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丽的转变漫长的坚守
——记戏剧评论家、盐城市剧目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曹瀛

2017-11-14尹秉友

剧影月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淮剧盐城市盐城

■尹秉友

华丽的转变漫长的坚守

——记戏剧评论家、盐城市剧目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曹瀛

■尹秉友

盐城,因盐而得名;盐城,因戏而出名。八十年代初,有一位插队知识青年从农村走进县城,闯进大市区;从一位乡镇通讯报道员到从事戏剧创作,又探索钻研戏剧理论,这华丽的转变成就了一位在盐城乃至全省戏剧界闻名的戏剧评论专家。在戏剧理论研究领域,他为盐城的戏剧,特别是地方剧种——淮剧走向全国,为宣传推介一批著名剧作家、演员,在戏剧理论研究上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他就是盐城市剧目工作室党支部书记、二级编剧、《盐城戏剧》主编曹瀛。

他的脸庞,时常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儒雅的外表下,时常涌动着内心深处诗人般的激情,他就是曹瀛,一位典型的、憨厚的、有着书生气质而又充满智慧的学者。他1956年出生于阜宁,1983年从事戏剧文学创作,1985年作为优秀人才调盐城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工作。30多年来,曹瀛积极从事戏剧文学剧本的创作,注重戏剧理论的研究。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拼搏精神,使他在戏剧文学创作和戏剧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双丰收。现在,就让我们沿着曹瀛在编剧和戏剧理论领域成长、奋斗的足迹,去探索他心灵的世界,品味他人生的感悟。

梦想成真,难以割舍戏剧缘

要说与戏有缘,还得从曹瀛下乡插队说起。1976年,他被抽调在阜宁县郭树公社报道组工作,撰写通讯报道,也喜欢写写诗,偶尔刊登在《江苏文艺》上。当时公社文化站王以科站长对曹瀛说:“我看过你发表的诗歌,你有这个文学功底,学学写小戏,你身边还有老师。”说着顺手从包里拿出几本刊物,其中就有盐城地区文教局编印的《群众文艺》。曹瀛对这些书如获至宝,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手上能有几本刊物翻阅,对他来说简直是一场精神盛宴。起初,小戏不会编,曹瀛就从学写曲艺开始,有一篇作品不仅被阜宁县文化馆《文艺宣传材料》刊载,还被文化站用于参加阜宁县群众文艺调演并获奖。当时还有《对口词》《小演唱》两篇作品先后刊登在1976年、1980年的《群众文艺》(《盐城戏剧》前身)第1期上。能在《群众文艺》上发表作品,对于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插队知青来说,实属不易,而曹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1980年,曹瀛招工回城,凭考试成绩完全可以进入金融系统工作,但他不喜欢与数字打交道,特别喜欢文字,喜欢看书,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新华书店。进书店后,繁重的书店工作并没有消磨他求知的欲望,反而使他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更激发他创作的热情。三年后,曹瀛被调到阜宁县文化馆工作。这期间,他负责编印过《阜宁民间文学》专集和《阜宁文艺》刊物,创作八场新编历史传奇剧《郑板桥》,小戏曲《葡萄架下》参加盐城市1983年小戏调演获创作二等奖,并编入市文化局编印的《1983年获奖小戏选》。曹瀛的戏剧创作起点较高,创作的几篇作品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当曹瀛闻讯要被选调到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从事专业编剧时,他真有一种喜出望外、梦想成真的感觉。也许是冥冥之中命运早已注定,他将与戏剧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

情系专刊,辛勤付出创品牌

1985年6月的一天,曹瀛怀着喜悦的心情去盐城市剧目工作室报到。当时剧目室位于老市政府大楼院内一处低矮的平房,面积不到20平方米。室内摆放六张办公桌,东西靠墙各竖一排书橱。办公室的拥挤令人咋舌,阴暗潮湿的环境更是出人意料,房屋虽然陈旧低矮,但从剧作家身上透出的一种精神高度却深深地震撼了他,弥补了他初来乍到时的心理落差。

