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开展好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
2017-11-14刘华萍
刘华萍
浅议如何开展好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
刘华萍
城市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也是城市文化的基石。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对于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提高整个城市的创造力、竞争力和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社区文化建设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现代化程度和一个民族文化教育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繁荣社区文化,促进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一、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特征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是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活跃社区居民业余生活,满足社区居民精神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素养,为社区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就在城市社区广泛开展群众宣传和文化活动,每个街镇都建立了文化站、文化中心等机构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这些文化站、文化中心就承担着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可以这么说,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依托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相关活动。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相比其他文化服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更加贴近群众心理需求和生活实际,能更好地满足大众层次多样的文化需求。因此,除了具备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共享性、多样性的主要特征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还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
1.充分的参与性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能通过一系列贴近居民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社区里的个人、家庭有序地组织起来,为人们创造丰富的文化空间。通过多元化、多样性的社区文化,引导人们自我教育、自我娱乐,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2.鲜明的地域性
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资源的状况直接影响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内容和形式。因此,设计和发展体现城市魅力和社区特点的文化活动,提供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打造社区特色文化、品牌文化是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3.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公共文化服务不是面向少数人的服务,而是面向社会各个群体的服务。因此,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方便群众的理念,以社区居民最广泛的参与为基础,大力推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精心策划居民喜闻乐见、方便参与、易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城市社区而言,尤其要重视和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文化服务力度,尽可能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惠及全民。
4.坚持共同参与的原则
坚持共同参与的原则,把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及社区居民结合起来,共同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主体的作用,通过竞争机制选择合适的提供者,把政府无力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分包”出去。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自治精神,引导公众在享受文化服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发展规划制定、活动组织和绩效评估等各个环节;引导公众通过社团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提升公众参与和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
5.突显因地制宜的特点
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肯定会有所不同。传统小区和新建小区,动迁小区和普通商品房小区,老年人集中的小区、年轻白领集中的小区和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小区,不同人群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定位、内容、形式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根据社区发展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做好公共文化服务规划。既要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形成符合区域特点的、比较完善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也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和群众文化需求,精心安排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使公共文化服务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二、昆明市文化馆积极致力于构建昆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采取的措施、做法及其效果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他们在精神文化上的需要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近几年来昆明市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建设新农村实验区、开发区、扩展新城区等,越来越多的社区、街道在城市中出现。而这些社区中的居民也包含了因为土地被征收的农民,这些社区的“新市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也非常需要文化营养的滋养。
