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话剧,玉汝于成
2017-11-14本刊编辑部
⊙ 本刊编辑部
百年话剧,玉汝于成
⊙ 本刊编辑部
1907年,由中国戏剧工作者自编自演的五幕新剧《黑奴吁天录》的上演,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诞生。从那一刻起,中国话剧就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近代文化启蒙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话剧成为反帝反封建、激励民族斗志、警醒国民意识的战斗号角。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峥嵘岁月里,进步话剧工作者深入农村、工矿、学校、街头,深入炮火纷飞的战场,创作和演出了一大批具有革命性和战斗性的话剧作品,为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广大话剧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得到极大迸发,创作了一批讴歌新时代、赞美新生活的优秀作品,塑造了许多生动感人的舞台形象,为鼓舞和激励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话剧在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前进,在变革中发展,涌现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10年来,作为深受人民群众接纳和喜爱的重要艺术形式,中国话剧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一部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已经成为中华文艺宝库中耀眼的明珠。本刊特别策划“纪念中国话剧110周年”专题,回顾中国话剧经历的百年风雨洗礼,总结其在中华大地上深深扎根并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以此展望未来,推动中国话剧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奋斗前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撰写的《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纪念中国话剧110周年》一文,娓娓追溯了中国话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发展进程,既具理论之高远,又存史料之精准,仿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百年话剧长卷。
庚明的《梦中笔香墨犹酣——怀念焦菊隐先生》一文饱含充沛的情感,为我们追忆了焦菊隐这位博学多能、才华横溢又著作等身、桃李成蹊的当代戏剧大师的理论创造与实践理想。
王甦的《“戏是排给观众看的”——纪念曹禺先生》一文讲述了作为中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的曹禺是如何心系观众的,从“人艺之友联谊会”的建立到《人艺之友报》的创建,再到《北京人艺》院刊的最终诞生,无一不凝聚了他的热切关怀与心血智慧。
杨庆华的《老舍:稻花香里说丰年》一文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凭着对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感与浓厚的北京乡土气息,独创一格、不遗余力地为北京人艺创作、改编了《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一批高质量剧本,推动中国话剧这一艺术形式深入人心。
刘章春的《坦荡君子风——记欧阳山尊先生》一文回顾了欧阳山尊早年参加革命,作为年轻的战斗剧社社长、冒着枪林弹雨英勇斗争的事迹,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组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刚正不阿、坦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宋宝珍、李一赓专程拜访了北京人艺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年将九旬的蓝天野先生,写就《文士之风与演艺之境——蓝天野先生访谈记》一文,聆听先生回顾自己的革命经历、演艺道路,总结其艺术领悟与思想境界,以及对中国话剧未来发展的谆谆期冀。
北京人艺著名编剧梁秉堃的《〈茶馆〉的台前幕后》一文则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话剧《茶馆》演出台前幕后的历史细节,为我们还原了这部中国话剧中的现实主义巨作艰难曲折的创作发展历程。
中国话剧顺应时代、贴近现实、关注民生,发挥了启迪民智、鼓舞斗志、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中国话剧110年的光辉历程昭示我们:一切进步的文学艺术,一切有作为的文艺家,总是心系祖国和人民,顺应时代要求,关注现实生活,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讴歌伟大时代的进程中铸就伟大的作品。这是中国话剧110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话剧在新世纪新阶段取得更大成就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