曹瀛进剧目室后,除了专业编剧以外,还专职负责编印《盐城戏剧》、现金会计和图书保管等工作。最让他费心、费时、费力的就是编印《盐城戏剧》。他从第二期开始接手,增加了剧本的题图、插图和页码,美化了装帧,改进了版面,扩大了容量。第一年出刊三期,共发表15部大戏、2个小戏,还编印了两本《戏剧理论集》专辑。第二年,他不仅注重内页的变化,更是对刊物封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盐城戏剧”刊名,选用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字,用剧照组合封面,字体苍劲有力,整个封面富有创意,令人耳目一新,别具一格,延续至今。从1985年至1988年,再从1998年到2006年,曹瀛具体负责《盐城戏剧》编辑、印刷、校对、寄发的全过程,以及其他编辑事务。每期页数都在140至200页之间,每次清样校对不少于4次,以及其他编辑事务。为此,他虽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也得到了很多收获。对他而言,每一次清样校对、反复研读就是一次业务学习的机会,既丰富了剧本的阅读量,又使他对全市剧本创作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和比较。如今,他收藏从创刊到现在的所有63期《盐城戏剧》,每一期作品都是剧作家精神苦旅的结晶,不但凝聚着剧作家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浸透着剧作家的审美、修养和情感,寄托着剧作家的抱负、信念和理想,也见证着盐城戏剧事业的发展、壮大和繁荣。《奇婚记》《花大姑说媒》《难咽的苦果》《鸡毛蒜皮》《太阳花》《十品村官》《三秀才》《大路朝天》等戏剧作品就是从这里起步,走出盐城,走出江苏、走向全国。《盐城戏剧》也逐步办出了品牌,形成了特色,受到了好评。

潜心钻研,独特视角现真情

盐城是戏剧创作大市,素有“现代戏之乡”、“小戏之乡”的美誉。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知道,盐城的剧作家们,因为缺乏理论的引导和技巧的训练,往往在发现、掌握了极为重大的题材和生活素材后却无法驾驭和组织,很难创作出高品位、高质量的戏剧作品。整个戏曲创作群体在创作实践中,深感理论的缺失,迫切需要切合本地实际的理论引导和技巧上的帮助,而曹瀛便是应运而生的这种人才。

1998年,市戏剧艺术研究所与市剧目工作室合署办公,曹瀛服从组织安排,放弃了他驾轻就熟、十分痴迷的戏剧创作,全身心地开展戏剧理论研究。曹瀛尽最大限度地去吸取博大精深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及人文知识的营养,使自己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厚积薄发,写出析理入微,剖情入理,令人首肯,沁人心脾的绝妙剧评来。经过他多年的努力,盐城戏剧理论研究工作有了起色,取得了一些成就,填补了一些空白。

