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塑城市:城镇化视角下的中国城市雕塑

2017-11-14李玉仓

创意设计源 2017年5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雕塑城镇化

李玉仓

[摘要]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和文化等诸多要素。城市雕塑是城市的眼睛,是体现城市文化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城市雕塑进行实地调研、比较,对城市雕塑设计师进行访问,试图梳理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雕塑与城市形象、城市历史、城市特色、市民精神关怀等方面的互动共生关系,并对两者共生关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城市雕塑在城镇化进程中对城市文化与精神建构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雕塑;城市特色;平民性

[Abstract]Urbanization is the on- ly way to Chinese modernization, which relate to many elements such as 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environment. As the eyes of city, urban sculpture is an important information carrier of urban culture and urban image.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comparison of urban sculpture and visiting the urban sculpturing designer, the paper tries to comb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sculpture, city image, citizens spirit and c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points out that Chinese urban sculpture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rban culture and spirit construction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Key words] Urbanization; City sculpture; City characteristic; Common

一、城鎮化与城市文化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关于对城镇化概念的界定,学界并未达成统一:一方面是因为从地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考察,城镇化的内涵所指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城镇化是一个特定时空下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作为概念难以对历时性过程做出客观并富有前瞻性的描述。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形成关于城镇化的一般性认知。城镇化特指伴随近代工业以来的人口聚落发生的快速聚集现象,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集中,非农业人口所占人口比重逐步增加的过程;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增加、经济结构演进升级的过程;城市内部功能完善、城乡发展趋于一体化的过程;人们生活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转变提高的过程。城镇化是关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文化诸多要素综合统筹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结果即一个城市的发展就是这些要素之间协调作用的效果。城市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城镇化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物质实体的建设累积,而且也是文化的逐步积淀,即城镇化包含物质形态的城镇化和精神意识的城镇化双重涵义。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为生活而创造的设计,文化的核心由来自历史传统积累的观念所构成。城市文化(Urban Culture)是以城市为母体孕育出的文化形态。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内在规定并塑造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及城市文化终将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约翰·汤姆林森(John Tomlinson)在《全球化与文化》(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一书中指出:“更确切地说,我们必须从文化、经济和政治错综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的实践中,阐明文化的一种目的感——什么样的感受使得生活充满了意义。”1

如果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以功能和经济理性为准则,而忽略城市文化,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城市发展的失衡,阻碍城市发展整体目标的实现。诚如吴良镛先生认为的那样,文化环境建设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最基本内容之一。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来说,文化环境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任何一种经济概念都不可能得到彻底的思考,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它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都会以失败而告终。更进一步讲,人居环境的灵魂即在于它能够调动人们的心灵,在客观的、物质的世界里创造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我们在进行人居环境建设时,必须努力做到科学追求与艺术创造相结合,使之拥有长远的,在一些特殊的建筑物上甚至是永恒的感染力。2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经营

城市雕塑是指设立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能够反映公共精神并被公众普遍认同的雕塑作品,用于创造具有较高识别度和美誉度的城市环境的构件。由于城市雕塑的艺术特性、材料特性、空间特性以及与建筑科学、声光科学等手段的完美结合,使其被誉为城市的眼睛。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城市文化和塑造城市精神的载体。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对于中国,更是如此。随着城镇化的深度推进,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城市由物质生产和仓储中心,逐渐转变为文化艺术交流、教育和娱乐消费的场所。城市系统的规划也从较为单纯的功能及效率目标开始走向城市深层机理的人性化和美学的综合规划设计,城市整体空间的性质和形态的设计理念正逐渐指向有利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闲、审美、娱乐、健康和尊严的方向。3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美化城市、点缀环境的传统观点看待城市雕塑。endprint

