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影重重》系列与间谍电影
2017-11-14黄金德
黄金德
(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间谍电影即是以间谍为核心人物展开叙事的电影,它可以被认为是当前亚类型电影中长盛不衰的典型。《谍影重重》系列包括五部电影,即道格·里曼的《谍影重重》(2002)、保罗·格林格拉斯的《谍影重重2》(2004)和《谍影重重3》(2007)、托尼·吉尔罗伊的《谍影重重4》(2012),以及由格林格拉斯执导的《谍影重重5》(2016)。电影在叙事的设计上实际上并不完全符合传统间谍片的公式和惯例,但是又因为其中编织的谍影迷踪极为精彩而被誉为间谍电影的教科书级别作品。在全球电影选题于新世纪后面临瓶颈之际,间谍电影这一亚类型电影却异军突起,依然是观众所甘于走入电影院的娱乐样式之一。已经实现经典化的《谍影重重》系列可以成为我们探询间谍电影,尤其是美国间谍电影特质以及发展变化的一个范例。
一、间谍电影的专业性
对于观众而言,间谍电影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中间谍身份及具体工作、技能的神秘性,因此,以专业姿态展现谍报工作无疑是间谍电影的一个重要特点。而相对于热衷于拍摄“反特片”的中国等冷战之东方世界国家的间谍电影而言,英美间谍电影在对个人英雄主义观的崇尚下,有着更为浓郁的塑造孤胆英雄式间谍主人公的艺术趣味。在塑造这类人物时,电影往往有着“炫技”倾向,主人公承担了对观众普及间谍专业资质的角色功能,满足着观众对间谍职业的窥探欲。这种炫技一般体现在主人公的武力打斗、脑力分析以及各种具体技能与道具之上。
例如,在《谍影重重》中,伯恩在前往瑞士之后由于身上缺钱而无法在旅馆投宿,只能在公园的长凳上过夜。在遭遇了警察的身份盘查后,伯恩本能地在短短4秒钟后打败了两个持有警棍的警察,并且一气呵成地拆掉了从警察手中夺来的枪,让警察无法打死赤手空拳的他;又如,伯恩在进入瑞士银行后,有着条件反射式的对四周环境的观察能力,并且能在打开盒子,对盒子中的手枪、护照等东西进行分析时,又注意他人的谈话等。处于旁观视角的观众显然能先伯恩一步因为他种种行为的专业性而知道其间谍的真实身份,但观众对于间谍技能的陌生又使得他们依然对后续的、伯恩将暴露更多职业技能的剧情有着强烈的期待。中情局特工因为银行箱子的打开而注意到伯恩便给他的行动带来了更多变数。观众可以看到伯恩熟练地运用各种技能逃生并追查身份真相,如迅速观察到监视器、保安等的位置,不走电梯,在楼梯迅速制伏一个安保人员并拿到他的对讲机和耳机,等等。这些都足以令观众叹为观止。
二、间谍电影的意识形态性
与中、韩的间谍电影不同,英美两国间谍电影的类型化完成程度要更高,商业意味也更为浓厚,这也就决定了电影中的意识形态是更具普世意味的。在《谍影重重》系列中,意识形态性首先在于肯定了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在整个《谍影重重》故事中,美国政府的阴暗面不断被暴露出来,政府成为毁灭个人/公民的罪魁祸首。首先是中央情报局设立了一个以精英暗杀美国敌对者的“绊脚石计划”,伯恩正因为自己的头痛而成为绊脚石计划中的失手者。而更为不堪的是,美国政府还在绊脚石计划之外设立了黑石楠计划。任何有可能泄露中情局活动的人都可以在不受上级授权的情况下,以任何方式被拷打或诛杀。这实际上是一种对法制的巨大破坏。所谓的国家利益成为个别人满足私欲、掩饰罪恶的借口。伯恩正是在失忆后又回忆起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而遭到了“自己人”的灭口追杀,从而几乎没有容身之地。在观影时,观众很容易产生对伯恩的同情以及对上层草菅人命的特务统治的憎恨。
其次是肯定了对个人情感的追求。在电影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中,伯恩追寻身份的线索之外还有一条线索,那就是他和玛丽的感情发展。玛丽的存在是伯恩解答“我是谁”问题的关键臂助,而玛丽的死也是伯恩陷入绝境、在仇恨的刺激下重新开始战斗的关键因素。而值得一提的是,并非单纯地对爱情主题进行渲染就能够俘获观众的好评。在观众已经拥有足够多的由剧情等类型片提供的爱情叙事的情况下,间谍电影往往需要回避其他类型片中的俗套。《谍影重重》系列选择了以一种含蓄而又不乏专业色彩的方式来表达属于间谍的爱情。例如,在《谍影重重2》中,电影的一个高潮便是玛丽之死,而对于这个“永失吾爱”的桥段,电影回避了其他类型片中常见的号啕、嘶吼等动作和场面设计,而是用伯恩的果断映衬出了一种属于间谍的缠绵。
三、间谍电影的商业性
在《谍影重重》系列中,商业性也是自第一部到第五部都存在的,但其更为明显地体现在最后两部的创作上,因为就运作方式和叙事逻辑而言,后两部已经明显地能让观众感受到其与“三部曲”的不和谐。首先是产生新的主线叙事,即《谍影重重4》的问世。在包括马特·达蒙和格林格拉斯在内的主创都拒绝拍摄第四部后,环球影业依然在利益的诱惑下更换导演和主演,重新打造了一个新的间谍故事,为观众讲述一个伯恩的平行事件,结果使电影一方面无法跳出三部曲的框架,另一方面又尴尬地独立于整个伯恩系列之外。
其次是对旧主线叙事的拓展。在《谍影重重4》 讲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后,《谍影重重5》终于选择了让杰森·伯恩回归,破除了主创原本对“三部曲”的坚持,然而情怀并不意味着就足以使大部分观众对此表示满意。尽管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谍影重重5》并没有严重不及三部曲的重大缺陷,但是电影在故事内核上却存在瑕疵。这种瑕疵正是商业性导致的,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三部曲已经完成了一个较为完整而圆满的叙事。《谍影重重》的主题是逃亡,《谍影重重2》的主题为赎罪,《谍影重重3》则让观众和主人公一起完成了寻根溯源:主人公伯恩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才发现自己就是一切的始作俑者,是他自己当初心甘情愿地加入到绊脚石计划当中,将自己变为了一个三千万美元高价的武器。在绊脚石计划、黑石楠计划一一水落石出之后,整个故事不仅已经能够自圆其说,且让观众能够充分感受到伯恩这个角色的“俄狄浦斯王式”或是浮士德将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悲壮感。然而正是在票房利益的诱惑之下,《谍影重重5》被创作出来,在一个本已告一段落的故事之上强行节外生枝,这无疑本身就是具有相当大的风险的,这导致了电影中有大量的牵强之处。
戴锦华曾指出:“间谍片事实上曾是为两大阵营所共享的冷战电影类型;但这一类型却并未因冷战的终结而退场,相反成了后冷战时代新的叙事宠儿。”经由对《谍影重重》系列中反映出来的属于间谍电影的专业性、意识形态性以及商业性的分析,我们无疑可以对戴锦华的“宠儿”说有更为透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