一是选择突破点。如何选择研究课题?是曹瀛首先思考的问题。作为市级研究所,更多的要求是实用性和指导性。于是,他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与专长,将“从美学的角度来关注当代戏剧创作”作为研究的课题和方向。他在《剧影月报》《艺术百家》《戏曲研究》《剧本》《海南师院学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及四川外国语学院《英语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戏曲电视剧美学特征初探》《市场经济与剧团改革》《论审美超越与戏曲创作》《论审美理想与戏曲创作》《论剧作家的审美感悟》《论戏曲细节的美学功能》《节奏:美在力度》《生活:美在发现》《重读经典》《邓小平文艺思想与盐城戏剧创作初探》等论文,对戏剧美学理论作了专题研究与探索。他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高校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剧评70多篇,共计40多万字,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是强化戏剧评论。盐城是一个戏剧创作大市,也是一个戏剧活动较多的城市。之前每当盐城出现好的剧目时,除了常见的一般性报道外,很少有大块文章从理论的高度加以审视和总结,难以产生轰动效应。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与缺憾,曹瀛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在如何根据淮剧剧种的艺术个性和风格特征坚持“三小”原则(小人物、小事件、小故事)的创作方法中,他能从理论层面予以阐述、启迪、引导剧作者。在盐城市淮剧团获取文华新剧目奖的优秀现代戏《鸡毛蒜皮》的剧本初始讨论时他就向剧作者提出:“既然定位在‘鸡毛蒜皮’上,就必须选择、安排小事件、小情节、小人物、小故事,以‘鸡毛蒜皮’的小事,去反映折射大千世界的生活本质。”他的戏剧评论《凡人不凡小事不小——谈现代戏〈鸡毛蒜皮〉剧本创作特色》发表在文化部《艺术通讯》1996年第2期上。1998年江苏省第三届淮剧节在盐城市举行,曹瀛一边参与评委活动,一边感悟思考,一篇述评也随之产生,《好戏令人喜问题发人思——观摩江苏淮剧节有感》发表在《中国戏剧》1999年第1期上;盐城市淮剧团《十品村官》刚演出不久,他的剧评《“恋乡情结”与〈十品村官〉》就在《中国戏剧》2003年第2期上与读者见面;江苏省淮剧团演出的淮剧《蓝齐格格》参加江苏省第四届淮剧艺术节,他的戏剧评论《淮剧〈蓝齐格格〉评析》刊登在《剧影月报》2003年第3期上;盐城市淮剧团大型现代纪实淮剧《秋天的思念》参加2006年江苏省第五届淮剧艺术节演出,他的戏剧评论《一曲人生的赞歌——谈淮剧〈秋天的思念〉中汤稚鸣形象的塑造》在《江苏剧目》2006年第1期上发表;盐城市淮剧团《半车老师》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演出,他的戏剧评论《内庄外谐味淡旨深——评淮剧〈半车老师〉的艺术风格》发表在《剧影月报》2015年第2期上;并编入《全国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经验交流会暨北京市现代戏剧本创作研讨会(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二十六届年会)资料汇编》一书;江苏省淮剧团演出的淮剧《小镇》参加第二届中国江苏文化艺术节展演,他的戏剧评论《震荡在心灵深处的钟声——评淮剧〈小镇〉剧本创作的审美观照》先后刊登在《剧影月报》2014年第5期和《剧本》《中国戏剧》2015年第1和第5期上。

三是选择重点研究。总结创作经验,研究成败得失,阐明戏曲创作规律与美学原则成了曹瀛思考与评论的重点。他善于对剧作家与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和理论升华,其笔下思辨的文字流泻出对戏剧最深的热爱。剧作家董辉、陈明、孙茂廷、孙智宏、徐新华等人的戏剧作品,他都曾在报刊上发表专题评论。如响水孙智宏创作上演的小戏曲《花大姑说媒》《吴二赖讨田》《风雪之夜》《夫妻醉酒》《公鸡做媒》《丫丫考零分》先后获得文化部群星奖大奖、曹禺戏剧一等奖和优秀编剧奖等奖项,曹瀛对他的小戏创作成就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归纳,即“从平凡的人物和命运中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从片刻的感受和联想中寻找精巧的故事情节;从生活的矿藏和书本中提炼诗化的性格语言;从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中开掘深刻的主题思想。”论文《审美的发现:从花大姑到苏二娥——孙智宏戏剧人物赏析》在《剧影月报》2011年第4期上发表。对于盐都陈明的作品,曹瀛长期跟踪研究,颇有收获。陈明执着于“三农”题材戏剧创作,他的大戏《鸡毛蒜皮》《十品村官》《半车老师》等作品多次获得了“文华”、“曹禺”全国性大奖。根据他不同时期的戏剧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曹瀛都有相关论文在省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他以《陈明“三农”题材戏曲创作的审美追求》为题,对陈明“草根意识的题材选择、独具魅力的人物塑造、寓庄于谐的风格展现、耐人寻味的主题开掘”的审美追求,进行深入地探索和总结,并在2012年第4期《剧影月报》、2014年3月22日《光明日报》上发表论文。曹瀛有两篇评论陈明戏剧论文《凡人不凡小事不小——谈现代戏〈鸡毛蒜皮〉剧本创作特色》《关注我们的精神家园》编入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的《美在盐城·论盐城》丛书。

