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厨房才是家的味道

2017-11-14董岩

北广人物 2017年45期
关键词:姥姥家土豆姥姥

董岩

厨房才是家的味道

董岩

“食之过饱,心灵无法容忍躯体;食不果腹,躯体同样无法支撑心灵。”赛尔斯说出了吃的学问。土豆的引入曾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关于土豆的做法也有几十种,醋熘土豆丝是我和闺女的最爱,我妈妈的学生时代每天的蔬菜、主食就是土豆,直到现在她都不吃土豆,还有一说面条也皱眉头。小时候印象中,家里的大部分钱都花在吃上,妈妈认为孩子吃最重要。

一日三餐,都是妈妈准备,即便家里周末外出郊游,也是她早早起床炒好几个菜,放进铝制饭盒,装在网兜里带着,天气好的时候,到了中午,饭还是温热的。

我们从来不知道家以外的食物是什么味儿。小时候以为妈妈做的饭最好吃,后来上了幼儿园因为不习惯那里的伙食,哥哥被饿晕过,我宁肯吃饼干也不吃幼儿园的饭,以至于现在肠胃也不好。

妈妈有6个兄弟姐妹,个个都是厨师级别的水平,印象中他们对吃绝不糊弄,每次去姥姥家感觉都是过节。他们从来不让妈妈进厨房炒菜,在他们那她做饭不好吃。北京的饮食文化中,“不重食材,重视吃法”的传统,在寻常百姓家体现很充分。地道的北京菜都是些普通的食材,好吃不贵,各个节气都有不同的讲究。爸爸最爱吃姥姥家做的米粉肉。孩子们对这样的大肉不太感兴趣,所以每次都是最后端上桌,大人们喝着酒,咂摸着米粉肉的味儿。喝到兴致处,他们还会“忆苦思甜”,他们小时候姥爷去世早,姥姥一人上班,养活7个孩子,每天谁放学早谁做饭,擀面条吃最便宜,姥姥下班进家门前,面必须端上桌。

后来日子好了,天天一桌子的好菜好饭,姥姥只笑着张罗孩子们吃饭。每次从姥姥家出来,第一个走的一定是全家所有人都送出来,直到最后一个走的,就剩姥姥一人站在门口,她都会嘱咐孩子好好读书。

日子一天天过着,我们都长大了,姥姥去世,大舅、四舅、小姨先后接过春节家宴的大掌勺,后来舅舅和姨都患上了“三高”和糖尿病,他们开始遵循养生专家的多运动、饮食清淡。下一代孩子们都不会做饭,会做的也不爱做。最小的弟弟也当爹了,他们都选择离父母近的地方安家,有的干脆把厨房直接改造成书房,每天都去父母家入伙。

现在的生活质量是真好了,从四合院搬进了楼房,大大小小的餐馆开在家门口,可烟火气也越来越少了,那时一大家子几十口子四代同堂的热闹没有了,杨牧谷先生的《从书房到厨房》中说,无疑,书本教导人怎样作判辨与选择;然而只有厨房这样的地方才会让人看到,复杂的人生不是靠判辨来解决,而是靠中庸、统摄,也是靠包容和接纳。

妈妈一次牢骚说这辈子最不爱做饭,但她心情、身体都好的时候还是会做饭,味道早已经不是小时候感受的味道,但看着她神采飞扬的在厨房里忙活,一家人都有幸福的感觉。相比按着美食家的专栏,按图索骥追踪的那些餐馆,普通人家的厨房里才是家的味道。

猜你喜欢

姥姥家土豆姥姥
雪姥姥
八旬姥姥活得美
土豆喝水
姥姥家的“网”
姥姥家的小菜地
姥姥家的蒂园
姥姥家的小菜园
土豆爱吃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