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风宋韵里的杏花村美酒

2017-11-14

黄河 2017年3期
关键词:竹叶青温庭筠杏花村

若 寒

唐风宋韵里的杏花村美酒

若 寒

武则天:看朱成碧思纷纷

说起汾酒,就不能不提和汾酒有关的诗与诗人。

山西表里山河,自古为文人雅士聚居之地。唐代能排得上号的大诗人中间,有不少就是山西人,比如白居易、王绩、温庭筠等,甚至还有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也是并州文水人。这几位的身份很有趣,一个是篡了儿子的位,自己当了皇帝,给本来可以圆满的李姓王朝画了个破折号——偏偏就有了这么一位外姓人,抢了老李家的江山,还是老李家的媳妇,你说,这是何等的幽默。关于这位女皇帝的功与过,自不必细说;其余三位,一个是想当官便当了一辈子官的,一个是不想当官却不得不当官的,还有一个是想当官却一辈子当不上官的,他们的命运,偏偏又掌握在一家人的手里,历史原来如此有趣。

他们四个,都留下了关于杏花村和汾酒竹叶青的诗句。武则天,本来位高权重家国天下,却是唐代当之无愧的“高产作家”。史书上说她“在位二十二年,有《垂拱集》百卷,《金轮集》六卷,今存诗四十七首”,政务之余,还能有如此雅兴与精力,且选入集子里的就有近五十首 (或许比现在各种版本的年选质量要好得多),让人不得不佩服。她有一首《游九龙潭》这样说: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

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这个九龙潭,全国大抵有五六处。但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看来,像极了后来被清顺治帝御批 “后龙风水禁地”的河北兴隆县九龙潭。我不太清楚唐代对皇后回娘家有没有什么具体规定,但从长安到兴隆县的九龙潭,毗邻文水的汾州府却是必经之地。也许已经到家门口了,浩浩荡荡的皇家仪队却没有丝毫要停歇的意思,从老家并州文水到京都长安,不过几百里之遥,但是从乡间的无忧无虑到纷杂的宫闱争斗,武则天却整整走了几十年。她有些疲倦了,仪队在向晚时分终于到达了九龙潭,借着夜色,她捧起一杯从皇宫里带出来的竹叶青酒,浓浓的思乡之情瞬间涌上心头。她似乎看见了九龙潭壁上正在飞翔的凤和游动的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不知不觉,已然微醺。已经有些发红的脸颊,映在盛酒的夜光杯上,仿佛一朵盛开的芙蓉。晚风徐徐吹来,她知道,自己早已不是那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武家大小姐了,她是皇后,是一国之母啊。

武则天活了82岁,她一生的经历,成了一段传奇。竹叶青的功效里有一条 “延年益寿,增强免疫力”,也不知大周皇帝的高寿,是不是常饮竹叶青的缘故。现在汾酒厂的竹叶青有句宣传语叫“一日三杯竹叶青,越活越年轻”,倘若武则天可以神游今日的杏花村,说不定这首诗可以改写为:

酒中浮竹叶,满桌皆芙蓉。

一些大唐的气象,竟瞬间弥漫开来。

王绩:从来玉壶横日月

说完帝王事,再看看由隋入唐的山西人王绩,这实实在在是个诗人。《全唐诗》总共才900卷,就收录了他整整一卷诗,诗酒风流队里,秀才们大多是因为弄不到官做,穷困潦倒,才饮酒赋诗的,王先生的官却不“跑”自来,而且,他当官只为了喝酒,有酒醉就行,没有,就撂倒不干。所以介绍这个人,就得先说酒。

王先生名绩,字无功,山西绛州龙门人。大名鼎鼎的司马迁,就是他的老乡。哥哥“文中子”王通,名气也大。王绩少年时,人称作“神仙童子”,后来隋炀帝大业年间,高中孝廉,官拜秘书省正字(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待遇,黄庭坚有云:“正字不知温饱”,看来这是个清水衙门的官职)。如此清要之职,只要好好干,以后混个宰相当一当,也不是没有可能。偏是他说朝中做官麻烦,要求外放,去那扬州六合县里,作了个县丞。作了县丞却不问政事,只管喝酒。半点政绩没有,果然无功。

