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读写点的选取与运用

2017-11-14李青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10期
关键词:阅读

李青

【摘 要】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可依托教材文本,从文字、图画、学生兴趣点等层面入手,选择创意读写点,将写话与说话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说”进入文本深处,通过“写”触动学生心灵,引领学生探得文本的秘妙,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发展自身的阅读力、想象力和思考力。

【关键词】阅读 读写点 说话训练 写话练习

在一次学校的教研活动上,针对低年级写作主题的教学研究,几位教师各显神通。面对那些看着有效的教学措施,笔者却陷入了反思:这样写对文本的理解有强化作用吗?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有提升吗?为什么教师说得兴致勃勃,学生却写得索然无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的写话常常是建立在说话的基础上,即先产生口头语言,再由口头语言转变成书面语言。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必须与说话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语感。

为此,笔者尝试借助文本选取“创意读写点”,在课堂阅读与学生思维之间搭上一道桥梁,让学生由此进入文本,并产生心灵触动,从而满足写话的诉求。

一、叩问文字,寻找“新鲜的”故事

语文教学应该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彰显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部编本教材的课文经过精心挑选,大都文质皆美,还运用了大量的插图,为学生的说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紧抓“疑点”促共鳴

低年级课文的作者大都会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心理,把握好节奏,在一些关键点上适当停顿,给读者提供想象创编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找到这样的节点,给予学生时间去细细品读,让他们充分猜测、想象和言说,那么定能让教师听到不一样的故事。

例如部编本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最后一个小节的文字是这样描述的。

别的孩子也是这样吗?

也像我一样,这么想吗?

这是童谣诗人金子美铃的作品,诗歌非常有特点。前三个小节中的第一句都在讲孩子沉醉于某件事情时被大人所打扰,第二句表达了孩子的希望,第三句则是孩子转念后的喜悦。每一节的第一句连接着上一节的结尾,内容环环相扣。而这最后一句是孩子天真的发问,用“别的孩子也是这样吗?”来设疑,让诗歌更富有童趣。这个疑点就是对接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共鸣的写话点。

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练习说话:“我”正在快乐地干着“什么”,被大人“怎样”地打扰,转念一想,“不过,这样也好,可以干什么”。学生互相分享着自己的经历,感受着说话的快乐。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心灵触动,能满足他们说话的诉求。

又如部编本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中的最后一个段落。

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

是呀,春天的太阳是什么颜色呢?教师抓住文本疑点,引发学生想象与思考。学生有了说话的愿望与兴趣,我们就能从中听到不一样的故事。由此,也能为他们下一步的写话练习打好基础。

(二)细找“拐点”生期待

一个好的故事绝不是平行推进的,总会给人一波三折的感觉。这一波三折、能吸引读者读下去的关键点就是“拐点”。教学中找到这样的点,让学生在出乎意料中享受奇妙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在这些转折处停留、思考,推测下面的情节发展,这样能促进学生阅读力、思考力以及说话能力的提升。

笔者经常会隐去故事的某个部分,比如文本的关键、高潮或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猜想。如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的《彩虹》,作者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表述了三个愿望:在彩虹桥上,用爸爸浇花用的水壶浇水,用妈妈的镜子照着妈妈梳头,把哥哥的秋千挂在桥上荡呀荡。

教学时,笔者先出示文中的三句话。

爸爸,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呢?

妈妈,你梳头用的那面镜子呢?

哥哥,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呢?

再让学生猜猜主人公用这些东西究竟要做什么。学生的想法十分奇妙:有的说要用水壶给彩虹加点水,让彩虹的色彩变得更加绚丽;有的说要用水壶把爸爸的花都浇一遍;有的说要把妈妈的镜子变成小湖,让小鸭子们尽情戏水……当学生的猜测与文本截然不同时,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就充满了期待。

(三)把握“留白”增语言

低年级课文的文字较简洁,没有烦琐的叙述,特别是一些儿童诗,往往一词一句都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这样的“留白点”也是很好的说话点,让学生依托已有的文字,丰满简约的语言,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如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的《怎么都快乐》,这是任溶溶写的一首儿童诗。诗中有这样一段。

四个人玩,很好!

五个人玩,很好!

许多人玩,更好!

人多,什么游戏都能玩,

……

四个人玩,玩什么?怎么玩?小诗里没有提及,这就给学生留有无尽的想象空间。根据前文的阅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依托文中的语言,学着课文来说话,既巩固了游戏的名称,也让文字更加丰满。

二、细究插图,发现“隐藏的”故事

图画能给儿童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刺激儿童运用先备知识和经验来进行解读,说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它能为儿童的创造性阅读带来无限的可能,提升儿童的图感和语感,从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插图资源,发现插图里的故事。

(一)填补“图像未明处”

课文中的许多插图蕴含着比文本更广泛的内容,这是因为文本有时考虑到篇幅设定或是读者的限定,会表达得较为精简凝练,这并不是作者无话可说,而是表达的一种效果。在教学中,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样的点,让学生进行想象填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的第三幅插图画的是动物们听了猴子的话后欢呼的情景。课文中只是用“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一笔带过,没有进行具体的描写。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上那些动物的动作、神态,想一想小动物会怎么做、怎么欢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理解、判断,把插图中动物的情绪与行动由图画变成文字,这样既提高了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进行了二次创作,让文本更加充实了。endprint

