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克:到青海去创业

2017-11-14马文良

中关村 2017年10期
关键词:海东中关村青海

文 本刊记者 马文良

陆克:到青海去创业

Luke: Starting Up A Career in Qinghai

文 本刊记者 马文良

“好!那我就去海东,一起干。”

许多年以后,陆克依然记得2012年的春节,在北航校外的一间咖啡馆里,他和周树鑫说这句话时候的情景。他们相识于2008年夏天,那是在北京的一次海归聚会上,直到几年后他们又在咖啡馆见面——他们第一次坐下来认真地聊了一次“正事”。

在《柳湾咖啡馆》一书中,作者记述了他们的这次会面。当时,周树鑫曾这样问陆克:“作为一名创业者,你最终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陆克想了想,回答说:“希望公司能够上市。”周树鑫说:“这个目标很好。但是现在在中关村,像你这样条件的公司有1000多家。如果要排队上市的话,你得从中关村大街的这头排到那一头。但是到青海,在海东创业的话,你起码可以排进前三甲,会获得更大的空间。”这番话说动了陆克,让他有了去海东创业的冲动。

这两个都是有点“理想主义”情怀的男人,他们没有想到从这次谈话开始,便与青海省海东市结缘,在中国西北一个叫做“柳湾村”的滩涂上携手耕耘,在河滩荒地里种下“高科技”的种子。唯一不同的地方,周树鑫成为海东科技园的建设者,而陆克不仅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也积极参与到其中,成为这个园区的明星企业家。

如果说这是一个普通的创业故事,一个名字叫做陆克的年轻人从北京到青海,从中关村到柳湾村,带着团队和技术,以及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创办青海百能汇通公司而斩获成功的话,就显得过于平淡无奇。因为在中关村,这个根植于创新、创业沃土之上的地方,每天都有许多像陆克这样的年轻人——他们说自己是中关村的“伙计”,尤其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里,号称“创客”的创业者在某个咖啡馆里,点上一杯咖啡,说不定就会撞上传说中随时准备掏出百万甚至千万资金的投资人——他们怀揣梦想一路打拼,从格子间的小公司中走出来,最终成为“中国合伙人”,成为这方土地上新的王者。

显然,陆克的故事不会这么简单。在2017年夏末秋初,我第一次奔赴青海,去到海东,来到柳湾,和他身边的同事,海东市以及园区管委会的领导,像陆克这样在海东创业的企业家们聊天,在海东科技园的创业大厦中穿过,在生态水系公园中漫步,在柳湾咖啡馆里流连忘返……随着采访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在陆克的身上有许多与时代相关的印记,在这个创业大潮中,“陆克”恰好成为了他渴望成为的那个人,做成了他一直以来希望做成的事。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序幕,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兰州、西宁两个省会之间确定为“兰西经济区”。青海省海东市就处在这个经济区的中心位置,青海“十二五”规划把加快兰西经济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作为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青海省委省政府超前谋划,相继做出建设青海东部城市群和海东工业园区的重大决策,以柳湾为中心的这片区域成为东部城市群建设的主战场和青海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区域之一。

陆克的成功背后,不是他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时代的进步,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是海东借力中关村发展的结果。我看到了海东科技园的规划者、支持者以及建设者们的身影,看到了在这本应播种庄稼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的科技园,看到了他们对人才的渴求,对这片土地饱含的深情。

原海东市市委书记于丛乐,对陆克的事业倍加关注,他一开始就作为党委和政府联系陆克企业的“第一联络人”。这位大学毕业就扎根在青海33年的老领导,推动了中关村在青海落地生根,正是基于他对青海人才状况的深刻理解,对企业家社会价值的深刻理解,才有了后面的传奇故事。在他眼中,陆克是一个俊朗能干的年轻人,这位哈佛大学的海归、双料硕士获得者,2012年率领团队入驻海东科技园,创立青海百能汇通公司,成功研发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锌溴液流储能电池,并将储能技术推向世界,无疑他是“柳湾大地的拓荒者”。

像陆克这样的企业家,正在海东科技园崭露头角,他们让柳湾的滩涂地长出了“高科技”,还把这些产品搬上了国际舞台——在我采访于书记的那天,他深情流露:“他们的荣光,我们知道;他们的艰辛,我们更知道。我想挽起他们的手,真诚地说一声:辛苦了,向你们致敬!”一句“向创业者致敬”的话语,道出了市委书记的心声,其实,这就是“一代支边大学生”对待人才的态度。