无功怎么样?专门喝酒。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他便自称“五斗先生”。仿冒影射,王先生一千多年前便已经使用过了。不要说这秀才一天到晚醉醺醺,他清醒得很,晓得隋王朝就要天下大乱,农民就要起来造反,当官的就要大难临头。“网罗在天,吾将安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假装生病,轻舟夜遁还乡而去。后来又因为怕人家说他是“前朝官”心怀旧主,不肯听本朝天子的话,才又响应朝廷的号召,担任了个“待诏”的小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调研员”,待诏官没有具体的职掌,皇帝有事,找你商量商量,说得投机,立即改官启用;不高兴,你就在那里待着吧。

说来也怪,姓王的这一回不装病不脱逃,他言道:虽然“待诏俸薄,况萧瑟,但良酿三升,差可恋耳。”有酒可以白喝,要干。主管官员听到后哈哈大笑,说三升良酿绊不住王先生,干脆每天给他免费供应一斗酒。听说太乐署史焦大人家酿的酒绝佳,他便要求调去当副手。三天两头打报告,死搅蛮缠,终得如愿。后来焦大人去世,他立即翻脸,说不干就不干,“以疾罢归”,装病辞官回乡而去。从此再不过问世事,连本州刺史问上门来,他也不与人家见面。成天“对酒但知饮,逢人莫强牵。倚垆便得睡,横瓮足堪眠。”“此日长昏睡,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倔是倔了点,倒也耿直可爱。

古往今来,罢官还乡的酒客多得很,吃醉了少不了还要发几句高级牢骚,有的还要骂人。这样的“愤青”,哪里也可以找出几打。偏是他非但从来不发牢骚,而且很识时务,说是要醉大家醉,“何忍独为醒”,用不着装假正经。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全其首领,平平安安,终老山林。这样不讲原则、不分是非曲直,是否适合当官?当然不好说。好在王先生有自知之明,早早辞官不做,只管喝他的酒。不适合当官,喝酒总可以吧!

于是,他写了五首《过酒家》,其中第三首诗云:

竹叶连糟翠,葡萄带曲红。

相逢不令尽,别后为谁空。

竹叶酒,是汾酒经过浸泡竹叶后的再制酒,呈浅绿色;葡萄酒,则是红的。王先生原本山西人也。你看,山西杏花村的“竹叶青”酒,历史多么古老!红葡萄酒在我国内地的历史,又是何等的悠长!时下但有酒厂处,便有所谓酒文化,说他们那里的酒是如何的源远流长。以我看来,我们山西杏花村的汾酒厂该好好感谢这王先生:有了如此确凿证据,纵是那称作是“唐时宫廷酒”的剑南烧锅,又怎能与山西的“唐代竹叶酒,今日竹叶青”相提并论?

王绩不仅爱喝酒,对酒还特别有研究,写下了一部《酒谱》和一部《酒经》,收录在清代陈梦雷编辑、经由皇帝老人家批准刊行的特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里。以一个酒徒的身份,独有两部关于酒的权威性专著,已是极其难得,其事迹,又由元代西域人辛文房列为《唐才子传》的第一篇。如此这般看来,王绩应该算是最好的中国白酒形象代言人了。

薛能:浮生能知几日醉

还有一位,他本是汾阳的老乡,少年时出外求学,后来到西蜀(今四川)做了官,这便是薛能。薛能,字太拙,汾州(今汾阳市)人,登会昌六年(公元846年)进士第。史书上说他“能癖于诗,日赋一章”,是个典型的高产诗人,有集十卷,今编诗四卷。有了这些作品,在大唐的文艺圈里,老薛也算有头有脸的人了。关于薛能的生平,在宋人晁公武的《郡齐读书志》所撰《薛能小传》中称:“生年不可考”,据笔者查阅《全唐诗》、《汾阳县志》及有关资料,薛能在32岁时“登会昌六年(公元846年)进士第”,那么薛能应生于唐元和10年,即公元815 年,与另一诗人温庭筠(812-870,太原人)基本属于同一时代的人。

薛能在《全唐诗》中留下的作品并不多,其中一首《春日北归舟中有怀》便提及了故乡汾阳杏花村:

尽日绕盘飧,归舟向蜀门。

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

净镜空山晓,孤灯极浦昏。

边城不是意,回首未终恩。

从诗名可以看出,薛能写这首诗时间是在“春日”,并且要“北归”,在舟中有怀而发,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每日围着宴席与前来送别的朋友们饮酒交谈,今天终于可以启程了。回家的船正渐渐驶出了四川,西蜀大地此刻烟雨迷朦,等到了旅途尽头的杨柳渡,被雨打湿的小舟也该风干了吧!故乡杏花村那边的山,想来也该热起来了。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对着镜子独自哀叹,心中的悲凉或许只有两岸绵绵空山才知道。夜深了,一盏孤灯在苍茫的大江之上,显得是那样的昏暗。在边城做官,一直都郁郁而不得志,回首往事,多少年一直为了功名奔波在外,竟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未能报答。