(二)共述“图文互补处”

有的课文十分简单,文字提供故事的发展方向,图片进行细腻的描述,图文互补,共述精彩。

如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的《咕咚》,这篇文章共有四幅图,画面含有丰富的内容和细节,吸引着学生去读文、去思考。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借助读物中的图画展开阅读”,并能找出相关信息来推测“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跑”。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一下可热闹了。狐狸呀,山羊呀,小鹿呀,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

课文中只写了小兔子和小猴子之间的对话,那么其小动物又会怎样表现呢?庞大如大象,胆小如山羊,它们的表现会有何不同?不同的学生看待不同的动物会有着不同的感受,说出不一样的话语。故事在孩子们的笔下变得多姿多彩了。

(三)描摹“细节描绘处”

学生十分善于搜集画面里的细节,把画面读通读透,从中读出更多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发现那些有趣、有味的细节。

如部编本一年级下册《一分钟》里的两幅插图,作者的语言与图片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中的细节并进行描述:闹钟响了,元元一只眼睁着,一只眼的上下眼皮粘在了一起,眉毛还耷拉着。之后再读文字,学生配合着图画细节,马上就读懂了,而且很容易产生共鸣。

学生挖掘着画面里的每一个细节,思考着如何把自己的發现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阅读的收获。如此一来,写话也就成了充满魅力的自我展示。

三、放飞想象,生成“自己的”故事

儿童写话,说到底就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呈现,呈现的是他们情思的痕迹。唤醒儿童的心灵,让他们有所体验,有所经历,这是极为重要的。杜威说过:我们的教育应该以儿童本能的冲动作为基础教育。如果离开这个基础就无从开展,就没有什么事可做。这个本能的冲动,只能来自儿童的内心体验。

在课文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积蓄,即将喷薄而出时,教师只需稍稍一点拨,他们就会讲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一)抓结构,探语言反复处

低年级的许多课文中会出现反复的故事情节。在反复的语言里,学生很容易掌握文章的结构,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学着说的过程中,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说话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的《荷叶圆圆》是一首散文诗。第2~5自然段的结构相似,句式也相同,都是先通过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的话语“荷叶是我的( )”,让学生了解荷叶的样子和作用,再写小动物们利用荷叶做什么。学习课文之后,笔者又补充了蝌蚪、蚂蚁、蝴蝶等学生熟悉的动物,让他们说说这些动物的特点,它们会把荷叶当成什么,理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式说一说。这对学生而言是件轻松的事,他们会抢着说。

生:蝌蚪说:“荷叶是我的家。”小蝌蚪在荷叶底下游来游去,甩着自己的尾巴。

生: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小蝴蝶扇动着漂亮的翅膀,在荷叶上舞蹈,引得荷花仙子也跟着摇动起来。

生:小老鼠说:“荷叶是我的跳台。”小老鼠“砰砰砰”地从荷叶桥上跳过,跑了。

……

(二)抓表达,比前后变化处

对学生而言,故事的主题与图文一致,能帮助他们理解内容,并与故事产生共鸣。许多课文的主人公前后的变化都会在文字与图画中表现出来,此时,我们进行前后对比,故事的主旨就能准确地传达出来。

如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的《要下雨了》,和学生共同学完故事后,对于小兔子前后的心情变化,学生有了初步的理解。笔者把第一幅图和最后一幅图放在一起,让他们观察小兔子的动作、表情等细节,并再次阅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课文中,文字只对小兔的动作言行作了简要的描述。学生通过画面上的细节,读到了更多的内容。

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天阴沉沉的,小白兔直起身子,伸了伸腰,自言自语道:“天怎么黑了,刚才还好好的。呀,不管了,草还不多,再割一些吧!”

小白兔听了小蚂蚁的话,相信了,着急得差点摔倒了,连忙加快步子往家里跑,一边跑一边喊:“妈妈,妈妈,要下雨了!快点收衣服呀……”

(三)抓结尾,展故事延伸处

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探索更大的可能性。许多课文的结尾都留有余地,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找到那些给孩子们想象新故事的线索,他们就会依循线索,创编出与原故事主旨、意趣契合的新故事。

如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的《动物王国开大会》中,狗熊在狐狸、大灰狼、梅花鹿的提醒下,重复了一次又一次,才把通知说清楚。那么,第二天动物们来开大会,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有谁没来呢?或者应该是兽类来参加,但昆虫也来参加了吗?……于是学生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直想下去,脑洞大开。

第二天上午,动物们都来到森林广场,准时参加大会,老虎大王出来一看,黑压压的一片: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叶子上爬的……大家闹哄哄的,老虎大王吼了好久,也没法安静下来。老虎生气地对狗熊说:“我叫你让兽类来开会,你怎么全叫来了!”……

一个个新故事在学生的脑海里诞生。这种开阔的想象空间带给学生无限的乐趣。

其实,依托文本,我们就会发现可以练习写话的训练点很多,只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细小切入点,让他们主动去接近,自然去书写,给他们一架梯子,他们就能享受攀登的快乐。有创意的读写点是课堂上一抹亮丽的风景线,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探得文本的言语秘妙。借助这些训练语言的支点,学生学习语言的表达,享受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曹爱卫.玩转绘本创意读写[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例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浅析小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高中化学的基本教学方法:阅读、实验与探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农村中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现状和优化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