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旁批设计审视
2017-11-13李思雯
李思雯
旁批设计启蒙于古人的批注阅读,批注是古代读书人的学习、思考、读书的方法,随文点评。我国传统的批注以对炼字、修辞、文法的点评为主。旁批设计在近年来的人教社1993版、苏教版教科书中均有所运用。而在部编本教科书中,开始全面应用于自读课文。在此编写和使用过程中,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但同时也有诸多值得我们认真审视的问题。
一、部编本自读课文旁批设计的内涵与意义
随着人们对教科书功能认识的深化,人们普遍认为,教科书不仅仅是“教材”,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材”,部编本教科书助读系统编排也紧紧围绕这一理念进行设计。“部编本”教材力求通过助学系统加大“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区分度,体现由教师引导学习到自主学习转变的理念。旁批,随文设置,主要是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思考,或点拨重点、疑难、精妙之处。在自读课文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旁批设计。可以肯定的说,旁批设计是部编本自读课文助读设计的一大亮点,其积极意义是明显的。
1.切合现实需求
利用文本以外的资料来增强知识铺垫,丰富自读的思考、学习角度,是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在语文教师备课工作量过重又普遍难以把握“教什么”的情况下,语文课程研制者和教材编撰者应该承担起课程内容开发的责任。在我国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僵化和随意性过大并存的现实条件下,语文教材应该具体的呈现课程内容并把它系统地提供给教师和学生。旁批设计因其随文指导、点拨提示,辅助资料较为丰富,广泛应用于自读课文是切合教师和学生需求的,有利于更好地放手让学生去读。
2.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自读课文中专设旁批这一助读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充分的学习实践中、在潜移默化的旁批指引中沉淀思想,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同时旁批设计能为课外名著使用旁批法进行阅读提供示范。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旁批是指引学生读书动笔且如何动笔的一种良好示范。当下学生由于受网络文化的影响,难以沉下心来认真读书、写字,旁批随文点评这一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回归笔墨,能够有效地改变学生无法静心静气的学习状态。
二、部编本自读课文旁批设计反思
朱自清、叶圣陶曾谈及评点本语文教科书时说,“评点大约起于南宋,向来认为有伤雅道,因为妨碍读者欣赏的自由,而且免不了成见或偏见。但是谨慎的评点对于初学者也未尝没有用处。这种评点可以帮助初学了解诗中各句的意旨并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①批注主要用在阅读时的精读过程,而部编本教科书为自读课文设置的旁批,其性质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旁批作为助读系统,是为初中生自学而编制的,其目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不仅应是静态知识的集合体,更应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应该是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路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催化剂”。然而,从部编本自读课文旁批设计的内容和实际运用来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首先,旁批设计目标模式固着严重,过于强调目标的先导性、结果的反馈性,体现着追求的功利性,囿于讲读中心、学科本位等传统编制观念。从整体来看,教材编者几乎不放过对“好詞好句”或“关键词句”的评点,编者中心意识较强,忽视学生需求,未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语言风格来看,旁批几乎沿袭古代批注式阅读模式,短短几字或几句,学生缺乏系统的、深入的自读材料,无法起到良好的助读效果。如在设计梁启超《最苦与最乐》一课时,其课文旁批依次如下:
以设问开头,引出“最苦的事”,使人思考。
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
紧承上文,引出“责任”完了是人生第一乐事。
尽责方能得苦中真乐,照应题目。
对于责任,“解除”或“卸却”,结果迥乎不同。
这篇文章是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梁启超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还不够熟悉,在旁批中,如果在恰当的位置随文补充一些作者以及作者所处时代特点的背景知识,同时以联系我们生活的问题情境的方式而不是以干巴巴的知识点的方式(“有什么作用”“紧承上文”“照应题目”)点拨提示,会使学生更快地融入文本、更好地把握写作的魅力、更容易理解作者的精神。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基本不会主动思考“以设问开头”的作用这一脱离生活实际和阅读实际的知识性问题。当然,以知识点主导的方式对落实具体课程目标可能是有作用的,但从长远来看,其实缺乏有效指引,缺乏科学的思维意识,同时丢失了自读课文旁批设计自学自用、充分辅助学生学习的初衷。
其次,旁批设计从语言到思维都较为简陋。诸多的教育心理学实验均表明,如果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便会明显。因此,教科书的助读系统如果有清晰地辅助材料,且能够贴切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助读系统才能真正起到有效助学的作用。如果助学系统设计不当,也会出现负效应,主要表现为不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带有编写者的偏见,容易忽视地方的特殊需求,容易窒息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等。在部编本教科书中,旁批设计多由浅易化提问、简单的抒情语、褒扬性语言组成,往往泛泛而谈,缺乏严谨性、科学性。例如在《台阶》一课中,其中有这样一部分旁批:
(1)摇晃的树枝,摇不散的目光。想想父亲此时的心理。
(2)造好的新台阶,为什么会让父亲如此“不自在”?
(3)似问非问,心情复杂。
这种有点无面的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关注、停留、思考,起到一定的阅读启发作用,可终究弊大于利,更多的是导致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浅表化,妨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1)条旁批写在父亲遥望别人家的高台阶旁,建议先直接介绍父亲的心理,然后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感受父亲的心理,甚至可以设计学生将如何安慰父亲的失落。这样连贯起来,赋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学生对父亲的心理才能真正理解,才是一种有意义的言语实践。第(2)条同样可以向小读者说明“台阶”的象征意义后再设计较有深度的、有实际运用意义的旁批。第(3)条旁批设在文章最后一段,“好久之后,父亲又像是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这是一个老父亲造好台阶后的依旧彷徨迷惑的发问,是饱含着一生感情的发问,而旁批泛泛而谈,如果关键地方指导具体,要求学生结合全文,带着你所理解的情感反复去朗读,激发出学生对老父亲、对台阶的情感态度,也许会生动很多。这样的设计,才能够激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语文,才能更切合语文教学鲜活的实际,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部编本自读课文旁批设计的改进建议
旁批设计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我们可以深度挖掘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旁批也应有层次地设计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等不同学习层次、学习维度和学习内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整合各种资源进行的。这些核心理论均要求我们科学地对待旁批设计,以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为基础去层层设计。为了学生,旁批设计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实践化是必然要求。
旁批设计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语文的实践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归根结底,旁批设计的根本立足点依旧是鲜活的言语实践,其问题情境要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借鉴国外优秀教科书整合学习情境、系列化、富有操作性、批判性的助学范式,要让学生在生动的旁批中体会言语自我实践的乐趣,在自主阅读中践行、反思语文实践和生活实践。
旁批设计中,要牢牢把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部编本教科书中,旁批是基于自读课文而设计的,是学生学习强有力的自学、辅助系统,是与传统批注的三言两语、精妙而谈有明显差别的,运用在自读课文中的旁批设计,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我们的目的是在旁批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指引下,对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开启、发散、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下批判性地阅读文本。因此,要因课制宜,满足自读课文旁批设计的需求,真正发挥旁批设计的应有价值。
总之,部编本自读课文旁批设计是为了辅助学生更好地自学,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以学生为本,重言语实践,借鉴中外优秀助读设计成果,发展我们的设计思维,不断地去改进旁批设计,努力达到为了学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朱自清、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 略读指导举隅》.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15页。
[作者通联: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