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经典诗法“流水对”的历史发展源流

2017-11-14

中国韵文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十字句法流水

张 静 唐 元

(防灾科技学院 人文社科系,北京 101601)

论经典诗法“流水对”的历史发展源流

张 静 唐 元

(防灾科技学院 人文社科系,北京 101601)

所谓“流水对”是指诗歌中对仗的诗句或者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在形式上是彼此对仗平行的,但内容上两个句子却有着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不可分割的关系。“流水对”这个名字,是在古人对诗歌写作技巧逐渐认识的基础上慢慢得来的。早在盛唐时,人们已经发现了诗歌创作技巧中的“两句见意”。中唐时,首次出现了“十字句”的名字。宋代,按照是否对仗的标准,将“十字句”分为“十字句”和“十字对”,而常见的“流水对”是一个到元明时期才后起的名称。

流水对;诗句对仗;十字句;十字对;源流梳理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使用了流水对,例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谓“流水对”是指诗歌中对仗的诗句或者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在形式上是彼此对仗平行的,但内容上两个句子却有着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上下关系。这种对仗句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有如行云流水,所以美其名曰“流水对”。

而实际上“流水对”这个名字,是在古人对诗歌写作技巧逐渐认识的基础上慢慢得来的。最初,它的名字叫做“十字句”“十字格”“十字对”,而常见的“流水对”是一个到元明时期才后起的名称。目前学界对这其中的来龙去脉,还没有详细的历史梳理。

一 盛唐开始记载“两句见意”的诗歌创作技巧

早在盛唐,古人在诗歌创作的实践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完整的意思,可以用一个诗歌节奏句来表达,也可以用两个诗歌节奏句来抒发,甚至是用四个诗歌节奏句来组成。例如王昌龄《诗格·论文意》云:

古文格高,一句见意,则“股肱良哉”,是也。其次两句见意,则“关关雎鸩,在河之洲”,是也。其次古诗,四句见意,则“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也。

旧题王昌龄《诗中密旨》也重复提到这一问题。何谓“一句见意”?也即一个诗歌节奏句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句意,这个句子由词或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气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根据句子的结构可以是单句或者复句。王昌龄所举的例子中“股肱良哉”——“大臣们是多么的贤良啊”,便是一个主谓结构的感叹单句。同样的诗例还有很多,例如《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两句见意”,就是指两个诗歌节奏句组合在一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王昌龄所举的第一个诗句“关关雎鸠”只是一个词组,充当了句子的主语部分“谁”,第二个诗句“在河之洲”是一个动宾短语,充当了谓语部分“怎么样”。只有将这两句组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陈述性语气单句。“两句见意”这种造句方法古已有之,而且遍布在诗词歌赋、成语、民谣等多种语言形式中。例如俗语有“有志者,事竟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成语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古体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绝句有《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律诗如《放船》:“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收京》:“忽闻哀痛诏,又下圣明朝”等;词如《水调歌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等等。

王昌龄所说的“四句见意”,也即四个诗歌节奏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意的情况。用他举的例子来说,“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是一个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分句是结构上类似于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法单位)组成。这个诗例其实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的意思来。我们可以添加虽然(虽、尽管)……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等连接词。所以这首诗可以这样翻译:“虽然陵上的柏树长青,涧中的石头长存,但是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啊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地走过。”

在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中,第一种情况比较常见,第四种比较罕见,而第二种“两句见意”被诗评家们相对重视,但对这一诗法的命名却要等到中唐时期。

二 中唐时首次出现“十字句”的提法

据现有的文献来看,较早提到“十字句”的是题名白居易(772—846)的《金针诗格》,其“诗有四格”条云:“一曰十字句格,二曰十四字格,三曰五字句格,四曰拗背字句格。”惜其没有做进一步的揭示。

但另一部书是诞生时间差不多的贾岛(779—843)《二南密旨》,其中“论南北二宗例古今正体”条里详细论到了“十字句”:

宗者,总也。言宗则始南北二宗也。南宗一句含理,北宗二句显意。南宗例,如《毛诗》云:“林有朴樕,野有死鹿。”即今人为对,字字的确,上下各司其意。如鲍照《白头吟》:“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如钱起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此皆宗南宗之体也。北宗例,如《毛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此体今人宗为十字句,对或不对。如左太冲诗:“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如卢纶诗:“谁知樵子径,得到葛洪家。”此皆宗北宗之体也。诗人须宗于宗,或一聊合于宗,即终篇之意皆然。

