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迟到了半个世纪的幸福

2017-11-14董晓燕

黄河 2017年3期
关键词:阿拉木图姐姐母亲

董晓燕

迟到了半个世纪的幸福

董晓燕

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哈母子历经半个世纪分离终得团圆的故事,十分感人。母子别离了半个世纪,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2013年9月7日,我在电视上看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哈母子历经半个世纪分离终得团圆的故事,十分感人。

两个月后的一天,接到市委一位领导的电话,让我到他办公室,研究如何把黎远康寻亲的故事搬上“广西春晚”——2014年广西文艺界大型元宵联欢晚会舞台,我这才知道寻亲的主人公黎远康,目前就工作在我所在的城市广西北海合浦工业园区。

《等着我》是由中央电视台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共同举办、首次推出的跨国寻亲大型公益节目,以中俄两国人民寻亲所发生的真实故事为主线,伴随着前苏联经典名曲音乐,中俄两国艺术家翩翩起舞,主持人款款地走向舞台中央,娓娓道来一个个寻亲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亲情的苦苦思念,有友情的纯真牵挂,有爱情的坚贞持守……节目播出时,令人震撼的情感高潮如决堤之水,汹涌而来,观者无不流下感动的泪水。通过民间的寻亲活动,充分展现了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形势下,为推动国家间和民族间的和谐,消除隔阂,搭建桥梁,每一个故事真实情感的寄托和升华,让爱在世间每一个人的心中长存。

1941年,苏联战地记者康斯坦丁·西蒙诺夫写下了诗篇《等着我吧》,诗中强烈的情感和真挚的祈盼,感动了世上无数的读者。

2010年12月18日晚8时,央视一套隆重播出《等着我》节目,看到当阔别五十五年后的黎远康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母亲、激动地在母亲面前长跪不起、相拥而泣的场景时,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忍不住潸然泪下。

在接受了这项任务的第一时间,与“广西春晚”的总导演和北海市歌舞剧院院长策划商议,第二天早上8时乘车前往北海合浦工业园区正菱高精齿轮有限公司拜访黎远康先生。

车驶到约定大门口时,我一眼就认出了黎远康,电视上见过,他提早在大门口等候我们了。

面对面,他一双褐色深邃的眼睛,白里透红的皮肤,一看,与周围的人就不同,混血儿。他今天穿了一件蓝红相间的T恤,虽年近古稀,一头银发,但仍帅气、矍铄,与我们握手寒暄后,他三步并两步地上楼梯走在前面为我们带路。

大家在三楼会议室坐下,我首先问候黎远康在北海的生活情况,与他母亲联系的近况。黎远康说,他于2008年8月6日从河南省洛阳市一家大型国企退休后,2013年8月被合浦工业园区正菱高精齿轮有限公司作为专家聘请来到广西,他现在工作的这个厂正在筹建之中。

他把那一期《等着我》母子重逢的视频带到了北海,闲暇之余看一看,每次重温这段视频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流泪。

网络拉近了他和母亲的距离,母亲不再遥远,而是就在身边,他有时间就会通过网络视频,同远在异国的母亲瓦莲金娜聊天,母亲总是让他调好视频的角度,要从视频上看到儿子黎远康才能兴致盎然地聊下去。黎远康总是把自己目前生活的情况,在这家公司发展和自己在新环境生活的一点一滴说给母亲听。母亲也把她每天生活的琐事告诉儿子。他很想把母亲接到中国,但母亲年事已高,在阿拉木图生活习惯了,不便打乱她的生活,他尊重母亲的选择。

黎远康觉得,中国是他赖以生存、有安全感的地方,所以,叫他去阿拉木图生活他也要慎重考虑。

他想把母亲和姐姐请到北海玩玩,他喜欢北海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交谈中,能感受到黎远康心绪轻松,心中载满幸福和期待。

当问到习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引用他们母子重逢的故事时,黎远康非常激动地说,当时他和几个朋友正在家里看午间新闻电视直播,没想到,习主席竟会讲到自己的真实经历,顿时泪水夺眶。

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习主席能提到自己,他感到非常高兴、非常温暖,他和母亲、姐姐以及在哈萨克斯坦的亲人之间的感情是亲情,但作为两个国家来讲就是友谊的象征!