“钟摆”。我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周树鑫对陆克的评价,他说如今的陆克其实就像是永不停息的“钟摆”,从北京到青海,然后在回到北京——创业路上陆克每年100次上下的飞行记录,就是佐证。创业者在路上,这就是陆克每天要面对的生活,这也是创业的节奏。

创业文化汇聚地——柳湾咖啡馆永久会址

后来,我又单独与陆克见过几次面。当所有的点连成线,把所有发生的故事再一次梳理,我觉得面前的陆克无比真实。光环是人们给成功者的褒奖,可是光环背后的故事,更值得去书写。

我想,这也是我去记述海东科技园一位“普通”创业者、一位“明星”企业家的初衷。

中关村在北京之外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一个产业辐射基地

就让我们开始讲述陆克的故事。

1975年12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陆克出生了。那一年,有两件事值得记上一笔,因为这两件事与陆克后来的工作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75年11月26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正常运行后,按预定计划于12月2日安全返回地面。它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地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在宇航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的秦代古墓中,出土了1155枚秦简,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秦简。秦简上面有近4万字,内容以法律和文书为主。

科学的探索与考古的发现,似乎在诏示着某种必然的选择。

良好的家境,重视教育的父母,使得陆克从小就注重学习,成绩也是出类拔萃,每次考试第一名,也就成为内心中所追逐的目标——这样的性格培养,为他未来不断提升、寻找突破的“拗劲”埋下了伏笔。

“后来,我考上兰州市的重点中学,因为竞争压力大了,学习成绩就受到影响。第一次考试,全班70多个同学,我考了42名。”因为不服输的精神,他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到了初三,又当上了第一名。

陆克的高中是在甘肃省的重点中学——兰州一中读的,成绩优秀的他却在1994年的高考中“发挥失常”,本来期望考取北京大学经济系,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系“截胡”了。

带着些许遗憾,陆克开始了大学生活。一进学校,他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因为在高中的英语教学基本是“哑巴英语”,没有口语课和听力课,进入到二外这样的学校当中,成绩一下子就下来了。“我也是憋着一口气,一定要把成绩提上去。到大二我拿了一等奖学金,大四毕业那年,拿下了专业的第一名。”

这就是不服输的陆克的“学生时代”。不仅努力成为“第一名”,还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在毕业那年,他还担任着学生会主席一职。“大二的时候我担任学生会的副主席,到大三那年被选举为主席,这是学代会的选举结果。”

在北京总部基地的“漫咖啡”,我曾经问过陆克:“为什么要去学经济?是因为喜欢研究经济吗?”

他的回答让我始料不及。他说:“不!我喜欢考古。”

喜欢历史的陆克,原本计划是报考北京大学考古系,后来妈妈跟他说:“如果你以后能养活自己,你就去读。”经过慎重考虑之后,他还是选择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对外经济系是二外最好的系,这其中也不乏其他省的高考状元,录取分数也不比清华和北大低,加上当时对外贸易确实挺火,于是我就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后来,陆克跟我说,他的终极梦想是读一个哲学博士,写写文章,搞搞收藏,做一些和历史、哲学相关的工作,“可能这是我比干商业更擅长的事情。”

他哈哈大笑,就像是一个憧憬着未来的大男孩。

20世纪90年代是信息化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极大的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苏东剧变,两级格局瓦解,世界变成了以美国一个超级大国,多个强国的“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1998年11月,腾讯公司在深圳成立;两年后,百度在中关村诞生。

那一年,陆克23岁。走出校门后的他先后供职于国家旅游局国际市场开发司、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美大部。那个时候,对没有进入北大读书而心存遗憾的陆克来说,又将在2001年迎来他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

是的,走出国门,去到国外的名校继续深造——这也是中关村如今许多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所经历的阶段,他们带着憧憬走出去,带着理想走回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海归。2008年开始启动实施的“千人计划”,就是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关村曾经为此专门编撰图书——《海归抢滩中关村》记述的就是这其中涌现的风云人物。

当然,这是以后发生的事情。2001年的陆克,奔赴美国纽约大学攻读市场学硕士学位,他还在为自己的学业打拼。不想居于人后的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到了学业上。“学校在时代广场的旁边,走路三分钟就到,可是我却没有在那个地方流连,出门乘坐地铁,下课后就回宿舍学习,标准的两点一线。”

