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威尔《图画展览会-杜伊勒里宫花园》配器分析

2017-11-13陈柳姣

黄河之声 2017年16期
关键词:双簧管拉威尔配器

陈柳姣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拉威尔《图画展览会-杜伊勒里宫花园》配器分析

陈柳姣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图画展览会》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于1874年根据亡友画家哈尔特曼的遗作展览会而创作的一部杰出的钢琴组曲。这部作品不但是众多钢琴家们的舞台保留曲目,也引起很多作曲家对于管弦乐形式改编的兴趣。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法国作曲家拉威尔1922年配器的管弦乐版。《杜伊勒里宫花园》是这部作品的第三首,本文试图从配器的角度出发,对音色、力度、织体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求对配器的学习者提供技术参考。

图画展览会;拉威尔;杜伊勒里宫花园;配器

1874年春,为纪念1873年去世的俄罗斯艺术家与建筑家V·哈特曼(Vietor Hartman,1842-1873),人们在圣彼得堡展览了他的遗作。作为哈特曼的挚友,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参加了亡友的这次画展,并创作了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而拉威尔1922年的管弦乐版被认为是最为著名的配器版本,他十分重视旋律的作用,创造了独特的管弦乐配器的方法,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表现性能,形成异常精美与华丽多彩的效果。

一、关于音色

这首作品仅30小节,采用的是非方整性的单三段曲式结构,每一乐句的长度都是不相同的,但在听觉上并没有不平衡的感觉。全曲的曲式结构及主奏音色如下:

乐段A B A乐句a(2+2)a1(2+4)a3 b(2+2)b1(2+5+2)a(2+2)小节数1 5 11 14 18 27乐器组(主奏音色)木管乐器组(双簧管)弓弦乐器组(小提琴)木管乐器组(双簧管)

(一)音色的结构力

从上表不难看出拉威尔对于整体音色布局的能力,呈示A段主要音色为木管组,弦乐组退居为和声支撑的作用;B段前面一部分是弦乐组为主,后一部分木管与弦乐异质混合音色,值得注意的是,第18、19小节由长笛高八度重叠第一小提琴的旋律,但即使是这样,也不能改变弦乐为主的性质;再现A段回到木管组。全曲主要旋律的任务几乎全部由木管乐器组担任,代替了原来擅长表述旋律的弦乐组的基础性地位,而主奏音色双簧管起了至关重要的预示结构的作用。例如表格中的1、5、11、27小节,都是由第一双簧管演奏的主题动机。拉威尔在这里用固定音色来演奏主题,对预示段落,甚至是段落的分句都有重要作用。如果按这样说的话,就可以很好地解释第25小节虽然出现了主题动机的音型,但是并不是再现的原因:第一,25小节虽然出现了动机音型,但是马上变化了;第二,25小节的主奏音色是长笛和弦乐,这明显还没有脱离中间段的音色板块,在27小节才正式出现双簧管演奏的主题。这样的话,双簧管也具备了预示再现的功能。所以,暂且把25、26小节看作是假再现。因此,从宏观上来看,配器的整体布局具有三部性特点,十分具有逻辑性。

(二)音色的表现作用

为钢琴作品配器时,将原作的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地塑造出来是首要任务。而音乐形象的塑造是综合因素的体现,准确的音色选择是正确地塑造音乐形象的决定因素之一。这首作品的副标题为“孩子们在游戏后的争吵”,在乐曲开头的几小节就可以听到孩子们任性调皮的吵架声和他们固执的叫喊声。拉威尔选用木管乐器调皮地上下飞驰来描写孩子们争吵的样子,那小提琴相对融合的的音响不妨就看作是旁人的劝说吧。

(三)音色的局部运用

在拉威尔的配器中,还有一些细小的处理尤其值得注意。比如第10小节,双簧管在后两拍撤出,想必有两层意思:第一,这里的力度要突然减弱,而硬音质的双簧管音色过于突出;第二,为下一小节演奏主题做准备,这样可以使得双簧管音色再次出现时具有新鲜感。再比如第27小节出现了全曲唯一一声三角铁,不仅增添了音乐的色彩,而且也预示着再现的开始。

