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视域下的波兰斯基电影研究
2017-11-14高振凤
高振凤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宝鸡 721000)
一、波兰斯基及其黑暗电影创作
20世纪50年代,罗曼·波兰斯基开始创作电影短片,其中由其编导出演的短片《两个男人与更衣室》一举拿下五项国际大奖;短片《胖子和瘦子》至今被认为是黑色风格电影短片的典范。从波兰罗兹学院毕业后,波兰斯基来到法国推出其处女长片《水中刀》,讲述了二战后波兰中产阶级的婚恋生活,正是凭借这部影片,波兰斯基在西方影坛崭露头角。1965年,波兰斯基开始尝试典型的黑暗题材的影片创制,整个20世纪60年代先后推出了《冷血惊魂》《天师捉妖》《荒岛惊魂》《罗丝玛丽的婴儿》等血腥味十足的黑暗题材影片。其中,《罗丝玛丽的婴儿》受到了美国影评人的高度赞许,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整个60年代创制的囊括犯罪、惊悚、恐怖等元素在内的黑暗影片使波兰斯基名震影坛,同时也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电影创制风格,被誉为光影世界中的罪恶大师。20世纪70年代,波兰斯基带着丧妻之痛推出影片《麦克白》和《什么》,并开始了其第一次创作转型,即将黑暗之风和罪恶叙事拓展到精神层面,使其早期的心理恐怖题材进一步拓展。1974年,波兰斯基受好莱坞之邀执导黑社会题材的影片《唐人街》,并凭借此片荣获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奖,更为重要的是《唐人街》奠定了波兰斯基在好莱坞的重要地位。此外,波兰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还推出影片《怪房客》《苔丝》等风格阴郁压抑的心理恐怖片,也被认为是黑暗题材影片中的上佳之作。20世纪80年代,受到强奸猥亵案的影响,波兰斯基的电影创作明显走上了下坡路,虽然延续黑暗之风创作了影片《海盗夺金记》《亡命夜巴黎》和舞台剧《莫扎特》,但都反响平平,并未受到影坛关注。直到20世纪90年代,波兰斯基才凭借《苦月亮》《死亡与处女》等影片逐渐复苏,使观众再次领略到波兰斯基独特的精神黑暗和心理恐惧。本世纪以来,已年逾古稀的波兰斯基创制影片《钢琴家》,再次彰显了其在世界影坛上不可取代的地位。这部影片讲述了死亡威胁下波兰钢琴家的生活,不仅在世界多国广受赞誉,还折桂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英国学院奖最佳影片奖、法国凯撒奖最佳导演奖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提名奖等。
与波兰斯基合作已久的制片人阿兰·萨德曾评价波兰斯基是一位艰难恐惧之下的“幸存者”,所以他对受难主题十分感兴趣。的确如此,波兰斯基出生在战火弥漫下的犹太家庭里,在二战前的反犹运动中,波兰斯基一家便开始了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生活。在二战中,波兰斯基的母亲更是惨死在集中营,父亲和兄长也不知去向,幼小的波兰斯基成为四处躲藏的孤儿,整个童年都生活在死亡和伤害的阴影之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童年生活对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影响巨大,正是童年时期的不幸遭遇使波兰斯基一生钟情于死亡、虐待、犯罪等黑暗题材影片的创制。如果说童年阴影是波兰斯基涉及黑暗题材影视作品的缘起,那么妻子遇害的惨痛经历则直接促进了波兰斯基在走向更加黑暗的言说。20世纪70年代末,已怀有身孕的妻子在家中惨遭著名变态杀人集团“曼森家族”的虐杀,这使波兰斯基的精神大受刺激。从其电影作品来看,妻子遇害后波兰斯基的作品开始向精神恐怖方向发展,可以说这些惨痛而真实的经历对于波兰斯基而言自然是不幸的,但正因如此波兰斯基才创作出了无人可比的黑暗巨制。本文将在精神分析视域下,呈现波兰斯基的电影创作历程,并重点以《罗丝玛丽的婴儿》《冷血惊魂》《苦月亮》为范本,探析其作品中“梦”与“力比多”的黑暗言说。
二、波兰斯基电影中的“梦”
