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浓缩人生百态
——林庭光小小说简论
2017-11-14曾冠华
曾冠华
方寸之间浓缩人生百态——林庭光小小说简论
曾冠华
在波澜壮阔、形式多样的文学艺术世界中,小小说以它独特的魅力,为广大读者所熟识,人们从喜欢逐渐到痴迷,由点及面形成群体,且迅速产业化,长久抢占文化媒体的高地,其不俗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社会影响,亦极大鼓舞着从业者信心满满地继续前行,以精益求精的文本力度,源源不断奉献出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精品、精神食粮,为当下社会文明、精神品质的构建,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小小说之小,它不比短、中、长的题材蔚为壮观,然而它却以小见大,通过点滴生活延绵的植入,巧妙地从生活的横断面去捕捉鲜活的精灵,在有限的短小篇幅里塑造出壮实坚挺的灵魂,深深感动万千读者,不但自身的充实壮大,还与其他的小说题材、不同别类的表达形式为共建文学艺术大厦添砖加瓦,做出不朽的贡献。
品读林庭光的小小说,感触颇深,感怀于他作品呈现的丰富生活,人物鲜活、情感饱满,情节设置跌宕起伏,故事编排一波三折,以及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且产生令人深思的文学魅力。林庭光是近几年涌现出来且较为活跃的小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将细碎生活由点到面进行有效串联,渗透密集丰富的养分,塑造灵现、接地气、挺立、具思想和灵魂的人物形象。
生活,包括生存环境、居住条件、家人关系、父母工作、亲人来历、邻居、父母变故、日子变迁……在小小说《小巷》(2014年第11期《小说选刊》选载)里,“小巷”成了寓意,悠深的它,是“我”那怯于外界的幼小的心灵,也像一把锁把“我”和“妹妹”关在无奈的世界。为了让我们走出人生的“小巷”奔向广阔的天地,坚强、勤劳、慈怀、无私的“妈妈”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女工“妈妈”收养两个孤儿,用无与伦比的人性闪光照亮了阳光不足的“小巷”,同时照亮了“我”和“妹妹”的人生!这就是“妈妈”的生活,它浓缩成为一股精神,一股从“小巷”刮起的时代精神之风,让落泊的人和灰色的日子变得精神和晴朗。一切过去已是昔日,而“妈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我”和“妹妹”往后的点滴生活中却是永恒,不是亲生却胜似骨肉!那种血浓于水的情感悠长而热烈,由此感动读者。作品的真挚,得益于作家紧拽生活,沿着小说艺术之路,执著地牵引文本走高。
社会多元,决定了生活丰富多姿,其间世情的风云诡谲、人生的甜酸苦辣,在作品中尽收眼前,可感心里。林庭光在小小说《花领带》里呈现的生活貌似不着调,却有鲜明的时代感,从而自然、真实、可信,写“老钱”的同时,涉及生活多个角落,描绘各异的众生相。作品把身材奇矮、长相令人不屑的“老钱”与高端大气、万众瞩目的电视台摆在一起,且勾搭成功擦出火花,作家敏锐灵动的思维、洞察时代变化的先觉目光,下笔成文,把一连串的生活怪异写得妙趣横生,体现不俗的功力。“老钱”与电视台搭台的节目空前红火的背后,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了当下一些所谓健康人喜好猎奇却并不太健康的心理。衣着、装饰、嗓音、肢体,看去像是“老钱”拙劣的表演,其实正好是大众无聊生活里低下思维的空洞体现。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活法,追求理想和美好生活是人的权利,对与错都会在时光机里磨得粉碎。活着,过多的牵扯只会制造羁绊,只有自然才回归生活的真本。“老钱”的个案,既是他的悲剧,更是作家笔下作品生活的呈现以及艺术的成功塑造。
人们做梦都想走出山村,去奔大好前程,离开偏僻的山村,扔掉穷困潦倒的生活。然而,世事无绝对,总有坚守者。小小说《三伯公》里的主人公“三伯公”就是这样的异禀,山村清苦的生活难不住他,他还遁入远山,去领略人们无法想象的清静。由此,作品所呈现的“三伯公”长寿不仅仅是年龄的延伸,它更像一条长长的线,牵引着人们探秘山里,关注大自然,关注人间的氧吧。或许,大自然包含着更多的人生哲学。于是,人们走出了狭窄,拥抱互通互联,面向广阔的天地积极耕耘,去开创“三伯公”那样没有污染的世界,传承他教授了一生的书香精神、《包文正传》的清正精神、他身上的博爱精神和奉献精神。“我”毅然从城里回到了山村支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三伯公”的言传身教和感动。世间的每寸土地,都应该得到人类的珍惜和呵护。而这些,要建立在人的觉醒上,还需要人们敢于付出。“三伯公”一生坚守山里生活,不止于可见的生活清贫,他精神耸立闪烁的光芒,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而那才是世上存活的、可以传承的宝贵财富。
