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是排给观众看的”
——纪念曹禺先生

2017-02-28文|王

传记文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北京人艺人艺曹禺

文|王

“戏是排给观众看的”

——纪念曹禺先生

1980年,曹禺在北京人艺排练场看排练

曹禺,毫无疑问是中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在戏剧领域的成就无需赘述,相信稍微对戏剧有些了解的人,都听过、看过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对北京人艺而言,曹禺先生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剧作家,更是创始人和一辈子的老院长。从1952年6月12日人艺建院,到1996年12月13日曹禺去世,他一直都是人艺的院长,这使得他和其他剧作家不尽相同。曹禺天天在剧院里工作,与观众的接触、来往十分密切,他会坐在首都剧场里和观众一起看戏,散戏后会和观众一起走在王府井大街上。他比一般剧作家更加了解、牵挂观众,深知观众的支持和喜爱对一家剧院的重要性。

在北京人艺的大事记上,曹禺去学校、民间剧团、街道社区观看群众戏剧的记录比比皆是,只要时间和身体允许,他很少拒绝戏剧爱好者诚约他看戏的邀请。每次看戏后,那些业余的演员都希望曹禺为大家讲上几句,曹禺也总是认真地评价,悉心地鼓励,爱护戏剧爱好者们的热情。遇到求墨宝的,他也是豪爽地答应,当场就挥毫泼墨。

曹禺与“人艺之友”

北京人艺同名院刊《北京人艺》的前身是《人艺之友报》。1986年11月29日,为了密切联系群众,繁荣话剧艺术,人艺在首都剧场举行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之友联谊会”成立大会,于是之作为“人艺之友联谊会”的理事长主持了大会。曹禺担任名誉理事长,当时他由于工作去了上海,但特意撰写了发言稿,祝贺“人艺之友联谊会”成立。

曹禺是这样说的:

你们是我们的好观众、好朋友,你们关心我们,支持我们。多少年来,你们爱我们的演员、导演、舞美艺术家以及后台、剧场无数为你们服务的人们。老实说,离开你们,我们一天也活不下去,倒不是因为你们买票看戏,而是因为你们亲切的关怀联系着我们的心。你们说好,你们热烈地鼓了掌,我们从心里高兴、愉快,甚至一晚都激动得睡不好觉;你们看了戏,闷声不响,垂着头回了家,对家里人说“真丧气!白跑一趟,花钱买气受!”我们这些台上、台下的人,对你们是多么惭愧,但更多的是伤心。我们的艺术打动不了你们,我们不能给你们一点安慰、一点思索、一点回味的余地,不能鼓舞你们,不能使你们笑,或者哭,不能给你们任何感想,我们活着还有什么味道!只好回家上吊!上吊当然不会,因为还有妻儿老小、一大堆朋友亲戚在关心着我们,还有我们共同的祖国和人民,他们期待着我们,期待着我们上进,搞得好一点,一定要树立一套真正的中华民族味道的社会主体的舞台艺术,贡献给你们,使你们的生活添一些颜色,多一点趣味,或者更丰富一些思想。如果我们都办不到,那我们多惨,活着干什么。上吊不允许,只有睁着眼等天亮,在床上辗转反侧,想想哪一点没有弄好,哪一点没有尽到责任,哪一点对不起自己的艺术良心。

2004年,“人艺之友”聚会

朋友们,这就是我们和你们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有的同志对你们的心情。……你们有人在大冬天头天晚上拿着铺盖等着第二天买票,也有人看完戏,回了家已经深夜,第二天对朋友、对亲戚,还谈着我们,评这个戏,哪个地方好,哪个地方不行。你们甚至写信给演员,给导演,给剧场的服务人员,有时称赞,有时批评。你们对我们种种这样那样的关怀爱护,我们怎么能不加倍地努力,为着我们的好观众、好朋友,多多演出点好戏呢?

