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世纪英国拉斐尔前派绘画产生的背景及其唯美倾向特征
2017-11-14朱艺员
朱艺员
【摘要】拉斐尔前派无疑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短暂的艺术革新,是一批知识分子对中古世纪艺术理想的改良与回归运动,也可以看作是人类对近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影响而感到的精神困扰和危机,最终使他们走进了唯美神秘的语境。通过梳理拉斐尔前派的唯美特征,看出该画派受到康德美学、宪章运动、牛津运动、浪漫主义的启迪,但同时也对后面的颓废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发现19世纪的欧洲很多思潮已经发生了碰撞与吸收,为后续的艺术革新铺垫了道路。
【关键词】拉斐尔前派;改良;康德美学思想;唯美倾向
拉斐尔前派是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一场短暂的美术革新运动,从1848年开始到1854年画家们分道扬镳,只有短短6年的时间。虽然这场运动参与的画家不多,期间所绘制的作品也不多,但对后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象征主义、唯美主义、颓废主义、晚期的浪漫主义、维也纳分离主义以至新艺术运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甚至拉斐尔前派的创作理念还影响到很多以中世纪为背景进行创作的设计师,从而间接引发了莫里斯的工艺美术运动。也可以说拉斐尔前派运动是一场由绘画领域为引线从而扩展到文学和设计的文化思潮运动。由此可见这个仅存了6年的短暂画派的辐射之大,有着承前启后的现实意义。
一、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影响
法国实证主义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曾经说过:“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可以说拉斐尔画派的诞生、起源和成长过程,都无法摆脱维多利亚这个特殊时代的影响。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经历社会巨大变革的时代,工业时代的齿轮带动工业的发展和革命,黑色的烟囱取代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无数丧失自己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边缘的工人。工业革命的到来,传统社会秩序面临瓦解,新旧文化彼此摩擦碰撞,此起彼伏。功利和暴富充斥着整个社会,这个时候有一群艺术家用理想主义的信念去寻觅他们的梦想。1833年英国发生了“牛津运动”,大学的知识分子率先想揭露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问题,并希望恢复中世纪教堂的诗意和精神;1842年爆发的“宪章运动”也是对此类社会问题的探讨。拉斐尔前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他们希望用画笔作为武器,以中世纪的艺术理想为纲领,奋力搏击着工业社会带来的平庸腐朽之气。
二、早期文艺复兴技巧和观念的回归
19世纪中叶,三名青年学生罗塞蒂、米莱斯、亨特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图书馆一同翻阅一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壁画的复制品,发出同样的感慨,同时也深受启发。他们都深深地认同,真正的艺术在15世纪下半叶就已经消亡。他们大胆反对英国学院派僵死的绘画形式,当时的学院派推崇拉斐尔为典范,他们认为虚伪的矫饰主义和腐朽装饰性形式必须打破,才能给奄奄一息的英国画坛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应该向拉斐尔之前乔托等大师们学习,“忠实于自然”是画派的宗旨,并且强调画家在作品里的独立性以及艺术的自律性。推崇文艺复兴早期绘画的纯真和唯美,向往自然之美,坚决反对盲目推崇拉斐尔时代的学院派风格。他们通过学习早期的文艺复兴绘画的技巧和自然主义的理念来表达自己朴实纯真的艺术情感,试图通过美好的艺术理想去改变和启迪人们的良知。他们几个充满困惑和理想的年轻人像那个时代所有的浪漫主义画家一样,把着眼点瞄准到自然,把纯真的情感寄托给中古世纪,但终敌不过工业文明的冲击,以最终消亡为代价。拉斐尔前派是西方绘画史中的复古和改良派,但拉斐尔前派也成为西方近代“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纽带。
三、日本“物哀”思想的介入
