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暗童话中的洁白灵魂
——论蒂姆·波顿电影所蕴含的后现代性

2017-11-14黄皓玥

剧影月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波顿蒂姆后现代主义

■黄皓玥

黑暗童话中的洁白灵魂

——论蒂姆·波顿电影所蕴含的后现代性

■黄皓玥

蒂姆·波顿发迹于好莱坞,以《荒唐小混蛋奇遇记》《甲壳虫汁》等影片立足,在传统好莱坞的清规戒律中独树一帜,称得上是一位另类天才。他的作品怪诞不羁,却令人着迷,华丽繁复与颓废破败并存的哥特风格是这位鬼才最被人称道的特点之一?。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称赞道:“蒂姆·波顿是美国最勇敢、最有想象力和最具创新精神的电影人之一,因他奇幻而富有激情的想象和独特的视觉风格赢得了众多的影迷?。”可以说,蒂姆·波顿的电影并非拍给“绝大部分”人看,也不是所有的“绝大部分”人群都能理解并体会蒂姆·波顿想展示给观者的多重内涵,他与心中另一个“我”对话,构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城堡,完成心中未竟的梦。因此也有人说,蒂姆·波顿的电影,除了黑暗就是童话。

蒂姆·波顿电影中的哥特风格已为大众熟知,如《理发师陶德》中高耸着垂直指向天空的哥特式建筑;《僵尸新娘》中整体阴暗压抑的韵味;《爱丽丝漫游仙境》中人物的妆容极致夸张等等。基于此,本文将抓住蒂姆·波顿电影中的一个不常为人所道的方面——后现代性,剖析后现代主义特征在其电影中的表现,品味后现代主义元素与蒂姆·波顿执导电影的完美融合。

蒂姆·波顿电影的创作背景

(一)生活背景

如果想了解一位始终风头强劲的导演,必须从他的生活经历开始了解,抛开电影和蒂姆·波顿的情缘,单就他的童年生活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幼年的生活环境会极大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思考方向。

195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伯班克市,蒂姆·波顿出生于此,这个地方虽然没有好莱坞的名气,却有着许多电影制片厂,华特·迪士尼的总部便设置在此,这些使得蒂姆·波顿从小便能接触到与电影相关的东西,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兴趣方向。虽然生在阳光烂漫、温暖晴朗的加利福尼亚州,但蒂姆·波顿的整个童年基本在阴暗中度过,家庭温暖的缺失使得蒂姆·波顿从小便用不一样的孩童眼光看待世界。而蒂姆·波顿在幼年又是一个毫不出彩的孩子,个性内向害羞,这使得他在整个幼年至青少年时期都处于一个与外界断层的状态中,也变相将他推向B级恐怖片和恐怖漫画的世界。在叛逆期时,他与年迈的祖辈一起生活,脱离父母管制的蒂姆·波顿便开始了对内心世界探索,在幻想的界限中寻求心理安慰。他曾在自传中写道:“我更喜欢魔鬼,他们的外形丑陋可是心地并不坏,甚至比某些人类都可爱……”,那时的蒂姆·波顿觉得亲人、学校、同学是恐怖的,魔鬼反倒没那么令人害怕,这些想法日后则在他的电影中得到了完全的体现。

(二)社会背景

一个导演的电影创作,定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所联系,并受环境影响。1958年,震撼世界的“新浪潮”运动在法国诞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西方社会经济动荡、社会秩序混乱、性解放、女权主义等运动叠发,使得后现代主义电影从它的文学母体中孕育出来,在这一时期,如《原野奇侠》、《正午时分》等电影中除暴安良的牛仔和英雄形象逐渐令人感到厌倦,新好莱坞电影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现代文化浪潮的推动,使得后现代主义电影创作并达到巅峰,从无名小卒的写手,到闻名遐迩的电影大师,都极力追捧并创作后现代主义电影,问世了许多令人称赞的作品,例如后现代电影开山之作,阿伦·帕克的《迷墙》,彼得·威尔的《楚门的世界》,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丹尼·鲍伊的《猜火车》等。后现代主义思想对蒂姆·波顿的浸润,也为他的电影形成其独有特色提供养分,使他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疆土。

蒂姆·波顿电影的后现代元素

(一)后现代主义概念

从文义上看,后现代主义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文学艺术审美风格、艺术运动、大众文化潮流。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母胎中孕育出来,对现代主义有反动和承续性,它是一种破坏美学,对于不可表现之物,非要表现;对于不可揭示之物,非要揭示。它的思想特征归类为三点:反对中心、统一;反对理性;美在无规则性。从历史角度分析,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多种文化运动的兴起,各家文化也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态,解构主义的兴起,使后现代主义在漫长的蛰伏后成功站上历史舞台并以凌厉之姿席卷不同人群,它在对电影结构、叙事手段、剧情效果等方面,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在当时的文化洪流中成为“开路先锋”。