早在电影理论发展的初级阶段,精神分析理论便被引入其中以解释电影符号学领域的问题。作为一项综合艺术,电影所呈现的并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文化,还包括无意识层面的心理认同,这些曾经不被发现的无意识活动恰恰成为一部电影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所接纳的关键因素。在精神分析学说与电影艺术合流之后,电影理论界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从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到镜头运用、声光组合、色彩调配,都引入了精神分析理论,同时精神分析视域下的电影研究也进一步促进了电影创作过程中“无意识”的呈现与发展,呈现影片主人公无意识领域的精神世界也成为许多超现实主义影片的重头戏。
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曾专门创作《梦的解析》一书来阐释梦境与个体意识之间的深层关系。他认为人的潜意识只有在意识领域的“超我”的控制力减弱时才会浮现而出,被个体所感知,而睡眠或昏迷状态正是“超我”力量减弱的时候,那么梦就成为能够被人感知的潜意识的重要承载。在超现实主义影片中,主人公的梦境成为呈现其无意识领域的关键,在看似杂乱无章、毫无逻辑的梦境中,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得以显现,故事的内核也逐渐脱茧而出。在波兰斯基的影片中,就能够看到具有丰富隐含意义的梦境。20世纪60年代中期,波兰斯基首部英语电影《冷血惊魂》上映,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少女的故事。影片中女主人公卡洛雷杜与姐姐同住在伦敦的公寓中,表面上看姐姐与未婚夫在公寓中的约会使卡洛雷杜不堪其扰,而事实上,卡洛雷杜的不安与焦躁源自她对男性及性的恐惧。影片中,卡洛雷杜梦见一个男人推倒了公寓的墙并侵犯了自己,这无疑是卡洛雷杜内心恐惧的无意识呈现,也为影片后续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在姐姐与未婚夫离家度假时,一直钟情于卡洛雷杜的英国青年来到公寓看望卡洛雷杜,然而却死在了卡洛雷杜关于男人的恐怖臆想之中。不仅如此,在极端恐惧心理的驱使下卡洛雷杜还杀死了公寓的男房东。在《冷血惊魂》中,卡洛雷杜关于性的梦并不能按照常规的方式来解读,她的梦境并非现实生活中性缺失的补偿,而是已经深入潜意识中的性的恐惧,波兰斯基正是通过女主人公的梦境将这种恐惧真切地呈现在银幕之上。
如果说《冷血惊魂》中女主人公的梦境较为直接地呈现出了其内心的恐惧,那么在上映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影片《罗丝玛丽的婴儿》中,波兰斯基则为观众呈现出了更加隐晦的梦境。《罗丝玛丽的婴儿》伊始,女主人公罗丝玛丽与丈夫乔迁至曼哈顿,住进了一栋十分古老的公寓中。古怪的邻居一家和关于古老公寓的恐怖传说使罗丝玛丽越发感到恐惧,尤其是当丈夫与邻居一家相处十分融洽时,罗丝玛丽都会感到隐隐的担忧。影片中罗丝玛丽的梦境十分凌乱,甚至无法定义为一段完整的故事情节。罗丝玛丽梦到自己与丈夫、朋友等人共处于游艇之上,自己时而穿着泳衣,时而赤裸,时而年轻,时而年老,不仅婚戒被丈夫拿走,而且还被褪去衣服赤裸地挂在甲板之上。弗洛伊德曾在对梦的研究中表示,梦境分为显性梦境和隐性梦境,显性梦境就是梦直接呈现的样子,隐性梦境是显性梦境之下梦所体现的真实含义。在《罗丝玛丽的婴儿》中,罗丝玛丽的梦境正映射了其搬到古宅之后的身心境遇。赤裸身体在大海之上代表着罗丝玛丽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无所依靠的生存状态,丈夫拿走象征着忠诚和爱的戒指并站在一群陌生的男女中代表着丈夫与邻居的亲近和对罗丝玛丽的疏远。后来,在朋友的书中,罗丝玛丽发现邻居一家和丈夫很可能就是魔鬼家族,尤其是在其梦见自己被怪物侵犯后,罗丝玛丽更是日渐消瘦,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而事实却比梦境更加恐怖,罗丝玛丽生下了与“丈夫”的婴儿——一个没有瞳孔的怪婴。《罗丝玛丽的婴儿》中的梦境不仅反映了女主人公缺乏安全感、逐步陷入恐怖之中的生存状态,还暗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波兰斯基电影中的“力比多”