结果,陆克以全A成绩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系主任亲自写推荐信,2003年,陆克被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录取,就读商业政策方向研究生。

对陆克而言,能够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也算是完成了一个夙愿,同时,他觉得自己也是时候考虑未来事业的时候了。这期间,他有机会去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工作,在经济社会事务司(DESA)担任高级顾问,参与编写“World Public Sector Report 2005”。

国家能源局“互联网+”智慧能源首批示范项目:百能汇通光储充能源互联网中心

“这是《世界公共部门报告》,两年出一期,2005年的内容为‘为提升公共部门绩效释放人的潜能’,主要强调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世界各地实行有效公共行政中的重要作用。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份高大上的工作,但是在陆克看来,这绝不是他要去过的一生:“在联合国工作,你一眼就能看到20年后的自己,过于平稳而缺少竞争性。我不适合这样的地方,因为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陆克这么说。

什么是“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指善于运用直觉去认识世界,运用情感去对世界做出判断的人。理想主义看重的,是在遭遇艰险的历史时刻,敢于付出怎样的代价挺过来的人。那些开拓者是最具有理想主义成分的偶像,他们经过大风大浪但初衷不改,理想主义经受了现实的洗礼而愈加光彩夺目。

我也这么问陆克。

他说:“不断追求一个更加优秀的自我,不断提升自己,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有一点点不同。”

我认为,“理想主义者”首先是一个有理想的人,甚至是一份更为宏大的理想。所以,陆克选择的是另外一条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青海百能汇通“光储充能源互联网中心项目”开工仪式(从左至右:王占恩、马杰、马化伟、曹幼平、高存福、于丛乐、鸟成云、解源、车军平、王发昌、马成龙、陆克)

这条路九死一生——创业维艰,他们彷徨、孤单、却坚持。这条路很远,却值得走到最后。这条路会遇到很多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会打乱你的节奏,甚至是一败涂地。

2005年,从美国回来的王利芬站在刺骨的寒风里向许多人狂热地叙述她的梦想——“赢在中国”。在2006年春天,全国各地有12万名创业者报名参加了《赢在中国》这个旨在“打造中国百姓创业英雄”的大型真人秀节目。此后三年,作为总设计师,王利芬的名字几乎成了《赢在中国》的代名词,而“赢在中国”则成了中国新一代创业者勇于创新奋斗的代名词。

就是那一年,陆克渴望回家开创一番事业的念头一发而不可收,王利芬的这档节目,让陆克心潮澎湃。他决定回国,像其他创业者一样,迈出梦开始的第一步。

“我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主修公共政策,对口的工作是世界银行、联合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这些机构,我的确不想再回到这些慢节奏的地方了。当时就想创业,有了最初的萌动,而且想过几个项目,和朋友一起讨论,寻找合作伙伴。”

“那你准备好了吗?”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想这么多,很多事想多了就不敢干了,何况干起来的和最初想的可能又不一样。”

在陆克看来,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的时候,他开始了创业之旅。2006年,回国之后的他和大学同学一起创办了“喜事网”,这是当时中国首家婚嫁类网络服务平台。

“刚开始做喜事网时,没有经验,闭门造车,很多事情思考的过于主观。虽然天天熬夜加班,但把网站迅速搭建起来以后才发现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

等把最初的100万启动资金花完了,在商业运作上依然没有任何起色。就在他们吃散伙饭的当口,有人伸出了橄榄枝。

“救命钱一进来,我们痛定思痛,马上开始寻找适合国情的商业模式,比如提前半年预定酒店的宴会厅,等新人有需要找到我们,我们就可以为他们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婚庆产品和服务。”没有想到,这个简单的、与“黄牛党”有几分相似的商业模式,竟然救活了“喜事网”,获得泰山天使、Intel Capital、DCM的风险投资,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一站式婚庆服务网站”。

“喜事网我的合伙人是从携程出来的,他比我更适合领导这个项目。之后我决定交棒出去,让他继续做,我搞新能源去了。”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做企业也大抵如此吧。

2007年,百能汇通的前身——汇能科技有限公司(NetPower)成立,陆克参与本次创业并担任总经理。这是一个陌生领域的新里程,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储能是全新的市场,所以这也算是横空出世的创业。”