1867年巴黎世博会,日本展厅里人潮拥挤,大家都为这远渡重洋的东洋艺术投来了好奇的目光,此后,整个欧洲都将浮世绘这种形式不同程度地融入到自己的艺术门类当中。除此之外,日本文化也慢慢影响着大批的艺术家。日本的“物哀”思想就是其中一种,“物哀”指的是因事物的无常而引发的哀伤和凄美的感受。正如美丽女人的死亡这类母题触发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陨落和稍纵即逝的消亡的无奈和悲哀,对诗意青春的惋惜并带有一种悲剧性的美感。实际上这一主题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也很早的出现过,在悲剧的一幕中,雷欧提斯在埋葬他妹妹奥菲利亚时也曾说过:“把她放下去吧,愿美丽的紫罗兰从她的身体上开出。”在无数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英年早逝的美丽女主人公中,奥菲利亚始终是最具典型性的一位。我们可以在拉斐尔前派代表人物米莱斯的代表作《奥菲利亚》和沃特豪斯《圣尤拉利亚》等非常多的绘画作品中看到这种以女性为题材的悲剧色彩作品。
四、康德美学思想和唯美主义的熏陶
拉斐尔前派的唯美主义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康德的美学思想“为艺术而艺术”所影响。画派的核心人物罗塞蒂最为典型,他认为艺术不该带有说教的成分,他认为应该朴实而单纯地追求美的形式,美才是艺术最本质的核心。拉斐尔前派遵循康德美学里的“纯粹美”“审美的独立性”原则。康德美学思想和唯美主义思潮的普及是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而产生的,从19世纪开始,英国的社会形态迅速从农耕社会转入工业社会,商业社会也从而确立。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需要一种新的视角和价值观来代替原来的文化形态,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确立,也说明了人们对艺术独立的认可与追求。拉斐尔前派认为艺术不同于社会的道德功利,美仅仅以自身为标准,为自身而存在。美重在形式,重在语言表现,重在感官认识。画家亨特曾经说过:“若让绘画承担道德的责任,必然会损失掉绘画本身的力量。”他无需让道德成为他的最終目的,但他也不反对绘画自身带来的教育效果,他反对的是以说教为目的的绘画。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窥探得出拉斐尔前派画家的辩证观。在《英国的文艺复兴》一文中,王尔德这样写道:“不要在油画中寻找主题,而要去寻求璀璨的色彩,精妙的构图,以及绘画本身带来的魅力。”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主张纯粹的美。我们在沃特豪斯1880年所绘制的油画作品《甜蜜的无所事事》中就可看到,一个女子斜靠在躺椅上,没有任何的叙事性,也没有任何的感情流露,画家只是纯粹关注女性的美。这张画也可以看作是拉斐尔前派画家逃避社会现实,对工业文明的抗议,对美的绝对拥护的普遍现象,并且逐渐成为了一种亚文化思潮。所以我们可以说拉斐尔前派的画家是唯美主义和康德美学思想的布道者和践行者,是对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的重新建构尝试,无论在题材的拓展还是在美学的观念上,都具有一定的先导性,是西方现代艺术一次积极的探索,也是西方现代艺术的源头之一。
结语
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拉斐尔前派应该属于浪漫主义的外延。拉斐尔前派的画家用浪漫主义的理想努力挣脱了陈旧的学院派的束缚,通过中世纪哥特式的改良与回归创作了新的唯美主义形式,这是拉斐尔前派在美术史中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但由于拉斐尔前派所处的特定阶层和对旧中古世纪绘画的追忆以及对悲剧色彩的过分迷恋,都使他们没有跟上艺术的脉搏。拉斐尔前派的美术革命运动反映了近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困惑与烦恼,表现了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和逆流而上。唯美和纯粹成为这一批青年的代名词,也成为了他们的美学态度,他们的出现为19世纪末的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以及现代主义铺垫了艺术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英]罗斯金.透纳与拉斐尔前派[M].李正子,潘雅楠,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2]方爰爰.沃特豪斯与他的缪斯[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
[3][英]莎拉·凯尔—戈蒙.油画艺术的秘密语言:西方美术作品中的象征与人物[M].李尧,郑旋,译.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4]甘苏庆.西方油画600年——19世纪欧美油画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