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词作曲+又唱又导又出镜的全能记者如何炼成?
——新锐全媒体记者的成长之路

2017-11-14孔令杭

中国记者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新华社垃圾分类

□ 文/孔令杭

作词作曲+又唱又导又出镜的全能记者如何炼成?
——新锐全媒体记者的成长之路

□ 文/孔令杭

自2016年至今,《国社有嘻哈|这里有块金砖 你来搬一搬》《全民英雄》等来自新华社的新媒体产品不断掀起刷屏高潮,这些受欢迎产品背后有哪些制胜秘诀?本文作者作为主创之一,讲述了如何生产独具特色的新媒体产品。

新媒体 视频作品 全媒体记者

今年两会《习近平关心的六件事之垃圾分类篇》让我走进大家的视野。没错,我就是那个《一个真的新华社记者唱了一首假的PPAP……已中毒》中的记者。这是一个“脑洞大开”的作品,包含了一些我个人的特点,也许正因为这些较鲜明的特点,以至于不太熟悉我的同事们会指着我说:“哟!这不是垃圾分类么!”“是的,各位老师好,我的艺名叫垃圾分类,真名叫孔令杭。”

一、新创意+尝试,打造独特新媒体产品

自2009年进入新华社以来,我一直担任视频记者,但随着媒体转型,我开始有了新媒体记者这个身份。在新媒体时代,同行们都琢磨如何把一个宏大新闻主题用视频形式展现出来,恰好我比较擅长这一点。航拍、上帝视角、各种切换、画面结合音乐跳舞,素来喜欢音乐的我就利用节奏,让航拍的宏大场面看起来不那么呆板,再利用一些小特效,让画面精致一点,传递出“大片”的感觉,视频也就成功了。所以,我与分社的前辈们一起做过许多航拍类的新媒体作品。

孔令杭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

航拍类作品固然好,但有个缺点——大家都会。这就导致没新意,受众都看惯了。每个片子都大同小异,失去了创新动力。我认为,宏大的新闻主题要让人眼前一亮,就要看记者的创意有多大。

《垃圾分类 人人动手》是2017年两会期间的一个视频作品,角度是总书记关心的六件事。接到题目时,我们小组讨论了很久。垃圾分类不是一个特别新的话题,新媒体的展现形式也有过很多。要做好,就得使点巧劲,能让这个片子“活”一点。

我平时是个很闹的人,喜欢听歌,杂乱的听。我有个小毛病,当大家说到某句话的时候,如果一句话末尾的几个字正好是某一首歌的开头,我就会不自觉地把那首歌哼唱起来。举个例子:“天气预报说,今天是个阴天,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莫文蔚的《阴天》)

于是,我思考能不能把这个喜好转换一下,即在人们听歌时忽然把歌停止。我相信大家在看《垃圾分类 人人动手》时,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听到那些熟悉的节奏,身体随着音乐轻轻摇摆,跟着轻轻哼唱,当大家唱得正高兴时,节奏骤然停止,受众们诧异的那一瞬,突然一个富有磁性的声音告诉他们,如果碰到这样的垃圾应该分别放在哪个垃圾桶里,如此弘扬正能量十分巧妙,但这还不算完,紧接着送出下一波洗脑式的正能量——大声喊出我们的口号“垃圾分类,人人动手”。此情此景,让人硬生生地记住了我们短片的主题:弘扬垃圾分类。

依靠这个创意,我制作了这个新媒体短片。由于2016年底《PPAP》神曲特别火,这种简单洗脑又具有节奏的编曲听上去就让人忍不住跟着哼唱,所以我突然就想到垃圾分类这个点,其实可以将时下最火的几个神曲编在一起,我可以把新闻也做得好玩、更接地气。

《一人饮酒醉》《江南皮革厂》《Gentleman》《阿里巴巴》《Kung Fu Fighting》等这些音画素材都被我用在了《人人动手分起来》之中,后来为了增加流行的程度,我加入了喊麦、弹幕等元素。但从创意到实现有一个距离。垃圾分类的文字内容如何与歌曲歌词内容进行串联、歌曲怎么衔接最适合、背景画面怎么设计、人物出镜时整体动作的衔接、后期剪辑等等,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易,特别是剪辑,每次拿到素材时都是一次再创作,其目的就要是让画面整体效果呈现得更有趣。