……

朋友们,我在北京人艺干了几十年了,我明白我们的确还有不少的缺点。我们可能很不周到,损害了观众的美好的艺术享受的心肠。我们还有可能在前进中出现一些不能令你们满意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我们严正的观众、我们的朋友随时指点。我们要对得起你们的期望,我们要长久地保持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人民的责任之心。……我们应该尊重观众,尊重“人艺之友”的呼声,因为你们在我们心中才是圣人,真正的圣人。

这番朴实真诚的演讲并不是空话套话,曹禺确实非常重视观众,尤其是“人艺之友”们。“人艺之友联谊会”成立的第二年夏天,试刊出版了《人艺之友报》,这是一份内部刊物,并未公开发行。这样一张小小的报纸,不仅刊登剧院演出信息、剧组主创文章,还刊登了大量观众来信,有看戏感受、看戏趣闻,还有对剧院、剧目、导演、演员、舞美的提问。首刊印刷时,于是之亲自撰写文章,称赞《人艺之友报》是联系剧院与观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人艺之友联谊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剧院和观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一次,几位理事去北京医院探望曹禺。曹禺兴奋地说:“建立‘人艺之友联谊会’,在世界上多么独一无二。有这么多朋友成了‘人艺之友’,支持我们,关心我们,批评我们,我们感到高兴!你们今天来,不仅是关心我,更是在关心剧院,关心话剧事业,谢谢大家!”

诚如曹禺所言,广大“人艺之友”对曹禺的爱,也是对北京人艺、对中国话剧深邃的爱。曹禺所以得到那么多的爱戴,不仅仅因为他的作品,更因为他心系观众,为推广话剧、普及艺术、培养观众做了大量工作。

曹禺写给《人艺之友报》的贺词

关爱大学生

1987年年底,“人艺之友”的集体会员——北方工业大学举办大学生艺术节,曹禺和多位院领导、演员亲自来到校园,组织演出经典话剧片段,还观看了大学生们演出的独幕剧,给了学生们极大的鼓励和肯定。大学生们见到曹禺激动极了,曹禺23岁在清华大学就读时就写出了《雷雨》,可见大学生们的身上蕴藏着无穷的可能性。他们的表演虽然稚嫩、青涩,但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国话剧的明天,能够得到中国最优秀的剧作家的指导与肯定,对他们来说是件幸福的事。

1990年夏天,共青团北京市委、市学联和北京“人艺之友联谊会”联合举办了首届北京大学生戏剧夏令营。北京的25所大专院校,上百名学生报名参加,学生们专门排演反映学生生活的朗诵、小品和“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曹禺得知这次活动后,对剧院的同事们说:“青年、大学生、戏剧夏令营,好,踏踏实实地干。”夏令营活动搞得丰富多彩,学生们创作热情高涨,排演格外踊跃,戏剧评论家和市委领导看过学生们的作品后都非常惊喜,纷纷赞叹学生的水平之高。戏剧夏令营为北京的高校培养了一大批校园戏剧骨干,这些大学生还专门给曹禺写了一封信。《人艺之友报》全文刊登了这封来信。

曹禺老师:

您好!

首届北京大学生戏剧夏令营今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在这令人兴奋的时刻,我们来自首都25所高校的全体同学想起了您——我国杰出的前辈戏剧家、尊敬的曹禺老师!

早在青年时代,您不仅是南开中学、清华大学“校园戏剧”活动的中坚力量,而且是抗日救亡运动的积极分子。您经历了五四运动以来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您从生活中获得了强烈的感受,使您“流着心血”写出了《雷雨》《日出》《北京人》《蜕变》《原野》《家》(改编)《胆剑篇》《王昭君》等不朽剧作。几十年来,您的作品在国内外十几个国家上演,有的还被送上银幕,有的被改编成歌剧和舞剧。您的作品跨越了国界,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超脱了民族的界限。您代表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世界性的丰碑,为我们的祖国争得了国际地位。我们为有您这样一位老师而感到自豪!

被译成多种文字的曹禺作品出版物

您的作品不仅为我国培养了几代导、表演艺术家和舞台美术家,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和观众。当年我们的父母就是您和您的作品的崇拜者,现在,我们这些最年轻的一代“校园戏剧”积极分子,仍然从您的作品中了解昨天和今天,获得为明天而奋斗的力量。

首届北京大学生戏剧夏令营,是您担任名誉理事长的“人艺之友联谊会”和共青团北京市委联合举办的。这一活动对于普及话剧、培养人才、丰富大学的美育内容将会起到深远影响。我们一定会学习您和前辈戏剧家们那种对于中华民族、对于历史的高度责任感,学习前辈在学问面前深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一丝不苟的态度,努力学习,创出优异成绩!