“归舟”向蜀门的“向”字该如何解释?是进去还是出来?在薛能的小传中,有“福徙西蜀,奏以自副”,说明他是在西蜀做过官的,可能属于我省最早的一批南下干部,且做了不小的官。要“北归”,那自然应是驶出“蜀门”,故“向”应作“驶出”讲。关于“杨柳渡”的解释,首先肯定它是一个渡口,即上下船的地方,在《汾阳县志》中有记载,古有“汾州八景”,之一便是“汾水行宫”,传说为隋炀帝所建,是长安通向江南的必经之路,既然称之为行宫,那必然是修了渡口的。清代陈彤咏《汾水行宫》中有一句“塞柳还疑未姓杨”,说明行宫周围曾植有大片柳树,所以称之为“杨柳渡”。

顺便说个小常识,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清代名士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卷九十》中引用唐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讲了这么一件事:大运河开通后,有人给皇帝出主意,说在运河上挖个口子,水路就到家门口汴梁城了,出行时方便得很,相当于现在修了一条辅路。皇帝老儿便从洛阳起身,给江淮诸州下了圣旨,造了大船五百只备用。等坐着龙舟到了大梁,靠岸又找了家装修公司,对龙舟“砌以七宝金玉”。这还不算,且听史书如何说:“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

以我看来,这个隋炀帝,真是要多变态有多变态。不过他和汾酒也还是有点关系,在长篇历史小说《大唐第一公主》里隋炀帝招安宇文成都时说:“将朕面前这坛上好的汾酒赐给宇文壮士!”遂成就一段风云岁月。接着释诗。第四句中“杏花村”之解,唐代山西诗人温庭筠有一首《与友人别》,诗曰“晚风杨柳社,寒食杏花村”,与薛能的“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有不少相似之处。况且温庭筠是太原即今晋祠一带人,送别好友时到离家不远的名酒产地杏花村共觅一醉,也是可以理解的。故两者诗中所说“杏花村”应该是一个地方,与两人同时有关联的,也只能是今天的汾阳杏花村。另外还有一点,为什么薛能要提到杏花村的“山”?薛能幼年在汾州卜山书院求学,“卜山书院”为古汾州八景之一,传说孔子弟子卜子夏(汾阳西河人)在此地山中设馆教书,诗中的“山”,或许就是薛能的“母校”——卜山书院的所在地卜山,也即今天的子夏山。

在唐代,蜀地属蛮夷之地,是当时中国疆土的边缘。薛能在此地作官,此时自二十岁出外寻求功名离家已近三十年,要命的是,连口汾酒也喝不上,发出“边城不是意”的感慨,也真难为他老人家了。

白居易:老后谁能惜酒钱

开头提到的那位想当官便当了一辈子官的大诗人,就是白居易,诗名远播天下,可谓一代诗豪。白居易老家山西太原,曾祖发迹后,举家迁往陕西渭南,祖父又迁到河南,北上南下,一家人挺能折腾的。白居易从小在河南长大,但骨子里却继承了山西人耿直的秉性,史书上说他:“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天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这个人的一生,从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正五品上)到江州司马(六品上)这样的地方小吏,可谓大起大落,然而他却最终能大彻大悟,也算不虚“诗佛”此名。况且,七十一卷之多的《白氏长庆集》,也足够他流芳百世,他的诗名与酒名,绝对要比主宰他命运的那位晚唐皇帝大得多。

不论如何,他总是当了一辈子官的。面对官宦场上的风云与争斗,也许有一肚子话要说,但是没有听众,没有可以交心的人,或者说他一开始就不愿意让人知晓自己内心的困顿,连好朋友刘禹锡都不能担负这个角色。宝历二年(826年),白居易因病罢苏州刺史,刘禹锡也离任和州,二人在扬州相遇。宴会上,白居易亲自把箸击盘,慷慨悲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听后非常感动,即席回赠白居易一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都是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中国古代的文人,因为不能倾诉而憋出病来的人不在少数,怎么办?惟有喝酒,所谓一醉解千愁,在酒精的麻醉之下,成佛成仙,自是随心所欲。

白居易当然不是一般人。这位在众人看来“一般一般,唐代第三”的大诗人,比起李白、杜甫来,无疑生活化了许多,也人情化了许多。他邀人喝酒(《蔷薇正开春酒初熟因招刘十九张大夫崔二十四同饮》),同时还拿酒换东西(《和乐天以镜换酒》,刘禹锡),甚至,老先生还继承祖业,自己迷上了酿酒,《全唐诗》收录他的一首《咏家酝十韵》:

独醒从古笑灵均,长醉如今敩伯伦。

旧法依稀传自杜,新方要妙得于陈。

井泉王相资重九,曲糵精灵用上寅。

酿糯岂劳炊范黍,撇篘何假漉陶巾?

