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照那些事儿
——评《唯有香如故——透过诗词看李清照》

2017-11-14臧子逸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8期
关键词:首词李清照历史

臧子逸

清照那些事儿

——评《唯有香如故——透过诗词看李清照》

臧子逸

《唯有香如故——透过诗词看李清照》是云南昭通女作家张绍九(笔名焰菊)关于李清照诗词的长卷散文著作。本书从历史学和文学的角度分析了李清照的一生及其词的创作。张绍九是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云南大学文学硕士,资深传媒人。长于散文、文艺评论、小小说等的写作。张绍九的作品有数十万字发表于《文艺报》《云南文艺评论》等全国、省、市级报刊,出版有《感受“阿莱夫”的光辉》等文艺研究专著。

我国的文学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春秋时诸子百家的经典,到六朝骈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的文学历史一直也没有中断过。可是纵观历史,这些文学作品却绝大多出自于男性作家之手,女性文学家能让我们公认了解、并且叫得上名字的恐怕又少之又少,也只有班昭、蔡文姬、卓文君、上官婉儿、道韫、李清照这寥寥几位。可要再说到人人都知道,并且随口能说出其一两首作品的女文学家,估计也只有李清照一位。在中国历史中文坛几乎受男性支配的情况下,既没有主流话语的认可,也没有女性作家群在背后的支持,李清照单枪匹马闯入男性统治的文学领域,用一身才情、不顾世人眼光的行为,硬生生撕开一个女性创作文学的缺口。这份才华胆气,恐怕千古之下,也只有李清照一人。

张绍九这本《唯有香如故——透过诗词看李清照》,选取了大量的李清照有代表性的作品,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并结合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还原出李清照的人生轨迹与作品风格相一致的发展变迁过程,并且从女性视角出发,由于作者也是女性作家的缘故,在很多方面能够感同身受,其分析中的女性特有的感受,也较之男性视角下的分析更具说服力。此外,由于张绍九历史学和文学的双重教育背景,也使得本书里既有翔实的史料证据,又充满散文闲适优美的分析。在我看来,张绍九这本散文著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一、史学与文学的有机结合

也许与张绍九四川大学历史系的学科出身背景有关,本书中常常会有史学考证的“学院派”风格,这种文风让人眼前一亮、感到别具一格。例如在分析李清照书写少女时光的代表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之时,张绍九不仅细细分析了词作的含义与李清照的经历,还通过历史记载,细细考证了在这首词中所说的溪亭的地理位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的故乡是山东济南章丘市明水镇。根据张绍九的考据,从地理位置上看,章丘市位于济南市区东四十余公里处。济南市区有著名的风景大明湖,古时湖阔数十里,隋唐时既名“莲子湖”又名“历水陂”,宋代时因湖在济南府之西而名“西湖”。湖中莲藕丰盛,鸥鹭飞翔。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中有“溪亭泉”一名,北宋苏辙在济南任职期间写过一首名为《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的诗,此溪亭又当属园林名。根据张绍九的判断,无论是溪亭泉还是溪亭园林,与宋西湖的距离都是不远的。那么,李清照少女时代应该极有可能曾随亲朋好友慕名游历溪亭后,又经湖中走水路而归。除济南市区的宋西湖而外,当年的章丘也有个荷叶田田、鸥鹭驻足的湖,它就是汉代就已存在的白云湖。明代诗人张舜臣有诗云“青霞无断处,白鹭有时来。”湖光山色,想必是李清照少女时代多次流连且令她快乐的景致,所以在她的情感记忆中,有着特别的分量。

