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体验的词语精细化教学
2017-11-14张南
张南
【摘 要】词语是表达的基础,也是儿童进行生动创作,认识各种事物、客观现象和周围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而比较体验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形象化的学习词语的方式。通过分析部件、查阅词典、引用图画、替换字词等方法,学生能在比较体验中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的情感,辨析词的用法,逐步具备精准驾驭词语的能力。
【关键词】比较体验 词语教学 精细化
教学词语,不仅要让学生会读字音,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意思,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语体色彩,明了词语适用的对象、表达的程度、包含的情感。词的概念教正确了,学生的思维才能合乎逻辑,认识事物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反之,则会阻碍学生听、说、读、写、思等各项能力的均衡发展。小学阶段,我们应立足词语精细化教学,在积累词语的同时重视准确运用能力的训练,如此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为学生后续学习夯实基础。
那么怎么进行词语精细化教学呢?肯定不能想当然,得合乎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比较作为一项高阶思维活动,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性和相互间的联系。因此,如果我们能常常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分析、归纳,使其频繁经历词语辨析、推敲的过程,那么他们的语言感觉就会随之逐步培养起来,词汇储备也会逐渐丰富起来,从而让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步前行。比较体验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现象,也可以结合文本内容来展开。
一、分析部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词语盘点”的“读读写写”中出现“分辩”一词。对照学生平时的作业,不难发现,该词往往易与“分辨”混淆。应该说,“辨”与“辩”都不是第一次与学生见面,为什么还是会成为学生的认写难点?这与学生没有深入领会两个字的意思有关,可见,认识不等于理解,会写不等于会用。这两个字偏旁相同,但部件不一样,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部件,带领学生探究词义。
师:“辨”和“辩”长得很像,就像一对双胞胎一样,谁能帮助大家分一分?
生:“辨”的中间是一点一撇,点像眼睛,撇像眉毛,所以“辨”得用眼睛。“辩”的中间是言字旁,所以这个字与语言有关。
师:那么“分辨”和“分辩”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生:“分辨”是用眼睛区分,“分辩”是用嘴巴争论。
(板书“区分”“争论”,简笔画“眼”“嘴”)
师:假如需要大家分辨瓶子里的液体是什么,该用哪一个?
生:一点一撇的那个“辨”。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分辨液体不能用嘴巴,万一喝下去出事就麻烦了,所以得用眼睛看。
师:借用已学过的科学知识想一想,分辨液体除了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我们身上的哪个器官?
生:用鼻子闻一闻。
师:是啊,所以我们平时还可以说“分辨气味”。(简笔画“鼻”)现在谁能看着黑板上的提示,完整地说一说“分辨”和“分辩”的意思?
生(指着词语):“分辨”的意思是用眼睛或者鼻子区分、分析;“分辩”是用嘴巴与他人争论。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关于“分辨”和“分辩”的解释分别是“辨别”和“辩白”。如果通过翻阅词典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估计大多数学生仍会云里雾里,不甚了然。让词语在学生的意识里活动起来,贴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深入浅出地理解“分辨”和“分辩”,如此才能恰当地运用它们。
二、查阅词典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白杨》一课的省编配套作业本中,有一题看拼音写词语jiè xiàn。如果根据课文内容,按理应该写“界限”,但很多学生却写了“界线”。撇开语言环境,两个词都对。但从作业设计者的本意来看,学生明显概念模糊,不能在自己的脑海里把词和有关的表象联系起来,这将影响阅读理解。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紧紧抓住类似教学节点,帮助学生梳理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
(板书“界限”与“界线”)
师:看拼音写词语jiè xiàn,有的同学写“界限”,有的同学写“界线”。看来,这两个同音词不太好区分。我们先来查查词典吧。
(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词典中这两个词语的解释都有好多个,其中它们都可以表示“不同事物的分界”。
师:你发现了两个词语在表示“不同事物的分界”时,可以混用。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界限”表示尽头处、限度,“界线”表示两个地区分界的线。
师:那么我们读读《白杨》这篇课文中的原句:“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请你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界限”?