常嫌竹叶犹凡浊,始觉榴花不正真。

瓮揭开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

捧疑明水从空化,饮似阳和满腹春。

色洞玉壶无表里,光摇金盏有精神。

能销忙事成闲事,转得忧人作乐人。

应是世间贤圣物,与君还往拟终身。

白老先生擅长借物喻情,他对酿酒还是有相当感情的,否则不会达到“能销忙事成闲事,转得忧人作乐人”的境界。无论是先生笔下“小青衣动桃根起,嫩绿醅浮竹叶新”还是“瓮头竹叶经春熟,阶底蔷薇入夏开”,都说明他对竹叶青酒有所偏爱。果不其然,经他亲手酿制的竹叶青美酒“捧疑明水从空化,饮似阳和满腹春”,这是何等的痛快淋漓!从“曲糵精灵用上寅”和“瓶封贮后味甘辛”两句看,则是古代汾酒制法的必要工序,汾酒就是竹叶青的底酒,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这是汾酒的特征,也即“味甘辛”。后来中国微生物学界泰斗方心芳老先生总结汾酒酿造七大秘诀时,就提到了“曲必得其时”,也印证了这一点。所谓家酿,那必是将技艺代代相传,酿出美酒后供自家享用的,史书上说汾州府在唐代鼎盛时期有“七十二家酒坊”的盛况,而白居易祖上所居太原与汾州不过是半日路程,白氏家族的酿酒技法,未尝不就是从这里学来的。老白家酿出的汾酒,莫非就是“老白汾酒”的前身?

有时候,喝酒也能喝出好运气来。到了晚年,白居易似乎又开始官运亨通,“官至太子少傅”,成了皇帝身边的人,这个官职就是正二品了,实际后来的“刑部尚书”一天也没有做过,相当于退休时朝廷给了个正部级待遇。美酒一定不缺了,但不知月朗星稀之夜,白老先生还能否回忆起当年亲自动手酿酒的情形?

温庭筠:劝君莫惜金樽酒

除了前文说过的那位不想当官却不得不当官的王无功大人,还有一位想当官却一辈子当不上官的大诗人,这就是温庭筠。温庭筠年轻时才思敏捷,写得一手好文章,然而总也考不中,只好在乡间游荡,也无法“被就业”。待业期间,曾写了一首《与友人别》的好诗:

半醉别都门,含凄上古原。

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

薄暮牵离绪,伤春忆晤言。

年芳本无限,何况有兰孙。

诗的意思,就是和友人在杏花村吃了点便饭,喝了个半醉,要送他走了。温庭筠生于山西祁县,幼年时随家人迁到江淮一带,成年后定居在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和白居易白老夫子的祖上一样,也是挺能折腾的一家人。未取得丝毫功名的温庭筠,像只丧家之犬,落魄游荡于陕西、山西、河南一带,再不济就回老家祁县,会会儿时好友,喝喝酒,吟吟诗,听听中路梆子,倒也洒脱。这个人不管走到哪里,身上总是甩不掉山西人的秉性。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55岁之前考试竟然一次都没有中过,按理说这个年龄,该是功成名就退居二线了,但他仍不死心。56岁这一年考场上发生的一件事,彻底绝了他的心思。

大中九年(855年)科举考试,沈询主春闱,温庭筠大闹考场,弄得满城风雨。这里的原因,是温庭筠有个“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作弊。有了这个名声,沈询老先生便对温庭筠特别对待,命令他坐在自己面前参加考试。温庭筠才不干呢,因此大闹起来,严重扰乱了考场纪律。据说这次虽有沈询的严加防犯,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朝者肯定不愿意录用他了。好在朝廷还认他是个人才,把他派往襄阳 “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56岁。在襄阳呆了几年时间,61岁时去了江东,62岁那年冬天又回到了淮南。当时令狐陶在淮南主事,早些年温庭筠在京师长安为官时,曾和他有过矛盾。有一天晚上,温庭筠喝醉酒在街上撒酒疯,竟被巡逻的兵丁打了耳光,连牙齿也打脱落了。他将此事告诉令狐陶,令狐陶却故意不处置这些无礼的兵丁。兵丁们纷纷说温庭筠的“狭邪丑迹”,说他品行如何如何坏,不久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就传了到京师。63岁老翁,被打脱了牙齿,还落了个“为老不尊”的坏名声,只好亲自到长安,到处为自己雪冤,可怜之极。