黎远康看过电视后,第一时间拿起手机给远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家里的母亲打了电话。

母亲在阿拉木图也看了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的报道,没想到两个国家元首在这么高规格的场合下,还关心到他们家的事情,她非常感动。

通过习近平主席的演讲,黎远康寻母的感人故事被广泛传播。这一消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黎远康远在河南的老同事和朋友,纷纷打来电话表示祝贺,为他高兴。

他说,那些天他的手机几乎被打爆了,手机里一百多元话费,一下子打没了,他儿子赶紧又给他充了话费。

接下来,我向黎远康谈了我们此行的想法,要以他们母子重逢的故事为蓝图,将这感人的一幕搬上广西春晚的舞台上,在晚会现场放一些他们母子及姐姐团聚的画面,连线他的母亲,请他在晚会现场讲几句话等。

他爽快地同意了,而且很高兴。

初识黎远康,觉得他是一个文化人,对前苏联那段历史很了解,或许那是他母亲的故土,或许中苏友好的历史对那辈人来说难以忘怀。

交谈中,他对俄罗斯的一系列名著侃侃而谈,普希金《上尉的女儿》,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屠格涅夫《前夜》《父与子》,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特别是《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

黎远康性格开朗,经历丰富,十分健谈,虽是学理工的,却爱好文学,我们初次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题。

2014年广西文艺界大型元宵联欢晚会上,北海选送的以黎远康寻亲故事为主题的《母亲》这个节目,感动了在场所有的观众。

当晚会主持人介绍黎远康现身现场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黎远康眼含泪花,用俄语问候广西各族人民,并借这美好的晚会现场,祝福远在阿拉木图的母亲幸福安康。

黎远康对主持人说,他非常感谢俄罗斯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使一幕人间悲剧变成了人间喜剧。现场播放了黎远康与远在阿拉木图的母亲连线通话的情景,接着是伴随音乐起舞的一群身着洁白纱裙、天使般的少女们簇拥着饰演一对母子的舞蹈演员亮相舞台,以优美的舞姿尽情挥洒出母子别离又相逢的舞蹈语言,掀动着心中的热浪,传递出中华美德孝为先、天下母子第一情的人间大爱,如泣如诉,感动了场内外所有的观众。

通过选送《母亲》这个节目,从采访、排练到演出,与黎远康的联系渐渐多起来。我将我著的书送给他,他逐字逐句地看,写了数页感想,还挑出遗漏的错字,令我感动。

黎远康一个人在北海,他的妻子和儿女都在洛阳,遇到休假日,我和先生常开车去接他出来小聚,找适合他口味的餐馆,点他喜欢吃的菜。

我还请他在一部微电影中担任一位父亲的角色,他以真挚、自然的状态,成功地塑造了这一角色,给他劳务费他却坚决不要。

在与黎远康的接触中,谈得最多的是他五十五年寻母的故事。

在五十五年艰难的寻亲过程中,他经历了哪些令人难以想象的故事?

黎远康,1948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出生于甘肃省。父亲黎怀钰是四川人,1914年生于成都双流。黎怀钰十三岁到一家兵工厂当学徒,长大后在成都飞机场做工。后来,又到新疆、甘肃等地谋生。

黎远康回忆自己的父亲,个子比较高,有1.76米以上,五官端庄,腰板儿直,有气质,有一种军人果断、刚毅的风采。

他父亲一次生病住进了新疆一所医院,在医院认识了苏联姑娘瓦莲金娜。

瓦莲金娜的父母曾在中国新疆工作,1929年在新疆生下她,后来她在新疆的一所医院当护士,虽然是外国人,却说得一口流利的中国话。

瓦莲金娜在医院工作,负责护理他,护理中彼此产生了感情。用瓦莲金娜的话说:“他把我的心偷走了,把我带到另外一个城市,但不是用麻袋装起来带走的。”黎怀钰和瓦莲金娜相爱后很快结了婚。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苏友好,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双方要以友好合作精神,发展和巩固两国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两国在50年代初进行了密切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

黎怀钰与瓦莲金娜的结合,正顺应中苏友好形势,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

婚后,他们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1947年,瓦莲金娜在甘肃生下女儿阿拉,中文名叫黎远礼。1948年,生下儿子鲍里亚,中文名叫黎远康。

新中国成立后,黎怀钰和妻子响应国家号召,带着一双儿女来到东北。黎怀钰去了沈阳矿山机械厂,瓦莲金娜则去了长春,在一家中等技术专业学校当教师。

在黎远康的记忆里,父亲工作非常忙,只有过年才能见到他,平时只有母亲、姐姐和他在一起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关系急剧震荡,中国和苏联间的民间沟通受到严重阻碍,黎远康母亲瓦莲金娜的亲人都在苏联,她思念亲人常常夜不能寐。

