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自然生长
2017-11-13范真量
范真量
【摘 要】教师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然生长”。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营造一种“自然生长”的环境;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以及给学生更多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展现“自然生长”的过程;关注特殊学生的发展,收获“自然生长”的喜悦。另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自然生长”的规律,重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收获、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潜心与数学对话。
【关键词】数学课堂 自然生长 时间与空间 思考 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慢”的艺术,讲求:一是要让时空回归本源、还给学生,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数学学习、数学活动的时间,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二是要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因为学生数学经验的获得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缓慢的提升过程,所以,课堂教学必须适时地慢一点,让学生的独立思考多一点、广一点、深一点,实现“自然生长”。事实上,要想真正地落实教学任务,又要让学生学得扎实、灵活,教师急不得。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从容地提问,耐心地等待,认真地倾听。
一、让时空回归本源——营造“自然生长”环境
(一)自然生长,要有充分的时间,静心等待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有了“交流”“对话”“展示”,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开放,但往往过于注重形式,更多的是少数优秀学生霸占了话语权,其他学生则成为学习的旁观者,没有给予学生充分交流思考的时间。这样,教师给予学生的时间就少,学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时间一长,导致有些学生的思维能力丧失、好奇心退化、创造力泯灭,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有些教师怕学生想不到自己的預设,在学生略作思考后,就迫不及待地提示学生:“①你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吗?②分割成的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呢?”这样时间是省了许多,可没有了学生自己的思维发展机会,教师直接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而对学生成长来说,还不如问一句:你能否根据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然后让学生自行去摸索、去讨论。虽时间长一点,但能迸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另外,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担心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预设出现偏离,往往忽略、无视学生的思维,或者急于抛出答案,将学生的思维给拉回来;在有些语言组织能力稍有不足的学生,一时无法准确完整表达意思时,总是抢着“圆场”;或是在有个别学生说到差不多的意思时,就如获至宝,马上总结。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完美流畅,可学生的求知欲却被阻断了。数学课堂变得急迫粗糙,急功近利。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节课时,因为学生已有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在激趣引入后,先让学生回顾四边形的分类,再从中选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个特殊的四边形,再试着求它们的内角和。学生很快会回答:“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90°×4=360°。”接着让学生去研究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①你能想到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呢?②先单独思考,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尽量运用多种方法去验证。③汇报展示是如何验证的?通过学生花时间去用多种方法思考研究,汇报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这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得出最优的方法是把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再求和的方法。如果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用分割成三角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也会计算,但效果却远远不如让学生自行探索、慢慢探究,得出结果时,学生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惊喜,会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感叹,从而会更有兴趣和信心去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是学生生长的优良环境。
(二)自然生长,要适度开放空间,发展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采用不同的方式,走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发展求异思维。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角度地分析和比较,求异求变求新,促进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规律和方法。
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就必须思考: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是否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否认可学生的想法?因为他们的想法可能很天真、突兀、有错……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后,学生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甚至有些学生会大胆地提出疑问:老师,有内必有外,那三角形的外角在哪里?三角形的外角和又是多少?内外角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这些猜测、提问虽然超出小学教材的范围,但教师应该肯定和鼓励学生,呵护他们的思维。当我们在课堂中听到有这样特别的提问和教学意外时,我们不应该是一味将其拉回课堂或是顺势让其他学生帮其回答,而应该多等待,多给予鼓励,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足够的勇气说出自己的见解,乐意分享自己独特的体验与真切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启迪。
二、让思维走向深入——展现“自然生长”过程
(一)给更多学生思考的机会
“翻新课堂”“基于标准的教学”强调评价先行,学生主体,给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可能。然而,只有那么一小部分学生能积极发言、回答正确率高。但大部分学生却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作出反应,他们不是缺乏学习的能力,可能很多时候是来不及思考,就已经让同伴解决了问题,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形成了惰性,不再思考。
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多动动手,才会压制他们的冲动。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推导时,让学生自己通过用小方格摆一摆、算一算、比一比等一系列摸索,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掌握的知识会更扎实。从而在实际运用中会更灵活,特别是对一些变式题会触类旁通,迎刃而解。因而教师只有在课堂中放慢节奏,提出问题后,能够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能充分经历思考的过程,才能激发出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真正实现“个个受教育,人人有发展”的教学目标。endprint
(二)给学生更多探究的机会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急不得,尤其是像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概念性知识,需要教师抓住契机,引发学生从细微处去品味关键词,理解知识点。
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有学生提问:“列豎式计算1.3×23中,积是29.9,为什么计算的时候可以先看成13×23?”有学生就积极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1.3是13个0.1,那么1.3×23就可以看成是13×23个0.1。”老师给予了肯定:“你们说得有道理。”接着写了两道算式给学生练习,如2.3×3、0.48×17。结果,在运算过程中,提问的学生就悟出了运算的算理,发现了看成整数计算会比较简便。
面对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耐心等待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方法,解除疑惑,构建新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在探究实践中“自然生长”,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既能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又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操作的环境,尤其是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或是一些几何图形的教学,让学生摆一摆、弄一弄,使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周长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预先准备学具袋,其中有图形,也有实物,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卡片、树叶等,再从理解概念入手:周长,顾名思义就是“一周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去摸一摸、量一量简单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学生很快就明白只要测量这些封闭图形各条线段的长度就能算出周长,然后探究稍有难度的树叶、圆卡片等的周长。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有疑问、有迷茫,也有争论,教师不能急于下结论,而是要以一个同伴、引路人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中间,参与到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去思考、猜测、验证、感悟。给足操作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探究机会。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教学进度;用智慧来培养教育出智慧的学生,用自己的成功来换取学生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邱广东.慢教育的“冷”思考[J].中学数学,2014(2).
[2]汤树龙.注重问题设计,发展创新思维品质[J].学周刊, 2013(6).
[3]唐彩斌.思想改变课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浙江省天台县坦头镇中心小学 317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