这一切也早有征兆。“福布斯中文网”曾经撰文,这样描述他们印象中的陆克:“他会讲述2004年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会面时讨论新能源问题的热烈场景;也会引用《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里夫金(Jeremy Rifkin)中对储能的展望:‘未来通用目的的储能技术很快会改变我们的历史。’但陆克同时强调:‘储能是世界难题,而我们在挑战世界难题。’”

什么是储能?“储能就像一个大水库一样,把用不了的能量先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再放出去。储能手段有很多,比如北京有个胡同叫冰窖胡同,还有个冰窖餐厅,它有个很大的地下室,冬天的时候把颐和园昆明湖的冰切成块运到冰窖胡同,放到地下冰窖夏天再用,就像一个大冰箱一样,这也叫一种储能。

“储能主要有两种分类,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很多人都在探讨储能的成本,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是怎么能制造出更有经济性的储能产品。经济性我认为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技术本身,储能原材料价格与电池能量密度的高低直接决定储存能源的成本;二是看是否形成产业化。以光伏为例,十年前一瓦投资要几十块钱,而现在价格由于产能规模提高而逐年迅速下降。”

于是,陆克将目光聚焦在如何研发高性能、低成本、大容量的电力储能产品和解决方案上来。“我们研发的这个储能技术叫做锌溴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最早由埃克森石油公司发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迅速发展,已经培育出多家上市公司和科技企业。”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个可以在国内拿到“第一名”的机会,所以陆克觉得他找到了一片“蓝海”。

在这个萌芽市场中,汇能科技抢占了先机,同时也得到了资本的青睐,随着青云创投、英国石油、英特尔资本的千万美元战略投资的跟进,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创业从来不易。由于电池材料的研发难度大,而中国又缺乏类似欧美自由电力市场的储能定价机制,汇能科技的商业化道路举步维艰。互联网、房地产、金融投资等行业的风起云涌,对创始团队的坚持与投资人的信心都是考验。2009年,由于主要创始人的离开与投资人的撤资,汇能的创业画上了句号。

青海省高端人才服务基地

是放弃,还是继续?陆克毅然选择了后者。经过两年酝酿准备,2011年,陆克带领核心技术团队在北京中关村创立了百能汇通,继续着他的储能梦。

这次,幸运女神的天平偏向了他。随着国内光伏电站装机的飞速增加,西北很多地区的光伏电站遭遇了“限发”的问题,大量的电力因为电网传输能力有限,无法上网而白白浪费。“如能通过经济适用的储能解决方案,在限发时从光伏电站低价买入原本弃发的电力储存在锌溴电池中,在电网有输送能力时,再将储存的光伏电按照标杆电价并网,这不仅能够部分解决光伏并网问题,提高电站经济效益,而且通过储能可实现‘能量搬运’,在运营储能电站过程中通过电价差获利。” 这个被陆克称为“储能电力银行”的模式为百能汇通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接下来的六年,百能汇通通过自主创新,终于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台锌溴液流储能电池以及电池隔膜、极板和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技术空白。这是后话。

海东市参加第二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代表合影(从左至右:陆克、马杰、于丛乐、王国林、周树鑫)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12年,北航校外咖啡馆一别,经时任海东地区常务副专员初军威引荐,北京中关村管委会正式推荐周树鑫去到海东科技园,出任管委会主任一职,在于丛乐书记领导下,开始了拓荒之路。而陆克的表态,也不是说说而已,没多久在中关村管委会的组织下,他随一批企业家应邀到海东考察。

《柳湾咖啡馆》书中也有关于这次会面的描写:“那是在海东市平安区平安大道海东宾馆的六楼,在一个过道里。当时没有会议室,一张小桌子支在过道口,权当是门,隔出一个狭小的空间。就在这个漏风的过道里,周树鑫打开笔记本电脑,给陆克展开科技园的蓝图,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在这一个多小时里,窗外的寒风一阵阵呼啸而过。”

这是在中国西北边陲的小县城发生的故事,恰逢风季,狂风裹着沙尘和各种杂质扑面而来,加之入眼的各种拆迁、挖掘,一切显得凌乱无序。这样的场景,让陆克心生感慨。

“当时我有点儿信心不足。但是园区未来美好蓝图和光伏产业发展的前景吸引了我,海东领导层面临重大发展机遇马不停蹄,先行先试的信心和决心感动了我,周树鑫主任的激情鼓舞了我,他们把园区当成了事业,有理想,有坚持,有使命感,更有能力去做事。”