二、关于力度

(一)乐器自然力度属性

每件乐器都具有自然力度属性,也就是说,即使是相同的乐器,它的高、中、低音区的音色和力度都是有差别的。比如:长笛的低音区想要强奏几乎是不可能的,双簧管的低音区想要弱奏也是十分困难的。在乐曲第1小节,力度为P,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均处于自身最柔美、最温和可控的音区。第10小节是A段的高潮,前面的主题材料不断分裂,积聚力量到了A段最高音e3,力度与紧张度的顶点。这一瞬间有六只木管乐器同时演奏e3(双簧管、单簧管在这一音区音响是十分响亮并且极具紧张度的)并且还有第二小提琴力度很强的拨奏。所以尽管不是乐队全奏,我们也可以感受到ff的力量。

(二)人为控制演奏力度

这里尤其明确指出的是第23、24小节。这两小节除了长笛和第一小提琴声部将下行旋律提高三度外,所有声部配置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力度上却有f到ff一级的力度差,这就需要演奏者们人为控制演奏力度了。

(三)配器力度

乐曲的第1-9小节,拉威尔做了个很完美的渐强。如下表所示:

小节数1 2 3 4 5 6 7 8 9演奏音色木管组木管组木管组木管组木管组木管组木管组木管组木管组

演奏音色圆号圆号竖琴竖琴第二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中提琴中提琴中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大提琴

木管乐器为主奏音色,第5小节加入中提琴拨奏,第7小节加入第二小提琴拨奏,第8小节加入大提琴、圆号和竖琴。乐器从无到有,一层层叠加呈伞状配合渐强。相反,第24到25小节的大幅度减弱又是如何做到的?相比较24小节,25小节撤出了双簧管、大管和竖琴。留下了相对柔和的软音质乐器长笛、单簧管和圆号,并且音区降低,都处于自身很好的音区。

三、关于织体

这首作品为主调织体,核心织体为乐曲的第1、2小节。如果按音乐材料分配,1-9小节可以看作是两小节为一个单位,后面由于音乐的发展,分裂成一小节一个单位,也就是2+2+2+1+1+1的结构。最开始,由第一双簧管独奏,两只单簧管和两只大管以交置法构成伴奏声部,形成基本音响。第2小节加入一只长笛同度重复双簧管,丰富了音色。第4小节,尽管钢琴原谱和第二小节相同,但在配器时长笛提高一个八度重复双簧管,增加了音乐的明亮度与层次感。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双簧管是连音,而长笛是跳音奏法,追求一种流畅但又具有颗粒感的音响效果。第5、7小节增加了一只双簧管,减少一只单簧管,并加入了弦乐的拨奏。使得音响有了进一步发展,也使和声声部赋予了旋律的因素。第8、9小节配合渐强,木管乐器做了进一步发展,灵活使用混合音色并加入竖琴和两只圆号填充和声内声部。在穆索尔斯基的原作中,音乐的织体没有太多变化,但拉威尔的配器却使得音响有了循序渐进的层次感。

四、结语

拉威尔不愧是公认的管弦乐配器大师,他以他精湛纯熟的配器技巧和诠释功力,让我们“听”到了一幅具有立体层次感的图画。无论是从细节的音色处理和织体编排,还是到整体的布局效果,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去探讨和借鉴的。■

猜你喜欢

双簧管拉威尔配器
谈管弦乐队中双簧管的演奏技巧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浅谈双簧管表演的音色特点与演奏特色
形象表现主义画家——大卫·拉威尔作品欣赏
双簧管:娇贵的小公主
春日景和
浅析《嘎达梅林交响诗》配器技法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研究现状及思考
丰戏曲传统之翼振民族文化之声