生活就像一条河,游戏鱼虾的河水才活泛、引人;生活像一座山,其林子连绵、鸟语花香、山岚气雾、响彻山谷的情歌……山,才具意义。小小说《修鞋匠阿三》里的主人公“阿三”的生活从炮火轰鸣的战场回归街角修鞋的宁静一隅,用低调的勤劳,以不显眼的匠技,给市井百姓修鞋护脚,平度人生。“阿三”的生活勤劳为先、技能为本、信誉为行,人应该怎样生存,如何活法,他做下了最接地气的示范。你可以想象“阿三”因为没有文化,没有一张滑舌,没有花招,没有大的能耐,除了憋屈而活还能有啥法子?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他在战场英勇杀敌,立功、伤残回来,并没有给国家和人民更多负担,而是自强自立,用朴厚的心灵和勤劳的双手编织生活,这让那些一手享受着国家政府的俸禄、一手消费着人民的汗水,还暗地里贪污敛财的人情何以堪?难道那些人天生不喜平静的生活反喜欢牢狱的日子?“阿三”一条腿的力量无穷,他坚强顶起人生,秉着一颗宁静的心,令人敬佩!当心爱向隔壁老王倾斜时,“阿三”最后一句吼:“我不同意!”那气吞山河之势,回勇当年战场杀敌,他的生活激起万丈波澜,气象万千。男子汉的爱像一条河奔涌,像一座山高昂,像林子连绵,把真爱响彻山谷。不是“阿三”不懂得爱,而是人生很无奈。
生活像梦一般美丽而真实,只要足够努力,心灵的期待会得到惊喜的光临,让人的心间一地阳光。小小说《含香》里的主人公日本北海道的少女“含香”的生活展现上进积极的情怀,她聪慧勤快、好学思考、明辨是非,思想的开阔让她走得更远。从故土到异国他乡,一帆风顺,蒸蒸日上,因为“含香”的真诚和付出。她还懂得感恩,在北京相遇时,她把一本精致汉文书籍和一封信送我带回去,交给困难时帮助过她的“姐姐”——“我”的妻子。感恩情怀使“含香”的生活充满阳光活力,作品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爱好和平的可爱女性。当下,世界环境危机四伏、风云变幻莫测,一些国家和地区深受霸权欺害,人民流离失所没了家园,造下如此罪过就因为好战的霸权字典里面没有和平这个词。而“含香”的出现,是作家善良心底里憎恶争斗,从而呼唤和平的象征与歌唱。通过“含香”的人物塑造,作家在文本这块土地上坚定栽植下和平之树,让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同样善良无比的心,感到了由衷的温暖。从“含香”身上读者看到了一个有互通互联、世界眼光的时代新女性,且深切感受到了具中国传统的博爱、包容大格局的高光精神,不禁为此欢呼。
生活的严酷、人生处世、血浓于水、道义和担当,像一排排急浪扑得游在水里的人晕头转向,够呛。小小说《看守》里的看守“村长”老刘,跟以前做村长时一样活得累人,他的生活里装着大伙太多的家长里短,东户处理西家协调,奔波劳碌总想把村子的事情拢好,薪水不高,花的时间和心神无限,冷落家里,有时还被村子的事弄得吃不了兜着走。让读者看着深感心酸之余,不禁会问,村官有那么难吗?实际里都操控选票抢着当呢。其实,这说的是那些心术不正的贪官,真正清官,不但在农村基层,在上面都是做得十分艰难,国家大张旗鼓反腐倡廉就由此而来。的确,在农村基层,大把捞钱的村官大有人在,但像“老刘”那样竭力为民办事,清廉为政却过得如此狼狈窝囊的村官也不在少数。为人在世,为人做事凭的是良心,无愧于社会和人民。尽职奉献如“老刘”者,不应该是嘲笑的对象,他们是民族耸立的基石,是插土深桩的水浸沐的千年松,他们的生活洋溢着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的热情,是人间最亲民的精神以及最接地气的坚挺脊梁。
生活是一首动人的歌,生活是肩上一副沉重的担子。《粜粮》里的男主人公“老闷”像车辕子里的老驴那样完全被生活套牢,朴厚勤劳的他就靠刨地种粮养家糊口,除了随身的旱烟袋,最拿手就是嚎歌了,这招虽然给他“嚎”来了媳妇,然而却“嚎”不来钱,儿子长大考上大学了凑不齐全学费,“老闷”还得忍痛割爱开仓粜粮,再说还要把家里的劳力老驴卖掉,妻子也有了到东莞那种扫黄都上了中央电视台的地方去打工的想法……都活到这种“逼上梁山”的地步了,愁死了的“老闷”实在悲催。按理,勤劳致富“老闷”是达标了的,然而,他辛辛苦苦、拖生累死还是与穷为伍,唯一的娃儿上大学的费用都解决不了,活个啥?何解?“老闷”当然无法解释,他是土地上成千上亿中的普通一员,懂得土地的耕种、懂得庄稼的呵护、懂得气节的气候变化,就不懂得为啥汗水挥洒了,有了好收成却不能致富?“老闷”发泄心中的苦闷,他由衷放歌,用那副骗来了媳妇的独特歌喉,对天唱出来自心底的声音:农耕,难道其价值仅能体现在劳累和贫穷上吗?