实际上,如果时光倒流,回头看看海东以及柳湾村,你会发现眼前的场景,是在爆发前夜的“无序”,这期间有碰撞,有思考,更是没有先例的探索。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宏观一些,我们或许应当看到,海东科技园的实践,代表了一条尚在摸索当中的西部地区创新驱动的或许可行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内容就是通过政府引领、资本联动、技术引入、人才聚集,结合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打造创业平台、孵化基地,不难看出,这条路径带有鲜明的中关村基因。

周树鑫说:“历史的车轮在2011年,驶向了崭新的轨道。这一年的二月,青海省委、省政府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正式批准设立青海海东工业园区,园区规划占地103.77平方公里,其中临空综合经济园占地43.3平方公里,核心区正位于柳湾村的土地上。”

时任海东地委书记,现任青海省委常委、秘书长、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于丛乐,无疑就是这场变革的具体领导和推动者。他说:“那时,这里还是典型的西北农村形象,基础薄弱,环境芜杂,群众生活条件艰苦,与城市毗连区、青海省会级机场所在地的区位极不相称。而今,沧海桑田的变化就在眼前,令人恍如隔世。我要特别感谢北京中关村郭洪主任,正是因为与他的发展共识,才有了当初海东和北京中关村历史性的握手。这一握,开启了海东与中关村划时代的合作,写下了海东凤凰涅槃故事的开篇词。”

于丛乐与时任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的这次会面,也是发生在2012年初春,正是基于这次会面及随后细致的调研,北京中关村和海东达成共识,共同在海东建设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这是中关村确立“国际创新中心”的首次外溢实践,也标志着“中关村”品牌走出北京,拉开与西部合作的序幕。

郭洪认为,通过共同构建了这样一个合作平台,能够对海东产业规划、布局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能够促成中关村高新企业来海东投资,实现互利共赢,或引导核心上市企业到海东去发展。这个平台无疑将对海东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必将对海东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产业支撑、打下坚实基础。

同年6月,郭洪亲率200余名北京中关村社会各界同仁及企业家代表,奔赴海东,在柳湾的土地上为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奠基,挥锨培土,助阵摇旗。自此,海东成为中关村在北京之外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一个产业辐射基地。

陆克就在其中,他也是园区发展的见证者。他的成功,也是园区发展的佐证之一。

陆克决定在青海安营扎寨。

究其原因,除了对海东决策层和科技园建设者们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在他看来,青海有着巨大的市场。于丛乐书记曾携队到北京百能汇通考察,也曾经不只一次的问过他这个问题,陆克回答说,青海虽然是人口小省,但却是新能源大省,适用于产业化发展,储能技术的市场在青海。

“市场在哪儿,我们就去哪儿。”这也是陆克最朴实的想法。

2012年8月,青海百能汇通正式成立,海东电视台以“一个三十五亩地的大试验室”为题,报道了陆克的项目落地。

然而,创业之路并不是坦途,对立志在青海干出一番事业的陆克来说,一样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青海百能汇通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对海东科技园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科技型企业要在这片土壤上开花结果,人才是第一要素,然而在青海这片后发展的土地上,招聘成为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本土找不到合适的人,从北京派来的员工干几个月就因为种种原因辞职离开。园区正在建设,没有办公场地,只好在宿舍中工作……园区建设涉及到的问题远不止于盖一幢楼或一片楼,除了办公环境,还有服务,还有配套,还有海东科技园建设理念、产业定位以及人才、技术、企业、资金的聚集等问题。

在创业过程中,省上和海东市以及园区都拿出了最大的诚意与努力,对入园的企业给予最大的支持——资金扶持、示范试验、项目申报、资源配置等,锲而不舍、倾尽全力地谋发展、寻突破。

按住葫芦起来瓢,每天都有堆成山的事,件件都是难题。缺人才,缺资金,缺企业与政府间有效沟通……再平常的小事儿,都需要话说三次,路跑三遍,即便这样,也未必是柳暗花明。在种种困难面前,海东科技园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创业者都选择了坚持,按陆克的说法,就是每天都在“熬”!