昆明市文化馆作为昆明市群众文化的服务机构,对全市群众文化服务工作具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多年来,昆明市文化馆始终积极致力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文化服务部门的职能作用,按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努力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质量及社区文明程度为核心,以全面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在服务内容和方法上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先进文化走进社区,融入生活,提升环境,让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到社区群众当中,较好地实现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建设。利用现有资源,设立免费培训延伸服务点,将免费培训服务延伸到社区、村(居)委会、乡镇和街道办事处,逐渐形成了区域共建、运转有序、服务高效的群众文化工作组织运行机制。几年来,昆明市文化馆艺术培训中心先后在昆明市周边的呈贡、盘龙、七甸、普吉、阳宗、大渔、棕树营、圆通街、鼓楼、中坝、滇池度假区海埂街道办事处等农村、城镇、社区及杨家中心小学、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设立免费培训服务点,初步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培训时间和地点。根据每个延伸服务点的特点以及当地群众的需求,定期组织专业老师深入到延伸服务点进行培训辅导工作。加大对社区业余文艺队伍的培训力度,使其由自发的民间文艺表演转变成有组织的文艺演出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当地社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形成完整配套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近年来,昆明市累计投入文化建设财政资金19亿元,年均3.8亿元投入公共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升昆明城市文化品位,目前,全市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308648.89m。市级公共文化设施涵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艺术生产基地等11个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其中,市级文化馆均达到部颁一级标准;县级文化设施共61个,总面积达118987.8m,文化馆中达到部颁三级标准以上的占87.7%;全市乡镇文化站(室)设施总面积达189661.09m,116个乡镇(街道)中共有文化站120个,文化站达省级三级以上标准的占95.8%;1439个行政村(居委会),建设达标的文化室1319个,达标率91.7%。目前,市、县、乡、村四级设施已成为城乡一体、纵横贯通、资源共享的服务网络,大大缩短城乡发展差距。
发挥品牌活动特色,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的受众面和社区群众参与率。为了建设和加快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为丰富城镇乡村家庭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昆明市文化馆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大家乐”群众文化广场舞蹈大赛。通过层层发动、选拔,分区比赛、集中展示,十四个县区参加此赛事,参与活动人员达万余人,把优秀的舞蹈作品集中起来进行展演,搭起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展示平台,选送了多支优秀广场舞队伍代表昆明市参加省级、全国舞蹈大赛。该赛事是昆明群众文化的品牌项目,自开展以来得到了各文化馆和乡镇文艺团队的积极响应。同时,为进一步打造旅游名城文化强市,繁荣昆明市群众文化生活,每年举行的“茶花节”“农民工艺术节”“春城文化节”等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农民工艺术节”是为城镇化进程中的进城务工者、农民工而举办的专场比赛,为繁荣群众文化活动,促进昆明市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还积极参与省市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三下乡”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把优秀的文艺作品送到农村百姓中,拉近了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让更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的文艺表演,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大餐”。
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机制,提供服务“问民所需”。在提供服务上,昆明市文化馆不断完善供需对接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实现公益文化机构、文艺团体与民众供需无缝对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性和均等性,改变过去由“政府提供,百姓接受”的传统,从“办”文化模式向“百姓需求,政府满足”的“管”文化模式转变。采用“资源整合、百姓点菜、政府买单、区县联动、按需提供”的方式,搭建了“问民所需”“文化供需”“文化有约”等平台,真正根据民众所需提供相应服务。让群众根据自己的爱好成立社区文化兴趣小组及文艺团队,然后填写由社区居委会发放“个人兴趣爱好申请表”。开展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时候开展?在哪开展?均由兴趣小组自己定,文化部门根据各小组活动开展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助经费。群众演什么,什么时候演,全由群众说了算。
加强对各县市区、开发区、社会事业局文化专职人员及各社区延伸服务点业余文艺骨干的培训服务工作。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加大对各基层文艺骨干的培训力度。在各社区选拔一名带头人和若干名文艺骨干,采取“结对子、面对面、一对一”培训方式,促使其创作编排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从而提高社区文艺节目质量,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对于社区内的一些特殊人群,我们则采取集中培训,个别辅导的原则,对弱势群体制定特殊的培训计划,单独“开小灶”,最大程度上满足他们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将农民工子弟比较集中的学校作为培训基地,利用节假日,对在校学生进行第二课堂艺术辅导,使这些农民工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文化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提高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实现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和完善以公众需求为核心的、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合作互补、运转高效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1.加快完善多元化的服务主体结构
良好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网络。实践证明,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创新,首先要突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工作方式。政府要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从政府“直接办文化”向“间接管文化”的观念转变,从“行政干预文化”向“为文化服务”的观念转变。把政府的工作重心进一步转移到制定文化发展规划、确定服务标准、强化监督管理、了解群众需求等方面。
进一步强化文化事业单位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服务供给职能,进一步增强基层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使其更好地发挥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势和潜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共青团、高校、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招募选拔、组织管理、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队伍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要动员社区文化志愿者和离退休文化工作者,开展针对城市低收入居民、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城市弱势群体的社区文化活动,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的覆盖面。要鼓励高校、院团的文化人才,深入社区,开展社区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和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推动社区文化服务创新,根据社区区位、社区内单位、社区居民的文化优势,举办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开展特色文化社区创建活动,创建各种有品位、有特色的历史文化社区、科普社区、生态社区、园林社区、茶文化社区等。积极打造社区文化活动品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带动居民参与社区文化的重要平台。政府要加大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引导,充分挖掘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的优势,打造品牌文化、特色文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社区文化活动项目,吸引更多群众参与。
