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应用型专业建设,助力印刷工程专业发展

2017-11-14顾翀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印刷应用型建设

顾翀

【摘要】印刷专业人才培养应紧跟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结合产业对印刷人才的需求,转变发展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特色,优化服务,切实提高印刷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印刷;建设

【中图分类号】TS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12-01

一、印刷发展状况

印刷是高新技术产业,其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令人目不暇接。进入21世纪,印刷行业正面临着一场以数字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技术革命,内容和流程的数字化、呈现方式和手段的自动化智能化成为典型特征。印刷产业正在从以实物媒体、模拟流程、仓储存储和交通运输为主体的技术平台,转向以数字媒体、数字流程、数字存储和网络传输为主体的综合技术平台,这是在印刷业掀起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彻底改变印刷产业的运行、管理和盈利模式。这场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大潮所带来的印刷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也引发了行业对现代印刷人才需求的巨大挑战。

印刷人才的培养应该针对新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整培养方案,主动迎合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满足印刷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实现高校印刷专业自身的使命。

二、应用型印刷专业建设规划

印刷专业培养应适应产业变更的快速发展,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接受良好工程训练,掌握印刷工程专业主干学科的核心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印刷及相关产业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印刷及相关媒体的策划、设计、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印刷及相关传媒领域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从产业结构对印刷人才的需求出发,在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突出以下特点:一是重视基础理论,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有力支持;二是加强应用性,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教学课时。三是突出新技术,在课程中引入最新的技术前沿,紧跟专业发展趋势。四是注重企业的参与,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的制度和机制、以及实践环节企业评价机制。

1.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

(1)紧跟产业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不断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训练,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强、深受社会欢迎的印刷专业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紧紧围绕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目标展开。围绕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落实方案的规划,达到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和行业发展前沿,课程体系完备。建设教育教學思想先进,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领先、特色突出,学生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应用型专业。

(3)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在保持传统印刷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突出功能印刷特色和包装印刷特色使学生不仅能具备良好的传统印刷知识体系,也具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

(4)培养的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工程训练,实践动于能力强,熟悉印刷及相关产业的生产、管理和运行,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本领域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教材建设

教材和教学设施建设,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了本科教学的质量。针对印刷应用型专业的建设目标,充分考虑已有的专业特色,建设符合本专业特色、有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和实践教材体系,尤其是紧跟专业技术发展趋势的理论和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教材,是专业教材建设的目标之一。建设符合专业特色的专业教材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方面尤其是在两者有机结合、专业拓展和新技术引入上。

有特色的实验教学环节的高质量落实,是专业建设中的难题,需要建设专业实验教学教材以及实验教学执行方案。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及专业发展现状,制定实验教学规范性教材和文档,保证本科实验教学的质量以及优良教学传统的持之以恒性。同样实习和实训环节,也需要建设相应的教材供专业教学使用。

3.实践性教学条件建设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上,专业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要满足专业教学的实际需求,加大相应教学设施的投入迫在眉睫。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培养方案设置的每门课程均要有相应的保证教学质量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场所支持,具体到每个项目尽量做到老师指导学生全时独立操作完成。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满足要求,保证学生轮岗实践,专业所涉及的每个岗位做到全岗实践、不漏岗并保证实践时间和执行质量不打折扣。专业相关图书资料种类丰富,教学网络资源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同时也要为每位教师配备足额的相应公共资源。教学设施资源专用,专人管理,保证应用型专业建设的质量。

建立虚拟仿真教学和实验资源库,为学生免费提供使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信息化的最新举措,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重要的作用。印刷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光学、艺术设计、材料、机械等多学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实体实验设备还存在很大不足,在印前设计、印刷材料、印刷机械和印刷工艺等实验教学方面迫切需要构建虚拟仿真资源库。

4.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学科优势,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形成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专职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师资的教学科研水平,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加强科研能力,打造优势明显的教学团队、学术团队,促进高层次立项、高水平成果的产生,在印刷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

[2]尹航,李玉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模式与路径选择.考试周刊,2016(18).

[3]蒲嘉陵.印刷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感光学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2011.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印刷应用型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寒露
超级印刷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绿色印刷
绿色印刷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