生活是一把精致的锁,生活是一支灵巧的钥匙,小小说《锁三》里“锁三”的生活在当下是寒碜的,他丑而老还孤寡,靠在街边修锁配匙潦以度日,是典型的草根弱势。然而,“锁三”卑微的内心深处,有爱的种子生根发芽,他不但是对生活的永不放弃,还是对邻居白富美“霞妈”的情有独钟。两个人天渊地别,景况截然相反,不得不佩服“锁三”那颗坚韧的心,同时也为爱无边界而深深感怀。“锁三”并不鲁莽,他有自知之明,把爱“锁”住,不影响别人,让它关在自己的世界里,给自己生活动力。一个卑微的灵魂,如微风细雨,宁静而温暖地过着平凡的日子,动人心弦。作家笔下雕刻的文字,没有飞天遁地,而是深深浸泡在生活里,透着日子的味道,飘出温人的气息。作家塑造“琐三”这个卑微的小人物形象而丰满,他精神世界单纯而专注,令人肃然起敬!或许会有那么一天,“锁三”会用精雕细琢配出的钥匙,打开了自我扣上的锁子,敞开心门去接受阳光而温暖的人间之爱。文本极具经典性,在于“锁三”这个人物形象难能可贵的典型,书写平凡而味足的生活。
《破街》写了两个人,一个“破街”里最泼皮的“屁三”,一个“破街”上最漂亮的姑娘“纹”。“屁三”代表“旧”,威武的过去和在战场上许下的爱情,他无法放下。在“破街”依然坚守从前,完全活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把战场上捐躯的战友和情人逐一立于老屋的院子里,以花代之,且小心呵护,爱得痴迷;“纹”代表“新”,和平的世界,她执行城改的“拆”,做的是城市旧貌换新颜,这没有错。“屁三”的老屋在“纹”的“拆”之列。“新”和“旧”撞上了,“纹”不但“拆”去了“破街”上的老颜,还拆散了“屁三”的心,使他没有了灵魂。“纹”漂亮的外表遮不住她行为留下的遗憾,毁灭物件容易,但塑造灵魂比登天艰难,因为真正的美从人心开始。只注重建设外表美,忽略了以人为本,省去了起码的人文关怀和情怀。一些表面光鲜的建筑耸立,如果少了“人情”,多出“无情”,其内涵还有多少价值可言?“屁三”被逼疯的悲剧,“新”和“旧”双方都脱离不开干系,但更深思的是拆旧并没有错,关键要重视对人的关注,建筑的价值不光是立出空洞的物体,而重在打造人心精神的雄起,做到了人物合一,它才产生实质的社会意义。作品令人唏嘘,更多的是给读者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和可能。
《最后的老师》(2017年第3期《小说选刊》选载)的一个点抓得相当好,一位从山区小学出去的学生已成长为县教育局长,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与时俱进,整合资源,科学布局新时期的基层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局长带着使命回到山区小学,这里即将撤去并入中心小学。坚守小学的最后一名老师,且是代课老师,还是局长当年的老师,将面对去留的难题。老师选择坚守至今,黑发熬成白发,苦与累早已尝遍,尽管生活异常清苦,他对待遇已看得很淡,重要的是能站在热爱的讲台上。局长明白老师的心思,作为弥补,局长为老师找好退路,回局传达室工作,可老师未必领情。所以,局长亲自跑一趟山区。今天,国家经济大幅增长。然而,山区的小学更破旧了,老师更老了,小学的撤并,奉献最多、待遇至微的代课老师却要面临清退。政策归政策,政策不容情;然而,人有情,政策人制定,人制定的政策偏干掉甘于奉献的那些人?都说以人为本,在城里,局长还有些意气风发,认为有必要下去做通老师的工作。但当走进真实的生活,亲切触摸到温暖的灵魂,局长原本坚挺的心,也不禁无比柔软。局长没有错,老师也不怪局长,乡亲们还热情称颂出自山区的局长做了官为家乡争光。然而,局长却不好意思低下头去。好小说就要紧贴生活而行,好小说能震撼人心。
以上,选取了林庭光的十篇小小说作品,就社会、时代谈及人性,而更多的是当下的生活。人活着,最丰富的话题就是有关生活。林庭光作品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其紧贴生活,关注当下,通达人情世故,书写普通大众,为百姓发声,浓重的正能量里饱含着温暖的人文情怀,体现出小小说文本精奇巧与以小见大的特征,更呈现人物壮阔的思想和高光的灵魂。
杨晓敏先生总结说,小小说是平民的艺术。由此可见,林庭光的小小说创作之路是对的,并且走得扎实,其文学之路将更加宽阔。
(作者系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杨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