除了以上史学风格的考证外,张绍九在分析李清照的感受时,还从本身的女性视角下感同身受下的分析词中的少女情致:“李清照词里的鸥鹭让我想起年少时的自己。那时节,跟随大人坐在石砌看台上等待篮球赛开场的间隙,我常津津有味地用小棍子划出痕迹,不断拦阻出窝蚂蚁的归路。还有河边、树旁,我看到过的那些个扔掷石块惊飞鸟雀的顽童,现在想来,其实都没有刻意伤害的心理,那样做,只是想与小动物们玩耍,只是一种孩童般特别的与天地万物亲近的方式。”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幅大自然的美丽图画,描绘年轻的姑娘一天去溪亭游览,饮酒观景,直至日暮才兴尽而归。词人并不直写醉态,而是以轻灵地“误入藕花深处”来点染,写得精练有味,极有意趣。词境是宁静的,可结尾却故意打破这种宁静。在莲花丛中到处寻路的急态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来巧妙地揭示,从而为词境增添一幅水鸟惊飞的动态图。人与自然和谐的交融在一起,使少女的活泼、自由、尽情尽兴的性格跃然在纸上。整个画面散发出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词中最动人的可能就是少女时期无忧无虑的生活了,充满了对自然、对青春、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朝气蓬勃,洋洋洒洒。而李清照的这份蓬勃洒脱,也打动了同样作为文学女性的张绍九,让她从李清照词间走向了自己的回忆深处,或者说每个少女内心悸动的一段时光。这种兼具学理性和情感性的文字才分外动人。

此外,对于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张绍九也从自身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由于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不可考,但描写的是少女时光,过往较多研究将其归入李清照少女时期的创作。但张绍九认为,没有确切的史实材料表明创作时间,那么也不能因为写的是豆蔻年华就将本词归为李清照的前期创作。张绍九指出,这首词很有可能是李清照婚后一段时间,甚至是中晚年时期的作品。如果这样界定,那么结合李清照独行坎坷的一生,中晚年时期回忆少女时期的快乐,似乎在乐景之中蕴含着深切的悲情,读来更有韵味且悠长更耐人寻味。

二、“去中心化”,将李清照置于历史潮流之中

在本作中,关于历史材料的补充随处可见,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张绍九不仅仅补充的是李清照一个人的历史。以往我们了解作家,一般都会简单交代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即可,并不做深挖分析,只是围绕这个作家本身的生活经历。而在这部作品中,张绍九基本详细的叙述了李清照从出生到去世整个一段时间的宋朝历史,通过北宋向南宋的流变,细细描绘历史的方方面面,在历史叙述中不再以李清照为中心,而将李清照还原成一个普普通通、随着历史变迁之风的呼啸而过而不得不左摇右摆的一片叶子。

我们以往在评论一个人的文学创作中有一个讹误,就是容易习惯性地把历史人物中心化。因为历史人物的作品今天受人传颂,所以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合情合理的,一切与我们研究的人物相抵触的历史决定我们都不加考证的认为是错误的。比如我们喜欢苏轼的《悼亡妻》,就一定要把苏轼塑造成千古痴情的典范,选择性忽略了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病逝后,苏轼续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这种不顾历史,将人物中心化、高大化的倾向是十分危险的。而张绍九则从历史变迁的长河中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李清照,并没有因为李清照的词好就一味将她所有的选择全盘肯定。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民间谚语说的是从前黄河河道不固定,经常会发生改道。于是出现某个地方原来在河的东面,若干年后,它又会变成在河的西面。世间万事其实也莫不如此。“南来尚却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这是李清照诗里流传下来的残句。李清照写到这里的时候,一定深深慨叹命运的变幻莫测和世事无常。

李清照四十三岁时,金兵铁骑南下,平静的书斋生活结束了。从此“飘流遂与流人伍”,开始了她艰难的后半生。著名的《声声慢》就是她南渡不久以后写的“秋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寻寻觅觅》