四是关注典型报道。在评论戏剧的同时,曹瀛还撰写艺术通讯,专题介绍盐城的艺术家和文化名人,对盐城的戏剧作品及演艺人员的艺术成就和存在问题,亦能在理论高度上加以审视、剖析和总结。为此,他撰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如发表于1996年第2期和2003年第2期《中国戏剧》上的《梁国英:一个自强不息的好演员》《四次晋京演出一道人生风景——记江苏省盐城市淮剧团优秀演员王书龙》以及发表于《剧影月报》2003年第3期上的《情系舞台执著追求——记滨海县淮剧团团长、二级演员曹阳》等评介文章。此后,梁国英、王书龙先后都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曹阳也被评为一级演员。这是盐城戏剧界的成就与骄傲,与曹瀛多年来潜心戏剧理论的研究,并使其理论运用到地方戏剧活动的实践中分不开,也与他秉持理性标准,准确把握、及时引导、广泛宣传、中肯评价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戏剧理论研究是一项枯燥的、寂寞的、孤独的事业,但是他一个人坚守了30多年。曹瀛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用自己的烛光照亮了别人。盐城市先后在江苏省乃至在国家级的重大戏剧艺术赛事活动中夺取的各项重奖、大奖的优秀剧目,无不渗透着曹瀛的心血和汗水,盐城市整体戏剧创作的价值取向、题材的选择、风格的把握无不受到曹瀛戏剧理论的影响。

美在求索,一路风雨一路歌

人生的曲折是美丽的,美在于求索的过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曹瀛先后在省市和国家级刊物发表《郑板桥》《疯秀才外传》《鹤乡泪》《潇洒跑一回》《原野》5部大型戏曲剧本、小戏小品10多个;其中电视小品《人与狗》获1996年“中国剧协、青岛经协联谊杯”百优小品大赛入围奖;大戏《潇洒跑一回》获1998年盐城市新剧本一等奖、第13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二等奖、首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银奖、第二届江苏省戏剧文学奖提名奖;与刘振清合作的小淮剧《三请石爷》获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滨洲·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优秀剧目金奖及编剧、导演、表演等多项优秀奖;六场现代戏曲《鹤乡泪》在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全国有奖征购电视剧电影戏剧优秀剧本活动中荣获“作品入围奖”。戏剧论文《从普希金扮演普希金说起》获全国“TTC杯——跨世纪之光”征文比赛三等奖;戏剧美学论文《论剧作家的审美感悟》获中国王国维戏曲论文奖提名奖;美学论文《美玉杂于顽石明珠出于老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美学思想初探》编入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的《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获奖作品选》,并获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论文二等奖;论文《试论先进文化内涵》编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的《文化大视野》(第11卷),并在《文化大视野——全国群众文化、图书、博物论文集》中,荣获优秀论文奖(最高奖);美学论文《孤独:与美同行》编入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的《2010中国散文经典》,荣获2010年度最佳散文奖;曾担任第2、3届江苏省淮剧节评委;他十多次应邀参加全国性戏剧学术研讨活动;2004年获江苏省文化厅表彰的优秀学术成果奖。他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莎士比亚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学学会理事,盐城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岁月如歌,人生如戏。作为一个专业编剧和戏剧理论工作者,曹瀛时刻感受到创作的动力与压力、甜蜜与苦涩、自信与彷徨、快乐与痛苦。他时常勉励自己:“因为我追求,所以我快乐;因为我付出,所以我收获;因为我拥有,所以我珍惜。”

猜你喜欢

淮剧盐城市盐城
试论淮剧表演程式的传承和创新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台湾蝴蝶兰:绽放盐城滨海 助力乡村振兴
淮剧还好吧
透鲜的盐城话
“疫”起战斗——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战线同心抗疫
A Sunny Season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盐城市最美侨界之星事迹报告会成功举办
江苏省盐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