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仍需回应鲁迅旧时期许
2017-11-14本刊主笔张颐武
文 本刊主笔 张颐武
当今时代仍需回应鲁迅旧时期许
In today’s era, we still need some old expectation like the ones from Mr. Lu Xun
文 本刊主笔 张颐武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在当时的葬礼中,一幅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覆盖着他的遗体。从那时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八十余年,这个曾经希望自己的作品“速朽”现代中国的巨人留下的珍贵精神遗产,至今仍然让人们不断地回顾。
一方面,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宝贵创造。历史是连续性的过程,鲁迅的作品已经回归于历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史的经典,他的名字已经和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并列而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另一方面,由于他所处的中国现代史和今天中国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他的思考对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巨大影响,鲁迅的名字又有超越历史地位的巨大现实性,让人们总能从他的作品中获得现实的启迪,反思自身和观察世界。他作品的某些方面也仍然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从今天看,鲁迅所开启的现代中国思考路向对于我们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独到的价值。
鲁迅的当下价值,其实并不在于他对于事物的具体看法,鲁迅所开启的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上下求索的精神,他以“韧性战斗”的精神和紧张的思索为中国人的未来而进行的探索,直到今天都还让人感动。
鲁迅逝去八十年之后,世界的一切都变化了,中国也由一个积贫积弱、面临多重困境的社会成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化消费与生产的关键环节。在这一进程中,鲁迅和他的同代人为了中国的富强所付出的一切得到了历史的报偿。他当时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下,始终没有丧失对于中华民族的“自信力”,没有失掉对于中国富强的信心,而是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艰苦探求,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予人们感染,召唤人们为民族的发展和个体生命的实现而努力。一些人对鲁迅的“反传统”有非议,其实鲁迅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对于中国参与世界的坚定信念意义和价值巨大。今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肯定和当时的鲁迅有所差异,但正是在他的思考之中,在他站在现代的平台上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中国的“现代性”才得以确立。
鲁迅对当下的影响也很多样,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路向。一是鲁迅式的决绝、强烈的个人风格对于不少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和精神取向有强烈影响,他们很乐于用鲁迅式的风格来评判和理解社会。二是他的“国民性”批判思维,让对中国特殊性的否定性的思考仍然有其强烈的冲击力。
正是由于有了鲁迅的反思和批判,我们今天才有机会去寻求对传统更丰富和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才可能在激烈的否定之后,更从容地寻求一种历史的“合力”。孔子和鲁迅看起来是差异很大的不同方向,但他们都是当代中国所需要的宝贵思想和精神资源。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不同的侧面思考,而今天的中国才在新的全球位置和自身的发展中有了把这些方面综合的可能性。新的历史平台当然需要新的角度和视野,鲁迅的思考和探求的勇气和深度都会不断地给我们启迪。
鲁迅在1908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中一段极具启发性的论述展现了他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信念和期许:“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样才能让中华文明“屹然独见于天下”。鲁迅正是从他的青年时代开始就抱着对中国发展的坚定信念来发出他的声音,做出他的思考。鲁迅在他的位置上为现代中国开启了独到的思想空间,而今天的中国正是需要这种思想的力量,融汇中西古今,通过自身的文化创造,为世界和中国做出贡献。
我们今天要思考和努力的是,在今天的历史平台上,我们如何回应鲁迅的信念和期许?
张颐武
作者系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