赋秋就是赋愁,这首词写的愁就不是《如梦令》《醉花荫》那种轻倩幽淡的愁怨离愁可比了。张绍九在书中花费大量篇幅,补充了这一时期很多的历史资料,将靖康之变把李清照个人生活同民族灾难连接在一起。故乡沦陷,青州的老家付之一炬;南渡后第二年丈夫赵明诚犯暑病亡;接着金兵南下,浙中大乱,她又孤苦一人, 流离道路,奔走逃难。在这场浩劫般的大难中,一切珍贵心爱的东西,统统失去了。她痛定思痛,怎能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声声慢·寻寻觅觅》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的这种心理过程。她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可寻觅,唯一占据她身心的就是对往昔的回忆,而往事如丝如烟,又如消逝了的残梦,只能在记忆的角落里苦心地寻觅。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了愁境。但全词除了结句一语道破心中的“愁”字外,都没有直说,而是从刻画冷清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戚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催愁、添愁的,简直是处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

词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她饱经忧愁后的那种强烈的无法摆脱的愁绪。但如果没有翔实的史料补充,这种转变可能就显得有些突兀。张绍九的过人之处也正在于史学功底的深厚。正是由于丰富史料的补充,才使得在这样的历史与生活经历下,李清照的词风由绮罗香泽转变为缠绵哀婉、沉郁悲伤,演绎了她后半生孤苦的这种词风变化显得合理自然。张绍九通过历史的细节详细通过历史史实,客观的描述了李清照的经历而不去主观臆断词风变化的原因,这种“把历史材料呈现出来,结论交由读者判断”必定是有历史研究基础的学者才能做到的,这样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文章内容观点的客观性,是一个严谨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

三、旁征博引中见功力

李清照词意婉约,很多词中都有用典,词意含蓄不甚明确,有时甚至模棱两可,可以作多种解读。张绍九在分析这些词意之时,多不厌其烦地补充了历史典故的含义,这样做对于更好理解李清照及她的词就事半功倍,更加言之有据。如下面这首《满庭芳》: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小阁藏春》

这首词中一般人都不知道何逊为何人,不理解其中的典故,那么对李清照想要表达的意思难免会有所偏差。因此张绍九在分析这首词时,特意花了一定的篇幅解释何逊和梅花的典故。何逊与梅花的情节可以用一个痴来形容。何逊是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曾经自己叙述过一段特别的经历:他最先是担任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萧伟兼扬州刺史时,何逊所居的官舍前有一株梅花,他就常常在下面吟诗。后来,何逊在洛阳供职,由于朝思暮想这株梅花,竟然请求再去扬州做官。回到扬州,遇上花期,花儿正开放,他便在花下徘徊观望,终日不去。何逊因这段经历而写了一首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早知应飘落,故逐上春来!”梅花对时令最是敏感。顶着霜,映着雪,寒冷之中,就在路边绽开了。很清楚花期过后,总是要飘落的,就特意趁早赶着上春的时光而来。

张绍九根据何逊的诗分析:“早知应飘落,故逐上春来!”是说梅花之所以初春即死是因为知晓终将飘落,而抢先于早春时节而开。读来有花堪开时及时开,时不我待的感觉。其中未免荡漾着时光匆匆、好景不长的轻愁。何逊全诗总的来说,有一种淡淡的愁绪,但因了文君的美满故事,总体感觉还是有感叹,却不太悲苦。所以,可能李清照词用何逊典故暗示自己曾经受过长门冷宫般的冷落,这在她此前的词中已有表现。又或者,也指丈夫辞世后,寡妇的寂寞如长门宫中冷清。接下来的卓文君一事,其实又有寡妇再嫁之意。词中首句小阁藏春,似乎暗示心中有思春之意。或许李清照心中已有某人,却万事未定,或者有期盼司马相如一类人物出现的意思也未可知。张绍九因此分析:本词中虽有浓愁字样,但是“小阁藏春”,“手种江梅更好”以及“疏影尚风流”,都消淡了本词的愁意。

通过对典故,甚至细细深入到典故提及的人物的诗词含义的分析,再反观李清照所想要表达的意境,这类分析之深入,有理有据让人叹服,非有深厚的功力和翔实的考证才行,这种旁征博引中的研究分析功力,值得我们向她学习。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杨 林

猜你喜欢

首词李清照历史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神回复
点绛唇
如梦令
宋高宗的眼力
新历史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