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几个说明方法的辨析
2017-11-13陈雪峰
陈雪峰
尽管《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近年来,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模拟考试中,说明方法也是说明文阅读常见的考点之一,但是对于说明方法的辨析及作用,师生们却常常出现分歧和争议。反思这一现象,笔者发现,其根源在于说明文相关知识的教学缺位。下面举例谈谈几个有争议的说明方法的辨析。
一、说明文中的修辞方法“比喻”一定是说明方法里的“打比方”吗?
说明方法,是写说明文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教学的方便,有的老师告诉学生,修辞格里的“比喻”,在说明文中就是“打比方”。严格地说,这是不准确的。有时候,说明文中的“比喻”不一定就是“打比方”。判断是不是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否对说明对象的特点起到了说明作用。如:
例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人教版8年级上《中国石拱桥》)
上句是比喻,也是说明方法打比方。因为,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桥洞的外形特点。
例2.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人教版八上《桥之美》)
上句中,“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是比喻,但不是打比方。因为,这个比喻的作用只是为了让语言表达更形象。
二、说明文中的修辞方法“引用”一定是说明方法中的“引资料”吗?
说明方法“引资料”是指引用名人著述、公式定律、格言、谚语、典故、诗词、传说等,作用一般是,引出说明对象,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说明事物(事理)的特征(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修辞方法“引用”是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作用一般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
对于说明文中的修辞方法“引用”是不是说明方法中的“引资料”这个问题,笔者和学生探究的结果是,大致上可以认为典范的说明文中的修辞方法“引用”就是说明方法“引资料”。如:
例3.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人教版八上《说屏》)
引用唐代诗人杜牧《秋夕》的诗句是修辞方法“引用”,也是说明方法“引资料”。因为引用的两句诗,巧妙地引出了说明对象“屏”,也在客观上增强了文章的文采和趣味性。
例4.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人教版八上《苏州园林》)
上句中“鱼戏莲叶间”是修辞方法“引用”,有的老师认为不是说明方法“引资料”,笔者认为其实也是“引资料”。因为这句引用实际上是呼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图画”和“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中的“一幅画”。
三、下定义和作诠释怎么区别?
“下定义”和“作诠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可以从概念上进行辨别。
定义是揭示概念的内涵的逻辑方法。①
例5.人就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
例6.地主就是占用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农民为主的人。
上面两个例子一个揭示了“人”这个概念的内涵,一个揭示了“地主”这个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揭示概念的内涵,也就是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因此,我们可以說“定义”就是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逻辑方法。那么,我们判断它是不是“定义”就要看它是不是揭示了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诠释”的意思是“说明;解释”②。所以,“诠释”只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解释或说明,不涉及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例7.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能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人教版八上《中国石拱桥》)
这个例子是在解释这个创造性的设计(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妙处,没有揭示“这个设计”的特有属性,所以它不是定义,而是诠释。
有时候,有的诠释在对事物进行解释或说明时,形式上采用了“A是B”的判断形式,很像定义,有的一线教师采用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加以辨析。
如果A是B,B也是A。这个句子就是下定义。
如果A是B,B不是A。这个句子就是作诠释。
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因为:
如果A是B(在这个单称肯定判断中,A具有B的全部属性,或者,A包含于B),
B也是A(在这个单称肯定判断中,B具有A的全部属性,或者, B包含于A),
那么,这时候,A和B的内涵相同,我们可以确定这个判断句是定义。如例5、例6:
人就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是人。)
地主就是占用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农民为主的人。(占用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农民为主的人是地主。)
如果A是B(在这个单称肯定判断中,A具有B的全部属性,或者,A包含于B),
B不是A(在这个单称否定判断中,B不具有A的属性),
那么,这时候,这个判断句不是定义,可能是诠释。如:
例8.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显然不成立。)
四、怎么判断一个说明方法是不是“分类别”?endprint
因为说明文相关知识的缺位,我们可以参考逻辑概念“划分”的有关概念和规则来辨别说明方法“分类别”,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划分”就是说明方法“分类别”。
划分就是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的逻辑方法,也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③如:
例9.社会包括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例10.星包括恒星、行星、彗星、卫星。
划分的规则有三条,同样适用于说明方法“分类别”。
1.划分的各个子项应当互不相容。如:
例11.风沙进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竺可桢 《向沙漠进军》)
如果子项相容,就不构成划分,也就不是分类别。如:
例12.阶级分为:工人、农民、剥削阶级和地主。
在这个划分中,地主就属于剥削阶级。
2.各个子项之和必须穷尽母项。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属于母项的事物都属于一个子项。如:
例13.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同,人类的社会形态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上例中,分类的子项之和就没有穷尽母项,因为除了上面三种社会还有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3.每次划分必须按照同一划分标准进行。如:
例14.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人教版,八上《说屏》)
例15.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学方面的……
如果划分的标准不统一,说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有古典的、有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就会引起分类混乱,也就不属于“分类别”了。
总之,由于说明文相关知识的缺位,给中学说明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教师备课的时候可以广博地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借以补充说明文有关知识的不足。当然,我们厘清有关的概念,并不是说一定要把这些概念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主要是为了有利于教师从宏观上进行教学设計,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征,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
参考文献
①金岳霖.《形式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084页。
③金岳霖.《形式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作者通联:山东东营市胜利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