1955年2月1日,苏联向中国外交部通报了苏联撤侨方案,居住在中国多年的十一万余名苏侨撤回苏联。

瓦莲金娜一边是亲人,一边是丈夫,又面临中苏这样的局势,希望丈夫黎怀钰和她一起回苏联。而黎怀钰的亲人又都在成都,母亲年迈,家里没有经济来源,每个月要给母亲寄钱,黎怀钰难脱身,感到遗憾、没办法,不能跟瓦莲金娜一同去苏联。

瓦莲金娜决心回国,黎怀钰和妻子只好磋商,磋商的结果是:叫孩子们自己选择跟谁,这对父母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当问到黎远康时,他说要跟着父亲,他的姐姐却说要跟着母亲,孩子的归属问题,就这样决定了。作为父母,心却在流血,一双儿女,谁都舍不得。但是,残酷的现实,逼着他们必须作出选择。

母亲却做了一个决定:要偷偷把黎远康带走。

在走的日期上,她说了谎,告诉他父亲某天下午走。当时黎怀钰在工厂非常忙,50年代初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百废待兴,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当黎远康的父亲下午请假匆忙赶回家,想跟妻子、女儿道别时,回到家一看,已是人去楼空,顿时焦急万分,立马就跟工厂联系,工厂又与政府联系……

那时1955年8月初的一天,瓦莲金娜带着年幼的儿女登上了开往满洲里的火车。

黎远康跟母亲走的时候,并不知道去哪里,他就缠着妈妈问:“爸爸怎么还不来?你等爸爸来了我们再走啊!”

母亲却谎说:“一会儿你爸爸就赶过来了,我们先走。”

他们乘坐的是老式的普通列车,上车以后,黎远康一直为爸爸没能和家人一起走的事情和妈妈纠缠不休。

母亲给他一块手表让他玩以示安慰。黎远康被这块手表吸引住了,他把手表后盖打开,看见里面亮晶晶的齿轮,觉得新奇,他就停止了吵闹。玩腻了,他又开始吵闹。母亲指着窗外,秋高气爽,经过呼伦贝尔满目斑斓秋叶煞是好看,还有马、牛、鹿等动物,又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

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到了中苏边境城市满洲里,马上就要办手续出国了,然而,他们一家却被工作人员拦了下来。

随后,他的父亲赶到了。

一家人在满洲里滞留了一星期,黎怀钰跟瓦莲金娜再一次痛苦地商量孩子们的去留问题。

那时候,黎远康每天跟姐姐到他们租住房屋的院子里玩,透过玻璃窗,他看到父母在激烈争吵,心里感到惴惴不安。

最后,父亲带着黎远康送母亲和姐姐登上开往异国的火车。上车前,母亲和姐姐泪流满面。

黎远康当时还小,并不知道这一分别将意味着什么,他还劝母亲和姐姐:“妈妈你不要哭,姐姐你也不要哭,过一个礼拜我们就来接你们。”

年幼的黎远康并不知道当时父母的无奈,更不知道母亲和姐姐这一走就是五十五年,要想再见面是多么的难!

离开中国前,母亲带着姐姐和他在长春一家照相馆留下一张合影,这一张照片是母亲和姐姐留给他的唯一纪念品。

分别后,他对母亲的思念埋在心中。每当看到别的孩子摔倒,母亲将孩子扶起抱在怀里,黎远康就想,那个孩子要是自己该多好啊!

他渴望母爱的呵护,感觉母爱是人间最大的幸福。可是,这个在其他孩子眼中再平常不过的画面,却成了黎远康永远难以企及的奢望。

作为混血儿,黎远康成了同学嘲笑的对象。每次受到伤害回到家里,他都会拿出那张妈妈与他和姐姐的合影,一边哭,一边跟照片上的妈妈说话,心情才能渐渐平复下来。

母亲和姐姐离开中国后,黎远康就和父亲住在沈阳矿山机器厂的单身宿舍。

单身宿舍的生活,对于一个不满7岁的孩子来说,过于单调和枯燥。父亲上班时,他不愿独守空房,闹着要和父亲一起去工厂。

由于情况特殊,工厂的门卫就默认和接纳了这个有着褐色眼睛、棕黄色头发的特殊“小工人”。久而久之,“黎远康”这个名字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苏联孩儿”却不胫而走。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黎远康的父亲还坚持在职工夜校学习,年幼的他就像橡皮糖一样粘在父亲身上,常常是父亲在上课,他已趴在桌上睡着了。偶尔感到无聊,他自己提前回宿舍。回宿舍的路上途经一处乱坟岗,小小的他都会紧张地左顾右盼,嘴里吹着口哨给自己壮胆。