从这封热情洋溢的信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们对曹禺是非常崇敬和仰慕的,用今天时髦的话说,曹禺是大学生们的精神偶像。他年少成名,博学多才,他的作品文学造诣极高,思想内涵深远,像一股清泉,滋养着中国话剧界等各个行当、领域的人们。学生们的总结是多么到位,曹禺的作品让几代中国话剧观众获得了力量,那力量存在于眉梢眼角、心中肩上,让观众们一直对中国话剧充满信心。

其实,时年八十高龄的曹禺已经患病多年,一直住在北京医院里,不能时常出席群众戏剧活动了,但他时时刻刻惦念、挂记着观众们。这一年是《人艺之友报》出版三周年,病中的曹禺特意亲笔书写了“艺术永久,友谊长存”的条幅作为贺词。

同年,还是曹禺从事戏剧工作65周年,北京人艺为他举行了庆祝活动。“人艺之友”也献上了他们的祝福,高呼“我们为曹禺同志在话剧艺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而欢呼!为北京人艺在话剧艺术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而欢呼!”

曹禺与家人合影

《北京人艺》的诞生

《人艺之友报》发行了10年,出版了将近90期。直到1995年,剧院决定将《人艺之友报》改为院刊《北京人艺》。7月27日下午,院领导去北京医院看望曹禺。曹禺和夫人李玉茹早早就在病房等候。听完剧院要创办《北京人艺》的想法,曹禺说:“早就应该有这样一个刊物了。……只能叫这个名字,不能叫其他名字,这个名字叫起来多响亮大方。它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它绝不仅是一个剧院名称,它代表了几代人用心血浇灌培植起来的成就和声誉,你走到哪里,一说北京人艺,人们就知道,就敬佩,就爱慕……”说着说着,曹禺激动起来,立刻叫人准备纸笔,亲自书写了“北京人艺”刊名。缠绵于病榻多年,写这四个字需要消耗很大体力,曹禺拿起笔来,蘸好墨汁,一气呵成写出了苍劲有力的刊名。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感动。李玉茹更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你对人艺真是感情至深啊!你看这几个字写得多好!”

改版后的《北京人艺》设立了多个栏目,在及时反映北京人艺艺术生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刊物的学术性,许多院内外专家、学者通过刊物进行艺术交流和学术探讨,对北京人艺的艺术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直到今天,《北京人艺》依旧是全国戏迷和戏剧专业人士乐于阅读的刊物,曹禺题写的清秀有力的“北京人艺”清晰地印在每一期刊物上。曹禺一直和观众、读者们在一起。每到他的生辰忌日,总有“人艺之友”投稿,以回忆、纪念他。2011年,《雷雨》剧组去俄罗斯演出,这是北京人艺的剧目踏上俄罗斯土地的破冰之旅。6月的莫斯科天气微凉,首演那天居然还飘起小雨。当地的观众很惊诧,6月的莫斯科并不多雨。想来是曹禺泉下有知,每逢演出都渴望再同他惦念的观众们一起看戏吧。

鼓励业余创作、扎根生活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话剧的春天,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剧作,有很多业余编剧开始创作话剧。对于这些作者,曹禺真诚地提出意见和建议,要他们注意观众的感受。

曹禺在北京木樨地住所的书房原貌

曹禺在《漫谈小剧本创作》一文中提到:“业余写作的同志更应该试写小剧本。不少有成就的作者都是从小戏开始的。我赞成写各种格调的小戏,写讽刺剧、幽默剧,露出一种善意的微笑,也可能是嘲笑,如《诗经》中所说:‘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我们也可以抨击、批评,只要我们是为社会进步、使社会进步的。”

曹禺还有许多关于剧作者和观众关系的言论,他在《和剧作家们谈谈读书和写作》一文中写道:“一个剧作者总要懂得舞台限制。一个人总是在限制中求得自由,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我觉得剧作者最大的限制是观众。要了解观众。如果我们写的戏观众不理解、不欣赏,不来看你的戏,那不什么都完了吗!”