在青海,人们喜欢喝熬茶,助解消化牛羊肉。这是一种煮开的红茶,是用川湘茶区出产的砖茶,加水煮开,再加上青盐、花椒,讲究点的还要加上姜皮、荆芥。煎熬,需日力、要火力,茶香醇厚、猛烈、持久。

“我们喜欢坐下来喝熬茶,但谁也无法阻挡咖啡在走道里飘香。”在周树鑫看来,这就是一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作为理念先行的操盘手,其唯一出路是勇敢的做建设者,但绝不是革命者。海归和高科技的陆克,本来是咖啡馆的常客,如今扎根青海,来品熬茶,难免会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洗礼。

当“熬茶”遇到了“咖啡”我们应该怎么办?青海日报记者用这样的设问,关注海东科技园里文化现象,引发思考。

创业的道路上,有人选择名震一时的轰轰烈烈,有人选择利及长远的点点滴滴,或许在青海扎根的日子足以让陆克明白,创业没有那么多的激情澎湃,更需要的是孜孜不倦的耐力与久久为功的热情,用文火慢熬出一份绵绵厚重的力量。

陆克对此也感触颇深。他说:“青海给我什么样的感悟呢?第一,让我更加落地了。刚回国的时候,我是飘在天上,在美国待了六年,感觉自己西化了,不接地气,对中国的土壤不了解,很多事情干不下去。来到青海之后,我觉得自己务实、接地气了;第二,青海是新能源的大市场,在这里创业可以积累许多一手的经验,业态齐全,这样的历练对我来说也是宝贵的财富;第三,通过青海创业,让我结交到很多好朋友,这是一个独特的平台,可以积累人脉;最后关键的一点,就是青海对我们这些创业者的支持,海东的孵化器与北京的孵化器完全理念一致,可以真正帮助我们企业度过难关。”

陆克的心态很好,他说自己遇到了创业者所能遇到的所有问题,但是唯有坚持初衷,才能取得成绩;做事也要有自己的节奏,“永不放弃,小步慢跑”。陆克说,在他经历人生创业的跌宕起伏之时,他很庆幸,背后有一群人伴随他并支持他,与他甘苦与共。

努力付出总会有回报,2016年3月31日,深圳市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战略投资青海百能汇通的消息。媒体称:“本次合作有利于百能汇通完善能源互联网的产业布局,推进在光伏电站、电动汽车充电桩、智能微电网、储能电力银行等业务领域的拓展,从而更好地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这也意味着,来自北京中关村的原创技术,在海东科技园的几年蛰伏与孵化,又从海东走向全国,走向国际大舞台,完成了化茧成蝶的飞跃。

北京青海协作共建结硕果(从左至右:孔令栋、车军平、于丛乐、郭洪、周树鑫、张栋)

与兆新股份的合作,在陆克看来,这是青海百能汇通又一个崭新的起点,而非终点,新的布局也在他脑中筹划,并且加速实施。

总结来说,就是“立足青海,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我们的技术起源于中关村,研发总部设在北京,在青海做产业化。青海百能汇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成立到现在已获得十几项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还获批成立青海省锌溴液流储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为我们提供了产业化的沃土,所以我说叫立足青海。”

至于“辐射全国”,在陆克看来,就是发展“储能+”战略,把储能和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充电结合起来,做光储一体化新能源汽车充电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就是全国战略,以高速公路服务区为动脉,各地工业区、旅游区、商业区和政府企事业单位露天停车场为目标客户,为他们提供光储充一体化智能车位解决方案,通过光伏发电给电动汽车充电使其成为真正的新能源汽车。同时,用户通过手机APP,能够事先规划行程和充电路线,而我们提供的与长途旅行相关食住行购娱的产品和服务,还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我做过旅游、互联网和新能源,具备跨界整合的能力;而在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工作经历让我更加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因此,百能汇通推出的光储一体化新能源汽车充电解决方案非常符合我的个人经历与‘利成于益’的商业价值观。”

从硅谷到中关村,从中关村到柳湾村,然后再将技术和产品“走向世界”,这是陆克渴望实现的目标。

“今年6月,我们聘请了国际电力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外籍专家,合作成立了‘中欧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致力于直流家电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至于研发这些产品的初衷,陆克解释说,世界上还有几亿人生活在无电地区,这为新能源发电与储能电池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世界银行“照亮非洲”项目已为非洲2000万人提供了光伏照明,商业上获得初步成效。在离网照明的基础上,IEEE更提出了“超越照明”计划,为无电区提供家电产品,进一步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然而,光伏发电是直流,而市场主流家电都是基于交流电网的设计,重复的交直流电力变换导致离网系统成本高且效率低。百能汇通推出的“储能+”离网直流家电的解决方案,通过降低家电功率及减少不必要的电力转换,大大降低了整个系统的成本,使其商业化成为可能。这是“超越照明”计划最好的应用,而对于地广人稀的青海而言,也是有着巨大的市场。