有天半夜醒来,黎远康看到爸爸在纳鞋底,爸爸想亲手给儿子做一双新鞋。看着爸爸低头纳鞋底的身影,黎远康心想,如果妈妈在,该多好啊!

1956年,父亲又重新组建了家庭。这一年秋天,由前苏联援建的洛阳矿山机器厂破土动工,黎怀钰响应国家号召,从沈阳调到洛阳工作,新家就一起来到了洛阳,“苏联孩儿”的名字也被带到这里。当两鬓双白的他寻亲视频在央视播出后,街坊邻里看见他,总会脱口而出:“瞧,他就是电视里寻亲的苏联孩儿!”

黎远康学习很努力,读小学和中学都跳级,1963年高中毕业时才15岁。1968年洛阳矿山机器厂招工,他20岁进厂当了一名工人。1972年结婚了,有一对可爱的儿女,过着稳定而幸福的生活。上世纪80年代,他通过机械部的统考,被录取到江苏工学院(现江苏大学)学习并取得了大专文凭。在上中学时他对无线电非常感兴趣,谁家收音机、电视机坏了找他就会修好。后来担任洛阳矿山机器厂电控分厂销售部的负责人。

他总是想,妈妈要是看到儿子生活得很好,看见自己的孙子,不知该多开心呢。

自幼与母亲分离,妈妈的样子对黎远康来说,或远或近,成了梦中的回忆。

尤为痛苦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不敢说母亲是苏联人,那份对母亲的思念,竟无法向任何人表白。

黎远康想念母亲,做梦都在找母亲。

记忆中,母亲有着美丽的卷发,有着温柔的大眼睛和温暖的怀抱。每天早上醒来,屋里总是弥漫着面包、牛奶和烤肠的诱人香味儿。

他家的餐桌前,一直给妈妈留着一把椅子,每隔不久,他就把刀叉擦拭一遍,他想,说不定哪一天,妈妈和姐姐还要回来住。她们在那边用惯了刀叉,中国筷子会用不惯的。逢年过节,全家在一块吃饭照相时,他多么希望有一天,母亲会突然降临,就坐在这把椅子上啊。

1982年,黎远康父亲得了淋巴瘤。看着在病床上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父亲,黎远康突然意识到,如果找不到妈妈和姐姐,那将是他爸爸一生的抱憾。

1983年,父亲病情加重。临终前,黎远康告诉父亲,如果有机会他想去找妈妈。当时,父亲已经说不出话来,只是眼里噙满泪水,一直在点头。那一刻,黎远康就发誓,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妈妈。

“父亲在母亲离开之后,组建了新的家庭,他不愿回忆这段经历。”黎远康说,父亲从不愿开口向他讲述他母亲的事情。这是人间悲剧,但母爱无边,不管任何艰难险阻,也挡不住黎远康追寻母爱的恒心。

黎远康去过政府的侨办,去过沈阳市公安局、北京红十字会,给前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写过寻亲信,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却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1988年,中苏关系解冻,从那时开始,只要有人去苏联,黎远康都要想法托人给当地红十字会带封信,信里面夹着的是母亲留给他的那张发黄的合影。

底片真的太旧了。黎远康让妻子去洗相片,照相馆的师傅说底片都发黄了,可能洗不出来。他只好说不要紧,你只管洗吧!这张老旧的底片洗了多少次,每次都洗七八张,黎远康认认真真地写好信,连同照片托人带过去,可是,每次都没有一点音讯。

年仅六七岁的黎远康珍藏着这张照片,直到照片上的混血小男孩已经变成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没找到日思夜想的妈妈。

黎远康的儿子黎明说,他常常看到父亲躺在床上,拿着那张老照片发呆,抹眼泪。

随着改革开放,到俄罗斯工作、学习、经商、定居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每当有朋友去俄罗斯,黎远康就请他们帮助寻亲。

