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手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观察
2017-11-13吴超
吴超
【摘要】 目的 分析胃肠手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方法 74例胃肠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 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 高于对照组的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 低于对照组的2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胃肠手术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治疗, 可改善患者机体状态, 明显缩短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 促进正常排便, 且安全性较高, 值得推广。
【关键词】 胃肠手术;早期肠内营养;肠功能恢复时间;不良反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0.056
胃肠手术为临床常见手术类型, 多数患者在完成胃肠手术后会出现营养不良现象[1], 需通过大量营养补充来对机体循环及新陈代谢加以维持, 否则不仅会严重影响原有疾病的康复速度, 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胁[2]。在胃肠手术24 h后, 临床医师常会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 而目前常用的营养支持方法主要包括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两种。本研究选取74例胃肠手术患者, 通过随机分组方式探讨营养支持的最佳方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在本院行胃肠手术的74例患者, 在获取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6例, 年龄37~63岁, 平均年龄(58.2±6.3)岁;手术类型:横结肠切除术1例, 右半肠切除术5例, 左半肠切除术3例, 乙状结肠切除术5例, 直肠手术12例, 胃手术(包括远端胃、近端胃、全胃)10例。观察组中男22例, 女16例, 年龄37~62岁, 平均年龄(58.4±6.1)岁;手术类型:横结肠切除术2例, 右半肠切除术6例, 左半肠切除术4例, 乙状结肠切除术4例, 直肠手术11例, 胃手术(包括远端胃、近端胃、全胃)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对比。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通过中心静脉提供营养, 每日补充适量微量元素、氯化钾、维生素、葡萄糖、复方氨基酸, 混匀后置于3 L输液袋中, 均匀输注, 在18~24 h输注完毕。共治疗7 d。
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结肠及直肠手术患者直接口服, 胃手术患者以鼻肠营养管给予营养支持。从术后次日开始, 给予含30 g/2000 ml纤维素的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第1天应用剂量500 ml, 滴注速度为40~60 ml/h;
第2天给予1000 ml能全力, 60~80 ml/h;第3~7天给予1500~2000 ml能全力, 100~150 ml/h。共治疗7 d。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显效:治疗后患者身体相关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新陈代谢与机体循环正常, 营养指标良好, 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有效:治疗后患者身体相关指标有明显改善, 新陈代谢与机体循环有轻微问题, 营养情况有所改善;无效:患者身体相关指标、新陈代谢、机体循环均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分析两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
③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 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7%;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肠功能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不良反应 对照组8例出现不良反应, 其中恶心3例, 呕吐2例, 腹泻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观察组2例出现不良反应, 恶心、腹泻各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肠手术患者因术后禁食与手术应激反应, 常会出现负氮平衡、体质量下降等问題, 极易引发营养不良, 组织抗感染能力与自我修复能力明显降低[3], 故而在术后提供营养支持十分重要。
现阶段常用的营养支持措施主要包括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可促使机体负氮平衡有效缓解, 然而在长期应用时极易导致细菌移位、黏膜萎缩等, 严重时可影响肝功能[4]。肠内营养是经由肠道为患者提供食物, 进而对门静脉系统的循环加以改善, 促进空肠功能提升, 尤其是经由肠道血液灌注、氧供应可对肠蠕动发挥促进作用, 改善肠黏膜渗透性, 对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加以维持, 对多器官功能障碍有理想的预防效果[5]。肠内营养在临床应用中体现了如下优势:①对机体代谢加以调节, 促使高代谢反应下降;②对患者机体营养状况予以改善, 促使氮丢失、体质量下降状况改善, 并对血浆蛋白加以维持;③给机体提供刺激, 促进胃肠道激素、消化液分泌水平提高, 推动胃肠蠕动, 加快胆囊收缩, 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现象;④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减少感染发生风险;⑤对内脏蛋白形成过程加以促进, 促进吻合口的快速愈合[6-8];⑥操作简便, 对操作技巧与设备的要求不高, 且治疗费用较低[9, 10]。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 高于对照组的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 肠内营养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 促进机体循环改善, 进而改善营养状况。另外,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 低于对照组的2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可见观察组治疗方法更为安全。
综上所述, 为胃肠手术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治疗, 可改善患者机体状态, 明显缩短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 促进正常排便, 且安全性较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向东. 改良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在胃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14):129-131.
[2] 杜剑波. 改良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在胃肠手术中的应用. 医药前沿, 2015(30):128-129.
[3] 黎介寿. 胃肠手术围手术期处理理念的更新与完善.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5(7):631-634.
[4] 樊晓静. 胃肠手术患者胃管不同处理策略对术后并发症风险及胃肠恢复的影响. 实用医学杂志, 2016, 32(18):3060-3063.
[5] 徐月华. 胃肠手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观察. 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18):105-107.
[6] 李雪萍. 腹部胃肠手术患者营养支持研究. 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9):1293-1294.
[7] 魏晓坤, 董桂平, 庞海云.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8, 11(6):636-637.
[8] 王骏扬, 邹永波, 张明威, 等. 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照研究.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3):524-526.
[9] 何明刚. 胃肠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22):52-53.
[10] 杨祖安. 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观察. 重庆医学, 2008, 37(10):1077-1078.
[收稿日期:2017-08-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