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高校评委对“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解析与参赛建议

2017-11-14赵振宇

中国记者 2017年10期

□ 文/赵振宇

一位高校评委对“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解析与参赛建议

□ 文/赵振宇

由中宣部等部门组织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是一个由专业记者群体向国人和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实践,本文对“好记者讲好故事”这一主题予以解读并提出参赛建议。“好记者”是讲好故事的主体,故事中要有“我”的存在和表现;在选择故事主题时要把握好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讲好”故事是取胜法宝,一要讲好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二要运用判断、推理和论证来揭示故事中蕴藏的道理;还要将讲好故事与评论融为一体。

好记者 好故事 解析

由中宣部、国家网信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共同组织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至今已经开展四年了。它不仅是一项组织者规格很高的活动,而且也是一个由专业记者群体向国人和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实践。按照举办方的要求,此项活动的宗旨是:为推动新闻战线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弘扬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据了解,目前活动组织者正在总结经验,计划将此活动进行深化和延展。笔者认为此计划很有价值,它赋予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新的使命和内涵,对向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记者在公众中的形象,更好地报道和传播华夏儿女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和经验,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等方面都很有意义。

我曾应邀担任此项活动的评委,与参赛选手就演讲稿的撰写和现场演讲进行过交流和探讨,为使此项活动向着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本文特对“好记者讲好故事”这一主题作些解读,供组织者和参与者思考、探讨。

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好记者”是讲好故事的主体

讲好中国故事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倡导者,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者。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热心者加入到讲中国故事的队伍中,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被挖掘出来,也有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中国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好记者讲好故事”大赛,显得格外有意义。

选拔优秀记者参赛是“好记者讲好故事”的亮点,它不仅要求选手在舞台上讲得好,更要求他们在实践中做得好。参赛选手是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取得突出成绩,为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优秀记者。

随着“走转改”的深入和时代的发展,形势对“好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更是对做一个“好记者”提出的新要求。我曾经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表达过这样的观点:锻造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更多到一线、循规律、出佳作。到一线,就是到新闻发生地,到可以发掘新闻的地方;循规律,即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新闻报道规律;出佳作,指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全面,鞭笞邪恶、弘扬正气,有利于推动问题解决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1]

“好记者”作为讲好故事的主体,是与其他行业讲故事的区别所在,好记者参加大赛,要在演讲中体现记者的职业特征和在故事里凸显出专业素养。

首先,在故事中要有“我”的存在和表现。参赛选手讲述自己与故事中人物、事件的相互关系,展示出新闻人的职业特性,可以让受众在接受“这一个”的故事中感受到与他人不一样的传播效果。有“我”在,要求故事因“我”的参与、报道、感悟和讲述而产生与他人演讲不同的效应,让受众知晓新闻人的工作性质、程序、技术、技巧和付出。这种彼此互动,有利于揭开记者的“神秘”面纱,加强传播和受众双方的理解与沟通,促进新闻传播正常有效进行;有“我”在,并不是在故事中只有“我”和突出“我”,“我”是讲述者,讲述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才是故事的主体。

其次,在故事中展现新闻记者的职业特性和专长。优秀新闻人以新闻的敏锐和智慧发现故事,以新闻的视角和手段描述和评论故事,以新闻的威力和魅力促使故事在有利于大众和社会的轨道上完善和圆满。随着科技进步和媒体的发展,今天的故事也与以往有着极大的差别。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生产过程不同,消息、通讯、特写、专访和评论的报道方式也不一样。运用不一样的方式讲好不同的故事,用新闻人的“工匠精神”打磨曾经的故事,也是张扬选手个性风采,重塑和提升记者形象的有效途径。

二、选“好故事”是关键

在近年开展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人们听到越来越多的好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各行各业。

正是一个又一个的好故事,感动了大家,同时也教育着讲故事的人。

新闻战线举行这样的活动,是新闻人从新闻传播学视野向民众和社会传播中国取得的成就和发展历程,是实现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读一篇好故事犹同品茗,酽香四溢,听一篇好故事宛如饮酒,心醉神往。用美好故事抖落浮躁的尘埃,用动人声音传续璀璨的文明,用文化之光照亮复兴之路,用软实力展现国家魅力。一个个独特的故事,经过作者的加工和传播,可以超越文化藩篱、摆脱偏见局限,在人们心中萌芽生长、孕育光明。而好故事不易得,能观得一纸好文是读者之喜,能闻得一席佳话则是听者之幸。那些用笔尖和声线记录、传播文化的人,那些对好故事心怀执念的人,那些愿意在阳光和思想共同照耀之处挥洒才智的人,更是这个异彩纷呈、前途无限的时代构建者。是思想的勃发造就了语言的丰满,是生命的炽热成全了表达的欲望,只要讲故事的人有勇气、有自信、讲科学,故事就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记者走南闯北、阅历丰富、故事不少、思考多多,要在短短8分钟一千多字的演讲稿中凸显主题,首先就是要选好题。这里有个价值取向问题,也是选好题的前提。价值取向一般来说有两个,一是新闻价值,一是社会价值。为了选好题,一般来说应把握以下几点:

(1)贴近实际,与时俱进,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课题作为选择故事的一个重要方面,使所讲故事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

(2)贴近生活,服务生活,引导受众积极向上。

(3)贴近群众,反映群众,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讲好”故事是取胜法宝

“好记者讲好故事”不是新闻报道的战役总结,不是年度考核的工作汇报,更不是沽名钓誉的作秀和炫耀,而是记者对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新闻事实有选择性的一次再梳理和再思考。这种梳理和思考是通过演讲的形式来实现、完成的,所以,如何把故事“讲好”是参赛选手不得不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赛对选手“讲好”故事提出了要求:要围绕主题、真实可信,表达准确、语言生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演讲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此外,我还有两个观点:

(一)用真实情感讲述客观故事。故事都是选手们自己亲身经历,很熟悉。但熟悉的东西并不是其他人都能听得很明白觉得很有意义。这里需要用一般人听得懂的故事、情节、词语,包括数据、事例、引文和权威出处讲清楚讲明白,注意书面语言和口语表达的不同。有关演讲与口才的书很多,我这里仅就故事的开头和结尾的语言、情感、动作设计谈点看法。

心理学上有种效应叫首因效应,说的是人们在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也称第一印象。尽管第一印象不是那么准确和科学,仅凭此就给一个人和一篇演讲下结论也是不妥当的。但是,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它却会影响以后我们对一个人行为活动的评价,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新信息的解释。所以,对于一个选手来说,登台前的几分钟、开场白的几句话尤为重要。给观众和评委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选手取胜的关键一步。

心理学上还有一种效应叫近因效应,说的是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最近发生信息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和开头部分信息的现象。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人们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最近一个信息给对方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甚至会影响首因效应的结论而作出新的判断和结论。这在比赛中也是常见的,本是不错的选手,就因即将告别舞台的最后几句话没讲好,而失去了获奖或获得好名次的机会;相反,有的选手由于最后结尾时的精彩表现,一定程度改变了评委的看法而获得好成绩。

(二)运用判断、推理和论证来揭示故事中蕴藏的道理。所谓故事,是对过去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回忆与讲述。“讲好”故事,不仅要求选手用真情表白打动人,更需要让故事中蕴藏的观点、理论、思想征服人。

成都的一位新闻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她到外地采访,时常碰到有人说“你们那儿的人,从早到晚都在打麻将,羡慕啊。”“少不入川!成都不适合年轻人创业发展,你们应该到北上广闯闯。”面对这样的老印象与质疑,作者讲述了她采访的几位年轻创业者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发表评论。最后结尾时说:

“一个好记者,必须遵循客观事实,为事实真相而发声!今天,我要拿着话筒,对那些时至今日还认为‘少不入川’的人说——这话,现在得改变了!今天的成都,绝不是一个让人懈怠的城市。相反,它已经成为国内推动创业的重要城市,是一座为年轻人提供无限机遇的城市。成都正在变为一座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它敞开环抱,值得你一生相托。”[2]

四、把讲好故事与精彩评论融为一体

有学者研究暴恐事件中西方媒体报道中存在的“傲慢与偏见”,认为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是:一要主动出击,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引导西方大众舆论;二要积极关注网络坊间舆论,主动发挥论坛的作用;三要建立后续发布机制,在连续报道中揭示真相,澄清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3]

这些强调的都是评论的作用。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上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在“讲好”故事中,选择和运用故事除了借以抒发作者的情感外,也要考虑它能较好地为整篇文章的立论和论述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讲好”故事有多种形式,但是,所有的讲述都是为论证服务的,也就是说,所选择和讲述的故事都要发挥事实论据的作用,成为支撑观点的有力助手。

时下,新闻评论越来越受到媒体和大众的关注,这是因为,改革发展中的越来越多问题需要评论者出来阐明解读,释疑解惑,在与世界的交往中越来越多的事件和纷争需要揭示真相,明辨是非,所有这些都少不了新闻评论者的关注和投入。综观近年来开展的演讲大赛,动情讲故事的多,而能够将故事的事实、数据、描述与判断、解读、评论融为一体的少,这是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大赛需要培养更多有理想有知识有理论有激情的评论记者踊跃参与,提高选手的评论素质,让演讲台成为不断提升新闻工作者描述和评论专业素质的训练场。[5]

另外,现在这一活动已由新闻战线扩大影响到整个社会,那么,需要提高的就不仅仅是演讲水平。我认为,可以借演讲活动的持续开展,将新闻人的政治水准、职业道德、理论修养、专业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借大赛巡讲的机会多组织一些相应的学习会、研讨会,以提升此项活动的综合效应。

【注释】

[1]2016年2月24《人民日报》报道:担负起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强烈反响。

[2]杨乾鑫:少不入川,这话该改改了,《新闻之友》(2016-3)

[3]薛涛、张荣美: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傲慢与偏见”,《现代传播》(2017-1)

[4]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第45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参阅赵振宇:《积极探索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载《新闻战线》(2016-11);晋雅芬 赵新乐:《新闻时评人的创新、困惑与坚守》,《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6-19)

(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