生:因为这个句子表示戈壁滩无边无际,作者坐在火车中往远处看,天的尽头和地的尽头好像融合在一起了,看不清楚边界。
师:是的。课文中的“界限”表示天与地的尽头。根据词典中的解释,什么时候用“界线”呢?
生:两个区域非常明显地被分开了,中间好像有一条线一样。
师:很好。老师这里有几个句子,请大家选词填空。(出示句子)
①界限 ②界线
1.这一对同桌的桌子中间用两个铅笔盒叠起来,表示两人的( )。
2.登船远眺,海天一色,( )不清。
3.这次测试达到优秀( )的在85分以上。
生:第一题②,第二题①,第三题②。
师(指着词语):原来,“界限”一般用于模糊的、不是很具体的事物,而“界线”适用于非常具体的事物。
要想培養学生高度的言语素养,教师需具备对词语高度敏感的意识:先借助词典中的解释,明确两个同音词所表达含义的异同点;再通过思考“为什么”“怎么用”,启发学生挖掘内涵,理解透彻;最后举例说明,举一反三,明了两个词语适用的对象不同。层层推进,步步深化,使学生在思考中感知,因感知而升华。endprint
三、引用图画
有的词语意思差不多,表面看好像放到哪个句子中都可以使用,但实际上所表示的程度不一样。即便是低年级阅读课,教师也应该钻研教材中表达上有特色的词语,早早地引领学生学会精细化理解词语,让他们在第一次接触这类词语时,就留下正确的、深刻的印象。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葡萄沟》一课,“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一句中,“五光十色”这个词不但写出了葡萄颜色多,而且把葡萄在阳光下晶莹剔透的感觉表达出来了。这一类词语,即为精妙的语言现象,值得推敲。
师:读一读这个句子,想一想哪个词语把句子中出现的所有颜色都包含进去了?
生:五光十色。
师: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表示颜色很多的词语?
生:五颜六色。
生:五彩缤纷。
师:既然这两个词语也表示颜色多,为什么作者偏偏要用“五光十色”呢?
生(一脸茫然样):……
师:别急,老師这儿有一组图片,请你静静地欣赏,观察仔细的小朋友马上会明白的。
(PPT播放一组葡萄图,葡萄在阳光下的照耀下,水灵灵的,色彩鲜艳)
师:谁已经发现了奥秘?
生:“五光十色”不但指颜色多,还说明葡萄在阳光下长得好,有光泽,很新鲜。而“五颜六色”“五彩缤纷”都只是说颜色多,很好看。
师:哦,你太了不起了,了解了这三个词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
看图是为理解与表达服务的。教师借助形象化的视觉效果,把词语的细微差别指引给学生看,让他们在观察中比较“五光十色”与“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不同,学习区分已经理解的和尚未理解的东西,从而对学习词语始终抱有积极的态度,进一步珍视词语的精准、纯洁与优美。
四、替换字词
学生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是通过词语来认识世界的。因此,要让词语绵延到他们的精神生活里去,学习用词语表达最微妙的情感,用词语来反映从周围世界得来的印象。而替换字词,仿佛给学生搭建了一座对比的桥梁,可以使他们在积极思考中加深理解,发展智力。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我想》一课中的“安”字教学为例。
师:读读这首儿童诗,作者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生:我发现每一小节的第二行一开头都是一个动词,比如“安、接、装、种”。
师:我们一起读第一小节。
(生齐读)
师:请大家关注“安”这个字。你能给它换一个字吗?
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放。
师:你们都想到用“放”,为什么诗人却用“安”呢?
生:因为“安”给人小心翼翼的感觉,诗人轻轻地把手放在桃树枝上,不忍心压坏桃树枝,假如用“放”,好像很重。
生:用“安”好像作者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一样,这是多么美好的意境。
生:“安”还写出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很有律动感。
师: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替换一个字,即能巧妙地破解作者语言表达的密码,使学生不但了解词语的意思,还体会到词语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一举两得。教学时,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对词语感情色彩的敏感性,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领略词语的魅力。
由此可见,基于比较体验的词语精细化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着眼于透彻理解词语,服务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