从总体上提高社区居民的欣赏水平,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品位。要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社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和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让社区文化信息化服务融入社区居民生活。
2.加大对各类社区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激励
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队伍素质为目标,建立起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并落实社区文化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将村居文教干部、文化服务员以及区镇两级群文干部一并纳入其中,按照“思想好、专业精、会管理”的要求,分层分类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文化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不断提升文化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使得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品牌化、制度化。加强社区、村镇文化站人员的培养,提高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并对社区文化活动给予辅导,经常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村文化室也应配备有一定文化水平专兼职人员的文化队伍。加强群众文化队伍教育培训,在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积极性同时,积极培养业余文艺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作用,扶持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队伍,给他们指导和资金扶持,把基层中的文化积极分子和一部分掌握一定乐器演奏技能的人,有一定表演技能的人组成业余文艺队伍,并经常开展活动,对他们给予辅导培训。建立一支热心基层文化事业,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的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志愿者队伍,演出群众身边的人和事,演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调动群众参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
3.建立合作共享的资源整合机制
一方面,政府要围绕社区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合理配置不同层次的文化设施,促进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便捷的文化设施网络。另一方面,加大统筹协调、区域联动,以合作协议和联席会议为纽带,鼓励驻区单位、企业以人才、设施、项目等各种形式参与社区文化的共建共享。同时,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社区文化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将驻区单位、企业的一切可利用的文化设施以及各类活动信息及时发布。要加大对区域内文化名人、文艺骨干、专家学者等人才资源的挖掘,积极尝试专兼职互补的人才管理机制,将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社区文化人才以志愿者、兼职的形式,充实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队伍中来。
加大社区文化资源的共享激励,从制度层面落实社区文化资源共享的激励。比如: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那些为社区居民开放文化活动场地的驻区单位给予奖励;为纳入资源共享的企业提供企业文化服务;在特定的行业创优评优活动中,对参与资源共享的机构给予加分,使这些驻区单位在资源共享中真正受益,进一步调动驻区单位的积极性。
4.建立完善社区文化活动的公众参与机制
建立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文化需求表达渠道。通过成立社区文化管理委员会,借助居民代表会议、网上论坛、居民信箱、文化需求调查等多种渠道,广泛听取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文化发展目标、发展规划、服务项目、服务标准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把握居民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从“单向输送”向“双向互动、供需对接”的转变。
加大培育群众性文化社团组织。政府要在组织协调、人才培育、经费投入、硬件配套等各方面加大对群众文化团队的扶持和激励,培育一批有活力、有影响的群众文化团队。通过团队的辐射和带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特别要加大对文化志愿者团队的培育和利用。比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场所可以拿出一定工作岗位,通过弹性工作制的方式,让社区居民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场所的管理和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最大限度地调动市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
政府要把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纳入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协同、社会参与,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必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充分考虑辖区内外来务工人员的规模、特点和文化需求,经常性地开展务工人员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改变务工人员文化生活的封闭性,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生活。送戏下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将文化服务“送下去”,送到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的小区和企业。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民办文化团体为务工人员提供情趣健康、内容丰富的免费或低价的文化服务,将服务对象“请出来”,请进影院、请进剧场。针对务工人员的实际需求,引入社会组织在务工人员群体中开展文化培训、培育文化团队,举办文化节、风采展示等文化活动,让务工人员“动起来”,通过团队和活动的辐射力,扩大务工人员文化参与的覆盖面。
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最关键的是大力推进“文化民生”,让文化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在大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增强社区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等各个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实现和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公共文化服务带给老百姓真正的文化享受。
(作者单位:昆明市文化馆)
责任编辑:胡耀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