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态的嬗变:浅析现代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

2017-11-14刘兴山卫恒先

创意设计源 2017年5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雕塑空间

刘兴山+卫恒先

[摘要]解读当代城雕的艺术现象,先要从其形成和本质入手。从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过程谈起,将中国城市雕塑的形成发展,到当代城市雕塑所呈现的艺术特征,从其存在的合理性及艺术性入手,作深入分析,并展望我国城市雕塑的未来发展。试通过该研究,来进一步解读当代城市雕塑存在与空间环境、文化因素、建筑空间等的艺术因素的和谐关系,以期为中国当代城雕的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中国当代城市雕塑;公共空间;关系;艺术处理

[Abstract]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art of urban art, firstly from its formati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star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rban sculpture from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urban sculpture to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urban sculpture, from its rationality and artistic analysis, and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and prospects of urban sculptu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rough this study, we can further interpret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emporary urban sculpture and the artistic factors such as the spat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factors and architectural space, so as to build block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y carvings.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 h i n e s e u r b a n s c u l p t u r e ; P u b l i c space;Relationship;The processing of art

一、歷史与政治性的宣传需求促使我国城市雕塑雏形产生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雕塑艺术品的历史可以上溯上万年。虽然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作品出现较晚,但其雏形也有4000--5000年的历史。“城市雕塑”(urban sculpture)一词来源于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其时,“城市广场”作为一种美化城市空间的造型方式应运而生。我国的城市雕塑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的12个巨大铜人,因为它出现在城市,区别存在于荒野和深山中的大型户外雕塑,所以我们首先要确定我们的研究范围,即出现在“城市空间”中的大型(区别于架上)雕塑作品。

在我国,作为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性城市雕塑”作品出现,还应该是在建国初期,以“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组雕的建成最具代表性,且“全国城市雕塑工作小组”成立,由刘开渠任组长。可以看到,我国的本土性城市雕塑建设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这也是由于当时国家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且广大人民对革命历史的怀念与政治性宣传的需求,促使这一批雕塑伴随着祖国的成长而诞生。这批城市雕塑作品以写实性的造型语言配合具有革命性的历史情节,以浮雕和圆雕的制作手法充分表达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大众的审美向往。在国人心中,成为“中国魂”的载体,如天安门广场雕塑(图1),从城市雕塑作品的空间性和环境因素角度来解读,作品的整体空间布局以平稳肃穆的表达为主创,以中心控制,各点开花为协调,空间上以“纪念碑”主雕为中心控制,以各个组圆雕为辐射元素,从作品内容和表现语言上进行相互连接呼应,使整组作品从“纪念碑”的浮雕的平面性到各组圆雕的立体性,有一个空间性的延伸,从而能促成视觉感官上的丰富和人民对空间变化的审美愉悦。雕塑家运用雕塑艺术的特殊语言来生成从理想到现实的真实感,当我们置身雕塑空间中,会不断地生成一种敬穆的心理感受。这是城市雕塑作品最为高级的艺术表现,同时,这些艺术的传达也势必运用城市雕塑的比例、空间分割、整体布局与空间文化的有机结合等一些本体性的艺术语言的处理,是这些城市雕塑语言的成功运用和有机组合才达到了对这一特定空间文化的艺术精神的提升。当然,同时期也有很多其它优秀的城市雕塑出现,本文就不一一列举,这些作品的出现带领我国的城市雕塑打开了新的篇章。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发我国城市雕塑提升