2007年春节,黎远康照例每年都去看望教他高中的物理老师张炎欣。

老师对他说:“远康啊,你这个寻亲的事可以让我儿子帮帮你,我儿子在华为公司工作,现在就在莫斯科分部。”他告诉黎远康,俄罗斯有一档节目叫 《等着我》,已开播了10年,是俄罗斯国家电视一台播出,在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非常受欢迎,它无偿地帮找亲人、笔友、同学,把你的资料整理一下,然后叫我儿子带到莫斯科,到俄罗斯国家电视一台网站上做一个寻亲的网页,这样找起来可能会好一些。”

老师的一席话,让屡屡陷入失望的黎远康,终于看到一缕曙光。

2009年9月,中央电视台俄语频道开播,从那时开始,陆续有人和黎远康联系。

其实,就在黎远康寻找母亲的同时,那边的母亲也在寻找儿子。瓦莲金娜和女儿把资料也寄到了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等着我》栏目组。

栏目组工作人员发现,黎远康的资料与该栏目组保存的一份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寻亲资料十分吻合。他们一家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两方栏目组的工作人员,他们相商,一定要将黎远康寻亲的故事搬上电视屏幕,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不寻常的往昔岁月。

为稳妥起见,工作人员并没有将相关信息透露给黎远康和他的母亲及姐姐。

2009年的某一天,黎远康接到了中央电视台俄语频道给他打来的电话,询问他有关寻亲的一些事情。他有一种预感,五十五年的寻亲终于有了头绪。

同年12月14日,中央电视台派来三个人到洛阳来拍摄外景,并让他在12月25日到北京,后来又改成让黎远康的儿子到北京,黎远康赴莫斯科。但是,到底怎么回事,一点都没透露。

他在央视的帮助下办了签证,独自一人,第一次乘飞机赴莫斯科,俄罗斯俄中友好协会理事李宗伦先生到机场迎接。

通过关口,门口两个人举着牌子,上面写着:黎远康。

这天正好是圣诞节,他以这种形式到了莫斯科。俄方给他安排了住处,宾馆的名字叫Заря,俄语是“霞光”、“晚霞”的意思。

在临去俄罗斯前,俄语频道把相关事情给黎远康说了:“去了以后其他东西你随意带,但有两样东西你必须要带:一个是拖鞋,因为宾馆里一般没有拖鞋;一个是电源变换插座,那儿都是圆的插头,你带了变换器可以给手机、相机充电了。”

他把这两样东西都带了,到了宾馆发现,果真这两样东西是不可少的。

12月26日,李宗伦先生一大早就来到黎远康住的宾馆,约好带他看一下莫斯科。

他发现,莫斯科有几样漂亮的东西,地铁最漂亮。李先生带他坐地铁。莫斯科地铁站点都是哥特式风格,地铁各站的墙壁画有不同的壁画,非常豪华,给人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他们到了莫斯科红场。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莫斯科红场,比他想象的要小得多。黎远康这代人受俄苏文化影响很大,是读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长大的,当他到了红场的时候,这一幕瞬时在他脑海中闪现。

他参观了莫斯科的二战纪念馆。苏联卫国战争,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死了3500万人,这些捐躯的战士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为了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二战博物馆,以各种形式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一个个战绩,他为苏联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英勇反击德国法西斯最后取得胜利而感到深深的震撼!

二战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基地,黎远康参观时,有一个学校的小学生在集体参观,解说员正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展览馆里有一个人扮演成前苏联的老兵,戴着船形帽,学生都戴着红领巾,老师与学生时有互动。还有,俄罗斯的青年结婚时,他们会去两个地方,一个是二战博物馆,一个是红场上的烈士墓,怀念和感激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倍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在机场接他的时候,黎远康就问过李宗伦先生:“您在这是华人领袖,我有一个老师在这,不知您是否认识?他叫韩存礼,男,已定居莫斯科27年,是我高中的俄语老师。”

李宗伦告诉他,韩是他的前任。

李宗伦晚上请他到他所开的饭店,莫斯科列宁大街的礼花宾馆,饭店名字叫 “老北京”。在宾馆的第14层,黎远康如愿地见到了他的老师韩存礼。

韩老师没想到黎远康能来莫斯科,对他说:“远康啊,你让我帮你找你失散的亲人,我费了很大力气,但是没有结果。苏联当时回去的这些人,绝大多数没有到俄罗斯来,都是在前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五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找起来特别困难。”

