散步。一天,黄宏说:“明天讨论我的稿,请三位看在老乡的面子上,帮我多出几个好点子,改好了,能在《曲艺》上发表。”那时,全国曲艺作者很多,眼睛都盯着《曲艺》,能在《曲艺》上发表作品十分不易,为此,黄宏底气不足。我跟他开玩笑:“给你出点子,你有什么回报?”山下的门洞里,天天都有卖西瓜的,崔凯说:“买个西瓜请客吧。”黄宏真去买了俩西瓜,我们就蹲在树阴下边吃。要搁现在,不定得有多少人排队请田连元、黄宏签名呢,那时却很平静。此后,黄宏总给我们买西瓜,买的我们都不好意思了。
四、无愧榜样
经过一个月的交往,编辑部的同志跟我们渐渐熟悉了,并成为知心朋友。我们从他们的身上,学到很多优良作风。说来凑巧,一天中午,我在别墅门前看花。有人喊我,是沈阳评书演员丁建中。丁先生退休了,独自一人到北京旅游,这天来逛香山,不料和我巧遇。丁建中的父亲叫丁正洪,是北京说书大家张虚白的徒弟。丁正洪以说《西汉》著称,关东人叫他“丁西汉”,如同江南的“康三国”“王水浒”。我把丁先生请进别墅,并向戴宏森主任作了介绍。戴主任十分热情,当晚,他让丁先生住进自己的房间。第二天,丁先生告诉我,戴主任跟他谈到深夜。从《西汉》的故事、人物,谈到“丁西汉”的特色,这让他很受感动。他认为,一位领导、理论家,这样尊重一个普通说书人,非常难得。确实,以戴主任的身份、年龄、资历、成就,仍在不断追求,不耻下问,他无愧是我们这些中青年作者的榜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