唐人论诗喜用南宗、北宗,这是来自于禅宗分派的词汇,内涵可以看做是两种相互并列的不同类型。贾岛以上这一番话,五代徐夤的《雅道机要》“叙句度”条也简要地重复论述过。

“北宗例”即是我们要探讨的对象,贾岛将这一诗法现象总结得十分清楚:其内涵是“二句显意”,其名称为“十字句”,其中又有两大类:“对或不对”。例如左思的“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乃是其《咏史诗八首》(其三)的首句,古诗并不要求对仗,所以这句诗只是两句相合组成一个完整之意。卢纶诗有《过楼观李尊师》:“城阙望烟霞,常悲仙路赊。谁知樵子径,得到葛洪家。犬吠松间月,人行洞里花。留诗千岁鹤,送客五云车。访世山空在,观棋日未斜。不知尘俗士,谁解种胡麻。”此诗并非律诗之体,但诗作中间四联皆一一对仗。同“犬吠松间月,人行洞里花”“留诗千岁鹤,送客五云车”等相比较,前面这一联“谁知樵子径,得到葛洪家”在宽对之外明显句法不同,因为一般的对仗句上联和下联各自意思完整,呈现出平行的关系,而“谁知樵子径,得到葛洪家”的上句和下句并不是两个独立的句子,只有将两句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意义。这两个例子说明,“十字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但必须是“两句显意”。由此可见,诗论家们慢慢注意到既能“两句显意”,又能相互“对仗”,是很有技巧的一种创作方法。所以,对仗的“两句显意”就渐渐成为人们更为关注的对象。

之后,唐人王叡《炙毂子诗格》中便特意拈出了对仗的“两句一意体”:

诗云:“如何百年内,不见一人闲。”此二句虽属对,而十字血脉相连。

王叡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宣宗至僖宗之时(810—888)。“《炙毂子诗格》引及李郢诗,据《唐才子传》卷八载,郢为唐宣宗大中十年(856)进士,可知此书当成于其后。”所以王叡的《炙毂子诗格》当作于贾岛的《二南密旨》之后。其中所论诗乃戴叔伦(732—789)《别友人》:“扰扰倦行役,相逢陈蔡间。如何百年内,不见一人闲。对酒惜余景,问程愁乱山。秋风万里道,又出穆陵关。”这是一首律诗,其中间两联是要求对仗的。“如何百年内,不见一人闲”属于一个宽对,而且只有将两句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意义,王叡将这种句法现象归纳为“两句一意体”。从这个命名上可以看出王叡受到王昌龄或其同时期的诗式、诗格类著作中“两句见意”提法的影响,但从诗法总结的角度来看,“两句一意体”的提法,理论上还是不够概括的,名称上还是不够突出的。

而在五代徐夤的《雅道机要》中,又回过头来径直使用了白居易、贾岛等提出的“十字句”的称呼:

十字句。诗曰:“不会这个地,如何着得君。”

徐夤生卒年不详,唐昭宗景福元年(892)进士(据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四)。此诗句出处不详,容易看到这个句子并不对仗。虽然徐夤的“《雅道机要》多承齐己、贾岛之说”,但徐夤这里的论述显得比贾岛简略得多,他并没有区别十字句中的对与不对的两种类型。但徐夤在同一章节又举出了与“十字句”相对应的句式:

并行句。诗曰:“拥衲冥心客,穷经暮齿人。”

所引诗句乃齐己《寄山中诸友》的颔联,两句各自意思独立且相互平行,这种标准的对仗句名曰“并行句”,现在又有人叫做“平行对”。“并行句”和“十字句”中对仗的那一种正好形成一组对应的关系。这说明,当时的诗论家们对十字句中的对仗形式是有一定的认识的,只是还没有将其分类命名。

三 宋代按是否对仗将“十字句”分类命名

将“十字句”明确分类并给予命名的,当属活动于北宋仁宗至神宗朝(1010—1085)的桂林僧景淳所著的《诗评》,其中明确提到“十字句格”“十字对格”:

十字句格

诗曰:“一年惟一夕,长恐有云生。”又诗:“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旁。”又诗:“长因送人处,记得别家时。”

十字对格

诗曰:“未有一夜梦,不归千里家。”又诗:“空将未归信,说向欲行人。”又诗:“往往语复默,微微雨洒松。”

这样一来,两种句法名目便诞生了:对仗而两句一意的曰“十字对格”,不对仗而两句一意的曰“十字句格”。景淳用这两种名称将“十字句”进一步细化分类,这就把之前对“十字句”认识的种种混乱情况给予了一定的纠正。

北宋惠洪(1070—1128)在《天厨禁脔》中延续了这一提法,并且给予了清晰的分析:

《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别所知》:“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前对齐己作,后对郑谷作。皆以十字叙一事,而对偶分明。

原诗一为唐齐己《早梅》的颔联,二为唐郑谷《别同志》的颔联,这两种诗句既“十字叙一事”,又“对偶分明”,即为“十字对句法”。

“如何青草里,亦有白头翁。”又“夜来乘好月,信步上西楼。”前对李太白诗,后对司空曙诗。既以言十字对句矣,此又言十字句,何以异哉?曰:“青草里”不可对“白头翁”,“夜来”不可对“信步”。以其是一意,完全浑成,故谓之十字句。其法但可于颔联用之,如于颈联用,则当曰“可怜苍耳子,解伴白头翁”为工也。