黎远康充满信心地对韩老师说,他的亲人找到了。他坚信,这次莫斯科之行,即便找不到自己的母亲,也能找到自己的姐姐,不然媒体不会让他到北京、后来又催促办护照、然后到莫斯科来这样一个安排。

当时,央视为黎远康寻亲的事,安排了三拨人,一拨在电视台专门与黎远康沟通,跟他要资料、照片等,问他寻亲的细节;一拨到洛阳拍外景;还有一拨人是暗中策划,提醒他:“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要是找到亲人的话,是不是应该给他们带点礼物?”他就心里暗暗相信肯定有结果,但什么样的结果他不知道。于是,他买了银川的三宝之一:滩羊皮(拿起来像纸一样,很轻,白色,必须是刚生下来的羊,很适合老年人用),还带了一套景德镇的瓷器餐具。

12月27日上午,他接到一个电话,告诉他中午不要出去,有车来接他。在这期间,李宗伦先生给他配了一位翻译,一个名叫 “吉玛”的俄罗斯小伙子。

中午,李宗伦先生和吉玛一起,开车带他来到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电视台的安检很严,要把外衣脱掉,进行全身检查,才能进去候场。

就在这一天下午,黎远康和儿子黎明分别到俄罗斯国家电视一台、中央电视台,参加中俄两个寻亲节目的视频连线直播。

与此同时,黎远康的母亲、姐姐也受邀来到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等着我》节目现场。

黎远康被安排到一个演播室,每个人前面安放着一台电视屏幕,播放一些拍摄的场景,他不知这些视频是哪里,为什么要放这些视频。

黎远康母亲和姐姐,首先在演播室里与黎明通过视频连线见了面。

看到孙子黎明,已80岁高龄的瓦莲金娜问:“孩子,你爸爸现在在哪里?”黎明告诉奶奶说:“我爸爸现在莫斯科。”

听闻此言,瓦莲金娜一下子愣住了,她根本没有想到,分别五十五年的儿子突然间近在咫尺了!

与此同时,在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黎远康满腹狐疑地从后台走进演播大厅。

就在此刻,他看到了从他对面走来的两位老人,其中一位年龄在80岁左右,她们正目不转睛地打量他。

这时,节目男主持人米哈伊尔用俄语对黎远康说:“这就是你的妈妈,这是真的,这是真的!”又对瓦莲金娜说,“这就是您的儿子”。

听说对面的老者是自己的母亲,黎远康快走几步来到尚在惊诧中的老人面前,浑身不由自主地颤抖,情不自禁地跪倒在老人面前,泪如泉水般涌出。

“妈妈,我是鲍里亚……”

阔别五十五年了,黎远康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母亲,他在自己异国白发老母亲面前长跪不起,他用中国最古老、最庄重的跪拜方式,来表达思念之情,来表述感谢亲人之恩。

黎远康在母亲耳边低声说:“妈妈!我终于找到你了!”

一时间,莫斯科和北京的演播室里掌声雷动,台上台下一片呜咽声。

瓦莲金娜将儿子扶起,紧紧抱住,一遍一遍地说:“孩子,我也一直在找你,一直在找你啊……”

黎远康和母亲、姐姐互相用俄语、汉语叫着彼此的名字。

后来,黎远康才知道,节目开播前,他所待的房间与妈妈所在的演播厅只有不到50米的距离。他在小演播室等待时,面前电视屏幕所播放的视频,就是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在他母亲居住的城市阿拉木图采拍的外景。而他母亲所在的演播室,母亲看到的是中央电视台在洛阳拍摄的场景,母亲她们也是如在雾里。

在小演播室等待期间,组织者给黎远康安排了一个翻译,是个小姑娘,河南安阳市人。有了翻译,语言交流就没问题了。当电视台工作人员引导黎远康步入演播大厅时,那个做翻译的小姑娘紧随其后。随后,当小姑娘听到黎远康的母亲在台上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时,她惊呆了,随即从后台退了出去。

分别了五十五年后重新团聚的母子,有说不完的话。

当晚,黎远康在母亲的要求下,辞去俄方安排的旅馆,跟妈妈姐姐一同来到莫斯科市内的亲戚家。

在接下来的那些日子,老人经常拉着黎远康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说:“鲍里亚,我不是在做梦吧?”

黎远康掐了掐母亲的手腕饱含热泪地说:“妈妈,我们终于团聚了,我们永远不会再分开了!”