70年代末的中国城市雕塑开始摆脱单一的政治化倾向,创作主题开始转向大众,关注平民生活,关注人性。同时艺术家创作更为自由,主体性明显增强。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城市建设也开始出现了新的契机,1982年,在刘开渠、华君武的主持下,由王克庆、程允贤起草了《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城市雕塑建设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的支持。8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首次探讨了全国城市雕塑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展望了未来城市雕塑的美好愿景,并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和“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以刘开渠为组长。这两个权威组织的成立对于全国城市雕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保障和推进作用,从此开启了城市雕塑发展的新步伐,新的雕塑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出现,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是与城市地域文化相联系的标志性的主题雕塑,如《五羊石雕》坐落于广州越秀公园,源自于与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传说,反映了雕塑的地域性内涵;何鄂的《黄河母亲》,采用母亲与孩子的元素,孩子活泼而有亲和力,母亲宽厚博大、亲切端庄,优美的形式借鉴了黄河流水的造型,有了生命的活力和形式美感,反映了兰州这座城市作为黄河文明发源地的城市内涵。流线型造型很好地与当地的山川河流环境融为一体,具有很好的和谐感;《郑成功像》坐落于巨大的山崖之上,造像身躯伟岸,凝视着对面的大海,象征着收复台湾的决心,形象坚实挺立、手持剑柄、气宇轩昂;《开荒牛》(图2)象征着深圳建设当中无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艰苦创业精神,象征着深圳作为一个小渔村走向现代化城市的开拓进取的精神;《珠海渔女》(图3)采用了古代女性的造型和装饰元素,她手中捧着的一颗明珠,象征着珠海这座美丽的城市犹如一颗掌上明珠,作品伫立于海天之间,与环境协调统一;《秦统一》采用团块造型,三角形构图,气势恢宏,造型元素借鉴了秦俑的一些特征,反映出秦帝国严整以待的气势和统一六国的雄心;坐落于上海外滩的《陈毅像》(图4)反映出陈毅市长神采奕奕、举重若轻的气度与风采,形象单手叉腰,凝视前方,若有所思,整体形象睿智大气,作品坐落于高台上,让人们不觉生出崇敬之感。这些主题性的雕塑都与城市地域文脉有着明确的联系,延续着主体性雕塑的宏大尺度,作品大多采用中心布局的方式,与周围的环境关系和谐融洽。endprint

随着国门的打开,国外的艺术大量传入,西方的现代艺术开始对中国艺术界产生巨大影响,在雕塑创作领域追求语言和形式感,建立本体性的艺术语言成为雕塑家们关注的话题。这一时期,从形式的角度开始了城市雕塑领域新的探索,在作品中强调对于形体的简化和概括,田金铎的《走向世界》、钱绍武的《李大钊纪念像》等作品从具象人物雕塑的角度探索新的呈现方式和作品面貌,形象简化的力度加强。文楼的《竹风》(图5)、梁明诚的《钢琴》、中央工艺美院集体创作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图6)、杨凤英的《有凤来仪》等作品对形式探索进一步加强,从具象的物体当中抽离出来其形式元素,这些作品都有了明显的构成意识,节奏感强。此后开始出现了一些构成性的雕塑,具象和抽象之间的界限完全消弭,其代表作品有青岛的《五月的风》(图7)、北京西站的《国风》(图8)、上海的《东方之光》等。

究其原因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国际风格的现代主义建筑在我国城市大量出现,这种楞形—硬边—无装饰的抽象建筑风格,需要一种有机的抽象元素与之形成协调的空间关系,而显然主题性写实雕塑已经不能与这样的城市空间相适应,而构成性的雕塑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在某一个有代表性的地段安插一件雕塑作品这么简单,更需要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规划;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个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人们的审美取向逐渐变得更为多元化,因此,城市雕塑也就更加呈现出开放多元的模式。

三、当代物质文化的丰富引发大众审美需求,促进了城市雕塑的艺术完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商业文化的快速崛起和迅速传播,使得城市雕塑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发展面貌,这一时期大众的审美意识呈现出包容性、娱乐性和消费性的特征。广泛的商业空间导致人们的关系更加自由和多元,追求利益成为主题,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精神压力,因此更加需要与自身协调的公共空间和可以进行互动的文化空间、促进消费的商业空间。