中国学界第一次讨论“城市经营”是在1998年9月上海召开的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研讨会上,汪道涵会长在讲话中明确地提出,今后城市现代化建设要走经营城市的新路。城市经营的内涵,大致上可以归纳为生产要素经营论和保值增值论及竞争论三部分。城市经营概念的提出是在宏观上对经济、政治、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整体勘察,是关于城市发展的新理念。这里对其内涵的三种观点不便逐一展开,但在这一理念中,做好城市延伸资本的开发,从文化层面打造“城市名片”,积极包装与推广城市形象已成为这一城市经营理念的重要内容。这一理念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当代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成。根据当代城市研究机构所制定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该体系可分为:(1)实力系统,诸如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城市功能、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2)能力系统,诸如集聚、流通、增长等;(3)活动系统;(4)潜力系统;(5)魅力系统,这个系统可划分为品牌认知、形象影响力,文化凝聚力、游客满意度等等。4对于一个城市整体而言,经济标准和产业能力无疑是其核心内容,这毕竟是一座城市提供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魅力系统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却不容小觑,它作为无形资产的一部分,其潜在价值正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城市雕塑尤其是大型的城市雕塑,成为表达城市人文,参与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有效手段(图1、2、3、4)。

三 、“问题”城市雕塑

正是艺术,尤其是大型的城市雕塑艺术对城市文化形象和城市声望的不凡影响,使得中国许多城市投入了相当可观的资金以文化艺术的手段进行城市形象的改造和塑造。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不乏大量跟风、模仿、盲目攀比的项目(图5)。一方面是因为城市没有找到自己的特色定位,没有制定完备的文化发展战略,不顾自己城市现实,相互攀比,导致城市雕塑艺术表面化、同质化,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破坏了城市原有的风格和传统。另一方面,一些城市领导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的政绩能够得到直接形象化的体现,再加上某些领导的一贯家长式作风和不敢让人恭维的审美眼光和艺术品味,使城市雕塑成了少数决策者认识、了解艺术的实验场。同时,部分雕塑艺术设计者也罪不可恕,为了迎合某些领导而做出的毫无原则的让步、缺乏整体的统一规划,使雕塑成为环境“补白”的填充物。在这个世界走向趋同化的时代,人们早已熟练掌握了“复制”、“粘贴”技术,无论走到哪个城市,总是那熟悉的冷峻的直线和横线以及几何块面的高科技结晶体。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成为了一种难得的品质,也成为了我们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目标诉求。但一个城市或区域的个性与特色是历史和文化的本色表述,因此要使城市雕塑艺术更加艺术化地为城市魅力增色,就要充分尊重城市和区域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从中提取独特的文化基因并进行合理译导,同时也要求我们城市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要有一个战略意义和长远意义上的挖掘、培养、保护城市个性的概念,认真负责地处理好城市的“新”与“旧”的问题。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众多的历史名城,可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屡屡出现偏差。那么多的著名历史建筑和蕴藏着浓厚传统底蕴的城镇、街区,在城市改造中变得支离破碎甚至烟消云散。不仅如此,在拆掉它们之后又建设拙劣的仿古建筑、仿古街道,不禁让人倒胃口。在我们以城市雕塑的名义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这一现象更应令人深思。

四、城市雕塑与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就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内在气韵与外在表现明显不同于其它地区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特色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城市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的文明手段,利用、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城市特色与社会生活和历史风貌息息相关,它蕴涵着人与社会的内在素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5城市的魅力来自城市特色。城市雕塑艺术是表现城市特色的最具活力的视觉要素。城市特色要求城市雕塑的创作和设计中的形态、材料、工艺方法、题材和文化内涵等要与城市的自然和文化元素相融洽。

江西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瓷器产品质地优良,声誉远播海内外,被称为“瓷都”。2004年,景德镇命名建镇整整一千年,为此官方举办了规模空前的“景德镇千年庆典”活动,展开了一系列的经贸洽谈、文化交流和旅游推介活动,并借此庆典对外隆重宣传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和陶瓷文化。城市经营的重点就是挖掘城市或区域的特色,并将这种特色形成品牌。从城市雕塑艺术的角度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就是择取代表城市和区域特色的文化符号,通过设计的手段转换成富有形象的物质实体,并将这些物质实体按照某种设计秩序合理地置入城市空间。景德镇以“瓷”为主题,营造有浓郁瓷都氛围的城市景观。在城市的主要广场中,设置成组的展示制瓷工艺流程的雕塑艺术品;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的交汇处,设置体量较大的表现瓷窑造型的作品;在城市的主要交通要道上,配置瓷质公共设施,以青花为主色调的灯柱、标识牌等让街道变成一个艺术的展示空间。就连一些小的商家,在店面的铺装处理上,都极力体现“瓷”的景观(图6)。