这个好斗且恃才放旷的老头子,在一首名为《杏花》的诗中,表现出了凄婉而无奈的心情,其中两句是这样说的:

正见盛时犹怅望,岂堪开处已缤翻。

情为世累诗千首,醉是吾乡酒一樽。

这一樽美酒,杏花缤纷,山河入梦。

赵构:但愿樽中酒不空

竹叶青酒的故事,似乎从来不乏皇帝的参与。中国历史上四大高寿皇帝,南朝梁武帝萧衍、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南宋高宗皇帝赵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都与汾酒和竹叶青酒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这四位,均已过了“杖朝之年”,也就是80岁以上。《礼记·工制》讲: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当然,朝廷就是他家的会客室,能不能拄拐杖,那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待遇,就像佘太君手里的龙头拐杖,是皇权的象征,这是旁话。

梁武帝萧衍活了86岁,被奸臣侯景囚禁,活活饿死。他的三儿子,就是留下了“兰羞荐俎,竹酒澄芳”诗句的梁简文帝萧纲。这位萧三郎当了皇帝后,给自己起了个萌萌哒年号:大宝。遥想当初三郎登基,肯定许下了诸如“大宝天天见”之类的美好期望,只可惜,两年之后便又被侯景所杀。这里的“竹酒”,应该就是最早的竹叶青酒,能够得到如此推崇,定然是从小受了他爹的耳濡目染;第二位武则天,高寿82岁,前文已经说过她与竹酒的渊源;第三位宋高宗赵构,南宋第一代皇帝,21岁时即位,虽然活了81岁,但在56岁时就把皇位禅让出来,甩手不干了,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没有担当精神。治国虽无方,老赵却十分精通诗词书画,尤其书法,堪称一绝。他在《翰墨志》中说:“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故晚年得趣,横斜平直,随意所适”,足见造诣颇深;第四位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还有个更为妇孺皆知的称呼:乾隆皇帝,从乾隆二年至乾隆七年,御批的七份关于白酒的奏折中,四份就是针对山西汾酒竹叶青的,真正形成中国酒业“南绍北汾”的大格局,即始于康乾盛世,这是外话。

两宋之交,风雨飘摇。天下于我又算几何?看破了红尘,那就喝酒。

赵构存世之词并不算多,但艺术性都比较高,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这组《渔父词》,其四曰:

青草开时已过船,锦鳞跃处浪痕圆。

竹叶酒,柳花毡,有意沙鸥伴我眠。

“明细火,倚孤松。但愿樽中酒不空。”几十年盛宴之上的觥筹交错,总归是缺少些意蕴的。忽然醉中惊坐起,遍寻知己无一人,只有在众人的注视之下酩酊大醉,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旷世的孤独。那就带上美酒,出发吧。

许是春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最初读到这首词的时候,我以为柳花即是柳絮,轻扬可飞,《神农本草经》中有“柳花如雪”的描述,这种意象,要多美有多美。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晚春时柳花中结出细小黑籽,花落而絮出,谓之柳絮。以柳花为毡,看锦鳞飞舞,酌青青竹酒,有沙鸥伴眠,符合了中国传统文人全部关于浪漫的想象。从江湖之远到庙堂之高,难;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更难。而在这难易之间,也许只要一杯醇厚的竹叶酒就够了。我以为,饮酒觅醉,并不是为了“出世”,而是为了更好地“入世”;并不是为了“识己”,而是为了更好地“识人”。而普天之下,还有什么能比后者更重要呢?面对一堆烂摊子和一群无能的大臣,除了喝酒,他还能干什么?

