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充电难
——从电动出租车现状看新能源车困境
2017-11-13刘晓林耿慧丽
■ 刘晓林 耿慧丽
成本高,充电难
——从电动出租车现状看新能源车困境
■ 刘晓林 耿慧丽
共享单车火了,也激活了共享汽车市场。2017年上半年,北汽在重点地区推广试点两座式的“共享纯电动汽车”,更是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对于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车来说,尤其像北京、上海这样存在着车辆牌照限制和巨额补贴的大城市,一边是消费者对于汽车市场的巨大需求,一边是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动,可销量一直不是很理想,可谓“叫好不叫座”,这背后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
料不到的电动出租车困境
“不成了,我得开暖风了,要不这车窗老冻上……”出租车司机蔡师傅点了一条手机微信群里未查看的语音信息,传出来的是昨天北京下大雪后,电动出租车司机们在群里的聊天内容。2017年2月25日北京下了雪,电动出租车司机们不得不开了空调,因为担心趴窝都早早的收工了,他也只开了半天就回家了。
为了省电,几乎所有的电动出租车都不敢开空调,即便在北京的三九天里司机也只能穿厚点。2016年底,蔡师傅买了一双多少年都没穿过的大棉鞋,冬天还没过完鞋就坏了,只能又买一双。蔡师傅是北京银建出租车公司的一名电动出租车司机,2016年11月从燃油出租车转为电动出租车司机。
作为北京最大的出租车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在市区运营电动出租车的试点公司,银建在2014年购入了500辆电动出租车。此后两年里,这500辆电动出租车经历了从高调试用、司机大范围抵制到数百辆车被弃用的波折。“银建的大院里停满了电动出租车,司机都罢工了”——这成为北京城出租车司机们过去一年内提到电动车时最大的谈资。
2016年年底,银建将电动出租车的份子钱在比燃油出租车高出约40%的基础上,砍掉一半,并增加了充电补贴,这才使500辆电动车租车重新上路。与银建一样,在电动出租车较多的北京各郊县,出租车公司也大多在司机的弃用威胁下调低了份子钱。但虽然解决了收入降低的问题,用大棉鞋克服了开车冻脚的问题,电动出租车司机最大的困扰依然在每天上演,那就是充电难、车辆续驶里程短。
近日在网上热传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及的“9月份北京的出租车要全部换成电动车”的消息成为蔡师傅们充电聊天时的话题。“这不可能,两年内都不可能实现,”已经开上电动车的司机们纷纷表示,“北京有6.7万辆出租车,京津冀有10万辆出租车,就算不考虑换车成本问题,这么多车到哪儿充电去?太不现实。”
被弃用的纯电出租车
2月22日,笔者看到北京银建公司丰台区的总部大院内,陆续有纯电动出租车开回来,停到院内安装有成排充电桩的专用停车场内。这里并没有出现外界所传的停满了电动出租车,没人愿意开的景象。鱼贯而入的电动车占了超过一半的充电桩桩位。院内的其他停车场内也只有零星的电动车停在那里,但并不能看出是暂时停放还是无人认领。2014年年底,作为电动出租车的试点单位,银建公司一次性购买了500辆纯电动出租车,并以单班制、每月7000多元的份子钱(普通出租汽车单班司机的承包金为5175元)开始上路运营。
但很快,司机们开始退车,虽然电动车充电费用比加油费便宜,但里程短、快充设施少、充电时间成本高、电池损耗快、小毛病多等多种原因,拉低了其作为出租车的竞争力,加上过高的份子钱,让电动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比原来开汽油车时下降一大截。
2016年10月,出租车市场改革和网约车双向影响,出租车“份子钱”下调的窗口期出现。当年11月,银建公司宣布下调电动出租车份子钱。与此同时,银建将电动车从由一个分公司专门负责,改为给每个分公司都分配任务,分公司也即司机口中的小队,一个小队拥有300辆车,要认领7、8辆纯电动车。在收入问题基本解决后,目前,500辆电动出租车再次上路。
据了解,最初通州出租车公司定的份子钱是每月4950元,但电动车里程的衰减致使司机的收入不断减少,从2015年开始,司机们通过在网上发布公开信、集体开车到政府门口反映情况等多种方式进行抗争,最终争取到一定程度的“返利”:在每个月满足22个工作日和180个工时的情况下,可以获得1400元的补贴,也就是每个月交3600元的份子钱。
充电or去充电的路上
虽然份子钱降了下来,但跟两年前相比,电动出租车司机抱怨最多的话题并没有改变。“想充电,没地方。”李师傅说,现在快车、黑车都用电动车,私家电动车也多了。“很多时候一看没地方我们就撤了,不然光排队就得一小时,而且如果等到晚上6点后电就贵了。所以我们一般就回公司充电。”
对于哪里能充电,司机们一般都从手机软件上搜,但信息并不准确,很多地方去了卡不能用。银建的司机都有一张只能在公司充电桩上使用的电卡,一般会再办一张国家电网的卡,但由于充电桩运营方不同,经常遇到卡不兼容的情况。有的小区、写字楼不让进,再加上在外面充电除了服务费,还收停车费。所以司机们一般都采用下午回公司快充一次,晚上开回家慢充。
“不是在充电,就在去充电的路上”,这样的调侃和抱怨声不仅在北京的电动出租车群体里存在,在电动出租车更为普及的深圳,不满意的声音更大。司机廖师傅表示,纯电动车老化得速度太快,只跑了10个月,续驶里程就从300公里降到240公里。每天充电费80元,只比汽油车加油省20元,但每次充电要2小时,交班的时候经常出现排长队充电的情况,因为充电引发的打架事件也屡见不鲜。“但凡有汽油车开,没人愿意开电动车。”
对于如何普及电动车,更多的司机认为除了增加充电桩,换电模式的出租车也是个选择,但前提是换电站要和加油站一样普及。去年10月,由北汽提供的北京市第一批换电出租车开始试运营,换一块电池只需两分钟。
“油改电”全面推行?
虽然环保部和北京市并未正式发文,但对于2017年9月北京出租车要全面“油改电”的传闻已经人尽皆知。对此消息,出租车司机众口一词认为“不现实”。
除了充电桩远未达到承载能力、电动车性能不过关、出租车司机多住在远郊县充电时间成本高等使用障碍外,出租车公司也被认为将是“油改电”的最大反对者。
现在,北京市9个郊区县已引入近2000辆电动出租车,其中通州区最多,共投入电动出租车500辆。据悉,北京郊区的电动出租公司多为政府、整车企业出资参股的区域电动车公司,几乎都是国资背景,甚至直接靠财政拨款。虽然公司成立后都宣称要市场化运作,争取实现盈利,但据了解,这些公司目前无一盈利。
无论对政府财政还是出租车公司而言,油改电都是巨大的资金挑战。银建的500辆电动车当初是在享受完国补、地补后又获得了每辆5万元的补贴金,2015年,北京市政府在五万元基础上再次对出租车公司“油改电”提供每辆车1万元的额外补贴,但企业回应者寥寥。
“公司刚跟一批司机签了一年半的合同,还是开现在的燃油车。如果要换车,按照惯例,是要提前跟司机们透透风甚至开会通知一下的,但目前为止,公司并没有开会说要更换电动车。”京联出租车公司的范师傅斩钉截铁表示,出租车全部换电动的事,短时间内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