弗洛伊德虽然是精神分析学的大师级人物,但他的学说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和攻击,其中最主要的攻击对象就是弗洛伊德对于性的解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所指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被称为“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弗洛伊德认为人生存的动力源自生本能,而力比多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方式,也就是体现生本能的重要载体,对此弗洛伊德专门创作了《性学三论》一书。弗洛伊德在认为力比多是人类活动的本初动机之外,还在书中对力比多心理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力比多心理自婴幼儿时期便已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将经历五个性发展阶段,如果在早期阶段也就是童年时期没有进行正常的发展,将对个体一生的力比多心理造成不可逆转的可怕影响。在波兰斯基的影片《冷血惊魂》中,女主人公卡洛雷杜是一个拥有着姣好容颜的年轻女性,其日常生活也与常人没有特别的不同,美容院的工作使卡洛雷杜的社交比较单纯。在影片中我们能够通过蛛丝马迹窥探到卡洛雷杜童年时期的不幸经历,在阴郁氛围中时常出现的男人的老照片暗示着卡洛雷杜曾经被性侵的童年,这段悲惨的经历虽然被卡洛雷杜深埋内心,但其负面影响却在卡洛雷杜成年后逐渐显现。加之卡洛雷杜姐姐与情人之间违背伦理道德的情爱,进一步使女主人公对性产生了极端恐惧和厌恶,而这部影片英文片名的直译正是“厌恶”。在《冷血惊魂》中,卡洛雷杜从童年时期对于性的恐惧到成年后对于性的厌恶使其性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扭曲。同时,对于性的恐惧和厌恶也逐渐拓展到卡洛雷杜对于男性的态度之上,最终酿成了故意谋杀和精神分裂的悲剧。
上映于20世纪90年代的影片《苦月亮》是波兰斯基走出强奸猥亵案阴影后的鼎力之作,影片以男女主人公之间从无到有再转为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探讨了爱与性的关系。影片男主人公奥斯卡是一位作家,女主人公咪咪是一位舞蹈演员,二人相遇后随即陷入了热切的爱和狂热的性之中。在最初缠绵的三天中,在性本能的驱动下奥斯卡甚至认为自己看到了“天堂”的模样,一段时间内奥斯卡都被美艳的咪咪所深深吸引。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咪咪对奥斯卡已丧失了性的吸引力,于是奥斯卡浪荡的本性显现而出,不仅对咪咪呼来喝去、虐待打骂,还逼迫咪咪打掉二人的孩子,甚至在咪咪手术感染并被迫摘除子宫的情况下将其骗上飞机,把咪咪当成“垃圾”一样无情抛弃。不久后,奥斯卡突遭意外,而流落他乡的咪咪也在得知此事后回到了奥斯卡身边,将病床上的奥斯卡拖拽致残,并重新与奥斯卡一起生活,影片着重凸显了咪咪回归后二人的性生活,虐待与被虐的地位彻底转换。在这部影片中,从奥斯卡对咪咪残忍的抛弃和咪咪对奥斯卡执着的报复中,能够看到导演波兰斯基关于爱本虚无的观点,爱情唯美外衣下是个体的性本能,而畸形的性也体现出主人公的爱之伤。
四、结 语
罗曼·波兰斯基始终坚持创作“非主流”黑色题材作品,尽管其电影的内容和思想内涵并不符合各大影视奖项的主流文化,却凭借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度探讨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等世界重量级奖项的认可。在波兰斯基的电影世界中,每一位主人公都经历着痛苦的折磨,或是死亡的威胁、畸形的生活、非人的待遇等,加之导演惯用的昏暗色调及阴森场景,仿佛沦落其中的主人公都毫无救赎的希望。这种绝望情绪的表达来自于波兰斯基与虐杀、恐惧相伴的一生,相比于其创作的电影,或许波兰斯基所经历的现实和拥有的梦境要更加恐怖和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