许是,他在麻醉自己,懦弱的性格早就注定了这场悲剧。

《渔父词》共十五首,作于绍兴元年,即宋高宗赵构即位的第五年,“靖康之耻”的阴云仍然密布头顶,要知道在这场大灾难中,他的父亲宋徽宗赵佶被金人掳去折磨致死,而他的母亲、妻子、女儿、姐妹更是惨遭金人凌辱,东京汴梁城被洗劫一空,十万汉人为奴,北宋宣告灭亡。正是“重振赵家旧河山”的关键时候,他却还能作出这样闲逸的句子,真是个千古奇人。

不说也罢。且看南宋杨万里在《诚斋集》中的这一段话:

“高宗初作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最后作孙过庭字,故我孝宗与今上皆作孙字。”

酒,可以麻醉一个人的身体;悲哀,则能麻醉一个民族的精神。

宋祁:为君持酒劝斜阳

酒能乱性,佛家忌之;酒能养性,仙家饮之。故无酒学佛,有酒学仙。北宋的“红杏尚书”宋祁,就是个实实在在的仙人。史书上说他“为人喜奢侈,多游宴”,现今存世的1578首诗词中,三分之一都在讲喝酒。他有一首《锦缠道》这样写: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

睹园林、万花如绣。

海棠经雨胭脂透。

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春,恣歌携手。

醉醺醺、尚寻芳酒。

问牧童遥指孤村,

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后两句似曾相识,应是源于晚唐杜牧的《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其说是借鉴,不如说是注解。那么,历史上“杏花村”为何就成了美酒的代名词?我更愿意从实用的角度来考证它。北宋著名的酿酒专著《北山酒经》中所收录的一种制酒方法是:“酸米入甑蒸,气上,用杏仁五两(去皮尖)。蒲萄二斤半,与杏仁同于砂盆内一处,用熟浆三斗,逐旋研尽为度,以生绢滤过,其三半熟浆泼,饭软,盖良久,出饭摊于案上,依常法候温,入曲搜拌。”这是典型的黄酒做法,而我国严格意义上的蒸馏白酒,就是在唐宋之交脱胎于黄酒的。杏仁作为一种药材加入酿酒原料当中,既能抑制去除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邪杂味,更能激发出酒体的香气。而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有着酿酒传统的村庄,百姓们必然会在房前屋后种植大片杏树,用来收取杏仁,于是就形成了“杏花村”,所以,“美酒”与“杏花村”就有了天然的联系。与杜牧《清明》诗中“欲断魂”不同的是,宋祁这首词中,满是春风得意的神色,否则也不会“醉醺醺、尚寻芳酒”了。

宋祁的最大成就,大约就是和欧阳修共同编撰了《新唐书》,从而擢升为工部尚书,又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故称“红杏尚书”。天圣二年,宋祁26岁,这位才华横溢的“酒仙”与其兄宋庠同举进士,礼部本来拟定宋祁为第一,宋庠为第三,但是中间出了一个小插曲,章献皇后觉得弟弟是不应该排在哥哥前面的,于是定宋庠为头名状元,而把宋祁放在第十位。事实证明章献皇后是有远见之明的,《宋史·宋庠传》评价他“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是相当勤奋的一个人,这一点,应该比宋祁强很多。

每每读到词中的“遥”字,我的心便凛然一惊。“遥”定然是有着比较远的距离,杏花深处,人家也好,酒家也罢,那是远离尘嚣的心灵归宿,是对疲惫的最好慰藉。“遥”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无奈。无论是杜牧还是宋祁,抑或是千千万万的文人骚客、达官贵人,谁不想抵达这样的净地,抛开世俗纷争,纯纯粹粹地喝一碗,酒?

这样一段似乎近在咫尺的路,只因满身功名,只能遥遥相望。

而我们,又何尝不是“生活在别处”?

结尾:多余的酒话

酒的精神属性,要远远大于它的物质属性。如果抛开了酒的文化底蕴,犹如一个人缺失了脊梁,是无法站立的。从一杯薄酒中,我们品出了醇厚,品出了人生百态、世事炎凉,更品出了年少时心底的柔软与纯真。而今,我已步入中年,无日不为生计而打拼,酒成了敲门砖、领路人,谋生之不易,常常令我在醉后潸然泪下。在寂静无人的夜晚,多么希望,你与我共同聆听一杯酒的低声倾诉。

请记起他年轻时的模样。

责任编辑:王国伟

猜你喜欢

竹叶青温庭筠杏花村
2022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
A New Species of Trimeresurus Lacépède,1804 (Squamata:Viperidae) from Southwestern China,Vietnam,Thailand and Myanmar
杏花村更新重建探讨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Trimeresurus from Southwest China(Squamata: Viperidae)
杏花村文化研究的学术审思
Destacadas
考场上的免费『枪手』温庭筠
咸阳值雨
毒蛇斗不过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