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还在锲而不舍地寻找失散多年的母亲,就是想让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在中国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次相聚见证了两国人民的亲情与友谊。

母亲拉着他的手,给他讲一些往事。讲到她当时在中国西北的时候,一次在路上有一个可能是算命的人叫住她说:“你有一个儿子,你将来有很长时间要和他分开,但你们还会团聚”。果然让他言中了,当时她还半信半疑呢。

母亲对黎远康说:“去阿拉木图我的家里看看吧。”黎远康想签证怎么办?他去阿拉木图,签证要在北京哈萨克斯坦驻中国的领事馆办理,哈萨克斯坦驻俄罗斯的领事馆会给他办签证吗?

于是,他去找韩老师,韩老师当即表示争取。

12月30日,黎远康和母亲、姐姐、韩老师一起来到哈萨克斯坦驻俄使馆,接待他们的是一个名叫阿依古丽的和蔼可亲的女孩儿,她听完黎远康五十五年寻亲及在莫斯科团聚的故事非常感动。她说,按照规定这个证是不能签的,但这是个特殊情况,让俄罗斯电视台发一个电传过来,然后把电传发给国内外交部领事司请示一下,如果得到国内肯定的答复,我们马上给予办理签证。

31日一大早,韩老师租了一辆车,带他去游览莫斯科,去了莫斯科大学。

韩老师是上世纪50年代公派留学生,就读于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在那里,黎远康看到了歌曲中传唱的“列宁山”,其实莫斯科大学旁有一个土坡就叫“列宁山”。莫斯科大学是开放性的,没有围墙,进去就跟走街道一样,很肃静,很漂亮。他们还去参观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

这时,韩老师接到哈萨克斯坦驻俄罗斯大使馆领事打来的电话,说 “你们来办签证吧”。于是,他们为这段跨国相聚,破例办理了签证。

2010年元月4日,黎远康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和哈萨克斯坦驻莫斯科领事馆的帮助下,来到了妈妈与姐姐生活的地方,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

清晨,母亲给他做好了早餐。时隔半个多世纪,坐在餐厅里吃着妈妈烤的面包、红肠,还有妈妈自酿的苹果酒,童年时的感觉又回来了。

他姐姐是在一个科研部门工作。当年,母亲带姐姐从中国回来并没有到阿拉木图,而是去了西北比较寒冷的嘎拉干达市。她们是从中国回来的,受到很多限制,有人监视,她们每个礼拜都要去相关部门报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去报告的次数越来越少,一个月去一次,三个月去一次,一年去一次,再后来就没有限制了。母亲被安排在煤矿工作,带着安全帽,检测坑道里的空气,看瓦斯是不是超标。母亲工作的环境比较差。外公把姐姐接到了阿拉木图,姐姐在上高中前(十二年级),就是跟着姥爷在阿拉木图生活的。姐姐在前苏联上了大学,她学习成绩优秀,成为一名博士,后来在阿拉木图一个科研机构工作。

这几天,他觉得似幻似真,就跟变魔术似的,不可能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呈现在他眼前。

他来到阿拉木图,认识了一些亲戚,还有姐姐的朋友、同学,重温了母子在一起时那些曾经缺失的美好时光。那段时间,他真的感觉每天都恍恍惚惚,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有时在回忆,有时又回到了现实,思绪一直在时空颠倒中跳跃,觉得每天都是晴朗的,一切都像在梦中。

“孩子,你说我是不是在做梦啊?”即使见到儿子已经几天了,母亲仍时不时地问他。

黎远康总是紧紧攥着母亲的手说:“妈妈,这不是做梦!我就在你身边!”

在阿拉木图的二十多天里,黎远康和母亲、姐姐一直沉浸在团聚的幸福之中。妈妈和姐姐疼不够黎远康,带着他逛商场、看市容、游景区、吃美食。

邻居们听说瓦莲金娜带着儿子回家来了,都登门送上祝福。走在大街上、商场里,许多素不相识的人认出他们,纷纷祝福他们一家团聚。

有一天,在阿拉木图一所医院里,当地一位老太太和她的女儿认出了黎远康一家,开车把他们送回家。在聊天中得知,老太太的姑娘在做生意,卖鞋,所有鞋都是从中国进的。她们把他和母亲送到一个名叫“绿色巴扎”的综合市场,就分手了。

