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2017-11-13龚红梅
龚红梅
摘要: 随着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步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办学模式转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体系结构日趋完善。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尤为迅速,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它既增加了广大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又加剧了就业的竞争和困难。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136-02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就业背景分析
高职院校,是指实施高等教育的技术教育学校。它是高等院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的分类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学校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起步,1980-1984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孕育和发展的阶段。1985-1993年是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阶段。1985年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4-1998年是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确定的时期。1996 年 5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职业学校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这是我国在历史上将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1999年-至今,是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时期。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其主要思路来源于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学院“3+0”办学模式,即面临首届2015级毕业生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对广西财经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三所学校进行走访调查,并进行相关比较材料整理,就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梳理如下:
(一)就业状况
针对三所高职院校的走访,发现三所高校在就业工作方面落实得都较好,整体就业质量较好,其大部分毕业生在广西就业,为本地区的发展输送了较多的人才。但就业难度增加,就业形势严峻,来源于学生对工作地点、工作报酬、专业是否相符等几方面提出较大诉求。
(1)职业的吻合度:三所高职院校与本科相比,其职业吻合度相对较高。大多职业院校毕业生毕业后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其中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教育方面有一定的特色,其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的建立使学生能够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等,与其职业吻合度较高。
(2)就业现状的满意度:大部分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在于“收入低”(70%);其次是“发展空间不够”(50%)。
(3)专业矛盾显现,专业之间冷热不均。面对社会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未及时进行调整,使某些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而另外一些专业学生却能收到多家用人单位的接收函,不同专业矛盾凸显,不同专业毕业生就业差异愈加明显。例如2014届广西财经学院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学院是会计与审计学院(89%)、金融与保险学院(82%),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是经济与贸易学院(45%)、信息与统计学院(49%)。从上面数据可以发现,专业与就业存在直接关系。
(二)就业质量
其主要体现在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职业吻合度、就业现状满意度以及离职率等方面。
(1)收入的高低是高校培养毕业生质量的市场价值体现。工作與专业相关度越高,越能体现专业培养使毕业生的市场价值得以实现。职业的吻合度则反映了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与期待的差距;就业满意度则是代表毕业生对就业的主观满意度;其离职率越低,则工作稳定性越强,反映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匹配度较高,毕业生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也符合毕业生的期望。
(2)就业特色鲜明,高职院校鲜明化。考究其就业去向,近年来大多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大多选择公务员、考研、出国深造等,进入企业的人数相对较少,而进入企业就业是高职类院校主要的就业通道。三所高职院校,其中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大多是从事与自身专业相关工作,进入企业较多,能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其余两所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也有其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不理想。仅从就业率来看,三所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就业率普遍来说都比较高,就业率达到95%以上。但就业质量还不理想,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1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是63%。就业起薪低,平均月薪是2749元。离职率也比较高,毕业生半年以内转岗率竟高达42%。
三、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思考
(一)三所高职院校的对比分析
广西财经学院的高职院校是本科院校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境有一定特殊性,防城港学院立足于防城港本地办学,与当地政府联合办学,地处中越边境,地理、办学模式、办学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特色性,该院校从“2+1”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为“3+0”的办学模式,防城港学院在2018年即将面临首批毕业生就业。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时间早,具有一定的历史,是广西首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对其调查研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借鉴性,该校“校政互动、校企互融、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突出。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建校时间久,是主要以政法类为主的高职院校,该院校突出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高职教育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思考
(1)我国的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本科压缩型”,在教学体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与职业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校扩招后生源质量的下降,造成高职毕业生在理论知识方面不能与高等教学毕业生相比,在职业能力方面也未有明显优势,这是导致高职教育社会认同感低的重要原因。
(2)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具体落实在专业上,即教育的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层面的教育和培养达到最终的目标和状态,即培养目标的层次、类别,其高职教育应区别于本科教学,应充分体现和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即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3)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应区分
于高等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翻版,更不是基础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不能理解为培养高层次的专才。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宜定位于中层次专才与中层次通才融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之“职”强调高职教育职业性,其符合社会、当地的需求。
四、结语
本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大致梳理,考察广西三所高职院校,认为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有不同的培养特点,相互之间应交流学习,加强高职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在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冷静分析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而准确地作出定位,调整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办出自身学院特色,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杨.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以河南H职业学院为例[D].河南师范大学,2015.
[2]李孝录.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3]主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9).
[4]刘秀英.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提升途径[J].创业与就业,2015(23).
责任编辑: 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