曹禺非常重视和在乎观众。北京人艺素来有到群众中去采风的传统,一出戏创作和排练前,主创和演员都要去体验生活。曹禺也很重视体验生活。1966年时,他想创作一部关于优秀售货员的剧作,于是认真地去体验生活,却因为缺乏生活经验闹出了小笑话。

曹禺穿上白大褂,推着售货车,沿街叫卖,光看装扮还真是有模有样。卖酱油很简单,老百姓拿钱,他递上酱油,买卖就算完成了。但是当有老百姓来买芝麻酱的时候,就难倒了曹禺。他不知道应该是先量空碗,再放上芝麻酱,相反,他先放芝麻酱再上秤量,这显然不符合售货员的工作流程,自然搞得手忙脚乱。一旁来买芝麻酱的老太太看着手忙脚乱、满头大汗的曹禺,笑着说:“哟,是下放的干部吧!”曹禺觉得很不好意思,心里也不是滋味,只好实话实说:“是啊,我是来学习的。”

曹禺心里时刻想着观众还体现在他的创作态度上。北京人艺现任院长任鸣曾当面聆听过曹禺的教诲。1994年,任鸣坐在曹禺的病床边上,曹禺拉着他的手说:“要记得戏是排给观众看的,一定要让观众看懂。人艺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

事实证明,曹禺的所有剧本都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和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没有一出戏是脱离生活、晦涩难懂的。曹禺认为,写剧本的人应该有舞台实践的经验,他自己从14岁开始登台演出,一直演到23岁。他演出过《娜拉》《国民公敌》《财狂》(根据莫里哀《悭吝人》改编)……他太熟悉舞台了,所以他的剧作让演员演起来很舒服,他知道演员站在台上应该如何行动、思考、说话。他还很爱看戏,幼年就开始进戏园听戏,包括京剧、文明戏、河北梆子、晋剧、昆曲、京韵大鼓,外国戏剧他也看了很多,不仅仅是看剧本,还要进剧场看演出。看得多了才能对舞台、剧场有感觉,才能写出适合演出的剧本。好的剧作家首先要做个好观众。

曹禺就自己的创作,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写得并不多,实际上这一生,我也不过写了十个戏。到今天,我常常有种想法,就是为什么我写得这么少,太少,太少了!对我来说,我应该向我的朋友忏悔,或者向我的读者、我的演员、我的观众忏悔,忏悔什么呢?忏悔写得少。这也就是说,我浪费的时间太多了,从40岁以后,就没有怎么好好利用时间,这是一点。我常常见着年轻的同志们,他们或者好写作,或者好演戏,或者好导演,我常告诉他们这一点。我说:‘你们真是最可羡慕的,在这个宝贵的青春时期,千万不要耗费光阴哪!没有一个作家,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是勤奋的,不是从苦练中练成的,他的作品也是从艰苦琢磨中得来的。所以,我希望你们勤奋,正如许多作家勤奋一样。’后来,我搞其他的事情太多了,几乎忘记了写作。当然喽,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但是,主要是自己不勤奋,后来偶然写作也不够勤奋。我们的前辈,譬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一生都是十分勤奋的。”

在剧坛成绩斐然、几乎是一座高山的曹禺先生,尚且如此谦虚自省,认为自己不够勤奋,年轻的剧作者们还有什么理由懈怠呢!

关于曹禺先生的传说和故事太多太多。他是一位真心热爱话剧、心里有观众的剧作家,他用一生实践和证明了“戏是排给观众看的”。直到今天,北京人艺的创作者们依旧牢牢记着这句话,每部新戏的建组会上,导演几乎都会提到这句话。排演过程中,观众能不能看懂、观众喜不喜欢,是剧组审视自己创作的标杆。这种重视观众的精神也是曹禺先生留给北京人艺的永恒的精神遗产。

1996年12月13日,曹禺先生永远放下了创作之笔,离开了他热爱的北京人艺和“人艺之友”们。但他留下的一部部精彩剧作,将永远镌刻在中国话剧的史册上,笃而不朽。

曹禺在学员班上讲话

责任编辑/于溟跃

猜你喜欢

北京人艺人艺曹禺
北京人艺:“富二代”的财富和压力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好剧本离不开认真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北京人艺和为戏“疯狂”的观众
人艺演员队制定管理制度 冯远征:把规矩变规定
人艺“复兴”之路初考
曹禺三下“鸡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