(二)蒂姆·波顿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一书第八章中,将后现代主义特征分为两大类:解构主义和重构主义,而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孟宪励则认为后现代主义拒绝定义。此二者的定义从更深层次来理解,可以解释为后现代主义者原意是打破常规束缚、拒绝中心权威,但后人却认为,后现代主义本身的行为规范即为其做出了规则性定义。解构主义的主要行为特征是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性;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索性、不可表现性,重构主义的主要行为特征是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行动、参与;构成主义;内在性。我认为此二种趋势的主要行为特征在电影方面的展现可以用三方面概括:消解意义;碎片化;游戏化。

1、消解意义

消解是后现代主义的行为特征。结构主义者认为,每部作品里都有其隐形结构,而结构又受到更深层次的结构的制约和支配,分结构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组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而消解主义者则否定这些结构,否定作品拥有潜在规律,祛除中心意义,否定中心权威。

1.1 类型多元化

蒂姆·波顿的所有电影中,鲜少见到在同一部影片中只有单一类型的电影,影院或网络给其的影片分类也往往多加上了几个分隔符,除了恐怖片《断头谷》、传记片《艾德伍德》有明确的定性外,例如《火星人玩转地球》,兼具科幻片和喜剧片的元素;《僵尸新娘》则兼具喜剧片恐怖片元素。

从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在后现代主义环境下,蒂姆·波顿非常诚实地尊崇了后现代“消解”这一特征,挣脱类型的枷锁,突破结构的桎梏,大胆利用天马行空的想象,这种行为正是观众买账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给了他创造的广袤平台。

1.2 打破既定观念

在传统好莱坞电影中,二元对立确实出现在各个方面,在人物的设定方面,比如《蝙蝠侠》中,英雄形象和反派小丑呈现出非常典型的二元对立,英雄拯救人民,反派进行干预,矛盾冲突强烈。但从另一面来说,人物的设定也可理解为反派的人物设定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个体,他不是配角,他是一个有自身独立故事的人物形象,不简单依附“主角”存在。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一片中,在表面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对立的双方:以白皇后为首的真善美团队和以红皇后为首的邪恶势力团伙,但在仔细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白皇后也有其丑陋的一面和不为人知的过往,红皇后也有纯真直率的时刻和想要人关心她的一颗纯真的心,此二者虽为对立面,但我们却无法明确的在对与错之间划一条界限,也就是汲取了二元对立的轮廓来建构故事,编排剧情,却在人物设定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对立面。蒂姆·波顿用这种外在表现形式表达内心对善恶对错的执着,同时也用另一种内在体现方法展现出后现代主义思想中“好坏无绝对”、“无非黑即白”这一理念。

1.3 边缘化人物形象

后现代主义中对一切权威和准则的消解,在艺术上的表现形式为人物设定规范瓦解、反偶像崇拜、反现实、力图寻求边缘化陌生化。在蒂姆·波顿的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少数以人类为主角的人物设定外,基本上他的主角类型可归类为以下几种:鬼魂、机器人、畸形人、超能力英雄等。《僵尸新娘》中鬼新娘的人物形象;《剪刀手爱德华》中被喜爱制造的老爷爷人为制造出来的组装人;《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红桃皇后,原本人物形象取自都铎王朝的玛丽一世,在电影中被异化成大头的畸形形象,动辄要砍掉别人的头;《蝙蝠侠》中隐藏在芸芸众生里的超能力救世主。在外在形象设定时,蒂姆·波顿也充分展示了他的与众不同,比如《僵尸新娘》中,地下世界的骷髅都是一副骨架,根据死法各有不同,而人间世界则极尽夸张之能事,维多利亚的母亲发髻跟她人一样高,神父的背跟山一样驼,维克多的父母像大象与小鸡。

蒂姆·波顿用一系列的非人类形象、边缘化人物来表达个性,不对人类群体做三六九等的分类,这些类似孩童的笔触,暗喻出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现象,或嘲讽、或赞扬,充分运用后现代主义手法做出明确阐释。

2、碎片化

让·鲍德里亚对后现代主义有过精辟的定义:“玩弄碎片,这就是后现代”、纵观后现代主义电影作品,例如昆汀·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低俗小说》、《无耻混蛋》,丹尼·博伊尔的《猜火车》,王家卫的《重庆森林》等,都没有向观众直观展现一个清晰的叙事线索,也不是以具有逻辑的线性叙事结构来陈述故事剧情,它们向观众更多的是展示出一个个破碎的画面和拼贴艺术。

2.1 时空的断层与交叉

在蒂姆·波顿的电影中,同样能强烈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断裂和交叉,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爱丽丝所处的现实世界和她通过镜子进入的疯帽子的奇幻世界,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但在爱丽丝进入仙境的时候,现实世界的时间也在同时往前走,形成两个同时存在的无时差空间。在新片《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中,也有类似的时空关系,在杰克进入到时光圈中后,现实世界的杰克父母也在寻找杰克,说明两个时空的时间是同时前进的。蒂姆·波顿运用时间戏法,增强了叙事的凌乱之美,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但这种机智的艺术组合,却不是随机的组合拼凑,每一个故事都有线索,都可以在叙事中承上启下,蒂姆·波顿只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对这些片段进行编排,达到耳目一新的效果,增强了影片的后现代感。

