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生的心灵上栽种三朵花
2017-11-13李学恩
李学恩
一、栽公平之花,顺师意,提士气
“如此评选,就是认认真真地干一辈子,我也评不上。”无意中听到一位学校非常倚重的青年教师的慨叹,不禁让我心头一惊。这一声慨叹,传递出的敏感信息,引发了我的调查和思考。
一直以来,学校在评优选先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规则不细致、落实不严格、重小集团利益等问题。如,教研先进评选,很多时候,学年组按照名额,直接投票选出,其结果常常不是取决于教研成果。从投票的结果来看,一方面,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当选可能性不大,对此事重视程度不够,敷衍了事,投票倾向于学科中的“领导”(如组长),或者倾向于组内人际关系比较好的教师,或者选和自己最好的朋友或同事。另一方面,一部分有教研成果的教师,常常因忙于教学教研逐渐成为教师群体中的“清高一类”,与荣誉无缘。
评优选先,从其本意来说,是对前面工作的一个总结,更是对未来工作的激励。要让真正努力工作并且卓有成效的人,感到欣慰;要让年轻人看到希望,见贤思齐,不断加快成长的脚步。但是如果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起到副作用,这就不能不引起领导的警醒。没有不想先进的教师,就像没有不想上进的学生一样,只有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评优选先,才是我们需要的评选,才是我们应该存有的评选。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只有相对的公平。立足现实,我们对评优选先进行了适度的改革。
申评结合。把先进名额和评选条件公开,同时鼓励个人申报,辅之以组内评议、校内评定确定最终的人选。这样,层层考核,层层落实,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人情关系的因素,提高了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先进当之有理,让楷模当之有据。
对比原则。对于当选过先进的教师,在进行评选时,不仅要比较他和其他教师间的工作业绩,同时要进行自比,从上次当选先进到这次参选,有了哪些突出业绩,以此来确定参选资格。这样,打破了一些教师的固有观念,让进步明显的教师不因名气的因素而落选,让出现懈怠的教师不因名气的因素而连任。教师评选因过程严谨而令人信服,教师当选因业绩突出而令人佩服。
“眼中有表率,但不惟榜样;心中有业绩,但不惟先进”。现在已经成为学校教师的共识。公平之花的栽种,让校园少了帮派意识,养成了教师踏实向上的学习风气和奋发进取的教研氛围。
二、栽协作之花,提效能,促发展
“能够被评为省高中教学新秀,首先,我要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培养,其次,我要感谢同事和学校知识管理体系对我的帮助。”获奖的李老师提到的学校知识管理体系是我校跨界引入的一个新的管理模式。
知识管理,即在组织中构建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在商界应用较早,有据可查的,如微软、谷歌等跨国商业巨擘都在应用知识管理体系,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教育上的应用较为滞后。
随着全球化不断扩展,资讯科技每日推陈出新,知识不再是一部分人的专利,知识的獲取显得愈发容易,通过互联网上的不同平台,人人都可以变成知识的拥有者,甚至专家。但是,一个教师可以凭借其出众的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难题,但绝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难题,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实践需要教师团队成员的协作。根据教学的现实情况,并结合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学校确定了教学中引入知识管理的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由教研组长负责,各学科教师在对知识管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按照理论指引和组长分工,对学科知识进行了知识编码化和知识人性化的处理。
知识编码化,即利用网络空间建立庞大的资源库。首先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为主线,按册为序,以篇为目,搜罗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平台上可用资源,然后根据文件属性进行分类整理,设置视频资源、课堂教案设计、相关知识总汇、动态研读空间、高考时空、竞赛天地等栏目。资源库的建立,有效地节省了教师使用时查找的时间,同时解决了个别网站下载困难等诸多不便的问题。
知识人性化,即通过分享使用,切磋改造,整合更新,让资源库的知识处于动态存在。以资源库为大本营,通过QQ群、微信群对可用资源进行探究,选取精华,更新陈旧,增加时尚,拓展新知;不避失误之经历,演绎瞬间的精彩,并及时把新的“研究成果”整理保存到资源库。通过人性化的处理,不仅突破教学研讨的时空限制,而且使每一个资源库的使用者都成为知识的寻求者和知识的供应者。
知识管理在学校的应用和推广,让协作之花香满校园。它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增加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知识管理模式更是功不可没。
三、栽青春之花,强体魄,展才情
“既至,入其门,抬望处,浮雕有八,起于狩猎之史前,历崛起之夫余,经蓄势之元明,终于鼎盛之满清。展千年画卷于眼前,览百态生活于一瞬,文明之途精选,沧桑之叹顿生。观古剑,静卧方寸地,纵横三万里,其铮铮之声,虽远逝,犹在云间。……”这是高二(11)班高媛同学在2017年5月龙潭山研学旅行后完成的《龙潭山游记》的片段。
“屠杀的证据//是你们的尸骨//日寇的罪证//用你们的鲜血书写//安息吧,失落的魂灵。”这是高一(9)班周彦松同学在2017年7月在“寻找田家炳,游学塑青春”主题研学旅行时写的《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诗中的一节。
读着这些鲜活的文字,感受着青春的气息,不免喜从心生,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应该追求的吗?
什么是教育?从个人角度说,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和社会的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要为国家民族的自强与文化的传承做出规划。
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是当今教育无法回避的一个课题。立足于学生身心健康,让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学校的工作目标,该怎样落实,确实需要领导深思熟虑。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为解决这个困扰校园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选的答案。
作为研学旅行的实践者,我们在半年内组织了两次研学旅行,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研学旅行,不仅给学生相对单调的生活增添了美幻的色彩,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了知我中华,爱我家乡的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有佳音,妙手偶得之。历史深蕴、家国情怀等世间诸多情感,巧借文字之力,融合在青年学子的高远之志中,尽展青春独有的壮美。
读万卷书,让墨香熏染生命,增其雅致;行万里路,让胜景陶冶性灵,加其厚重。学生不仅要成为一个爱读书人,更要成为一个善于感悟生活和歌唱生活的人。栽种青春之花,让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行进,实现突破,实现提升。
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构成了学校的校园建设的主题。如何让各个部门有序、高效的运作,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进而实现和谐校园的美好愿望,我们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但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想法:只要师生心中有花朵盛开,就会有校园馨香满园的未来。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