走进市场,物资很丰富,好多蔬菜都来自中国,有包装的娃娃菜,印有“中国云南”字样的蔬菜。在母亲家,他还看到产自广东阳江的菜刀、山东的味精。总之,中国产品在阿拉木图比比皆是。在亚联商场,所有的物资几乎都是来自中国,黑龙江的压缩木耳,中国的生抽、老抽等一应俱全,还看到了河南郑州出的破碎机。

他从莫斯科到阿拉木图一个月,很少吃到大米饭,对这里的面包、红茶、奶酪、沙拉之类的饮食,有些不习惯。

在阿拉木图,正好赶上姐姐生日。生日那天,他祝姐姐生日快乐,给了姐姐100美元,让她自己买生日礼物。

那天,来了十几个亲朋好友,拼了一个长长的桌子。黎远康为大家做了几个中国菜。姐姐拿出考究的餐具和酒杯,与大家共享五十五年来最快乐的一个生日。

黎远康要回国了,母亲和姐姐忙着为他挑选礼物。黎远康说,他想要勺子和叉子,等母亲和姐姐来洛阳时,她们能用上习惯的餐具。母亲和姐姐满足他一切要求,送给他136副各式各样的勺子和刀叉,用箱子装的。

2010年8月,瓦莲金娜和黎远礼转道北京到洛阳探望黎远康全家,中央电视台俄语国际频道的工作人员专门到机场迎接,向她们送上鲜花。黎远康一位大学同学把北京的一套住房腾出来供她们居住。黎远康的妻子和女儿陪着她们在北京游玩了一个礼拜,游览了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名胜古迹,后来乘火车去洛阳。

黎远康知道母亲和姐姐爱吃面包,买了好多,还打趣儿地说:“妈妈,我家楼下有一座漂亮的面包房就是专门给你们盖的!”

为了母亲和姐姐的到来,他将床上用品全换成新的,茶几上摆满了山竹、莲雾等各种水果,冰箱里放着妈妈最爱吃的面包、牛奶和红茶等。

母亲和姐姐在洛阳住了一段时间。临走,黎远康采购了好多中国特产,装了十几个旅行包,恨不得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母亲带去。但是,礼品再多,也无法表达儿子对母亲的爱。

2014年11月18日,黎远康带着北海的珍珠项链前往哈萨克斯坦看望母亲和姐姐,并于12月一起飞到中国北海,在这里度过一段温馨而美好的滨海之旅。

在北海期间,一家人享受着难得的相聚时光。黎远康带着母亲、姐姐乘坐渔船出海,一家三口在船上欣赏美丽的海上风光,一起游览银滩秀色,吹海风,踏海浪,笑声不断,享受着难得的温馨时光。这是他们阔别五十五年后的第四次相聚,每一次团圆,都使黎远康深感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十分珍惜。

北海秀丽的风光、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民风,让黎远康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短短几天,他带她们踏遍了北海所有的旅游景点,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银滩、金海湾红树林、侨港镇、涠洲岛、老街……北海的风土人情令来自异域的老人赞不绝口。

黎远康说,他们母子重逢后的三年里,母亲三次来到中国:一次是2010年8月,妈妈和姐姐到洛阳探亲,还游览了北京和海南;一次是2010年11月,母亲和姐姐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在北京参加“中俄跨国寻亲大型公益节目《等着我》”的拍摄;还有,就是这次直接飞来广西北海。

母亲回到哈萨克斯坦,黎远康每天都要通过网络视频和母亲通话聊天唠家常。五十多年不见,他和母亲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现代化的通讯方式拉近了两国家人的距离,犹如燕子衔泥垒巢,一口一口填满了离散半个世纪的沟壑,他们母子共享着丰硕的欢悦。

“天之大,唯有你的爱完美无瑕;天之涯,记得你用心传话”,这首《天之大》的歌词,正是对黎远康心中那份坚守五十五载寻母的真实写照。

“有了你,我才有家。”相隔五十五年,黎远康终于与母亲团聚。

“等着我,我会归来,在岁月那边。一切虽然很遥远,又像在眼前……”为了母亲,为了家,他坚守着那份信念。

黎远康家庭的离散与团聚,是家事,也是国事,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从黎远康一家的人生际遇,折射出宏大的时代背景。

母亲寄语:愿世界和平,愿国与国、人与人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也是每一位母亲最大的心愿。

责任编辑 刘淳

猜你喜欢

阿拉木图姐姐母亲
Cлово месяца
认识“黑”字
十声姐姐等
阿拉木图申冬奥“仍有胜算”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