惠洪认为,所谓“十字句法”就是对仗并不十分工整,但在上下句意义的流动中,给人以浑然天成的对仗感。这种“以假乱真”的句式可以在颔联使用,倘若是颈联,还需工整的对仗为上。另外,惠洪还有一个贡献就是分析了这种句法在七言律诗中的情况。虽然早在唐代题名白居易的《金针诗格》中就有“十四字句”,但没有留下具体的解释,不敢妄断是不是“两句显意”的意思,但惠洪明确有“十四字对句法”的相关论述:

“自携瓶去沽村酒,却著衫来作主人。”又“却从城里携琴去,谁到山中寄药来。”前对王操诗,后对清塞诗,皆翛然有出尘之姿,无险阻之态。以十四字叙一事,如人信手斫木,方圆一一中规矩。其法亦宜颔联用之也。

至此,针对五言诗与七言诗的“两句显意”体,还有它们中间对仗或者不对仗的不同情况都有了确切的诗法名称。

等到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时,这几种称谓就已经很固定了:

有十字对,刘昚虚“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有十字句,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是也。

有十四字对,刘长卿“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是也。有十四字句,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又太白“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是也。

四 元明时代“流水对”的名称才得以出现

既两句显意又相互对仗的诗句明显更富有技巧性,所以人们的关注重心便慢慢转移到“十字对句法”与“十四字对句法”身上,传统的“十字句”“十四字句”便不再受人重视,而将“十字对”或“十字对句法”、“十四字对句法”的名称简略成了“十字句”。

例如南宋诗论家葛立方(?—1164)的《韵语阳秋》卷一中就将两句一意但对仗的情况,称之为“十字格”:

梅圣俞五字律诗,于对联中十字作一意处甚多。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初见淮山》云:“朝来汴口望,喜见淮上山。”《送俞驾部》云:“何时鹢舟上,远见炉峰迎。”《送张子野》云:“不知从此去,当见复何如。”《和王尉》云:“度鸟不曾下,新文谁寄评。”《昼寝诗》云:“及尔寂无虑,始知机尽空。”如此者不可胜举。诗家谓之“十字格”,今人用此格者殊少也。老杜亦时有此格,《放船诗》云:“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对雨》云:“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江月》云:“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再例如元代方回评杜甫《赠别何邕》:“生死论交地,何由见一人。悲君随燕雀,薄宦走风尘。绵谷元通汉,沱江不向秦。五陵花满眼,传语故乡春”云:“三、四系十字句法。”明代梁桥《冰川诗式》卷三中有“两句一意法”,下注:“即十字句法,宜于颔联用之。”用于律诗的颔联,说明肯定是要求对仗的诗句。梁桥不称之为“十字对句法”,而是简略称之为“十字句法”。

与此同时,元代在诗论家中慢慢产生了“流水对”这样一个形象的称呼。元代佚名《诗教指南集》中有“下句承上”条,注云:“不对之对,流水相承。”所举诗例有罗业《下第》诗“若教丹桂在平地,更有何人肯苦心”,曹松《南海旅次》“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杜甫《九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这几个句子都是宽对且两句一意,所以称之为“不对之对”,给人的印象是“下句承上”如“流水相承”。“流水”其实就是“两句一意”的形象化审美感受。

到明清时代,“流水对”这个称呼就完全推广开来了,例如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四《法微三》:“流水对。严羽卿以刘眘虚‘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为十字格,刘长卿:‘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为十四字格。谓两句只一意也,盖流水对耳。”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五言律)中联以虚实对、流水对为上。”

综上,“流水对”其实是一个后起的称呼,在唐宋元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句法通行的名称是“十字对句法”(针对五言诗)或者“十四字对句法”(针对七言诗),人们常简称为“十字对”。具体指的是本应该一句一意的对仗句,却使之两句一意,上下相承,如流水般一贯而下。如此一来,流水对就是指出句与对句语意连贯、上下因依、难以分割的对仗句。但“流水对”这个称呼,直到元明时代才得以产生。

[1]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

[2]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张伯伟.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4]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5]葛立方.韵语阳秋[M].民国九年(1920)上海涵芬楼据清道光十一年(1836)安晁氏木活字排印本的影印本.

[6]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周维德.全明诗话[M].济南:齐鲁书社,2005.

[8]张健.元代诗法校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沈德潜.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 吴道勤

2016-05-16

2017年河北省教育厅指导项目《经典诗法名目的历史演变研究》(SZ17203)

张静(1982— ),女,山东威海人,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唐元(1983— ),河北邢台人,文学博士,防灾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I207.21

A

1006-2491(2017)02-0057-04

猜你喜欢

十字句法流水
张竹君与中国赤十字会
傣家跟着流水走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十字棋
流水
2018车企进阶十字诀
句法二题
巧用十字相乘法解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流水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