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制定课”的导学策略
2017-11-14沈功勋
沈功勋
【摘 要】计划制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划协调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采取“加”“减”“乘”“除”的四字导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计划制定,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计划制定 导学设计 环节 策略
计划制定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种课型,教学主线为“引出课题—提出问题—生成主题—组内选择主题—小组合作制定方案—班内交流方案—修正方案”等环节。它旨在使学生对完整的计划进行认识,理解计划每一部分的要求,使活动目标更明确、步骤更清楚、过程更合理。计划制定课打破了“教师主导”的教育格局,使学习变得更加开放和自主,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的规划能力。所以,如何使计划制定课更为有效是所有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制定导学目标
计划制定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制定计划,可以很好地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怕教,学生厌学”的不足,但它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规划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责任心。要想使学生具有以上能力和品质,教师必须制定科学的导学目标和活动任务。
(一)指向学生的规划能力
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多在教师和家长的安排下进行,他们从不需要也没有太多权力规划自己的生活,这就导致他们规划能力严重不足。计划制定课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所以教学目标也适当向此方面倾斜。
(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心是学生自身发展必须具备的特质,但是传统的教学由教师一手包办,导致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计划制定课使学生由“演员”转变成了“导演”,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对方案进行规划、设计和调整。此消彼长,学生的依赖性变弱了,自身的责任意识则增强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修改和完善计划的能力是完成活动目标的必备能力。学生在课堂互动学习中,对方案的要素和格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初步制定方案,在交流点评中,获得更多的建议。但是在课堂上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修正和完善,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索,逐步完善、创意自己的方案,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确定导学环节
导学环节的制定是对整节课的大致规划,它能清晰地体现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活动过程。计划制定课伊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方案,并适当地提供相关材料供学生自主建构。学生初步感知方案后,通过在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主题初步制定方案,然后各小组展示方案供其他小组参考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改进方法,通过创新和修正,最终完善方案。计划制定课的导学环节大致可归纳如下(见图1)。
导学环节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自主构建进行方案制定,不仅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另外,学生通过组内和组间的交流、评价、论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培养了自身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探索导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加”强参与
合理的情境能燃起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成为活动的“主宰者”。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活动的开展便会顺利而高效。因此,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活动的条件。
1.游戏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是计划制定课实施的主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游戏最能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热情。活动正式实施之前,教师可以结合实践内容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如对比游戏、协作游戏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内部驱动力。
2.创设氛围,促进参与
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但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当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方案时,其他同学不分青红皂白便是一通批评,场面看似很热闹,但负面影响却很大。因此,当学生进行方案交流时,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讨论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不仅要提出自己的想法,还要找出方案的亮点。当学生的想法出现严重偏差时,教师不能进行批评,而是要进行鼓励和正面引导,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到交流中来。
(二)鼓励自主,“减”弱教授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集制定计划、讲授和评价于一身,学生没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权利。现在的计划制定课上,学生照着模板模仿设计、教师主导交流和评价等现象依旧存在……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禁锢,自身的天性和创造力被无形扼杀。计划制定课注重学生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对知识进行探索,所以,课上教师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把活动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方案展示、组内交流评价和完善方案。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自己定位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拥有足够的空间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爆发自身的创造力。
(三)抓住时机,“乘”势引导
引导是教学的必要环节,计划制定课一般采取学生先探究、教师后引导的方式,这样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教师应该在学生探究出现困难时,及时进行引导,避免他们的探究方向偏离“轨道”。教师“雪中送炭”式的建议也会使学生听得更专注,思维打开便水到渠成。所以,找准引导时机是一线教师急需研究的问题。
1.思维闭塞之时
“集思广益”阶段,由于学生对计划制定缺乏经验,导致他们思维闭塞,不知从何下手。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指导,先给学生大致的探究思路,激发他们自主创新,然后把完善的方案展示给学生,让其在对比中调整计划。“学生探究,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比“教师给予,学生听从”的说教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2.交流困难之时
在“交流點评”阶段,教师一般会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经验不足导致交流受阻。还有一部分学生只喜欢提缺点而不提亮点,使交流变成“吵架”。此时教师要引导参与评价的学生进行客观评价,不仅要提建议还要找出优点。同时,也要引导制定方案的学生接受别人提出的合理建议,完善自己的方案。此时,引导可以使交流氛围变得更加积极、和谐。
3.过度兴奋之时
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或者想要获得表扬时容易兴奋过度,想法也会变得不切实际。在教学《纸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有位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竟提出要发明一种将废旧纸张做成食用蛋糕的机器。此时教师要做的不是盲目地鼓励,也不能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要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选择合理的目标。
(四)立足创新,“除”去传统
综合实践课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太多的成果可借鉴,所以,如何教和学是所有师生面临的一大难题。鉴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计划制定课不能走传统教学的道路,而是要立足创新,去除传统。
1.去知识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区别,它不以掌握书本知识为最终目的,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社会和自身进行整体感知,培养自身的合作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去教学化。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经验。所以,计划制定课上教师不能过度依赖教学资源包,进行简单机械的教学演示,而是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动手实践。
3.去书面化。计划制定课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必须融入动手实践。过度强调书面知识和作业,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只有把知识融入到实践中,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达到知识获取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双重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制定课中,教师只有采取合适的策略,让所有的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制定合理的活动方案,最终完成预定的活动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任善亮,周达章.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吴筱泉.行动与智慧[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中心小学 3151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