“绕开传统电网,通过将储能、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充电、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产品技术跨界整合、互联互通,为千家万户提供有保障的新能源电力解决方案,以及与绿色生活相关增值服务,这才叫能源互联网。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储能+’,是为市场提供以储能为核心技术的解决方案,我们帮助用户解决现实的用能问题,而非将自己的产品冷冰冰的推给用户去买。”

在陆克看来,这就是“黄金时代”。首先,靠资源发展新能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产业环境越来越趋于自由竞争,这是拼技术和效率的时候,对于小的科技型企业来说,迎来了春天;其次,政治条件和产业发展的条件给小公司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小公司要摘大苹果,就看谁能第一个拿到梯子。

无疑,陆克已经找到了这把“梯子”。

2017年9月9日,青海百能汇通“光储充能源互联网中心项目”,在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举行开工仪式。

这个项目是国家能源局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克把这个建筑称为“大蘑菇”,它的造型就是一个巨大的蘑菇,屋顶是光伏板,内部有一个储能电站,周围是充电桩,能有效将光伏发电、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充电、智慧停车、物联网、大数据等多项先进技术相结合,形成光、储、充一体化的局域能源微电网。同时,这个项目还将通过云端大数据中心,把百能汇通分布于各地的光储充项目互联互通,从而在青海省打造全国绿色能源互联网的智能管理中心和集中展示平台。

陆克很动情,当梦想成为现实,谁又不为此而心潮澎湃?这个千山万水走过,渴望回归自我的年轻人,也禁不住感慨,从酒店过道的临时办公场所谈设计与理想,到现在如此漂亮的园区的建成,从当初的基础薄弱,生机难现的西北农村到现在高楼林立的巨变,沧海桑田的变化就在眼前,令人恍如隔世——这就是理想在现实中构建出的最美图景。而他,也用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杰出人才、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这样的殊荣去书写创业传奇。

“一切恍如隔世。是的,对于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我也是见证者之一。当年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民居、杂乱的建筑,如今已经荡然无存。说起变化,这短短的几年之内,工业园区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

海东柳湾村的变化真是令人诧异。于丛乐书记曾经撰文,他说:“秋天到了,让我们盘点一下收成。海东在柳湾村原址上,建成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暨海东科技园,由此衍生出新能源产业园、环保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3D打印技术产业园、生物技术产业园等多个园中园,入驻科技型、创新型企业120多家。值得欣慰的是,这片土地上,没有形成任何落后产能,没有引进一家污染企业,从高端人才服务基地、青年公寓、创业大厦、柳湾咖啡馆到产业基地、生态水系,都在向着国内甚至国际一流产业园区挺进,我们给历史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这是我对陆克以及他所在的海东科技园的评价。对陆克而言,这是梦想的起点,也是为之挥洒汗水的地方。一场与创业相关的青春盛宴在此上演,而他也绝不是孤单的行路人。陆克是创业者的代表,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创业者的精神。

事实上,我们无比希望陆克这样一个阳光、爽朗、有格局、有理想的创业者成为青海年轻人的榜样、偶像,通过陆克的故事去告诉他们,未来并不是要消磨在无聊与琐碎之中,他们的人生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商业运营,在做一件对世界大有意义事业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贾利民、许志敏、赵滨、陈东立、王铨、韩克福、于雪、李鸿光、赵秀英……他们都是海东科技园的创业者、柳湾大地的拓荒者。意大利人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青海老百姓说:“骆驼吃青盐,咸苦在心里”。两个国度,两句俗语,道出了创业的不易和发展的艰辛。他们和陆克一样,在此播种耕耘,等待欢呼收割。

周树鑫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想这篇关于陆克的故事,以他们在咖啡馆的第一次见面谈“正事”起篇,也以他的一段话结束吧:“在‘柳湾咖啡馆’永久会址旁,一列高铁呼啸而过,瞬间穿越时空,打破了原有的宁静。我强烈感受到了,现代与远古的交融,我知道创业者的选择,从来就是披荆斩棘的艰辛之路……我只愿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我只愿面朝柳湾,春暖花开。”

猜你喜欢

海东中关村青海
女性多练深蹲好处多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大美青海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