2.2 创新的镜头运动方式

好莱坞是世界电影的梦工厂,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好莱坞为世界电影宝库中贡献了一部又一部经典的系列电影,歌舞片、西部片、警匪片等好莱坞类型片逐渐发展起来,产生一种好莱坞特定的经典电影叙事模式和镜头运动方式。在好莱坞经典电影中,在主角出现时,镜头一般呈固定状态,即使是运动镜头,一般情况下也运动的极为平稳,起幅落幅非常规整。蒂姆·波顿则用其独特的方式打破了这一常态,在《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爱丽丝从兔子洞中跌进仙境中,镜头大幅度晃动、旋转,呈献给观众第一视角,这是经典的好莱坞电影中所没有的镜头运动方式。

3、游戏化

游戏化在后现代主义中有着它独有的形式,在创作思维上,以嘲弄权威、讽刺传统的大无畏精神,用反叛的视角和颠覆的手段,让一切严肃、统一、中心等概念酣畅放浪中消弭;在表现形式上,大都用狂欢或黑色幽默来割除高雅稳重的面具,让司空见惯的人和事呈现出全新的意蕴。

3.1 狂欢精神

巴赫金说:“狂欢文化是一种节日广场文化,狂欢式是几千年来全体民众的一次伟大感受,这种感受使人解除了恐惧,使世界接近了人,也使人接近了人。”

不同的导演偏爱用不同的方式将电影的高潮带给观众,蒂姆·波顿则偏爱用狂欢的形式来将电影推向高潮。在电影《僵尸新娘》中,维克多在地下世界感受到的不是冰冷和死亡,而是一派热闹友好的气氛,每一具骷髅各司其职,酒吧、乐队、舞者,将地下世界打造成一个欢乐世界,仿佛生活下来也不错。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进入工厂参观的孩子因为各种不同的恶劣品行受到惩罚而出局,每次出局后,巧克力工厂的工人都会载歌载舞,用歌舞的方式唱出出局的孩子所具有的坏品质。在《理发师陶德》中,陶德与馅饼店老板娘罗薇特夫人在店里的歌唱、舞蹈,商讨出用人肉当馅饼卖这一想法。明明在讨论一个令人发指的行为,但在亢奋的音乐衬托下,仿佛观看者也受到了鼓动,与表演者一起期待着这一行为的实践。

这样的狂欢减轻了人们对惩罚的畏惧感,淡化了恐怖的意味,解除了对错的绝对化标准,同时也衬托出想要消解的意义——规矩并非牢不可破,地狱并非全是苦难,反之亦然。

3.2 黑色幽默的表现形式

“‘黑色幽默’在表层的快感中,包裹着强烈的残酷与沉重的苦涩,使观影者在笑中觉悟到悲酸的苦根。它突出个体在环境下收到压制,以及个体在压制下荒诞离奇的感受,以一种无可奈何的讥讽来表现环境和个体的冲突,并对其加以夸大变形,呈现其背后的荒诞滑稽,是一种带着泪的微笑。”

以黑色幽默为手段是蒂姆·波顿的惯用手法之一,《蝙蝠侠》中,小丑要炸医院但按下开关却没有大范围爆炸,小丑沮丧地敲了敲手中的开关,终于医院被炸得粉碎。在这个片段中,小丑穿着护士服,画着诡异的微笑妆,炸死医院那么多人在他看来好像不是什么大事,却因为手中的遥控器坏了而沮丧,小丑表现得像个孩子,却又实实在在地在做一件恶事,使我们在观看时,除了因为这段黑色幽默发笑外,还对小丑为什么总说“why so serious?”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结语

在蒂姆·波顿的三十几年职业生涯中,作为好莱坞电影的传承人,蒂姆·波顿实现了新旧好莱坞电影风格的完美融合,在传承好莱坞电影制作的优点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个人意识,他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的在保证独特风格的创作风格基础上,又具有商业价值的另类导演。

作为一个导演,蒂姆·波顿运用后现代主义手法对影片的探索所产生的意义是当代电影不可多得的经验,他将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充分融入自己的电影中,不论是他表现的主题以及对主题的叙事方式、表现形式等,都体现了强烈的后现代性。鬼才导演蒂姆·波顿,在前赴后继的电影大浪潮中,矗立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里程碑。

1.孟宪励:全新的奇观——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电影,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美]艾莉森·麦克马汉,姜静楠等译.蒂姆伯顿的电影世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李显杰:电影叙述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7.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8.[美]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9.王先霈,王又平: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10.[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张唤民译.知识出版社,1987年

猜你喜欢

波顿蒂姆后现代主义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大蜥蜴之夜的诱惑
圣犬
蒂姆·波顿:怪物也很美
巨人的小房子
绘画天才
后现代主义设计
抓住自己树叶
后什么现代,而且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