城市雕塑的范围明显扩大,不仅坐落在城市的中心或者标志性广场,而且出現于街道空间、社区空间、商业空间和公园空间。大量富有生活气息和社区感的雕塑作品分布于步行街和社区之内,这些作品追忆历史民俗,反应时代变迁,增加市民文化品味和价值认同。他们的体量区别于大型主题雕塑,近似于真人大小,拉近了与现实的距离,徘徊于其中的人们明显会感到亲切,并与之接触对话和交流。商业空间当中的雕塑作品采用时尚的视觉元素和设计元素,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近些年来,在各大城市,雕塑公园大量出现,北京国际雕塑公园、长春国际雕塑公园、天津国际雕塑公园、桂林愚自乐园雕塑创作营等一系列大型的雕塑创作活动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扩大了城市雕塑的影响力,雕塑公园的建立使得人们与雕塑的关系更加密切,大众的审美追求不断提升,而且人们置身于雕塑公园放松休闲、缓解压力、体验娱乐,雕塑营造的空间成为一种精神生长的空间,雕塑的公共性得到极大的发挥。

伴随雕塑空间多元化的同时是雕塑材料和创作语言的多样化,除了土、木、金、石、陶等传统材料以外,金属、化工、玻璃等新型材料,创作方式由抽象、变形扩展到锻造、铆接、现成品制作等,除了对于形式的探索以外还要考虑色彩、材质、肌理、光线、运动与环境的关系等,当代城市雕塑的创作开始不断完善和丰富。傅中望的《地门》、李秀勤的《会呼吸的石头》、陈妍音的《生命》、坐落于浦东新区的《腾飞》《活力》等广场雕塑更加体现出民主化和公共性的趋势。以深圳雕塑院的集体创作《深圳人的一天》为例,作品讲述着平凡普通人的城市故事,随机选择了生活在深圳各个阶层的18位普通人为模特,将他们制作成青铜塑像,并配有个人简介,四块黑色背景墙上雕刻有这一天的城市生活资料,以及有关城市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历时两年的公共问卷调查,雕塑的民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体现出与市民更加亲切的关系。

四、解读当代现有城雕艺术现状及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雕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创作数量和创作水平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总体上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作品抄袭现象严重,总体发展还不能够令人满意,距离充分文明的现代化城市还有一段距离,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雕塑经验不足,毕竟城市雕塑发展时间不长,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各种雕塑项目一拥而上、良莠不齐,积累的可靠经验不足。二是城市规划的缺失,城市系统建设缺乏严密的成体系的规划和设计,尤其是城市雕塑更加处于被动状态。三是决策体制不健全,决策的透明度和公开度都有限,市民参与公共雕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都得不到保障。四是市民对于公共雕塑的认识程度和关注度还有待提升,市民城市雕塑的审美水平与城市雕塑质量的提升休戚相关。应该认识到城市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而是个人民主权利的一部分。五是社会舆论和媒体对于城市雕塑的关注也不够,社会舆论和媒体对于城市雕塑问题的讨论还比较少,没有能够直接地引起广大市民们的关注,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效果,最后是城市雕塑创作力量的薄弱,城市雕塑创作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对于城市规划、建筑与雕塑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而现代的雕塑教学对于这些方面的涉及还比较少,城市规划人员对于雕塑本身的认识又很肤浅,这使得二者之间不能取得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21世纪是一个文化大众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今后的城市雕塑必定会呈现出一种更加民主和更加商业化的倾向,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反映,必定有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城市雕塑的决策和规划当中,城市雕塑也会呈现出更加大众化、自由、和谐以及与环境共生的趋势。

结语

本文纵向梳理了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政治性雕塑到改革开放地域性主题雕塑,再到现代性雕塑的形式探索,最后到多元性的公共空间,其中论述了城市雕塑与我国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间的相互关系。在厘清当代城市雕塑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笔者认为并希望未来的城市雕塑一定会呈现出更加多元的面貌和更具民主性、更加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于美成.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2]陈绳正.城市雕塑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1.

[3]殷双喜.走线现代20世纪中国雕塑大事记[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4]盛扬,钱绍武.百年丰碑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雕塑空间
巨型雕塑
空间是什么?
我的破烂雕塑
创享空间
写实雕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自然雕塑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 费城城市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