二、探索流行元素与新媒体产品的结合路径

作为新闻和受众之间的媒介,将重大时政类报道简单、易懂、时尚化也是新闻同行一直努力的方向。

对我而言,看到有趣的流行元素就想着怎么才能有机地整合到新闻新媒体创意产品之中。今年7月我加入新华社“锐时评”栏目,文字内容都是专业评论稿件,需要我们评论员改成自己的特有形式来进行播报。我是第一期锐时评视频作品:《“王者”游戏如何才能“荣耀”加身?》。除了在语言上加入特词,如“又双叒叕”“我还是个孩子”,评论员动作、表情设计也要有趣。从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的社会现状出发,将“净化网络环境,刻不容缓”这个主线贯穿其中。同时,我也是视频后期制作之一。新华社的创新氛围让我这个非专业评论员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当下,我认为文字形式的内容尽管写得很好,但会流失一部分习惯用视频阅读新闻的受众。我的目的就是抓住不爱看文字的这部分受众,让他们乐于欣赏与分享新媒体新闻。因此,具体呈现方式以及内容设计就得多琢磨。

新华社的很多新媒体产品都让受众耳目一新,由此可见,高大上和接地气儿两者并不矛盾。不能满足于受众点击新闻产品,我们更需要促使他们进行二次传播,自觉地转发、转载。

三、新闻与音乐相结合的新形态

新闻与音乐相结合的新产品业态越来越受大众青睐,逐渐成为当下新闻传播的一种重要形态。

我也涉足音乐圈。在创新支持下,我这个记者不仅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首单曲,也独立创作了一首歌。

8月,我被抽调参与全运会相关新媒体报道。早前,我就发现新华社鲜有自己版权的音乐作品。因此,我们联合了体育部为全运会开幕创作了属于我们新华社的一首歌——《全民英雄》。

这个夏天,嘻哈音乐非常火,我对嘻哈说唱很感兴趣,所以建议在全运会开幕式歌曲中加入一些嘻哈音乐元素,再把全民健康精神和全运会58年来的风雨历程等内容融入歌词本身,合作的每位同行都非常专业,我有幸和“国社小仙女”路滨琪合作,去天津拍摄MV,不过因为时间比较仓促,很多细节没有做到位。

后来,我参与了厦门金砖峰会的新媒体报道,《国社有嘻哈|这里有块金砖 你来搬一搬》对我来说是具有全新意义的新媒体产品,因为这个作品无论从前期音乐编曲到歌词内容采写以及后期绿幕拍摄都由我们自己策划实施。

我是个音乐“门外汉”,只是因为有兴趣,于是就开始试着编曲。一试两试后,自己还觉得挺好听,拿去给同事听,大家觉得还有点儿意思,这可乐坏我了,打算再试着写词。

写新闻和写歌词显然有跨度,尤其是嘻哈音乐的歌词,不仅要平仄相对,还有句尾韵脚尾音押韵等很多内容。

因为我太年轻,所以很多词句只为了韵脚,而不够精炼。每一层审核,同事都会替我精细地修改歌词,我们还要想好相应的句子或者几个词尾当备用选项。这个过程一言难尽,很多事只有亲自参与了才知晓其中的不易。

作品是一个记者的名片。从“垃圾分类”到“王者农药”到“全民英雄”再到“金砖嘻哈”等,我身上这些绰号的更新就代表着我参与创作的这些新媒体作品的迭代。

作为新媒体人,“脑洞”就得时刻开着。我们不仅是新闻传播者,同时也是接收者。生活中,大家喜欢、关注、分享、转发哪些东西,其实我们心里是有杆秤的,如果做的产品自己都不愿意转发,那我认为这些作品还是越少越好。

(作者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

编 辑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

猜你喜欢

新华社垃圾分类
再创新高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倒垃圾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