五、城市雕塑的平民性

城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大量的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并逐步成为城市市民,城市发展要充分反映普通市民的利益追求。城市是市民的居所,也是市民的精神家园,因此,城市雕塑要体现对普通市民的关照。城市雕塑无论置于城市的广场、街道,还是置于公园、社区,它都要被人看懂,从而才能谈得上被进一步地理解、认同,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艺术与大众的交流、艺术与生活的交流,否则,城市雕塑只能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质性存在,它的美化、教育、启智等功能亦将无从谈起。這就要求艺术家或设计师在创作作品时不能一味地以精英主义的立场作为出发点,而应采取积极与公众沟通的务实态度,以求为作品赢得尽可能多的欣赏者。endprint

早在20世纪初留洋的第一批雕塑家把带回来的雕塑理念与技法运用到城雕的创作中去时,还略显稚嫩,再加上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民众普遍缺乏美学素养,城雕很难与市民发生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从意识形态相同的东欧国家移植过来的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模式似乎还没有被消化就很快投入到“革命”的实践中去了,成了当时“造神运动”的大功臣。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时的城市雕塑与普通的民众发生了深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并非自然的、自由的联系。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星星美展”乃至整個八十年代来看,这十年的雕塑还主要停留在对精英主义话语方式的追求上,这时的雕塑艺术依然与普通民众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自90年代以来,城市公共空间中出现了旨在反映平民生活和情感的雕塑,市民才逐渐开始关注和喜欢城市雕塑艺术。这当然不是说城市雕塑只能表现生活中的普通人才能使其具有平民化品格,而是说城市雕塑必须在文化上以艺术的方式与普通市民建构情感联系,才能获得人民的喜爱,才能体现出作为艺术的最大价值。纵观近二十年的中国城市雕塑,我们发现无论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艺术风格上,城市雕塑已经愈来愈多地与最广大的市民发生着联系(图7、8)。

六、城市雕塑,雕塑城市

急速城市化、土地沙化、水污染、老龄化、蜗居、智能化等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都是当下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技术和科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和途径,而思想和批判能帮助我们辨明生存的方向和意义。

二十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约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曾倡导“扩张”的艺术观念。在他看来,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现成物的概念虽然给西方传统美学带来了颠覆,但针对的仅仅是以美术馆为代表的艺术体制,艺术还没有超出美学的窠臼。“社会雕塑”概念的提出,表明波伊斯将艺术指向了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广阔空间。他认为,人的思想就是一尊雕塑,人们可以像欣赏雕塑一样来阅读自己的思想;雕塑是一个进化的过程,题材可以扩展到思想造型、语言造型、社会造型以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人都是艺术家。波伊斯用自己的行动把社会雕塑成一件艺术品。他的《7000棵橡树》(7000 Oaks)就是一件可生长的社会雕塑。

城市雕塑的艺术价值存在于对城市自身、城市文化、城市的主体——人的生存问题的思考之中。城市雕塑艺术是对城市空间的认知与质疑,是人的审美需求和精神诉求的表达,是城市文化形态的构筑、城市人文意向的营造,是以艺术的方式对人的生存环境及生存问题的揭示与批判。城市雕塑进入城市公共空间,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走进大众的精神视野,并促使大众对自身生存价值进行追问,这才是雕塑艺术的深层使命。

城市雕塑,雕塑城市。

注释:

1[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马钦忠.雕塑·空间·公共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5.

5张兰,李文墨. 天津城市特色的历史分析,理想空间[J].2006(15):57.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雕塑城镇化
巨型雕塑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自然雕塑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 费城城市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之几项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